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天气》大单元设计(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三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2024)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天气》大单元设计(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三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2024)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9-21 10:43: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天气》大单元设计
课题 (主题) 第一单元 天气 课时 10课时
一、课标要求(解读课标对所学知识点的要求)
本单元依据《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内容要求进行设计,重点对应“天气”主题下的核心概念。课标明确指出:学生应能观察并描述常见的天气现象,如阴、晴、雨、雪、风等;能使用简单仪器测量气温、降水量和风向风力,并记录数据;了解天气变化的基本规律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能通过天气预报获取未来天气信息,并合理安排生活。 在科学探究方面,课标强调学生应经历完整的科学观测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本单元通过持续的天气观测活动,培养学生长期观察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课标要求关注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引导其从现象中归纳规律,如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趋势、云量与降水的关系等。 在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方面,课标倡导学生关心自然环境,意识到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密切关系,初步形成应对极端天气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例如,通过学习暴雨预警、台风防范等内容,增强自我保护能力。此外,课标还鼓励学生参与气象观测实践活动,提升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为后续学习“气候”“大气圈”等更深层次的知识奠定基础。
二、学习目标
1. 学生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简单工具(如气温计、自制雨量器、小风旗等)系统地观察和记录天气现象,掌握描述天气的基本词汇,如“炎热”“微风”“多云”“小雨”等,并能从冷热、刮风、阴晴、雨雪等方面全面记录天气特征,逐步建立科学的天气观测习惯。 2. 学生能够在教师指导下正确使用气温计测量室外气温,理解百叶箱的作用及测量规范;学会制作简易雨量器并模拟降雨实验,测量降水量,对照等级标准判断雨量大小;能利用小风旗或红旗判断风向和风力等级,结合蒲福风力等级表拓展认知;能通过观察天空云量和云形判断天气状况,识别晴、多云、阴等基本云况。 3. 学生能够整理个人和小组的天气观测记录,绘制气温变化示意图,发现一天中气温先升后降的基本规律;能将自己观测的数据与天气预报中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理解专业气象数据的来源与表达方式;能举例说明不同天气对人们出行、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影响,具备根据天气变化调整活动安排的初步能力。 4. 学生能在真实情境中开展连续性科学实践,坚持完成每日天气记录任务,培养耐心、细致和责任感;能在小组合作中分工协作,如实记录观测结果,尊重他人观点,在研讨中表达自己的发现;能阅读“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相关资料,了解现代气象工作的流程,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树立尊重科学、相信数据的科学观念。
三、学习重点
1. 掌握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的方法,理解测量位置(通风、离地1.5米)、时间选择的重要性,能够准确读取并记录气温数值,认识到不同时间点气温存在差异,初步形成对“气温日变化”这一自然规律的认知。 2. 学会制作并使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理解“降水量”是指单位面积上积水的深度,以毫米为单位,能通过模拟降雨实验练习测量操作,掌握统一测量标准的意义,并能依据“24小时降水量等级标准”判断雨量等级(小雨、中雨、大雨等) 3. 能够借助小风旗、红旗等物体判断风向(风吹来的方向)和风力大小(无风、微风、大风),认识风向通常用八个方位表示,了解风向袋、风向标等专业仪器的功能;能通过观察云量(天空被云覆盖的比例)和云的形状(如羽毛状、鱼鳞状、团块状)来推测天气变化趋势。
四、学习难点
1. 理解气温计必须放置在通风良好、避免阳光直射的位置(如百叶箱)才能测得真实气温,学生容易误以为靠近建筑物或阳光下读数更高就是“更热”,而忽略了测量环境对数据准确性的影响,需通过对比实验帮助建立科学测量意识。 2. 在测量降水量时,学生可能混淆“雨水总量”与“降水量”的概念,难以理解为何要用圆柱形容器且口径一致才能保证测量结果可比,需要通过控制变量的模拟实验强化“标准化测量”的重要性。 3. 判断风向时,学生常将“风吹去的方向”误认为风向,需反复强调“风向指风吹来的方向”,并通过实地观察(如烟雾飘散、树叶摆动方向)加以巩固;同时,风力具有瞬时性和波动性,短时间内风力可能变化,如何取平均值或代表性值进行记录是操作上的难点。
五、评价任务(设计活动对应学习目标,镶嵌在教学过程中,或者用教学环节对应目标)
1. 在“我们关心天气”一课中,组织学生填写“描述天气的词句”班级记录单,检查学生是否能从冷热、刮风、阴晴、雨雪四个维度列举出至少3个以上准确词汇,作为语言表达与分类能力的评价依据。 2. 在“认识气温计”和“测量气温”两课中,设置“气温计模型读数挑战”任务,提供多幅液柱高度不同的气温计图示,要求学生独立读出温度值并记录,教师巡视指导,评估其读数方法是否正确(视线平视液柱顶端),作为技能掌握程度的评价。 3. 在“测量降水量”一课中,开展“模拟降雨实验竞赛”,每组使用自制雨量器接收相同喷壶喷洒的水量,比较各组测量结果的一致性,评价学生是否掌握垂直放置、静置读数、视线平视等关键操作要点。
4. 在“观测风”一课中,安排户外“风向风力观测打卡”任务,学生携带小风旗到操场指定区域连续观察2分钟,记录风力等级和风向,教师随机抽查核对,评价其判断准确性和记录规范性。 5. 在“单元小结”环节,发放“我的收获”自评表,包含“我会使用工具测量天气”“我知道气温变化规律”“我能识别天气符号”“我能坚持记录”四项指标,学生根据星号等级进行自我评价,反映学习成果与情感态度发展。
六、资源与建议(包含知识的前后联系与学情分析)
本单元知识与低年级“我们的身体”“周围的植物”等单元共同构成“认识自然”的基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记录习惯。进入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开始发展,能够理解简单的测量工具原理,但对“大气圈”“水汽运动”等宏观概念仍较模糊,需借助具体实物和亲身实践建立感性认识。生活中学生已有丰富的天气体验,如穿脱衣物、带伞出行等,这些经验可作为教学切入点。 本单元是小学阶段“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起始单元,后续将延伸至四年级“岩石与土壤”、五年级“光”“地球表面的变化”、六年级“宇宙”等内容,形成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的知识体系。其中,“测量气温”为后续学习“温度与物质状态变化”打下基础;“观测风”“观察云”有助于理解空气流动与水循环;“天气预报”则连接现代科技应用,体现科学服务于生活的价值。 教学建议:采用“项目式学习”模式,以“我是小小气象员”为主线贯穿整个单元,激发学生角色代入感;强调连续观测,设立“班级天气角”,每日更新天气记录表;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开展户外实践活动;鼓励家长参与家庭天气记录,实现家校协同育人;注意安全提醒,如观察云时不直视太阳、雷雨天不外出观测等。
七、作业与检测(对应学习目标)
一、填空题
1. 测量气温时,气温计应放在__________、通风良好的草坪上,离地面__________米高。
2. 降水量是指一定时间内降落在地面上的__________,单位是__________。
3. 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北风是从__________吹来的风。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____等工具测量风向。
4. 当天空中的云比较多,有时可以看到太阳,这种天气称为__________;如果云多而密,看不到太阳,则是__________天气。
5. 暴雨预警分为四级,颜色由低到高依次是蓝色、__________、__________、红色。 二、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 可以把气温计放在阳光下直接测量,这样读数更准确。( )
2. 使用自制雨量器测量时,容器的口径大小不影响测量结果。( )
3. 观察风向时,红旗展开飘动说明是大风。( )
4. 天气预报中的“晴转多云”表示白天晴天,晚上变成多云。( )
5. 农民晒谷子最怕下雨天,所以希望天气一直晴朗。( ) 三、简答题
1. 为什么测量气温时要把气温计放在百叶箱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如果你是一名小小气象员,请设计一份明天的天气观测记录单,包含哪些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学后反思
1. 本单元通过十节课的学习,学生从最初仅凭感觉描述天气,逐步掌握了使用工具进行科学观测的方法,实现了从“感受天气”到“测量天气”的转变。特别是在“测量气温”和“测量降水量”两课中,学生经历了从制作工具、模拟实验到真实测量的全过程,动手能力和探究意识显著提升。 2. 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在读取气温计数值时存在视线未与液柱顶端保持水平的问题,导致读数偏高或偏低。今后应在教学中增加示范环节,利用实物投影放大展示正确读数姿势,并设计“找错误”小游戏强化记忆。 3. “天气的影响”一课通过情境讨论和角色扮演,有效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使他们深刻体会到天气与人类活动的紧密联系。建议后续可邀请当地气象站工作人员进课堂讲座,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增强职业启蒙教育。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