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教学设计(智慧课堂新教案表格式)-2025-2026学年人教版(新课标)历史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教学设计(智慧课堂新教案表格式)-2025-2026学年人教版(新课标)历史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0 20:11: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13 东汉的兴衰
(智慧课堂新教案)
课程标准 知道东汉的建立,了解“光武中兴”,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了解黄巾起义。
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汉是继西汉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它上承西汉的发展,下启三国时期的动荡,在秦汉历史发展进程中占据关键位置。学习东汉的兴衰,有助于学生完整地了解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理解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为后续学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奠定基础。教材分为“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黄巾起义”三个子目。“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介绍了西汉后期的社会危机、王莽建新以及刘秀建立东汉并推行一系列措施实现“光武中兴”的过程,展现了东汉初期的兴盛局面;“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阐述了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豪强大族势力膨胀的现象,揭示了东汉政治日益腐败的局面;“黄巾起义”讲述了黄巾起义爆发的原因、经过和影响,表明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王朝走向衰亡。新教材依据新课标,在内容编排上更加注重逻辑关系和核心素养的培养。新增了东汉经济发展情况,如犁耕方法的改进、王景治河、水排的发明等内容,从经济角度丰富了学生对东汉社会的认识;在东汉政治方面,增加了豪强大族实力强大的相关内容,更全面地反映了东汉政治、社会的特点。同时,引入大量史学考古、理论研究新成果,采用新地图、新图片、考古新发现的遗物,如东汉宅院画像图、东汉牛耕画像石拓片、东汉绿釉陶水亭、东汉车马出行壁画等,使历史知识更加充实丰富,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对历史故事和古代文明充满兴趣,经过之前的学习,已对秦汉时期的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秦朝的统一和灭亡、西汉的建立与发展等史实,这为本课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但他们的认知能力有限,对复杂的历史事件和抽象的历史概念理解存在困难,如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政治局面、东汉兴衰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等。在学习方式上,部分学生更倾向于通过直观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获取知识,部分学生则擅长阅读文字材料进行思考总结。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可能存在参与度不均衡、讨论效率不高的问题,需要教师引导和监督,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效果。此外,学生容易受到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的影响,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认识可能存在偏差,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区分历史事实与艺术创作。
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通过分析东汉兴衰过程中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因素,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认识到历史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例如,从东汉初期的经济恢复措施理解其对政治稳定的促进作用,以及东汉后期社会矛盾激化导致政权衰落的内在逻辑。 2.时空观念:借助《东汉形势图》《东汉重要历史事件时间轴》等资料,让学生明确东汉的疆域范围、重要城市分布以及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构建起清晰的时空框架,帮助学生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演变,增强对历史的感知和理解。 3.史料实证:提供丰富的历史史料,如《后汉书》中的记载、东汉时期的文物图片、考古发掘报告等,引导学生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对东汉建立、“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等历史事件进行论证,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4.历史解释:鼓励学生运用历史术语,客观、准确地阐述东汉兴衰的过程和原因,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进行合理的解释和评价,如对光武帝刘秀、外戚梁冀、黄巾军领袖张角等人物和事件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历史解释能力。 5.家国情怀:通过对东汉兴衰历史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历史的兴衰变迁,认识到国家稳定、社会和谐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培养学生关注国家命运、关心社会发展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 东汉建立的史实;“光武中兴”的措施和影响;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和表现;黄巾起义的原因、经过和影响。
教学难点 理解“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原因和意义;分析东汉中后期政治腐败与王朝衰亡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黄巾起义对东汉社会的深远影响。
教学方法 1.智慧课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历史教学软件、在线学习平台等,展示图片、视频、3D模型等丰富的历史资料,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运用智慧课堂的互动功能,如抢答、投票、小组讨论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问题导向教学法:设置一系列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教学具准备 1.智慧课堂教学平台,包括学习资源库、互动功能模块、作业管理系统等。 2.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短视频、图片、文字资料、微课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3.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运用动画、图表等元素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用智慧课堂平台播放一段《东汉开国》纪录片中刘秀昆阳之战的精彩片段,展现刘秀以少胜多的传奇战役场景。播放结束后,通过平台的抢答功能提问:“同学们,从视频中我们看到了一位英勇的人物刘秀,他在昆阳之战中大获全胜。大家知道这场战役对刘秀的命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刘秀又在历史上建立了哪个王朝呢?”同时在平台上展示相关问题。 认真观看视频,思考问题,快速在平板上点击抢答按钮,回答问题,分享自己对刘秀和昆阳之战的初步认识。 通过精彩的历史视频片段吸引学生注意力,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借助抢答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刘秀与东汉建立的关系,为新课讲授做铺垫,利用智慧课堂平台的抢答功能,提高学生参与度,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新课讲授 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1.在智慧课堂平台推送西汉后期社会状况的相关文字史料,如“大兴徭役,重增赋敛,征发如雨……流散冗食,馁死于道,以百万数。——《汉书·谷永传》”,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西汉后期社会出现了哪些问题?”组织学生在平板上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平台的小组讨论功能实时查看各小组讨论情况并给予指导 。邀请小组代表通过平板投屏展示讨论成果,进行点评总结,归纳西汉后期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社会状况。 2.讲解王莽建新的史实,包括建立时间(9年)、建立者(王莽)、身份(外戚),利用平台展示相关图片和文字介绍王莽掌权及称帝的过程。 3.展示刘秀建立东汉的信息,包括时间(25年)、建立者(刘秀,即光武帝)、都城(洛阳),强调东汉建立的意义。利用平台推送光武帝面临的社会局面相关史料,如“祸拏未解,兵连不息,刑法弥深,赋敛愈重……父子流亡,夫妇离散,庐落丘墟,田畴芜秽。——《后汉书·桓冯列传》”,提问学生光武帝面临怎样的社会问题。 4.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总结光武帝为巩固统治采取的措施,如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合并郡县、裁减官员、整顿吏治、允许少数民族内迁等。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这些措施带来的影响,邀请小组代表发言,总结得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 1.阅读史料,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整理观点,小组代表投屏发言。 2.观看平台展示内容,了解王莽建新和东汉建立的史实。 3.思考问题,回答光武帝面临的社会问题。 4.阅读课本,总结光武帝的统治措施。参与小组讨论,发表对措施影响的看法,小组代表发言。 运用史料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通过对西汉后期社会状况的分析,理解东汉建立的背景。 展示相关史实,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对光武帝措施及影响的探究,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二、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 1.利用智慧课堂平台展示东汉中后期皇帝即位年龄及在位时间图表,提问学生从图表中能发现什么规律。引导学生思考这种现象会带来怎样的政治局面,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邀请小组代表发言,总结东汉中后期继位皇帝年幼,无法主政,导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2.通过平台推送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相关史料和图片,如“东汉外戚梁冀专权,把持朝政近20年,拥立三位皇帝,飞扬跋扈,贪污腐败”,讲解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过程和表现。设置问题:“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对东汉社会产生了哪些危害?”组织学生在平板上进行小组讨论,邀请小组代表通过投屏展示讨论成果。进行点评总结,归纳政治腐朽不堪、民生困苦、社会混乱等危害。 3.展示东汉豪强大族势力膨胀的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如东汉陶院落模型图片、“东汉时期,豪强大族拥有大量土地和人口,组建私人武装”,讲解豪强大族势力膨胀的表现和影响,后期逐渐演变成地方割据势力。 1.观看图表,思考问题,参与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2.阅读史料和观看图片,了解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情况。思考问题,在小组内讨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危害,小组代表投屏发言。 3.观看图片和阅读资料,理解豪强大族势力膨胀的表现和影响。 通过图表展示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合作探究能力,让学生直观理解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史料和图片辅助讲解,加深学生对这一政治现象及其危害的认识。 对豪强大族势力的介绍,拓宽学生对东汉政治社会特点的认知。
三、黄巾起义 1.在智慧课堂平台推送东汉末年社会状况的相关史料,如“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十室九空”“东汉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失去土地”,提问学生从史料中能看出东汉末年社会存在哪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与黄巾起义爆发的关系,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邀请小组代表发言,总结东汉末年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自然灾害频繁,导致黄巾起义爆发。2.利用平台展示黄巾起义的相关图片和文字信息,包括起义时间(184年)、领导者(张角)、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起义特点(有组织、有准备)。讲解黄巾起义的经过和结果,强调黄巾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黄巾起义对东汉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邀请小组代表发言,从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进行总结。 1.阅读史料,思考问题,参与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2.观看平台展示内容,了解黄巾起义的基本信息。思考问题,在小组内讨论黄巾起义的影响,小组代表发言。 通过史料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理解黄巾起义爆发的原因。 展示相关信息,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对起义影响的讨论,提升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到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课堂小结 在智慧课堂平台展示本节课的知识思维导图,涵盖东汉建立、“光武中兴”、东汉中后期政局动荡、黄巾起义等内容。引导学生回顾重点知识,通过平台的提问功能随机抽取学生进行总结发言,对学生的总结进行补充和完善,强调东汉兴衰的历史过程和重要意义,以及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观看思维导图,跟随教师思路回顾知识,被抽中的学生进行总结发言,其他学生补充。 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随机提问确保学生参与课堂总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强化学生对东汉兴衰历史的整体认识。
课堂检测 在智慧课堂平台发布课堂检测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材料分析题,限时5分钟。题目涵盖东汉兴衰的相关知识点,如“东汉的建立者是( )”“‘光武中兴’局面出现在哪位皇帝统治时期( )”“阅读材料,分析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和影响”等。学生提交后,利用平台的自动批改功能快速统计成绩,分析学生答题情况,针对错误较多的题目进行讲解,如对“光武中兴”措施记忆混淆、对黄巾起义影响理解不全面等问题。 认真作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检测题目。提交答案后,查看自己的得分和错题情况,对于不理解的题目做好标记。 及时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便于教师及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讲解。
课后作业 在智慧课堂平台发布分层作业: 1.基础作业:让学生制作一份关于东汉兴衰的历史手抄报,要求包含重要历史事件、人物、时间等信息,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 2.拓展作业:查阅资料,写一篇600字左右的小论文,分析东汉兴衰对当今社会的启示,可从政治、经济、社会治理等角度展开论述。同时,在平台上提供一些相关的书籍、网站等拓展学习资源,如《后汉书》的相关篇章、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中关于东汉历史的资料等,供学生参考。 明确作业要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完成相应作业。 分层作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手抄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对知识的整理归纳能力,小论文锻炼学生的资料查阅和分析论证能力,拓展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通过智慧课堂平台记录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如弹幕发言情况、小组讨论表现、抢答问题次数及回答质量等,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2.总结性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练习成绩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智慧课堂平台的互动功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抢答、小组讨论等活动让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丰富的史料和多媒体资源使抽象的历史知识变得直观易懂,有助于学生理解东汉兴衰的历史过程和原因。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探究精神,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件和现象的讨论,学生能够发表自己的见解,思维得到锻炼。 2.不足之处:在小组讨论过程中,个别小组存在讨论偏离主题、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的情况,教师未能及时全面地引导和纠正;课堂检测中,部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还有待提高,反映出在教学中对知识迁移训练不够,如材料分析题中,学生不能很好地结合所学知识对新情境下的材料进行分析作答。 3.改进措施:加强对小组讨论的组织和引导,明确讨论主题和要求,提前做好分工安排,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讨论,对于偏离主题的小组及时给予提醒和指导。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知识应用和迁移的练习环节,设计多样化的练习题,如创设不同情境的材料分析题、历史小论文写作练习等,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综合运用水平,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