(共32张PPT)
《古代诗歌四首》
+
《冬十月》《天净沙˙秋》
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教读引领课 1课时
第1课时 指导探究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诵诗歌,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感受古代诗歌的声韵美。
2.边读边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能体会诗人借景物抒发的情感。
3.能在诵读中体会、把握不同诗体的特点和精妙之处。
活动一:反复朗读,感受诗歌声韵之美
活动一:反复朗读,感受诗歌声韵之美
(一)朗读四首古诗,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读准字音,声音洪亮,字正腔圆。
(二)结合注释和下面的提示,在课本上用“/”划出四首诗的节奏,再按划好的节奏大声朗读给同桌听。
活动一:反复朗读,感受诗歌韵律之美
(三)边朗读边在诗中标注韵脚,揣摩诗歌押韵的规律,再结合下面的提示感受平仄的差异,带着这些感受反复诵读,读出古诗的韵律。
活动二:比较阅读,品味情景交融之妙
活动二:比较阅读,品味情景交融之妙
思考:诗人看到了哪些能触发情思的景物?此景在诗人眼中有何特点?描绘景物的文字中寄寓了怎样的情感?景和情之间有什么关系?完成下表后在小组内交流。
题目 能触发情思的景物 景物的特点 诗人的情感 景情关系
《观沧海》
《次北固山下》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天净沙·秋思》
沧海、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
青山、行舟、绿水、潮水、江岸、春风、船帆、海日、乡书、归雁
杨花、子规、五溪、明月、夜郎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人
雄壮苍劲
壮丽开阔
凄凉哀婉
苍茫悲凉
博大的胸襟
宏伟的政治抱负
思乡之切
叹飘零、感离恨
同情、关切友人
羁旅之苦
思乡之切
全篇写景无直接抒情,但景物的壮阔与情感豪迈一致,体现曹操的壮志豪情。
景中含理,景物变迁暗含新旧交替的理趣,触发漂泊者的乡思。
哀景衬哀情,杨花飘零、子规悲啼;将愁心托付明月,使无情之物成为情感载体。
白描哀景叠加,哀情不言而喻。“小桥流水人家”以乐景衬哀情。
情感不直抒,借景物自然流露
《观沧海》
《天净沙·秋思》
融情于景
景物暗含哲理,触发深层情感
《次北固山下》
景中含理
借助悲凉景物
强化哀伤情绪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天净沙·秋思》
哀景衬哀情
温馨场景反衬孤寂,倍增其哀
《天净沙·秋思》
乐景衬哀情
小结:
活动二:比较阅读,品味情景交融之妙
诗歌中的景与情
活动三:拓展阅读,厚积来日薄发之势
活动三:拓展阅读,厚积来日薄发之势
请用学到的方法朗读曹操的《冬十月》和白朴的《天净沙·秋》,体会这两首诗作情景交融的妙处,填充下面的表格。
题目 创作背景 描绘的季节 触发情思的景物 景物的特点 诗人的情感
《冬十月》 凯旋途中
《天净沙·秋》 终身不仕
冬
北风、繁霜、鹍鸡、鸿雁、鸷鸟、熊罴、钱镈、积场、逆旅
萧瑟寂寥、明朗清丽
由冷寂惆怅之感转为开朗希望的情怀
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飞鸿、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渴望国家统一、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的理想
肃杀严寒中透出一派安宁和谐
作业
【本课任务】默写《古代诗歌四首》。
【单元任务】继续观察你喜欢的校园美景,这景物会引起你怎样的思绪与情感变化,将这份情感用一段话记录下来。
第2课时 阅读综合实践
《冬十月》《送柴侍御》
《子夜吴歌·秋歌》
《苏幕遮(碧云天)》
《天净沙·秋》
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阅读综合实践课 1课时
学习目标
1.能在诵读中搜集、积累古人借月抒情的诗句,体会、把握不同诗体的特点和精妙之处。
2.边读边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能体会诗人借景物抒发的情感。
诵读古代优秀诗歌,可以滋润、净化心灵,丰富情感
活动一:聚焦明月,比读思乡怀人之情
(一)朗读丛书中的《送柴侍御》《子夜吴歌·秋歌》和《苏幕遮(碧云天)》,借助注释、译文了解大意,体会三位诗人借明月抒发的思乡怀人之情有何不同。
活动一:聚焦明月,比读思乡怀人之情
《送柴侍御》
友人将行
内心感受
劝慰抒怀
同享云雨
何曾两乡
隐隐的离愁
深深的关切
淡淡的欣喜
王昌龄笔下的明月:清光能与友人共赏,借月抒离愁,亦抒欣慰之情。
活动一:聚焦明月,比读思乡怀人之情
《子夜吴歌·秋歌》
写景:月下捣衣
抒情:对战事早日结束,回归安定生活的渴望
引发对戍边丈夫的牵挂
活动一:聚焦明月,比读思乡怀人之情
李白笔下的明月:阖家团圆的象征,借月抒清冷孤寂、思亲盼归之情。
《苏幕遮(碧云天)》
上片:写景——秋景图
下片:抒情——羁旅愁思
上——下
近——远
夜夜难眠
借酒浇愁
王昌龄笔下的明月:明月当空,欲赏无人伴,不赏难入眠,抒矛盾之情。
活动一:聚焦明月,比读思乡怀人之情
(二)将课文和丛书中与“月”有关诗句勾画出来,在借助注释、译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分类梳理在摘抄本上。(分类标准可自己确定,感情基调、作者朝代、诗歌体裁均可作为分类标准)
活动一:聚焦明月,比读思乡怀人之情
活动一:聚焦明月,比读思乡怀人之情
诗体 古诗题目 借月抒情的诗句 作者
古体诗 《观沧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曹操
《玩月城西门廨中》
《子夜吴歌·秋歌》
近体诗 绝句 《闻……遥有此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送柴侍御》
律诗 《奉和贺监林月清酌》
《章台夜思》
词 《苏幕遮(碧云天)》
曲 《凭阑人·江夜》
活动一:聚焦明月,比读思乡怀人之情
诗体 古诗题目 借月抒情的诗句 作者
古体诗 《观沧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曹操
《玩月城西门廨中》
《子夜吴歌·秋歌》
近体诗 绝句 《闻……遥有此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送柴侍御》
律诗 《奉和贺监林月清酌》
《章台夜思》
词 《苏幕遮(碧云天)》
曲 《凭阑人·江夜》
始出西南楼,纤纤如玉钩。末映东北墀,娟娟似蛾眉。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华月当秋满,朝英假兴同。
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江水澄澄江月明,江上何人搊玉筝。
鲍照
李白
王昌龄
王湾
韦庄
范仲淹
张可久
活动二:反复诵读,以声传情浸润心灵
(一)自主练读
每名同学读三遍: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读准节奏,第三遍融入感情。
(二)组内初评
1.由各个小组长在三首诗词中随机抽取,组员在小组内轮流诵读。
2.在组内选出优秀者代表本组比赛。
活动二:反复诵读,以声传情浸润心灵
(三)班级展评
1.各组参赛同学在班级展示诵读。
2.评委依据“诗歌朗诵评价量表”对朗读同学进行星级评价,并做点评。
活动二:反复诵读,以声传情浸润心灵
山川风月总关情
——古典诗歌诵读会
活动三:参照标准,自评互评优化提升
诗歌朗诵评价参考量表
评价维度 评价标准 星级 自评 改进建议
诵读技巧 吐字清晰,读音正确,诵读流畅; 重音、停连、节奏、语气等把握恰当
情感理解 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有细节设计。
精神面貌 表情、动作大方得体,全情投入。 ★★
朗诵形式 形式多样,可独诵、合诵、轮诵…… 使用适切的背景音乐或视频,不喧宾夺主。 ★★
★★★
★★★
活动三:参照标准,自评互评优化提升
【本课任务】熟背并默写本课所学的四首古诗。
【单元任务】阅读《百味人生》中的《夏感》《元宵》两篇文章,摘录课本和丛书文章中你最喜欢的写景句子,结合其观察景物的角度和写景的方法,整理一份写景角度方法“总结表格”或“思维导图”。
作业
课文写景句段摘录 景物 观察角度 写景方法
工具:句段摘录梳理表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目标】
1.组织学生反复朗诵多篇借景抒情的古代诗歌,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感受古代诗歌的声韵美。
2.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能体会诗人借景物抒发的情感。
3.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把握不同诗体的特点和精妙之处。
【拓展资源】
《冬十月》《天净沙·秋》
《送柴侍御》《子夜吴歌·秋歌》《苏幕遮(碧云天)》
【课型及课时建议】
教读引领课+阅读综合实践课 3课时
第1课时 指导探究
【本课时教学目标】
1.组织学生反复朗诵课文,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感受古诗声韵美。
2.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能体会诗人借景物抒发的情感。
【拓展资源】《冬十月》《天净沙·秋》
【课型】教读引领课
【教学过程】
活动一:反复朗读,感受诗歌韵律之美
(一)组织学生自由朗读四首古诗,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读准字音,要求声音洪亮,字正腔圆。
(二)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下面的提示,在课本上用“/”画出四首诗的节奏(示例: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再大声朗读给同位听,要求读出节奏。
(三)指导学生边朗读边在诗中标注韵脚,揣摩诗歌押韵的规律,再结合下面的提示感受平仄的差异,带着这些感受反复诵读,读出古诗的韵律。
活动二:比较阅读,品味情景交融之妙
(一)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诗人看到了哪些典型的景物?
(2)这些景物表现出怎样的特点?
(3)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景和情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指导学生将思考成果梳理、总结在下表中,再在小组内交流。
(三)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总结本课当中诗歌的景情关系:
【板书设计】
诗歌的景与情
① 寓情于景 → 《观沧海》
② 景中含理 → 《次北固山下》
③ 哀景衬哀情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④ 哀景叠加+乐景反衬 → 《天净沙·秋思》
活动三:拓展阅读,厚积来日薄发之势
指导学生用学到的方法朗读《百味人生》中曹操的《冬十月》和白朴的《天净沙·秋》,找出诗歌典型景物,分析景物特点和诗人情感,完成下面的表格。
【教学建议】
本课活动一的朗读训练要落实“三读”要求(读准字音、划分节奏、感知平仄),在朗读中体会诗歌韵律美;活动二不建议单篇分析诗歌,而是把四首诗歌作为一个整体,在比较中,分析其景与情,进行归纳总结。
第2课时 阅读综合实践
【本课时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能在诵读中搜集、积累古人借月抒情的诗句,体会、把握不同诗体的特点和精妙之处。
2.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能体会诗人借景物抒发的情感。
【拓展资源】
《冬十月》《送柴侍御》《子夜吴歌·秋歌》《苏幕遮(碧云天)》《天净沙·秋》
【课型】阅读综合实践
【教学过程】
活动一:聚焦明月,比读思乡怀人之情
(一)组织学生朗读丛书中的《送柴侍御》《子夜吴歌·秋歌》和《苏幕遮(碧云天)》,借助注释、译文了解大意,体会三位诗人借明月抒发的思乡怀人之情有何不同。
1.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诗歌情感:
(1)《送柴侍御》:
友人将行→内心感受→劝慰抒怀(同享云雨,何曾两乡)
情感:隐隐的离愁、深深的关切、淡淡的欣喜
王昌龄笔下的明月:清光能与友人共赏,借月抒离愁,亦抒欣慰之情。
(2)《子夜吴歌·秋歌》:
写景:月下捣衣。
情感:对战事结束、回归安定生活的渴望;对戍边丈夫的牵挂。
李白笔下的明月:阖家团圆的象征,借月抒清冷孤寂、思亲盼归之情。
(3)《苏幕遮(碧云天)》:
上片写景(秋景图:上→下、近→远)
下片抒情(羁旅愁思→夜夜难眠、借酒浇愁)
王昌龄笔下的明月:明月当空,欲赏无人伴,不赏难入眠,抒矛盾之情。
(二)安排学生将课文和丛书中与“月”有关诗句勾画出来,在借助注释、译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分类梳理在摘抄本上。(分类标准可自己确定,感情基调、作者朝代、诗歌体裁均可作为分类标准)
活动二:反复诵读,以声传情浸润心灵
(一)组织学生进行自主练读,每个同学读三遍: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读准节奏,第三遍用现代汉语读译全文。
(二)安排组内初评,由各个小组长在三首诗词中随机抽取,组员在小组内轮流诵读,并在组内选出优秀者代表本组比赛。
(三)班级展评
1.各组参赛同学在班级展示诵读。
2.评委依据“诗歌朗诵评价量表”对朗读同学进行星级评价,并做点评。
活动三:参照标准,自评互评优化提升
2.安排学生根据“诗歌朗诵评价量表”自评互评。
评价维度 评价标准 星级 自评 改进建议
诵读技巧 吐字清晰,读音正确,诵读流畅; 重音、停连、节奏、语气等把握恰当
情感理解 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有细节设计。
精神面貌 表情、动作大方得体,全情投入。
朗诵形式 形式多样,可独诵、合诵、轮诵…… 使用适切的背景音乐或视频,不喧宾夺主。
【板书设计】
「一枝一叶总关情」古典诗词诵读会
《送柴侍御》 → 离愁关切 · 劝慰抒怀
《子夜吴歌·秋歌》 → 月下捣衣 · 盼战事终
《苏幕遮(碧云天)》 → 秋景羁思 · 借酒消愁
【教学建议】
活动二的组内初评需确保组长随机抽诗、组员全员参与,教师巡视纠正字音错误;活动三的班级比赛要提前打印PPT中的“诗歌朗诵评价量表”,明确三星标准对应维度(情感、节奏、流畅度),赛后教师点评要紧扣诗词情感内核(如《送柴侍御》的“劝慰语气”、《子夜吴歌》的“捣衣声如何传递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