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综合评价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综合评价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0 19:29: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二单元综合评价卷
时间:4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3分,共54分)
1.“鸦片流毒中华,每年外溢金银致千万,漏卮不塞,足以贫民。吸烟者众,上自官府缙绅,下至工商优隶……随在吸食……足以弱种。……兴贩者不能不敛戢,吸食者亦不能不戒断。”与这封家书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虎门销烟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协定关税
2.对下图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
A.鸦片走私对中国产生危害
B.清王朝封建制度的腐朽落后
C.彰显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D.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开端
3.沃尔斯利在《1860年对华战争纪实》中说:“我们进去的时候,这些花园还像神话故事中描述的那样神奇;而我们在10月19日离开的时候,花园已被洗劫一空,一片狼藉。”材料中的“我们”是( )
A.英国人和法国人 B.英国人和美国人
C.美国人和俄国人 D.英国人和日本人
4.某著作中写道:“俄国就是用自己的血手,写下了侵华的罪恶史。……掠取的侵略权益最广……俄国确实是中国人民最凶恶、最危险的敌人。”材料中的“侵略权益最广”是指( )
A.取得协定关税的特权
B.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C.获得的赔款最多
D.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
5.《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都是太平天国颁布的革命纲领。与前者相比,《资政新篇》最突出的特点是主张( )
A.学习西方治国 B.实行君主专制
C.平均分配土地  D.实现男女平等
6.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主张:“外国有禁卖子为奴之例。家贫卖子,只顾眼前之便,不思子孙永为人奴,大辱祖考,故准富者请人雇工,不得买奴,贻笑外邦。”从材料中分析,洪仁玕的主张是( )
A.消除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B.发展资本主义雇佣关系
C.实现人民群众共同富裕 D.树立对外的大国新形象
7.在清军和英法武装力量的联合进攻下,1864年7月,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由此可见,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 )
A.八旗兵腐朽不堪 B.太平天国的战略失误
C.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分裂 D.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8.李鸿章“购置轮船,组建船队,先后开辟了近海商业航线和长江商业航线,以‘通五航,招天下商’为目标,开辟日本、东南亚、英国、美国等航线”。材料描述的企业是( )
A.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B.福州船政局 C.轮船招商局 D.大生纱厂
9.洋务运动期间创办了新式学堂30余所。在这些新的学校里,不仅教授西方语言,还教授许多自然科学,如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等。这些举措建立了不同于封建科举制的新的教育体制。由此可见,洋务运动( )
A.废除了科举制度 B.彻底废除了传统的教育
C.推动了文化普及 D.推动了近代教育的发展
10.右图是图书《悍将左宗棠》,描述了这位民族英雄的一生。下列事件可能出现其中的是( )
A.虎门销烟 B.黄海海战 C.收复新疆 D.保卫台湾
11.下图是某书的部分目录,你认为该书书名最有可能是( )
第一章 东亚的火药桶:朝鲜 第二章 西方势力在东亚 第三章 洋务与维新 第四章 沉没的“高升” 第五章 黄海悲歌:不沉的“致远” 第六章 中国陆军的惨败
A.《海国图志》   B.《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C.《瓦德西庚子回忆录》 D.《甲午——120年前的西方媒体观察》
12.下表反映的是列强在中国办厂数目的变化,导致列强在华办厂数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1898年 1900年
列强在华办厂数目(个) 800 1 231
A.清政府开放五口通商 
B.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给列强
C.日本可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清政府增开汉口、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
13.《申报》作为当时有广泛影响力的报纸,在甲午中日战争前多次对日本的改革进行讥笑和嘲讽,并一直认为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必胜。但战后《申报》高度赞扬日本改革,主张中国应仿效日本进行变法。这种变化反映了( )
A.政府放松了对言论的监管
B.大众传媒影响战争最后结果
C.国人对战争进行深刻反思
D.清王朝制度变革以失败告终
14.在戊戌变法期间,军机大臣们在为光绪帝草拟的变法诏令中,往往偷梁换柱,变换其内容。还有些守旧官僚,以“看不懂”或“没办过”为借口,拒不执行变法诏令。由此可见,戊戌变法( )
A.受到了封建顽固势力阻挠 B.已经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C.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   D.具有思想启蒙的历史作用
15.《中国近代史稿》中写道:“中国……要建立资本主义制度,阻力极大,不经过引起社会巨大变动的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是无法实现的。改良派不敢正视这个真理……”这段材料意在说明( )
A.公车上书的历史意义 B.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C.改良派尝试革命斗争 D.百日维新的深远影响
16.1898年,一位旅居中国的传教士在北京传教,他最有可能遇到的是( )
A.八国旗帜插满整个紫禁城 B.李鸿章忙于签订《辛丑条约》
C.康有为醉心于自己的变法 D.公车上书
17.比较分析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某同学对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进行了比较,发现它们的不同之处是( )
A.阶级基础 B.斗争方式 C.失败原因 D.斗争对象
18.《辛丑条约》签订后,美国驻华公使田贝说,“事实上,外国公使已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此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这说明( )
A.清政府与列强建立了外交关系
B.列强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等特权
C.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中国的反帝斗争蓬勃发展起来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19题14分,20题14分,21题18分,共46分)
19.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华儿女的血泪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我国传统的农历纪年法是以10天干配对12地支形成的,60年一轮环。“庚子”年是农历纪年法的一个轮年。1840年庚子年,西方列强敲开了古老封闭的清王朝大门,是我国近代屈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1900年庚子年,八国联军扩大对中国的侵略,进犯北京,导致中华民族危机,这场动荡被称为“庚子国难”。
材料二 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注:鸦片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的一壁。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
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
——梁启超
(1)依据材料一指出,1840年“敲开了古老封闭的清王朝大门”是哪一列强 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这场战争(注:鸦片战争)是一块界碑” (4分)
(2)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八国联军扩大对中国的侵略”的直接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八国联军侵华“导致民族危机” (4分)
答案:直接目的:镇压义和团运动。(2分)原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梁启超认为“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 (4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怎样才能避免历史悲剧重演 (2分)
20.八年级(3)班同学开展以“时代·教育”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一起参与并完成探究任务。(14分)
【任务一】
第一小组同学根据八年级上册教材对中国近代教育沿革情况进行了整理:
中国近代教育事业发展简表
时间 成就 备注
洋务运 动时期 创办了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 原因:旧式学堂与科举制度对人才的培养和选拔,越来越不适应近代中国的需要
戊戌变 法时期 创办了①,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
20世 纪初 拟定《奏定学堂章程》,建立新式教育体制
(1)结合所学知识,将上表中“①”处补充完整。简述中国近代教育改革所回应的时代需求。(6分)
【任务二】
第二小组同学整理摘编了如下资料:
资料1 近代新式学堂(部分)课程开设情况表
学堂 开设课程
京师同文馆 数理启蒙、几何原本、微分积分、万国公法、练习译书等
福州船 政学堂 英语、地理、代数、几何、航海天文学、船舶驾驶术等
天津电 报学堂 电磁学、电测试、材料学、电报地理学、电报实习等
资料2 京师同文馆翻译的西书以外交和史地政法类居多,其中有中国人看到的第一本国际公法。福州船政学堂在解聘了大批洋人后,大部分技术工作由船政学堂的毕业生担任。严复早年就读于福州船政学堂,后致力于翻译事业,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号召救亡图存。新式学堂建立的分年级排课、按班级授课等制度,一直沿用至今。
——摘编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
(2)根据资料1,概括近代新式学堂课程设置的特点。根据资料2,说明这些学堂产生的影响。(6分)
(3)综合以上资料探究,请用一句话说说你对“时代与教育”的理解。(2分)
21.下面是某校八年级同学以“铭记历史,砥砺前行”为主题开展的学习成果展示活动,请你结合展板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8分)
【展板一 赏英雄人物】
材料一
图一 解说词:1851年1月11日,他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他带领太平军坚持斗争14年,转战大半个中国,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
图二 邓世昌 解说词:
图三 谭嗣同 解说词:
【展板二 析史事相连】
材料二 中国近代史大事记(部分)
1840—1842年 鸦片战争
1851—1864年 太平天国运动
1856—1860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
19世纪60年代到 90年代中期 洋务运动
1894—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
1898年 戊戌变法
1900—1901年 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签订《辛丑条约》
(1)请补全材料一中图一人物的名字。参照图一示例,为图二、图三写一份解说词。(8分)
(2)从材料二中选择两个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有总结提升)(10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3分,共54分)
1--5ADABA 6--10BDCDC 11--15DCCAB 16--18CD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19题14分,20题14分,21题18分,共46分)
19.(1)列强:英国。(1分)原因: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传统的小农经济逐步瓦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3分,任答三点即可)
(2)直接目的:镇压义和团运动。(2分)原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分)
(3)原因: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挽救民族危机的维新运动。(4分)
(4)奋发图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加强国防建设;等等。(2分,任答一点即可)
20.(1)①:京师大学堂。(2分)时代需求:中国近代教育改革回应了时代对现代化、科学技术和国际交流的需求,旨在培养适应国家富强和社会进步的人才,推动国家摆脱落后状态,增强国力。(4分)
(2)特点:注重自然科学;兼顾理论与实践;课程比较丰富;以西方为参照。(2分,回答两点即可)影响:培养了新式人才;传播了西方学说;有利于救亡图存;推动了教育改革。(4分,回答两点即可)
(3)理解:教育是推动时代发展的重要力量。(2分,言之有理即可)
21.(1)名字:洪秀全。(2分)图二解说词:在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中,他指挥致远舰官兵英勇杀敌,在舰身严重受损,弹药将尽之际,率舰冲向日舰“吉野号”,壮烈殉国。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3分)图三解说词:他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参加了戊戌变法。戊戌变法失败后,他拒绝出走,矢志为变法献身,是为变法流血牺牲的“戊戌六君子”之一。(3分)
(2)(示例一)观点:列强侵略给中国带来了严重危害。(1分)
论述: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赔款使清政府财政负担加重,他们将战争后果转嫁到农民身上,使农民赋税更加沉重,手工业者也因外国商品涌入而大量破产,小农经济逐步解体。(4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庞大的赔款数目、拆炮台、允许外国驻军、划使馆界等内容,使中国主权严重丧失,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4分)
结论:列强的侵略及战后迫使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带来了严重危害,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分)
(示例二)观点:中国人民的抗争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
(1分)
论述:1851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宏大的农民战争,它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壮烈篇章。(4分)1898年的戊戌变法,资产阶级试图通过改革来挽救民族危亡,虽然最终失败,但变法促进了思想启蒙和民族意识的觉醒。(4分)
结论:这些抗争活动,体现了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而作的努力,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