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学设计(智慧课堂新教案表格式)-2025-2026学年人教版(新课标)历史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学设计(智慧课堂新教案表格式)-2025-2026学年人教版(新课标)历史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0 20:09: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11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智慧课堂新教案)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西汉建立、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的重要一课。内容包含西汉建立、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三个子目,它们之间存在紧密的因果联系。西汉建立是休养生息政策实施的前提,而“文景之治”是休养生息政策的结果。教材通过展现汉初的社会状况,阐释休养生息政策出台的背景,再讲述该政策在汉高祖及文景时期的具体措施,最后呈现“文景之治”的盛世景象,清晰地呈现了西汉从建立到发展的历史过程,为后续汉武帝大一统局面的学习做了铺垫。同时,新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更加注重史料实证,增加了许多新的考古发现和历史资料,如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等,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历史。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刚开启历史学习之旅,知识储备有限,但他们好奇心强,对历史故事充满兴趣。经过前一课对秦末农民起义的学习,学生对秦朝灭亡的原因有了一定了解,这为理解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奠定了基础。此外,部分学生通过文学、影视作品对汉高祖刘邦等人物有所耳闻,对楚汉之争、“文景之治”等概念有初步印象,但这些认识较为肤浅,且容易将文学虚构与历史事实混淆。同时,七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尚在发展阶段,在分析历史事件因果关系和理解历史概念时可能存在困难,需要教师通过丰富的史料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引导他们深入探究。
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通过分析汉初的社会状况、休养生息政策及“文景之治”的成因,让学生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明白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培养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探讨休养生息政策时,引导学生思考政策出台与当时经济残破状况之间的内在联系。 2.时空观念:学生能准确知晓楚汉之争、西汉建立以及“文景之治”所处的时间和空间,梳理相关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形成清晰的历史脉络。借助时间轴和西汉疆域图等工具,让学生直观感受历史的发展进程和地域范围。 3.史料实证:借助对《汉书》等相关史料的研读,引导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对汉初统治者的治国理念和措施进行分析论证,培养论从史出的意识和能力。如通过分析“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的史料,了解汉初社会经济的衰败。 4.历史解释: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楚汉之争的性质、休养生息政策的内涵与作用、“文景之治”的表现与意义等进行合理的解释和阐述,提升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5.家国情怀:通过对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采取积极政策促进国家发展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国家政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体会到统治者关注民生、以民为本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 楚汉之争的过程和结果;西汉建立的时间、人物和都城;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和作用;“文景之治”的表现和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楚汉之争性质的变化;认识休养生息政策对西汉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分析“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及历史地位 。
教学方法 1.智慧课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历史教学软件、在线学习平台等,展示图片、视频、3D模型等丰富的历史资料,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运用智慧课堂的互动功能,如抢答、投票、小组讨论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问题导向教学法:设置一系列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教学具准备 1.智慧课堂教学平台,包括学习资源库、互动功能模块、作业管理系统等。 2.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短视频、图片、文字资料、微课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3.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运用动画、图表等元素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利用智慧课堂平台播放一段《楚汉传奇》中楚汉战争的精彩片段,展现刘邦和项羽激烈交锋的场景。播放结束后,通过平台的抢答功能提问:“同学们,从视频中我们看到了刘邦和项羽之间激烈的战争。大家想一想,这场战争的结果是什么?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同时在平台上展示相关问题。 认真观看视频,思考问题,快速在平板上点击抢答按钮,回答问题,分享自己对楚汉战争结果和影响的看法。 借助精彩的历史视频片段吸引学生注意力,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通过抢答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楚汉战争与西汉建立的关系,为新课讲授做铺垫,利用智慧课堂平台的抢答功能,提高学生参与度,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新课讲授 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1.在智慧课堂平台推送《楚汉战争形势图》以及相关文字史料,如“项羽虽霸有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汉王之入蜀,韩信亡楚归汉,汉王以为大将……决策东乡,争权天下”等。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楚汉之争的交战双方、目的和主要战役分别是什么?战争的性质在秦亡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组织学生在平板上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平台的小组讨论功能实时查看各小组讨论情况并给予指导。邀请小组代表通过平板投屏展示讨论成果,进行点评总结,归纳楚汉之争交战双方是刘邦和项羽,目的是争夺全国最高统治权,主要战役有垓下之战等;秦亡前是农民起义军反抗秦朝统治的战争,秦亡后转变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 2.利用平台展示西汉建立的相关信息,包括建立时间(公元前202年)、建立者(刘邦,即汉高祖)、都城(长安),强调西汉建立的重要意义,它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开启了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大一统王朝的新纪元。 1.阅读史料,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整理观点,小组代表投屏发言。 2.观看平台展示的信息,记录西汉建立的关键要素,理解楚汉之争和西汉建立的历史过程。 运用史料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地图展示帮助学生构建时空观念,清晰了解楚汉战争的进程和西汉建立的背景,引导学生分析战争性质变化,提升历史分析能力。
二、休养生息政策 1.展示汉初经济凋敝的相关史料,如“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提问:“从这些史料中,我们能看出汉初社会经济状况如何?面对这样的状况,汉初统治者会采取什么措施呢?”引导学生思考回答,总结汉初社会经济残破,百姓生活困苦。讲解汉高祖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一是吸取秦亡教训,二是汉初经济急需恢复。 2.利用平台推送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内容,包括让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奴婢为平民,采取轻徭薄赋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等。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休养生息政策对汉初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邀请小组代表发言,总结该政策使汉初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为西汉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1.阅读史料,思考问题,回答汉初社会经济状况和统治者可能采取的措施。 2.观看平台推送内容,参与小组讨论,发表对休养生息政策影响的看法,小组代表发言。 通过史料展示,让学生直观感受汉初经济困境,理解休养生息政策实施的必要性。 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总结归纳的能力,深入理解休养生息政策对西汉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文景之治” 1.展示汉文帝和汉景帝的画像,介绍他们的统治理念。 2.呈现相关史料,如“农,天下之本也”“以德化民”等,引导学生分析文景时期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措施,如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员关心农桑)、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三十税一 )、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等。 3.展示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汉景帝阳陵陪葬墓园出土的陶仓等文物图片,以及关于西汉长安城建设、边境贸易发展的资料,让学生描述文景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4.引导学生思考“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和影响,组织小组讨论并总结。 1.观察画像,了解两位皇帝。 2.阅读史料,分析归纳文景时期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 3.观察文物图片和资料,描述文景时期手工业、商业、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4.小组讨论,总结“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延续、统治者的重视和正确决策等)和影响(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人民生活安定,为汉武帝大一统奠定基础。 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文物图片和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文景时期经济的繁荣,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文景之治”的理解。
课堂小结 在智慧课堂平台展示本节课的知识思维导图,涵盖包括楚汉之争、西汉建立、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等内容。引导学生回顾重点知识,通过平台的提问功能随机抽取学生进行总结发言,对学生的总结进行补充和完善,强调秦末农民大起义是秦朝暴政的必然结果,以及农民起义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观看思维导图,跟随教师思路回顾知识,被抽中的学生进行总结发言,其他学生补充。 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随机提问确保学生参与课堂总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课堂检测 在智慧课堂平台发布课堂检测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材料分析题,限时5分钟。题目涵盖楚汉之争的性质、西汉建立、 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根本目的、“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等知识点。学生提交后,利用平台的自动批改功能快速统计成绩,分析学生答题情况,针对错误较多的题目进行讲解,如对秦朝暴政表现理解不清、对起义地点记忆混淆等问题。 认真作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检测题目。提交答案后,查看自己的得分和错题情况,对于不理解的题目做好标记。 及时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便于教师及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讲解。
课后作业 在智慧课堂平台发布分层作业: 1.基础作业:让学生制作一张关于西汉建立到“文景之治”的历史手抄报,要求包含重要事件、人物、政策等内容。 2.拓展作业:查阅资料,了解汉武帝大一统的相关措施,思考“文景之治”与汉武帝大一统之间的关系。 明确作业要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完成相应作业。 分层作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手抄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对知识的整理归纳能力,拓展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通过智慧课堂平台记录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如弹幕发言情况、小组讨论表现、抢答问题次数及回答质量等,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2.总结性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练习成绩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智慧课堂平台的互动功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抢答、小组讨论等活动让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探究精神,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讨论,学生能够发表自己的见解,思维得到锻炼。 2.不足之处:在小组讨论过程中,个别小组存在讨论偏离主题、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的情况,教师未能及时全面地引导和纠正;课堂检测中,部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还有待提高,反映出在教学中对知识迁移训练不够,如材料分析题中,学生不能很好地结合所学知识对新情境下的材料进行分析作答。 3.改进措施:加强对小组讨论的组织和引导,明确讨论主题和要求,提前做好分工安排,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讨论,对于偏离主题的小组及时给予提醒和指导。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知识应用和迁移的练习环节,设计多样化的练习题,如创设不同情境的材料分析题、历史小论文写作练习等,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综合运用水平,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