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教学设计(智慧课堂新教案表格式)-2025-2026学年人教版(新课标)历史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教学设计(智慧课堂新教案表格式)-2025-2026学年人教版(新课标)历史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03.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0 20:08: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10 秦末农民大起义
(智慧课堂新教案)
课程标准 知道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了解秦末农民起义的历史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的重要组成部分。秦末农民大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学生了解封建王朝兴衰和农民阶级在历史中作用的关键一课,有助于学生把握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历史脉络。教材分为“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秦朝的灭亡”三个子目。“秦的暴政”介绍了秦朝在赋税、徭役、刑法、思想控制等方面的残暴统治,为农民起义爆发埋下伏笔;“陈胜、吴广起义”讲述了起义的原因、经过和历史意义,体现了农民阶级反抗压迫的首创精神;“秦朝的灭亡”阐述了项羽、刘邦领导的反秦斗争及秦朝最终走向灭亡的过程。新教材依据新课标,新增了秦朝灭亡的详细过程,包括项羽、刘邦军队的反秦行动,以及相关考古新发现的遗物图片,如里耶秦简中关于秦朝法律和徭役的记载图片,使知识更加丰富、立体,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好奇心旺盛、求知欲强,对历史故事充满兴趣,经过之前的学习,已对秦朝统一中国的相关史实有所了解,知道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等内容,这为学习本课秦末农民大起义的背景打下了基础。但他们的认知水平有限,在分析历史事件因果关系和抽象历史概念时存在困难,如理解秦朝暴政与农民起义之间复杂的内在联系。在学习方式上,部分学生喜欢通过生动的图片、视频等直观材料获取知识,部分学生则擅长阅读文字资料进行思考总结。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可能存在参与度不均衡、讨论效率不高的问题,需要教师引导和监督,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通过对秦末农民起义原因的分析,培养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材料和相关史事的研究学习,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 2.时空观念:结合地图,梳理陈胜吴广起义、巨鹿之战、刘邦入咸阳的时间和空间线索,初步培养历史时空观念。 3.史料实证:通过史料研读和分析,感受秦朝的暴政,探究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原因。 4.历史解释:理解秦的暴政表现(赋税、徭役、刑法等),能够阐述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过程和意义,解释秦朝灭亡的必然性。
5.家国情怀:秦的暴政是导致秦末农民起义和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认识到人民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教学重点 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包括秦朝暴政的具体表现;陈胜、吴广起义的过程和历史意义;项羽、刘邦领导的反秦斗争及秦朝灭亡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秦的暴政与秦末农民大起义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到农民起义是阶级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正确评价陈胜、吴广等历史人物在农民起义中的作用和地位。
教学方法 1.智慧课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历史教学软件、在线学习平台等,展示图片、视频、3D模型等丰富的历史资料,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运用智慧课堂的互动功能,如抢答、投票、小组讨论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问题导向教学法:设置一系列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教学具准备 1.智慧课堂教学平台,包括学习资源库、互动功能模块、作业管理系统等。 2.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短视频、图片、文字资料、微课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3.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运用动画、图表等元素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利用智慧课堂平台播放一段《复活的军团》历史纪录片中秦朝军队征战、百姓服徭役的片段,展示秦朝强盛但百姓生活困苦的场景。播放结束后,通过平台的抢答功能提问:“同学们,从视频中我们看到秦朝虽然军事强大,但百姓却负担沉重。大家想一想,在这样的情况下,秦朝的统治能长久吗?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同时在平台上展示相关问题。 认真观看视频,思考问题,快速在平板上点击抢答按钮,回答问题,表达自己对秦朝统治可能面临危机的看法。 通过精彩的纪录片片段吸引学生注意力,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借助抢答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秦朝统治存在的问题,为秦末农民起义背景的学习做铺垫,利用智慧课堂平台的抢答功能,提高学生参与度,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新课讲授 一、秦的暴政 1.在智慧课堂平台推送秦简中关于秦朝赋税、徭役的记载图片,以及文字史料,如“秦朝修建骊山陵和阿房宫役使70多万人,北击匈奴及修筑长城征派了40万人,当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而每年服役的成年男子就有300万左右”“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这些史料中,我们能看出秦朝暴政在赋税和徭役方面有哪些表现?”组织学生在平板上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平台的小组讨论功能实时查看各小组讨论情况并给予指导。邀请小组代表通过平板投屏展示讨论成果,进行点评总结,归纳秦朝在赋税上征收沉重,百姓负担极重;徭役方面征调大量民力,使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展示秦朝法律的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如“秦朝法律规定,一人犯法,亲族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刑罚有车裂、腰斩、活埋等”,提问:“秦朝法律有什么特点?这样的法律会带来什么后果?”引导学生回答,总结秦朝法律严苛,刑法残酷,导致百姓生活恐惧,社会矛盾激化。 3.讲述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故事,展示《焚书坑儒碑》图片,分析其对思想文化的禁锢和对知识分子的迫害,强调秦朝在思想控制方面的残暴。 1.阅读史料,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整理观点,小组代表投屏发言。 2.观看图片和资料,思考并回答问题,理解秦朝暴政在各方面的表现及危害。 运用丰富的史料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让学生通过对史料的分析,深入了解秦朝暴政的具体表现,认识到暴政对社会的严重危害,为理解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奠定基础。
二、陈胜、吴广起义 1.展示《陈胜、吴广大起义》图片和《秦末农民大起义形势图》,利用智慧课堂平台的地图标注功能,在地图上标注出大泽乡起义地点、陈县(张楚政权建立地)以及起义军西进路线。讲述陈胜、吴广起义的故事,包括起义的直接原因(戍边遇雨误期,按律当斩),重点讲解起义的经过,如大泽乡揭竿而起、攻占陈县、建立张楚政权等。 2.通过平台推送“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这句话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体现了陈胜、吴广怎样的精神?”邀请小组代表发言,总结这句话激发了农民反抗的决心和勇气,体现了陈胜、吴广敢于反抗、追求平等的首创精神。 3.引导学生思考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展示相关文字史料,如“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帮助学生理解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统治,为后来的农民反抗残暴统治树立了榜样。 1.观察图片和地图,聆听故事,了解起义的经过。 2.参与小组讨论,发表自己对“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的理解和对起义精神、意义的看法,小组代表发言。 通过地图展示和故事讲述,帮助学生构建时空观念,清晰了解起义过程。 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加深对起义精神和意义的理解,让学生认识到陈胜、吴广起义在中国历史上的开创性地位。
三、秦朝的灭亡 1.讲解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羽、刘邦领导的军队在反秦斗争中逐渐壮大的背景。 2.在智慧课堂平台推送巨鹿之战的相关图片、文字史料和视频片段,如“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设置问题:“巨鹿之战中项羽采用了什么策略?这场战役有什么重要意义?”组织学生观看并思考,邀请学生回答,总结项羽破釜沉舟,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极大地鼓舞了反秦士气,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3.利用平台的动态地图功能,展示刘邦率军直抵秦都咸阳的进军路线,讲述公元前207年,秦朝统治者在起义军的包围下被迫出城投降,秦朝灭亡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秦朝灭亡的原因,组织小组讨论,从秦朝暴政、农民起义的打击、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 1.观看图片、视频,阅读史料,思考问题,回答项羽在巨鹿之战的策略和战役意义。 2.参与小组讨论,分析秦朝灭亡的原因,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观点。 通过多种教学资源展示,让学生直观感受巨鹿之战的激烈和重要性,动态地图展示刘邦进军路线,帮助学生构建时空观念,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深入理解秦朝灭亡这一历史事件及其背后的原因。
课堂小结 在智慧课堂平台展示本节课的知识思维导图,涵盖秦的暴政表现、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经过和意义、秦朝灭亡的过程和原因等内容。引导学生回顾重点知识,通过平台的提问功能随机抽取学生进行总结发言,对学生的总结进行补充和完善,强调秦末农民大起义是秦朝暴政的必然结果,以及农民起义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观看思维导图,跟随教师思路回顾知识,被抽中的学生进行总结发言,其他学生补充。 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随机提问确保学生参与课堂总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强化学生对秦末农民大起义这一历史事件的整体认识。
课堂检测 在智慧课堂平台发布课堂检测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材料分析题,限时5分钟。题目涵盖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意义等知识点,如“秦朝暴政的表现不包括( )”“陈胜、吴广起义的地点是( )”“阅读材料,分析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等。学生提交后,利用平台的自动批改功能快速统计成绩,分析学生答题情况,针对错误较多的题目进行讲解,如对秦朝暴政表现理解不清、对起义地点记忆混淆等问题。 认真作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检测题目。提交答案后,查看自己的得分和错题情况,对于不理解的题目做好标记。 及时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便于教师及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讲解。
课后作业 在智慧课堂平台发布分层作业: 1.基础作业:让学生制作一份关于秦末农民大起义的手抄报,要求包含起义的原因、经过、主要人物和意义等内容,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 2.拓展作业:查阅资料,写一篇800字左右的小论文,分析秦末农民大起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展开论述。同时,在平台上提供一些相关的书籍、网站等拓展学习资源,如《史记》中关于秦末农民起义的记载、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中秦朝文物介绍等,供学生参考。 明确作业要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完成相应作业。 分层作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手抄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对知识的整理归纳能力,小论文锻炼学生的资料查阅和分析论证能力,拓展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通过智慧课堂平台记录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如弹幕发言情况、小组讨论表现、抢答问题次数及回答质量等,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2.总结性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练习成绩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智慧课堂平台的互动功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抢答、小组讨论等活动让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丰富的史料和多媒体资源使抽象的历史知识变得直观易懂,有助于学生理解秦末农民大起义的背景、过程和意义。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探究精神,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讨论,学生能够发表自己的见解,思维得到锻炼。 2.不足之处:在小组讨论过程中,个别小组存在讨论偏离主题、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的情况,教师未能及时全面地引导和纠正;课堂检测中,部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还有待提高,反映出在教学中对知识迁移训练不够,如材料分析题中,学生不能很好地结合所学知识对新情境下的材料进行分析作答。 3.改进措施:加强对小组讨论的组织和引导,明确讨论主题和要求,提前做好分工安排,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讨论,对于偏离主题的小组及时给予提醒和指导。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知识应用和迁移的练习环节,设计多样化的练习题,如创设不同情境的材料分析题、历史小论文写作练习等,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综合运用水平,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