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2022年课标:知道民国初期北洋军阀的统治,了解军阀割据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导入新课
一、帝制复辟
世凯深愿竭其能力,发扬共和之精神,涤荡专制之暇秽……俟召集国会选举第一期大总统,世凯即行解职。
——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誓词(1912年3月10日)
1914年底北洋政府在北京举行祭天活动
1916年袁世凯身着龙袍坐龙椅
1、比较材料和图片,说一说袁世凯对政体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袁世凯由声明赞成共和到称帝复辟帝制
2、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梳理袁世凯专制独裁最后走上帝制的过程
1913年,镇压二次革命以后,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1913年11月4日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
1914年1月10日,解散国会;
1914年5月1日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
1914年底修改总统选举法;
规定总统可无限期连任可指定继承人。袁世凯想当皇帝的野心昭然若揭(思考:皇帝和大总统有什么不一样呢?)
对内独裁统治
袁世凯对外出卖国家主权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对德国宣战,进攻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租借地胶州湾,占领青岛。
①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
②进一步扩大日本在“南满”和蒙古的权益;
③规定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
④聘用日本人为顾问等;
袁世凯为了实现皇帝迷梦,接受了21条大部分条款
①损害中国的主权;
②激发中国人民反日爱国斗争;
③加速了袁世凯政府的倒台;
军士变色于疆场,学子愤慨于庠序,商贾喧噪于廛市,农夫激怒于甿郊。凡有血气,莫不痛心,忠义之民,愿为国死。—《警告全国父老书》李大钊,1915 年,以中国留日学生总会名义撰写
3、袁世凯称帝
二、护国运动
1、背景:袁世凯复辟帝制活动,举国哗然
民间:“袁世凯千古,中华民国万岁”—当时民间一副对联。
能看出什么问题吗?
革命党人: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
——孙中山《讨袁檄文》
社会知名人士::梁启超通电反对袁世凯
1915年袁世凯复辟前夕,梁启超在上海《大中华》月刊发表了明确反对称帝的雄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申报》、《时报》等大报迅速转载。梁启超的《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阐述了反对变更共和政体的观点,对袁世凯意欲复辟帝制的行径进行猛烈抨击,是标志着梁启超与袁世凯政治决裂并揭开护国战争序幕的惊世之作。
袁世凯亲信:段祺瑞、冯国璋通电明确反对袁世凯称帝
袁世凯众叛亲离
2、护国战争的爆发: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讨袁,护国战争爆发。
蔡锷坚决反对袁世凯称帝,斥其为逆贼,已举兵讨袁并号召各地共讨。
2、过程
1915年,护国军北上讨袁
袁世凯集兵围剿
1916年3月,被迫取消帝制
1916年6月护国战争结束
袁世凯称帝为什么会失败?
材料一:袁世凯称帝后,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号召大家戮此民贼。“梁启超、黎元洪、段祺瑞等或请辞或告假”“今日要人之辞职,皆托于病。然试究其所患者之病,大抵皆因国体而影响于身体之病也。
——《申报》1915年9月22日
材料二:“改变国体之计划,在今日尚为时机未熟”。“各国公使之忠告”的初衷“因恐国体问题而启内乱,将有损之利益。
——《英俄日之劝告》1915年10月30日
材料三:“人心有至大之势力,决不能以他种势力战胜之”
——《人心》《申报》1916年6月9日
①革命党人的坚决斗争、袁世凯众叛亲离
②列强态度的改变
③失去民心,违背历史潮流。
启示:民主共和是不可抗拒历史潮流流,逆历史发展潮流必将失败
三、军阀割据
1、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发生分裂。请同学们依据地图和课本完成下列表格
军阀 派系 代表 人物 依附 列强 势力
范围
直系
皖系
奉系
滇系
桂系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割据示意图
(1917—1918年)
冯国璋
曹锟
英、美
直隶(今北京)湖
北、江苏、江西
段祺瑞
日本
安徽、浙江、山东、
福建、陕西
张作霖
日本
东北三省(奉天、
黑龙江、吉林)
唐继尧
美、英
云南、贵州
陆荣廷
美、英
广西、广东
军 阀
指拥有军队、武装、地盘、政权的军人(集团)
2、军阀割据混战
军阀为了争夺地盘,不惜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连年混战,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军阀割据混战的实质是列强对中国的争夺
3、军阀割据混战带来的影响
农户减少 1914-1918年 减少1500多万户
耕地减少 1914-1918年 减少2600多万亩
荒地增加 1914-1918年 增加4900多万亩
陆军增加 1914-1918年 增加92万多人
军费增长 1916-1918年 增加5000多万元
时间 军阀混战
1920年7月 直皖战争
1921年7月 湘鄂战争
1922年4月 第一次直奉战争
1924年9月 第二次直奉战争
1925年10月 第三次直奉战争
军阀割据,政局动荡,国会党争,民众因为军队扩张,互争地盘,内战频仍,的确比之清末时期负担加重而且痛苦程度加剧。——张鸣《共和中的帝制》
生产力遭到破坏,经济下滑;苛捐杂税增多,百姓负担加重;军阀割据混战,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
生产力遭到破坏,经济下滑;苛捐杂税增多,百姓负担加重;军阀割据混战,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
中国将何去何从?
辛亥革命以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什么捍卫革命成果,维护民主共和,先后领导了那几次斗争?体现了什么样的革命精神?
1913年二次革命 1915年护国运动 1917年护法运动
精神:坚定的信念与理想,百折不挠的意志,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不断革新的精神,以身作则的人格力量
依据上述材料,分析民族工业短暂春天出现的原因,时间,表现,以及结局。
原因:①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实业,激发了实业家投资办厂的热情。
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掀起发展民族工业的热潮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时间:1912---1919
表现:厂矿数量增加,资本额增大,纺织和面粉发展最快
结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军阀割据混战,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来
启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工业不可能独立发展
本课小结
1、从下列两幅形势图中可以得出的推论是( )
A.革命运动都从南到北席卷全国
B.革命中宣布独立的省区完全相同
C.两次斗争都反对北洋军阀割据混战D.孙中山为维护共和展开了不懈斗争
2、下列示意图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
A.民主共和已成社会共识 B.辛亥革命成果得到巩固
C.民主发展之路艰辛曲折 D.北洋军阀统治黑暗腐朽
D
C
3、下表是1914—1918年我国农业相关情况统计表。由此可见,北洋军阀的割据混战( )
农户 减少1500多万户
耕地 减少26000多万亩
荒地 增加49000多万亩
A.给中国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 B.北洋政府不重视农业
C.导致中央无力控制地方 D.牺牲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
4.(2025·安徽·中考真题)1924年8月,孙中山发表演说:中国受条约的束缚,丧失政治主权,不但不能保护本国工业,反要保护外国工业。据此可知,孙中山强调民族工业发展需要( )
A.维护共和制度 B.推翻清朝统治C.反对列强侵略D.加强中外交流
A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