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教学设计(智慧课堂新教案表格式)-2025-2026学年人教版(新课标)历史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教学设计(智慧课堂新教案表格式)-2025-2026学年人教版(新课标)历史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38.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0 20:13: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15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智慧课堂新教案)
课程标准 知道这一时期的重要文化和科技成就,如司马迁与《史记》、蔡伦与造纸术、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关键一课。秦汉是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重要阶段,这些成就不仅是秦汉国力强盛的体现,还为后世科技文化发展奠基,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进程影响深远。学习本课有助于学生全面认识秦汉历史,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对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教材分“造纸术的发明”“医学、数学与农学的成就”“史学巨著《史记》”“道教和佛教”四个子目。新教材依据新课标重新编排,如子目调整突出多领域科技发展;引入《悬泉置遗址出土的西汉简牍》《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等大量新史学考古成果、图片资料,使知识更丰富生动。“造纸术的发明”阐述造纸术发明前书写材料弊端、发明改进历程及传播影响;“医学、数学与农学的成就”介绍张仲景、华佗医学贡献,《九章算术》数学成就,《氾胜之书》农学成就;“史学巨著《史记》”讲述司马迁生平、《史记》内容特点及史学文学地位;“道教和佛教”说明道教产生、佛教传入及对中国文化影响。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经过前期历史学习,对秦汉政治经济有一定了解,如秦始皇巩固统一措施、汉武帝大一统等,为理解本课科技文化发展背景奠定基础,但对科技原理、文化思想内涵理解较浅,如造纸工艺、“辨证施治”理论等。七年级学生形象思维为主,对直观生动的历史故事、图片、视频兴趣浓厚,具备初步分析归纳能力,但抽象思维不足,在探究科技文化与社会发展深层关系时存在困难。部分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高,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有待提高,存在依赖教师讲解现象,习注意力易分散,需多样化教学方法与手段维持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分析秦汉时期政治大一统、经济繁荣与科技文化发展的内在联系,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如造纸术发明受当时书写需求与经济技术条件制约,而科技文化进步又反作用于社会发展,推动经济交流与文化传播。 2.时空观念:借助时间轴梳理秦汉时期科技文化成就的发展脉络,利用地图明确造纸术等传播路径,构建清晰时空框架。知晓不同科技文化成果在特定时间、空间下产生发展,如佛教沿丝绸之路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原。 3.史料实证:研读《后汉书·蔡伦传》《伤寒杂病论》序、《史记》片段等一手史料,以及出土文物、考古遗址资料,提取关键信息,论证科技文化成就及影响,培养论从史出意识。 4.历史解释:客观阐释张仲景“辨证施治”、司马迁“纪传体通史”等概念内涵,分析道教、佛教教义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用历史思维解读现象,提升阐释能力。 5.家国情怀:体会秦汉科技文化的辉煌灿烂,如造纸术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感受古人智慧与创造力,激发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造纸术发明改进及影响;张仲景、华佗医学成就;《史记》内容、体例及价值;道教产生、佛教传入。
教学难点 理解秦汉科技文化繁荣原因及对后世、世界的深远影响;把握宗教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 1.智慧课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历史教学软件、在线学习平台等,展示图片、视频、3D模型等丰富的历史资料,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运用智慧课堂的互动功能,如抢答、投票、小组讨论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问题导向教学法:设置一系列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教学具准备 1.智慧课堂教学平台,包括学习资源库、互动功能模块、作业管理系统等。 2.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短视频、图片、文字资料、微课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3.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运用动画、图表等元素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利用智慧课堂平台播放一段关于秦汉时期辉煌历史的短视频,展示长城、兵马俑等标志性建筑和文物。 播放结束后,通过平台发布问题:“秦汉时期不仅有强大的政治军事,在科技文化方面也取得了众多成就,大家能说出一些吗?”。 观看视频,在平板上思考并回复问题,列举自己知道的秦汉科技文化成就,如造纸术、秦始皇陵兵马俑等。 借助精彩视频吸引学生注意力,营造活跃课堂氛围,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已有知识储备,自然导入新课。
新课讲授 一、造纸术的发明 1.书写材料的演变 在智慧课堂平台推送纸发明前书写材料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如甲骨、竹简、帛书等,设置问题:“这些书写材料有什么优缺点?”组织学生在平板上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平台小组讨论功能实时查看讨论情况并指导。邀请小组代表通过平板投屏展示讨论成果。2.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 展示《后汉书·蔡伦传》相关史料和汉朝造纸工艺流程想象图,详细讲解造纸术从西汉发明到东汉蔡伦改进的过程,强调蔡伦改进造纸术在原料、工艺上的创新。通过平台展示问题:“蔡伦改进后的造纸术有哪些优势?”引导学生思考回答。
3.造纸术的传播与影响 在平台展示造纸术传播路线图,讲述造纸术向世界传播的过程。推送造纸术对世界文明影响的文字史料,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造纸术的传播对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邀请小组代表发言,总结造纸术促进文化传播、推动世界文明发展等影响。 1.观察资料,小组讨论,总结书写材料优缺点,小组代表投屏发言。 2.阅读史料,观看图片,思考问题,回答蔡伦改进后造纸术原料易找、价格便宜、质量提高等优势。 3.观看地图,阅读史料,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运用史料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了解造纸术发明背景。 利用史料和图片直观呈现造纸术发展历程,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 通过地图和史料,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能力,深入理解造纸术的世界意义。
二、医学、数学与农学的成就 1.医学成就 展示张仲景和华佗的图片及简介,讲述二人医学成就,通过平台推送《伤寒杂病论》“辨证施治”案例和华佗“麻沸散”“五禽戏”相关资料。设置问题:“张仲景和华佗的医学成就分别有什么特点和意义?”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邀请小组代表发言,总结张仲景奠定中医临床理论基础,华佗在外科和养生保健方面有突出贡献。2.数学成就 介绍《九章算术》,通过平台展示《九章算术》目录及相关数学问题,讲解其内容涵盖算术、代数、几何等领域,是当时世界先进数学著作 。提问学生:“从《九章算术》内容能看出秦汉数学发展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回答。 3.农学成就 展示《氾胜之书》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介绍其总结关中地区农业生产经验,提出改良土地、适度施肥等方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农学著作出现对当时社会有什么作用?”邀请小组代表发言,总结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保障粮食供应等作用。 1.观看图片,阅读资料,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2.观看资料,思考问题,回答秦汉数学注重实践应用等特点。 3.观看资料,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运用资料和小组讨论,让学生了解医学成就,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通过资料展示和问题引导,让学生了解数学成就及特点。 运用资料和小组讨论,让学生理解农学成就对社会的影响。
三、史学巨著《史记》 1.司马迁的生平 在智慧课堂平台推送司马迁生平资料,包括其家庭背景、游历经历、遭受宫刑后著书等内容。讲述司马迁在艰难处境下坚持著史的故事,设置问题:“从司马迁生平中能学到什么精神?”组织学生在平板上发表自己的看法。 2.《史记》的内容与体例 展示《史记》目录和部分篇章原文,讲解《史记》记述从传说中黄帝到汉武帝时期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介绍纪传体通史以人物为中心,包含本纪、世家、列传、表、书等体例。设置问题:“纪传体通史与其他史书体例相比有什么优势?”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邀请小组代表发言。
3.《史记》的价值 推送后人对《史记》评价的史料,如“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史记》在史学和文学上有什么价值?”邀请小组代表发言,总结《史记》对中国史学发展影响深远,是优秀文学著作。 1.阅读资料,思考问题,在平板上回复,学习司马迁坚韧不拔、追求真理等精神。 2.观看资料,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总结纪传体通史更全面展现历史人物和事件等优势。 3.阅读史料,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通过资料展示和问题思考,让学生了解司马迁生平,感受其精神品质。 利用资料和小组讨论,让学生了解《史记》内容体例,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通过史料和小组讨论,让学生理解《史记》价值。
四、道教和佛教 1.道教的兴起 展示道教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如道观、老子画像、道教教义简介等,讲解道教是我国本土宗教,尊奉黄帝和老子,追求长生不老、得道成仙。设置问题:“道教在秦汉时期兴起的原因是什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邀请小组代表发言,总结社会动荡、人们寻求精神寄托等原因。 2.佛教的传入 展示佛教传入路线图和佛教寺庙、佛像图片,讲述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在两汉之际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推送佛教教义和佛教在中国传播影响的文字资料,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佛教传入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邀请小组代表发言,总结在建筑、艺术、思想等方面的影响。 3.宗教对社会的影响 总结道教和佛教对中国社会生活、文化艺术、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影响,强调宗教在丰富中国文化内涵的同时,也对社会秩序、人们价值观产生作用。 1.观看资料,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2.观看地图和资料,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认真听讲,理解宗教影响。 运用资料和小组讨论,让学生了解道教兴起及原因。 通过地图和资料,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能力,理解佛教传入影响。 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宗教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课堂小结 在智慧课堂平台展示本节课知识思维导图,涵盖造纸术、医学、数学、农学、《史记》、道教、佛教等内容。引导学生回顾重点知识,通过平台提问功能随机抽取学生进行总结发言,对学生总结进行补充完善。 观看思维导图,回顾知识,被抽中学生总结发言,其他学生补充。 借助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随机提问确保学生参与,加深知识理解记忆。
课堂检测 在智慧课堂平台发布课堂检测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限时5分钟。题目涵盖秦汉科技文化相关知识点,如“造纸术发明于( )时期”“《史记》的作者是( )”“简述佛教传入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等。学生提交后,利用平台自动批改功能统计成绩,分析答题情况,针对错误较多题目讲解。 认真作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检测题目。提交答案后,查看自己的得分和错题情况,对于不理解的题目做好标记。 及时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以便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
课后作业 在平台发布分层作业: 1.基础作业:制作秦汉科技文化成就手抄报,要求包含主要成就、代表人物及简单介绍。 2.拓展作业:查阅资料,了解秦汉科技文化某一成就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制作PPT在班级展示。同时在平台提供相关书籍、网站等拓展学习资源。 明确作业要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完成相应作业。 分层作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培养综合能力,拓展学习资源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通过智慧课堂平台记录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如弹幕发言情况、小组讨论表现、抢答问题次数及回答质量等,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2.总结性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练习成绩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智慧课堂平台有效增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参与度,抢答、小组讨论等活动激发学习兴趣。丰富史料和情境教学让抽象知识直观易懂,学生对科技文化成就理解更深刻。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探究精神。 2.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参与度不够,讨论深度有待提高。课堂时间有限,对一些拓展性问题探讨不够充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个体差异关注还不够,部分基础薄弱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存在困难。 3.改进措施:优化小组分组,明确小组分工,加强对小组讨论指导,提高讨论质量。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提前预设问题,把控教学节奏,给拓展性问题留出适当时间。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加强对基础薄弱学生辅导,设计分层教学环节和作业,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