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9张PPT)
单元学习任务
子任务一:探寻第一个秘笈
如何概括长且难懂的记叙文的中心
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教读引领课 2课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鱼鳞瓦》《年年依旧的菜园》
学习目标
1.能集中注意力一口气读完全文,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意,阅读速度每分钟不少于360字且能通过默读练习持续加速;
2.能通过标题、首尾及文中的关键语句梳理内容,了解大意,概括文章中心。
第1课时 指导探究
活动一:自主默读,了解大意
活动一:自主默读,了解大意
默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跟同学交流,鲁迅的童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交流建议:
1.用给标题增补修饰语的方式表达鲁迅童年留给你的印象;
“从 的百草园到 的三味书屋”
2.从文中寻找词、句、段来印证你添加的修饰语正是鲁迅在这篇文章中最想表达的意思。
参考示例:
我增补过的题目是:“从让我尽享自由欢乐的百草园
到虽受拘束但收获颇多的三味书屋”
“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不必说……不必说……单是……”“雪一下,可就两样了”这些都表明作者在百草园里尽享童年的自由欢乐。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最严厉的书塾”这个句子表明作者预感在三味书屋里会受拘束,不想去;
“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这些都表明作者在三味书屋里学了本事,收获不少。
你也试着说说吧
我增补过的题目是:“从 的百草园
到 的三味书屋”
“ ”“ ”“ ”……这些都能表明作者 。
“ ”“ ”“ ”这个(些)能表明作者 。
活动二:梳理内容,概括中心
(一)同学们的初读印象大致相似,又各有不同。请思考:为什么大家读同一篇作品,看到、感受到的会有区别呢?
活动二:梳理内容,概括中心
1.读者的阅历有差别,阅读时的关注点不同,收获自然也不同; 2.读者以往的阅读量有差别,读书多的人会比读书少的人有更多发现,对文章内容的挖掘也会更深入;
3.读者掌握的阅读方法有差别,善于学习、提炼、总结经验的读者会比漫无目的的读者更容易把握到文本的精要。
活动二:梳理内容,概括中心
(二)请读得更细致、更深入、更全面的同学分享自己梳理概括的“秘笈”。
分享时要说清楚自己面对这样又长又难的文章时,会抓住哪些关键语句梳理内容,概括中心;尽量把自己的做法梳理成通俗易懂的条目式操作攻略,让大家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
参考示例1:
我梳理又长又难的文章的内容时,会特别关注以下关键信息:
1.与标题关联密切的句段(承上启下的句段)。
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第9段。
这段话与标题呼应,既清晰地将整篇文章分成两个部分,又将其自然地关联在一起,梳理内容时抓住这处关键,就能把整篇文章的内容要点把握住了。细读此段,能体会到作者非常不愿离开百草园,非常不想去三味书屋,梳理内容时可以参考标题和此段的提示这样表达——
本文记述了作者童年的两段经历:上学前,在百草园 ;上学后,在三味书屋 。我默读过渡段的感受是:整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生活的 和对三味书屋的生活的 。
自由自在
可能规矩很多
依依不舍
抵触、畏惧
参考示例2:
我概括又长又难的文章的中心时,会特别关注以下关键信息:
2.处于重要位置的语句(篇章首尾、段落首尾)。
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首段的最后一句和尾段的最后一句。
前者提领第一部分(百草园)的全部内容,用一个“乐”字明确总领作者对百草园生活的体验感受;后者含蓄地总结了作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体验感受。概括中心时可参考这两个在重要位置上的语句表达——
本文记述了作者童年生活的两段经历:上学前,在百草园 ;上学后,在三味书屋 。我默读篇、段首尾后的理解是:整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生活的 和对三味书屋生活的 。
欢乐多
收获多
由衷热爱、无限向往、深切怀念
深情回味、如数家珍,又因往昔不再而怅然若失
参考示例3:
我概括又长又难的文章的中心时,会特别关注以下关键信息:
3.看似赘笔的语句(似乎不该写却用大篇幅写)。
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美女蛇的故事和关于怪哉的问答。
百草园里没有美女蛇,有条大赤练蛇也只是传说,而且故事也并不是在百草园里听的。作者为什么要花好多笔墨写这个不相干故事呢?概括中心时可从“赘笔”入手思考作者写作意图后再来表达——
本文记述了作者童年生活的两段经历:上学前,在百草园 ;上学后,在三味书屋 。我默读“赘笔”后的理解是:整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生活的 和对三味书屋生活的 。
惊险刺激
只务“正业”
童真童趣念念不忘,时时留恋
单调乏味不理解、不习惯也不喜欢
参考示例4:
我概括又长又难的文章的中心时,会特别关注以下关键信息:
4.看似矛盾的语句(前后内容明显不一致)。
例如:先生渊博却不知“怪哉”,有戒尺和罚跪的规则却不常用。
先生这些表现与作者来三味书屋前靠风闻得来的印象明显不一致,作者故意写这些是希望读者看到一个外表严厉实则宽容,能理解呵护童真童趣的好先生。概括中心时可从矛盾处入手深入理解后再来表达——
本文记述了作者童年生活的两段经历:上学前,在百草园 ;上学后,在三味书屋 。我默读了“矛盾处”的理解是:整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生活的 和对三味书屋生活的 。
尽情享乐
忙里偷闲
逝去并无太多遗憾,只静享回味的乐趣
接受程度逐渐提升,由抵触渐变为适应、喜爱甚至感激怀念
活动二:梳理内容,概括中心
(三)大家发现没有?抓取各类关键语句的方法可以帮我们像曲径探幽一样逐步将一篇又长又难懂的文章解读透彻。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信心满满地去概括这篇文章的中心了。
把你概括的中心写在课本52页下方空白处,再跟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评价吧。
参考示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心
本文记述了作者童年时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段同样愉快却各有千秋的生活经历,表达作者对那段充满童真童趣的生活的由衷热爱和深切怀念,字里行间还透露着对往事、故人永远逝去的惋惜和怅惘,感情真挚而复杂,细腻动人。
活动三:复盘小结,提炼方法
活动三:复盘小结,提炼方法
(一)各小组交流研讨,合作梳理概括又长又难懂的文章有哪些实用“秘笈”。
(二)各组长按抽签顺序轮流板书一条含金量最高的“秘笈”,抽签顺序在后的组长板书时不得重复写前面组长已板书的内容。
参考示例:
如何梳理概括长难文章的内容中心
抓标题
抓过渡句段
抓首尾句段
抓“赘笔”
抓“矛盾”
作业
1.计时默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百味人生3》中的《鱼鳞瓦》《年年依旧的菜园》,一口气读完全文后,为两篇文章增补或更换修饰语。
2.任选一篇文章再次默读,在文中勾画不少于3类能帮你概括中心的关键语句。
第2课时 辅助实践
活动四:默读类文,了解大意
活动四:默读类文,了解大意
默读《鱼鳞瓦》《年年依旧的菜园》后跟同学交流,两位作者的童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交流建议:
1.用给标题增补或改换修饰语的方式分享作者童年给你的印象;
“ 的鱼鳞瓦 的菜园”
2.分享透露作者写作意图的词句段和你从中获得的关键信息;
3.交流自己一口气读完的时长,找读得快且透的同学“取经”。
试着说说吧
我增补(改换)过的题目是:
“ 的鱼鳞瓦”
“ ”“ ”这些能表明作者 。
“ 的菜园”
“ ”“ ”这些能表明作者 。
参考示例:
我增补过的题目是:
“让我尽享自由欢乐和人间烟火气的鱼鳞瓦”
“鱼鳞瓦的房顶,就是我们的乐园”表明作者的童年很快乐;“我相信,老北京的小孩子,没有一个没干过上房揭瓦这样调皮的事”表明作者的童年很自由;“能惹得邻居大骂却逮不着我们,便成为我们的一乐”表明作者的童年充满人间烟火气。
参考示例:
我改换过的题目是:
“让我深感满足、安宁又会因此反省、深思的菜园”
“它们也一定会被恰到好处地栽种在园子里,那时候菜园中的菜蔬可就丰富多彩了”表明作者在菜园里非常满足;“我总爱帮倒忙,但外祖父和外祖母从不责备我”表明作者很有安全感;“我便知道城里其实是个很贫乏的地方”表明作者在深思农村与城市表象背后的实质。
活动五:自主梳理,概括中心
活动五:自主梳理,概括中心
请用上节课共同提炼的“秘笈”梳理、概括两篇文章的内容、中心。
操作建议:
1.用不同颜色或线型的下划线分别勾画各类关键语句(过渡句、总领句、总结句、“赘笔”、看似矛盾处……),并在相应位置将自己的理解写成简要的旁批(可参考丛书中已有旁批);
2.汇总旁批内容完成概括全文中心的语段,写在文章题目上方的空白处(字数不限但尽量简洁)。
活动六:分享交流,主动探究
活动三:分享交流,主动探究
请在小组内与同学分享自己概括的文章中心,并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哪几类关键语句对概括中心帮助最大,你还发现了哪些有助于概括文章中心的“新型”关键句。
作业
计时默读丛书《百味人生3》中的《童年絮味》《捅马蜂窝》《海边的童年》《童年笨事(节选)》,每篇都一口气读完,再参考后面的文章字数统计表,测算一下自己现在每分钟能读多少字。
坚持多读多练,你的阅读速度每天都会有提升。
文章字数统计表
文章标题 文章字数 阅读时长 阅读速度
《童年絮味》 约1800字 分 秒 字/分钟
《捅马蜂窝》 约1750字 分 秒 字/分钟
《海边的童年》 约2000字 分 秒 字/分钟
《童年笨事(节选)》 约2100字 分 秒 字/分钟
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阅读综合实践课 2课时
《童年絮味》《捅马蜂窝》
《海边的童年》《童年笨事(节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学习目标
1.能在一口气默读完多篇表现童年生活的文章后,带着自己的理解朗读自选的精彩段落,并梳理、分享自己默读和朗读时的不同体会,加深对两种阅读方法的认识;
2.能朗读、背诵《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2段,并仿照其句式、写法完成200字左右的写景片段。
第3课时 阅读方式比较
活动一:自主默读,分享最爱
活动一:自主默读,分享最爱
请打开“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百味人生3》,集中注意力,一口气读完《童年絮味》《捅马蜂窝》《海边的童年》《童年笨事(节选)》四篇文章,选定一篇自己最喜欢的与小组内的同学分享文章大意,再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自己喜欢它理由。
活动二:选段朗读,互评提升
活动二:选段朗读,互评提升
请从自己最喜欢的文章中选自己认为最精彩的一段,带着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朗读给小组内的同学听。读后其他同学逐一点评,点评时至少给出一条朗读提升建议并示范,还须针对建议内容阐明理由。
活动三:借助表格,归纳区别
活动三:借助表格,归纳区别
朗读和默读都是重要的阅读方式。试结合你的阅读经历和学习体会,从特点、作用、适用场合、注意事项等角度归纳朗读和默读的区别,完成下面的表格。
活动三:借助表格,归纳区别
作业
朗读并背诵《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2段描写百草园的文字,完成练习。
1.这一段描写景物,有近景,有远景;有静态,有动态;有视觉、听觉,还有味觉。百草园的一切,在少年鲁迅的心目中显得那样生机勃勃,情趣盎然。试据此简要分析这一段景物描写的方法。
2.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前两个“不必说”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第4课时 背诵仿写片段
活动四:背诵美段,探究写法
活动四:背诵美段,探究写法
(一)一篇好文章中总会有一个特别精彩的段落让读者过目不忘,比如,老师昨天布置给大家背诵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第2自然段。现在,请给大家带着自己对百草园的想象背给老师听——
活动四:背诵美段,探究写法
(二)这一段描写景物,有近景,有远景;有静态,有动态;有视觉、听觉,还有味觉。百草园的一切,在少年鲁迅的心目中显得那样生机勃勃,情趣盎然。试据此简要分析这一段景物描写的方法。
这一段景物描写,大部分是近景,甚至近到触手可及,如石井栏、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等;也有远景,如“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如同一个长镜头,迅速由近拉远,将读者的视线引向遥远的云霄、开阔的天空。
近景与远景结合,既呈现出鲜活的细节,又增强了整个画面的立体感和层次感。
参考示例1:
静态的景物有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黄蜂等,态的景物有叫天子(云雀)。
动静结合,静中有动,使得画面既有序又活泼。
参考示例2:
视觉方面,既有颜色(如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又有形态(如高大的皂荚树、肥胖的黄蜂、缠络着的何首乌藤和木莲藤、木莲的莲房般的果实、何首乌的臃肿的根);触觉方面,有光滑的石井栏;听觉方面,有鸣蝉长吟、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斑骛喷烟;味觉方面,有又酸又甜的覆盆子和色味都稍逊一筹的桑椹。
多种感官的综合运用,写出了百草园的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趣味盎然。
参考示例3:
活动四:背诵美段,探究写法
(三)“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前两个“不必说”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单是”后面的内容是强调的重点。
前两个“不必说”不仅突出了“单是”下边的内容,还表现了鲁迅历数儿时趣味的欣喜,表现出儿童所特有的一种情趣。
活动五:仿写实践,互评互改
活动五:仿写实践,互评互改
(一)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以200字左右的篇幅描写一处景物,注意合理安排描写的顺序,运用多种描写方法。
活动五:仿写实践,互评互改
(二)小组内、小组间依据评价量表互相评改。具体要求如下:
1.量表中每个观测点要求达标得1星,达标且有感染力得2星,3位读者送星数累计为合计星级,由读者3统计并写入量表右上角单元格;
2.每人至少评改3位同学的作品,须给出易于操作的修改建议,后参与评价的读者不得重复之前评价者的建议,相同相似的建议可用 点赞。
评价观测点 读者1 读者2 读者3 合计星级:
读者建议
有近景远景
有动态静态 有多种感官 有列举历数 有重点强调 顺序合理 写景片段评价量表
活动五:仿写实践,互评互改
(三)各人根据同学们提供的修改建议完成二次创作,各小组推选优秀作品张贴展示。
作业
文中那个活泼可爱、尽情玩耍的小鲁迅宛在眼前,你看到文字后面那个拿笔写作的“大”鲁迅了吗?你觉得这个“大”鲁迅是带着怎样的情感来写本文和《朝花夕拾》中其他文章的?请结合本单元后“整本书阅读”栏目的相关内容和“语文主题学习”丛书151—166页的“阅读导航”“精彩选篇”“方法指导”和“交流平台”深入默读思考后,谈谈自己的认识。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一口气默读完全文,能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意;阅读速度每分钟不少于360字且能通过练习持续加速;
2.指导学生通过标题、首尾及文中的关键语句梳理内容,了解大意,能概括文章的中心;
3.引导学生背诵《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2段,并能仿照其句式、写法完成一个且评改三个200字左右的写景片段;
4.引导学生结合几篇写童年生活的文章,能用表格梳理自己默读、朗读的不同体会并交流分享,加深对两种阅读方法的认识。
【拓展资源】
《鱼鳞瓦》《年年依旧的菜园》
《童年絮味》《捅马蜂窝》《海边的童年》《童年笨事(节选)》
【课型及课时建议】
教读引领课+阅读综合实践课 4课时
第1课时 指导探究
【本课时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能集中注意力一口气读完全文,能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意,阅读速度每分钟不少于360字且能通过默读练习持续加速;
2.指导学生通过标题、首尾及文中的关键语句梳理内容,了解大意,能概括文章中心。
【课型】教读引领课
【教学过程】
活动一:组织学生自主默读,了解文章大意。
默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跟同学交流,鲁迅的童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活动二:指导学生梳理内容,概括中心。
(一)同学们的初读印象大致相似,又各有不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大家读同一篇作品,看到、感受到的会有区别呢?
(二)请读得更细致、更深入、更全面的同学分享自己梳理概括的“秘笈”。
分享时要说清楚自己面对这样又长又难的文章时,会抓住哪些关键语句梳理内容,概括中心;尽量把自己的做法梳理成通俗易懂的条目式操作攻略,让大家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
(三)引导学生通过抓取各类关键语句的方法概括文章中心。
将概括的中心写在课本52页下方空白处,再跟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评价。
活动三:引导学生复盘小结,提炼方法。
(一)各小组交流研讨,合作梳理概括又长又难懂的文章有哪些实用“秘笈”。
(二)各组长按抽签顺序轮流板书一条含金量最高的“秘笈”,抽签顺序在后的组长板书时不得重复写前面组长已板书的内容。
【作业布置】
1.计时默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百味人生3》中的《鱼鳞瓦》《年年依旧的菜园》,一口气读完全文后,为两篇文章增补或更换修饰语。
2.任选一篇文章再次默读,在文中勾画不少于3类能帮助概括中心的关键语句。
【板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百草园→三味书屋
热爱、怀念
惋惜、怅惘
【教学建议】
本课时核心目标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快速默读感知文章大意,并能抓取文章的关键语句概括文章中心。
第2课时 辅助实践
【本课时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拓展阅读丛书文章《鱼鳞瓦》《年年依旧的菜园》,运用抓取关键语句的方法梳理内容,了解大意,概括文章中心。
【拓展资源】《鱼鳞瓦》《年年依旧的菜园》
【课型】教读引领课
【教学过程】
活动四:指导学生默读类文,了解大意。
默读《鱼鳞瓦》《年年依旧的菜园》后跟同学交流,两位作者的童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活动五:指导学生自主梳理,概括中心。
指导学生用上节课共同提炼的“秘笈”梳理、概括两篇文章的内容、中心。
【操作建议】
1.用不同颜色或线型的下划线分别勾画各类关键语句(过渡句、总领句、总结句、“赘笔”、看似矛盾处……),并在相应位置将自己的理解写成简要的旁批(可参考丛书中已有旁批);
2.汇总旁批内容完成概括全文中心的语段,写在文章题目上方的空白处(字数不限但尽量简洁)。
活动三:组织学生分享交流,主动探究。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讨论内容:
1.分享自己概括的文章中心,并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哪几类关键语句对概括中心帮助最大;
2.还发现了哪些有助于概括文章中心的“新型”关键句。
【作业布置】
计时默读丛书《百味人生3》中的《童年絮味》《捅马蜂窝》《海边的童年》《童年笨事(节选)》,每篇都一口气读完,再参考后面的文章字数统计表,测算每分钟阅读字数。
【板书设计】
《鱼鳞瓦》《年年依旧的菜园》
关键句→中心
【教学建议】
本课时将通过阅读丛书文章来巩固上节课所学内容,其核心目标是让学生逐步熟练掌握通过抓关键语句梳理内容、概括文章中心的方法。
阅读方式比较
【本课时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在一口气默读完多篇表现童年生活的文章后,带着自己的理解朗读自选的精彩段落,并梳理、分享自己默读和朗读时的不同体会,加深对两种阅读方法的认识。
【拓展资源】《童年絮味》《捅马蜂窝》《海边的童年》《童年笨事(节选)》
【课型】阅读综合实践课
【教学过程】
活动一:引导学生自主默读,分享最爱。
指导学生打开“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百味人生3》,集中注意力,一口气读完《童年絮味》《捅马蜂窝》《海边的童年》《童年笨事(节选)》四篇文章,选定一篇自己最喜欢的与小组内的同学分享文章大意,再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喜欢它的理由。
活动二:组织学生选段朗读,互评提升。
1.朗读:从自己最喜欢的文章中选自己认为最精彩的一段,带着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朗读给小组内的同学听。
2.点评:读后其他同学逐一点评,点评时至少给出一条朗读提升建议并示范,还须针对建议内容阐明理由。
活动三:引导学生借助表格,归纳朗读和默读两种阅读方式区别。
【作业布置】
朗读并背诵《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2段描写百草园的文字,完成练习。
1.这一段描写景物,有近景,有远景;有静态,有动态;有视觉、听觉,还有味觉。百草园的一切,在少年鲁迅的心目中显得那样生机勃勃,情趣盎然。试据此简要分析这一段景物描写的方法。
2.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前两个“不必说”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第4课时 背诵仿写片段
【本课时教学目标】
组织学生朗读、背诵《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2段,并仿照其句式、写法完成200字左右的写景片段。
【课型】阅读综合实践课
【教学过程】
活动四:鼓励学生背诵美段,探究写法。
(一)鼓励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展示。
(二)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第2段景物描写的方法。
(三)引导学生分析句式的表达作用。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前两个“不必说”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单是”后面的内容是强调的重点。
前两个“不必说”不仅突出了“单是”下边的内容,还表现了鲁迅历数儿时趣味的欣喜,表现出儿童所特有的一种情趣。
活动五:组织学生仿写,互评互改。
(一)组织学生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以200字左右的篇幅描写一处景物,注意合理安排描写的顺序,运用多种描写方法。
(二)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小组间依据评价量表互相评改。具体要求如下:
1.量表中每个观测点要求达标得1星,达标且有感染力得2星,3位读者送星数累计为合计星级,由读者3统计并写入量表右上角单元格;
2.每人至少评改3位同学的作品,须给出易于操作的修改建议,后参与评价的读者不得重复之前评价者的建议,相同相似的建议可用 点赞。
【作业布置】
文中那个活泼可爱、尽情玩耍的小鲁迅宛在眼前,你看到文字后面那个拿笔写作的“大”鲁迅了吗?你觉得这个“大”鲁迅是带着怎样的情感来写本文和《朝花夕拾》中其他文章的?请结合本单元后“整本书阅读”栏目的相关内容和“语文主题学习”丛书151—166页的“阅读导航”“精彩选篇”“方法指导”和“交流平台”深入默读思考后,谈谈自己的认识。
【板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远近结合
动静结合
多种感官
顺序合理
【教学建议】
本课时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模仿文章第二自然段的写景方法,学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写景片段。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写作顺序的安排及写作手法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