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4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智慧课堂新教案)
课程标准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两汉政府对西域的管理等基本史实,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意义。
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的关键一课。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不仅是汉朝对外交往的重要举措,更是中国古代对外交流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它加强了中原地区与西域乃至中亚、西亚、欧洲的联系,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学习本课,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全貌,理解中国古代文明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为后续学习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奠定基础。教材分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和“经营西域”两个子目。“丝绸之路的开通”先介绍了丝绸之路开通的背景,包括汉朝的强盛、匈奴对西域的控制以及汉武帝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的战略需求,接着讲述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过程和意义,最后阐述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及作用。“经营西域”部分讲述了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对西域进行有效管辖,以及东汉时期班超经营西域、甘英出使大秦等史实,强调了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以及丝绸之路在东汉时期的继续发展。新教材依据新课标进行了优化,如课题改为“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使内容主题更明确;增加东汉将西域都护府改为西域长史府等内容,完善了历史发展脉络;引入大量新的史学考古成果、图片资料,如玉门关遗址、西汉鎏金铜马、东汉棉袜等图片,以及相关考古遗址介绍,使知识更加生动、丰富,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增设“学史崇德”栏目,通过讲述张骞通西域的故事,更好地落实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历史充满好奇,经过之前的学习,已对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汉武帝大一统等史实,这为本课学习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奠定了知识基础。但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尚在发展中,对于复杂的历史事件背景、抽象的历史概念理解存在一定困难,如丝绸之路开通的多重原因、汉朝经营西域措施的深远意义等。在学习方式上,部分学生对直观、形象的历史资料,如图片、视频等更感兴趣,能够通过这些资料快速获取信息;部分学生则擅长阅读文字史料进行思考分析。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可能存在参与度不均衡、讨论缺乏深度等问题,需要教师引导和监督,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效果。此外,学生容易受到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的影响,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认识可能存在偏差,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区分历史事实与艺术创作。
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理解经济文化交流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认识中央政权对边疆的管辖是国家统一的重要保障。 2.时空观念:梳理张骞通西域(前 138 年、前 119 年)、西域都护府设立(前 60 年)等事件的时间线,结合地图明确西域、丝绸之路的地理范围。 3.史料实证:通过分析《汉书 张骞传》引文(如 “骞凿空”)、历史地图等材料,培养解读史料的能力。 4.历史解释:结合具体史实,解释张骞 “凿空” 的含义及丝绸之路被称为 “东西方大动脉” 的原因。 5.家国情怀:通过张骞 “不畏艰险”、班超 “投笔从戎” 的事迹,培养爱国精神与开拓意识;联系 “一带一路”,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的目的、过程和意义;丝绸之路的路线和作用;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丝绸之路开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复杂背景和深远影响;认识汉朝经营西域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 1.智慧课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历史教学软件、在线学习平台等,展示图片、视频、3D模型等丰富的历史资料,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运用智慧课堂的互动功能,如抢答、投票、小组讨论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问题导向教学法:设置一系列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教学具准备 1.智慧课堂教学平台,包括学习资源库、互动功能模块、作业管理系统等。 2.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短视频、图片、文字资料、微课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3.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运用动画、图表等元素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利用智慧课堂平台播放一段《河西走廊》纪录片中张骞出使西域的精彩片段,展示张骞一行人在沙漠中艰难前行、遭遇匈奴等场景。 播放结束后,通过平台的抢答功能提问:“同学们,从视频中我们看到了一位勇敢的使者张骞,他踏上了一段充满未知和挑战的旅程。大家知道他为什么要出使西域吗?这次出使又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同时在平台上展示相关问题。 认真观看视频,思考问题,快速在平板上点击抢答按钮,回答问题,分享自己对张骞出使西域的初步认识。 通过精彩的历史视频片段吸引学生注意力,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借助抢答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张骞出使西域与丝绸之路开通的关系,为新课讲授做铺垫,利用智慧课堂平台的抢答功能,提高学生参与度,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新课讲授 一、丝绸之路的开通 1.背景与目的 在智慧课堂平台推送西汉初期形势图以及匈奴与西域关系的文字史料,如“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文景时期,继续与匈奴和亲,并厚予馈赠,但匈奴仍然不断侵犯边境,抢走人畜,毁坏庄稼。”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西汉初期面临怎样的边疆形势?汉武帝为什么要派张骞出使西域?”组织学生在平板上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平台的小组讨论功能实时查看各小组讨论情况并给予指导。邀请小组代表通过平板投屏展示讨论成果,进行点评总结,归纳西汉初期匈奴强大,不断侵扰中原,西域小国受匈奴奴役,汉武帝为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 2.张骞通西域(8分钟) 利用平台展示《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路线图》,讲述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艰难历程,包括途中被匈奴扣留多年、逃脱后继续西行寻找大月氏等情节。设置问题:“张骞在出使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引导学生思考回答。接着介绍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情况,对比两次出使的目的和成果。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张骞通西域有什么重要意义?”邀请小组代表发言,总结张骞通西域加强了中原与西域各族的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同时结合“学史崇德”栏目,讲述张骞“持汉节不失”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其忠于祖国、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品质。 3.丝绸之路的路线与作用 在智慧课堂平台推送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图,找出丝绸之路的起点、途经地区和终点。邀请学生在平板上用线条标注出丝绸之路的大致路线。通过平台展示丝绸之路上东西方交流的物品图片,如中国的丝绸、瓷器,西域的葡萄、核桃等,以及文化交流的相关资料,如佛教的传入。提问学生:“丝绸之路在经济和文化交流方面起到了什么作用?”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邀请小组代表发言,总结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1.阅读史料,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整理观点,小组代表投屏发言。 2.观看地图,听教师讲述,思考问题,回答张骞出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克服方法。参与小组讨论,发表对张骞通西域意义的看法,小组代表发言。 3.观看地图,在平板上标注丝绸之路路线。观察图片和资料,思考问题,参与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运用史料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通过对西汉初期边疆形势的分析,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和目的。 通过地图展示和故事讲述,让学生直观感受张骞通西域的艰难,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深入理解张骞通西域的历史意义,同时通过“学史崇德”栏目落实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利用地图和图片资料,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能力,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丝绸之路在经济文化交流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经营西域 1.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 展示西汉时期西域形势图,讲解西汉在张骞通西域后,与西域联系日益密切,为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府。利用平台推送西域都护府职责的相关史料,如“西域都护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治理。”设置问题:“西域都护府的职责有哪些?它的设立有什么重要意义?”组织学生在平板上进行小组讨论,邀请小组代表通过平板投屏展示讨论成果,进行点评总结,归纳西域都护府的职责,强调其设立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促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经济文化交流,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东汉经营西域 讲述西汉末年匈奴重新控制西域,汉朝与西域往来中断,东汉明帝时派兵出击匈奴,并派班超出使西域的史实。利用平台展示班超经营西域的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如班超在西域的活动事迹、甘英出使大秦等。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班超经营西域对丝绸之路的发展有什么作用?”邀请小组代表发言,总结班超经营西域使西域各国与汉朝重新建立联系,巩固了丝绸之路,为中外交流做出了贡献。 3.课堂探究 在智慧课堂平台发起探究活动,提出问题:“从丝绸之路的开通和汉朝经营西域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引导学生从国家政策、对外交流、民族关系等角度思考。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平台实时查看各小组讨论情况,给予指导。邀请小组代表通过平板投屏展示讨论成果,进行点评总结,归纳开放交流促进国家发展、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等启示。 1.观看地图,阅读史料,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整理观点,小组代表投屏发言。 听教师讲述,观看资料,参与小组讨论,发表对班超经营西域作用的看法,小组代表发言。 3.思考问题,在小组内展开讨论,整理观点,小组代表投屏发言。 运用地图和史料,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和时空观念,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西域都护府设立的意义。 通过资料展示和小组讨论,让学生了解东汉经营西域的情况,理解班超经营西域对丝绸之路发展的影响。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总结归纳能力,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培养家国情怀。
课堂小结 在智慧课堂平台展示本节课的知识思维导图,涵盖丝绸之路开通的背景、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路线和作用、汉朝经营西域等内容。引导学生回顾重点知识,通过平台的提问功能随机抽取学生进行总结发言,对学生的总结进行补充和完善,强调丝绸之路开通与经营西域在秦汉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中国和世界历史的深远影响。 观看思维导图,跟随教师思路回顾知识,被抽中的学生进行总结发言,其他学生补充,共同梳理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随机提问确保学生参与课堂总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强化学生对丝绸之路开通与经营西域历史的整体认识。
课堂检测 在智慧课堂平台发布课堂检测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材料分析题,限时5分钟。题目涵盖丝绸之路开通与经营西域的相关知识点,如“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 )”“丝绸之路的起点是( )”“阅读材料,分析西域都护府设立的意义”等。学生提交后,利用平台的自动批改功能快速统计成绩,分析学生答题情况,针对错误较多的题目进行讲解,如对丝绸之路路线记忆不清、对西域都护府意义理解不准确等问题。 认真作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检测题目。提交答案后,查看自己的得分和错题情况,对于不理解的题目做好标记。 及时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以便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
课后作业 在平台发布分层作业: 1.基础作业:让学生制作一份关于丝绸之路的手抄报,要求包含丝绸之路的路线、主要交流物品、重要历史事件等内容,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 2.拓展作业:查阅资料,写一篇600字左右的小论文,分析丝绸之路对当今“一带一路”建设的启示,可从经济合作、文化交流、国际合作等角度展开论述。同时,在平台上提供一些相关的书籍、网站等拓展学习资源,如《丝绸之路新史》《汉书·西域传》的相关篇章、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中丝绸之路专题资料等,供学生参考。 明确作业要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完成相应作业。 分层作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手抄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对知识的整理归纳能力,小论文锻炼学生的资料查阅和分析论证能力,拓展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通过智慧课堂平台记录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如弹幕发言情况、小组讨论表现、抢答问题次数及回答质量等,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2.总结性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练习成绩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智慧课堂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互动交流的平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通过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丝绸之路开通与经营西域的历史过程和意义,培养了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小组讨论环节,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存在“搭便车”的现象;在课堂检测中,部分学生对一些较为抽象的历史概念理解不够准确,导致答题错误。针对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小组讨论的组织和引导,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和责任,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对于抽象的历史概念,应采用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讲解,结合具体的历史实例和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同时,还应进一步优化智慧课堂的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