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期中综合评价卷(第一至第四单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期中综合评价卷(第一至第四单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0 19:32: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期中综合评价卷
时间:40分钟 满分:100分
范围:(第一至第四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3分,共54分)
1.“窃臣等钦遵谕旨,将夷船缴到烟土二万余箱在粤销毁……将烟土切碎抛入石池,泡以盐卤,烂以石灰,统俟戮化成渣,于退潮时,送出大海。”材料反映的是( )
A.公车上书  B.黄海海战 C.鸦片战争 D.虎门销烟
2.“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清王朝第一次遇到了一个优于自己的外来文明的挑战……面对这个挑战却毫无认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战前清政府与西方完全隔绝
B.文明的交流必然伴随着战争
C.中国已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D.战争打断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3.“从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和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了清军武器装备的落后。……但是清政府还是盲目地以‘天朝’自居,除了镇压国内起义之外,根本没有重视去缩小和世界军事强国的差距。”这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 )
A.清政府战术的失误 B.美俄联军力量强大
C.清朝缺乏战争自省 D.清军人数处于劣势
4.“《天朝田亩制度》只是个无名氏的纸上作业……太平军后来所实行的,还是最简单的老办法——照旧完粮纳税。”这段材料旨在说明《天朝田亩制度》( )
A.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B.具有空想色彩难以施行
C.顺应了现代化要求 D.未反映农民阶级的愿望
5.《清史稿》记载:“是年(1874年)海防议起,直隶总督李鸿章、船政大臣沈葆桢请开采煤铁以济军需。”该史料叙述的是( )
A.近代民用企业的开办 B.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建
C.北洋舰队的初步建成 D.民族资本主义的出现
6.同学们准备将下面人物的言论补充编写为剧幕台词。从中可以感受到的精神品质是( )
左宝贵:我之所以穿朝服,就是让士卒知道我还在,这样他们就会同敌人血战到底。 邓世昌: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
A.忧国忧民,敢于斗争 B.不怕牺牲,抵御外侮
C.无惧困难,顽强拼搏   D.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7.下面是某同学在阅读课文及相关史料后,自拟的一份有关中国近代史的小论文提纲,请你帮他选择一个最合适的标题( )
二、             1.太平天国运动 2.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 3.甲午中日战争 4.瓜分中国狂潮
A.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B.救亡图存与危机加剧
C.鸦片战争的冲击与应对 D.中国的早期现代化历程
8.下表为梁启超于1896年所编《西学书目表》。据此推断梁启超此时主张( )
上卷:“西 学”诸书 算学、电学、化学、光学、汽学、天学、地学、动植物学、医学等
中卷:“西 政”诸书 史志、官制、学制、法律、农政、矿政、工政、商政、兵政等
下卷:“杂类” 游记、报章、格致、西人议论之书、无可归类之书等5类
A.全面了解学习西方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彻底否定传统文化 D.民主革命实现共和
9.1898年反教会斗争兴起时,义和团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但后来清朝屈服于列强的侵略开始镇压运动,为此义和团提出“扫清灭洋”的新口号。这一变化表明义和团( )
A.受到清政府招抚利用  B.引起外国侵略者密切关注
C.遭到列强的大力镇压 D.对中外反动势力认识加深
10.探寻历史原因和结果的逻辑关系,对历史进行合理解释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因果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原因 结果
A 虎门销烟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B 金田起义 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C 洋务运动 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D 辛亥革命 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11.金冲及先生在《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中写道: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也就没有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当代中国的伟大辉煌。该学者肯定辛亥革命的视角是( )
A.完成了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  B.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C.推翻了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 D.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
12.“袁世凯时代,各省的督军还多多少少对中央保持着一点服从,还能给中央上缴一点钱粮税款,但是袁世凯死后,这种事情就没有了,中央政府从此政令难出都门。……所以就国家重建而言,袁世凯的失败意味着中国也输了。”由此可见,北洋军阀割据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后果是( )
A.军阀连年混战不休 B.中央政府无力控制地方
C.经济遭受严重破坏    D.中央政府陷入财政危机
13.下面的示意图反映出五四运动( )
A.是以先进知识分子为主力的爱国运动
B.是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D.为新的革命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
14.《新青年》1915—1918年文章总篇数为1 274篇,其中“社会主义”一词共有20篇文章使用,使用了34次,平均每篇使用1.7次;而1919—1922年文章总篇数为1 026篇,其中“社会主义”一词使用篇数达145篇,使用次数达1 292次,平均每篇使用8.91次。这种变化反映了( )
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民众普遍拥护国民革命运动
C.中国政府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D.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性改变
15.张之洞以“务宏大,不问费多寡”的思想来办汉阳铁厂,又对钢铁业一无所知而自以为是,一切由他决断……钱花得很潇洒,但结果并不妙。这似乎成了以后一切官办企业共同的特点。这说明( )
A.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B.洋务运动并未突破封建经济体制
C.洋务运动并没有使中国实现求强求富的目标
D.张之洞是近代中国早期工业化的启动者与推动者
16.由下面知识结构图可知,图中“新面貌”指的是( )
A.中国共产党成立  B.五四运动爆发
C.马克思主义传播   D.中华民国创建
17.某学者认为:五四运动时期的文化批判主要指向未来以及与之相关的新的观念。由此,以往历史传统和近代的观念、过去和现在、古与今、新和旧交织在一起,传统和现代之间形成了种种复杂关系,其中存在多重意义上的思想张力。由此可以看出,五四运动( )
A.继承传统文化 B.开始文学革命
C.宣传西方观念 D.促进思想碰撞
18.1921年7月在浙江嘉兴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分为六部分:一、工人组织;二、宣传;三、工人学校;四、工会组织的研究机构;五、对现有政党的态度;六、党与第三国际的联系。据此可知,当时党的中心工作应该是( )
A.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B.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
C.服从第三国际的安排  D.在农村发动土地改革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19题14分,20题14分,21题18分,共46分)
19.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中华民族的崛起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的奋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4分)
材料一  晚清时期列强四次侵华战争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材料二 在抵抗外国侵略者的斗争中,中国人民包括清政府军队里的爱国将士表现得很英勇,甚至以命抗争,浴血搏斗,直至战死疆场。但是,五四运动之前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还处于被动、自发的状态,形不成整体的斗争合力。五四运动不仅有青年学生的参与,广大工人、商人、教师、市民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相互呼应,取得了运动的初步胜利。中国人民以伟大觉醒铸刻了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斗争彻底性的历史烙印。
——摘编自齐卫平《五四运动
是中国人民一次伟大觉醒》
材料三  一些工商人士,痛感战败之辱,发出了“实业救国”的呼声,提出自办铁路,自设工厂,抵制洋商洋厂的主张。当时,洋务派已经无法再垄断近代工业,财政困乏的清政府也无力再投资新式企业。同时,外国资本进入中国投资设厂,清政府只好调整工商政策,放松限制,允许民间设厂。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在A、B处填入恰当的内容。(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人民在五四运动中的斗争与之前相比有何变化,并归纳五四运动的性质。(6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位材料三中的“工商人士”,并说明我们能从他身上学到哪些精神。(4分)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1916年,李大钊发表文章,大声疾呼:“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活则自由亡。”
  新文化运动仍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为救国方案……中国先进分子对救国方案的探索,再一次走到了十字路口。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等资料
材料二 下面是1918年李大钊的部分革命活动
·李大钊接连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等文章,热情讴歌俄国十月革命。 ·毛泽东来到红楼,在李大钊的影响下,开始接触马克思列宁主义书籍,并且逐渐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 ·在北大红楼里,李大钊聚集了一些志趣相投的北大师生,建立了第一个研究马克思学说的团体。在北大红楼里,李大钊和陈独秀等创办了《每周评论》。《每周评论》成为五四运动时期最具影响力的刊物之一。 ——摘编自张珊珍《党史第一课: 中国共产党成立全纪录》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归纳李大钊救国思想的变化。(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李大钊宣传新思想的方式。(4分)
(3)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述李大钊的革命活动所产生的影响。(6分)
21.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探寻中华崛起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三个不能忘却的时间】
材料一
1842年8月29日
1895年4月17日 1901年9月7日
【两次危局下的制度变革】
材料二 甲午一战带来的屈辱越是沉重,国人对于日本自强成功的领会也就越为深刻。于是强敌变成了榜样……这一事实非常雄辩地为西学致强的实效作了证明。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
新陈代谢》
材料三 1911年10月,汉口一家炸弹制造厂的意外爆炸,导致了附近帝国军队的兵变。尽管缺乏配合,革命运动仍迅速席卷全国。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解读材料一中的场景,选取“三个不能忘却的时间”中任意一个场景,写出历史事件名称及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主要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午一战”失败后中国人追求“西学致强”的历史事件。(2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三中的“兵变”所指的历史事件,并说明“革命运动仍迅速席卷全国”带来的影响。(10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早期现代化探索的认识。(2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3分,共54分)
1--5DCCBA 6--10BBADD 11--15BBDAB 16--18AD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19题14分,20题14分,21题18分,共46分)
19.(1)A:三元里人民抗英。(2分,答关天培等也可)B:甲午中日战争。(2分)
(2)变化:由被动、自发的状态到积极主动的参与;由未形成整体的合力到相互配合。(2分)性质: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4分)
(3)人士:张謇。(2分)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创新精神。(2分)
20.(1)从宣传民主、科学到宣传马克思主义。(4分)
(2)撰写文章、成立研究团体、创办进步刊物。(4分,任答两点
即可)
(3)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作了准备;在他的影响下,中国出现了大批马克思主义者;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担当的精神和爱国情怀激励了后人,引领后人投身革命,为实现民族解放、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6分,任答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21.(1)(1)场景一:1842年8月29日,中英政府代表签订《南京条约》。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4分)场景二:1895年4月17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4分)
场景三: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英、美、法等11国签订《辛丑条约》。影响: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4分)
(回答任意一个即可)
(2)历史事件:戊戌变法(或维新变法、百日维新)。(2分)
(3)事件:武昌起义。(2分)影响: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8分)
(4)认识:资产阶级不能改变近代中国的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