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第4课时测量降水量(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三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2024)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第4课时测量降水量(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三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2024)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9-20 22:37: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主题) 测量降水量 课时 第4课时
一、课标要求(解读课标对所学知识点的要求)
根据《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内容要求,本课属于“天气”主题下的重要观测项目。课标明确指出:学生应能使用简单工具测量降水量;了解降水是天气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通过模拟实验和实际观测收集数据,并对照标准进行等级判断。 在科学探究方面,课标强调引导学生设计和制作简易测量装置,经历“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动手制作—实验验证”的完整探究过程。本课通过指导学生利用常见材料自制雨量器,培养其工程思维与实践能力;并通过模拟降雨实验,帮助学生理解统一测量标准的重要性。 同时,课标倡导将科学学习与生活安全相结合。教材拓展部分引入“暴雨预警”知识,旨在增强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使其认识到气象信息对日常生活的指导意义,体现科学服务于社会的价值导向。
二、学习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降水量的科学定义——指一定时间内降落在水平地面上的雨水深度,单位为毫米(mm),并能用自己的话解释“为什么不能只说‘下了很久的雨’,而要说‘下了多少毫米的雨’”,初步建立量化测量的概念。 2. 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利用透明塑料瓶、剪刀、直尺、胶带等材料,合作完成一个简易雨量器的制作,确保容器口部平整、底部稳固、外壁贴有清晰刻度纸,具备基本的测量功能。 3. 学生能使用喷壶模拟不同强度的降雨,用自制雨量器接水并读取降水量数值,准确记录三次实验数据;能将实测结果与“24小时降水量等级标准”对照,判断属于小雨、中雨还是大雨等级。 4. 学生能结合生活经验讨论暴雨带来的影响,识别蓝色、黄色、橙色、红色四级暴雨预警图标,理解红色为最高级别,知道收到预警时应减少外出、注意安全,提升应对极端天气的自我保护能力。
三、学习重点
1. 掌握降水量的定义及其单位“毫米”的含义,理解它是衡量降水多少的标准化指标,而非主观感受(如“倾盆大雨”)或持续时间(如“下了一整天”)。 2. 能够正确使用自制雨量器进行测量:保持雨量器放置在平坦、开阔、无遮挡的位置;待雨水完全流入后,视线与水面齐平读数;记录数据时注明日期和单位。
四、学习难点
1. 理解为何必须使用横截面积一致的直筒形容器测量降水量——若容器上宽下窄或上窄下宽,会导致相同体积的雨水在不同容器中显示不同高度,从而造成测量误差。需通过对比实验帮助学生建立“等效深度”概念。 2. 在模拟降雨过程中,控制“雨量”均匀性和一致性存在困难,学生容易因喷洒力度不均导致数据波动较大,影响实验结果的可靠性。需加强操作规范指导,强调重复测量取平均值的思想。
五、评价任务(设计活动对应学习目标,镶嵌在教学过程中,或者用教学环节对应目标)
1. 在“制作雨量器”环节,检查各小组成品是否符合技术要求:容器是否为直筒形?刻度是否从底部0开始并标注清晰?是否固定稳定不易倾倒?作为动手能力的评价依据。 2. 在“模拟降雨实验”中,观察学生能否规范操作喷壶,做到匀速、垂直喷洒;能否准确读取并记录三次降水量数据;是否填写完整的“模拟降雨实验记录单”,评估其实验素养。 3. 在研讨环节提问:“用自制雨量器测量时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总结出“放在平地上”“避免风吹走”“等水静止后再读数”等要点,以此判断其对测量细节的理解程度。 4. 展示四种暴雨预警图标,请学生按等级由低到高排序,并说明红色预警意味着什么,检验其对防灾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资源与建议(包含知识的前后联系与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在生活中已多次经历下雨天气,对“小雨”“大雨”有直观感受,但缺乏精确描述的能力。数学课上已学习长度单位“厘米”和“毫米”,为理解降水量单位提供支持。前几课中已掌握气温计的使用方法,具备一定的测量经验和记录习惯,能迁移到本课学习中。 本课是继“测量气温”之后的又一项定量观测任务,前承第三课的数据记录技能,后启第五课“观测风”的同类实践。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将进一步体会科学测量的标准化原则,深化对“工具延伸感官”的理解。同时,“暴雨预警”内容也为第八课“天气的影响”埋下伏笔。 教学建议:提前准备足够数量的透明塑料瓶(去底留口)、防水刻度贴纸或自制定标尺;使用蓝色食用色素染水以提高可见度;安排在晴天开展户外实验;提醒学生使用剪刀时注意安全;鼓励家长协助孩子在家中继续观测真实降雨。
七、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发测量需求 (1)、讲述生活实例,提出核心问题
教师以谈话方式开启新课:“同学们,昨天放学时突然下起了雨,你们是怎么应对的?”学生回答“打伞”“穿雨衣”“跑回家”等。
追问:“那你们觉得那场雨大不大?”有的说“很大”,有的说“还行”。教师继续问:“同样是这场雨,为什么大家的感觉不一样呢?”引导学生意识到主观判断存在差异。
此时引出课题:“为了更准确地描述一场雨的大小,科学家们发明了一个方法——测量降水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么测量它。”
此环节通过真实事件激发兴趣,凸显客观测量的必要性。
(2)、阅读教材资料,明确科学概念
指导学生翻开课本第11页,默读“资料”部分:“降水量是指一定时间内,降落在一定面积地面上的水深程度。”
提问:“这里的‘水深程度’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用手比划“像量杯里的水一样高”。进一步解释:“我们不用‘下了多久’来衡量,而是看雨水积起来有多深,单位是毫米。”
举例说明:“如果地面有一层0.5毫米深的水,就是小雨;达到10毫米以上,就是中雨了。”
此过程将抽象术语转化为具体感知,帮助学生建立清晰概念。
二、动手制作,构建测量工具 (1)、展示制作材料,讲解技术要点
教师出示所需材料:透明塑料瓶(饮料瓶)、剪刀、直尺、记号笔、透明胶带、白色纸条。
讲解制作步骤:
第一步:用剪刀将瓶子从中间剪开,保留瓶口以上的部分作为接雨口;
第二步:将白色纸条竖直贴在瓶身外侧,作为刻度标尺;
第三步:用直尺在纸条上每隔1毫米画一条短线,每10毫米标一个数字(0、10、20……);
第四步:将瓶身倒置放入下半部分瓶体中,形成稳定的底座。
特别强调:“一定要选直筒形的瓶子,不能是肚子鼓鼓的那种,否则测量不准。”
此示范确保学生清楚操作流程,预防常见错误。
(2)、分组合作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将全班分为六人小组,每组发放一套材料。宣布制作规则:“轻声交流,小心使用剪刀,完成后举手示意。”
教师巡视各组,重点关注:
——是否从底部开始标0刻度?
——刻度线是否均匀分布?
——瓶体是否放置平稳?
对存在问题的小组及时纠正,如“你们的刻度是从中间开始的,应该从最底下算起”。
完成后组织展示评比,评选“最佳工艺奖”“最清晰刻度奖”等,激发积极性。
此活动锻炼学生的精细动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模拟实验,采集降水数据 (1)、布置实验任务,规范操作流程
教师说明:“我们现在没有下雨,怎么办呢?可以用喷壶来模拟降雨!”演示喷壶使用方法:距离雨量器约50厘米,垂直向下匀速喷洒5秒,模拟一次“小雨”。
发放“模拟降雨实验记录单”,要求每组进行三次实验,分别记录每次的降水量。
强调测量要点:
——雨量器必须放在平坦地面;
——喷完后等待10秒让水流尽;
——读数时眼睛与水面持平;
——及时填写表格。
此准备确保实验有序进行,提高数据可靠性。
(2)、开展分组实验,记录实测结果
各小组到指定区域开展实验。教师计时控制喷洒时间(5秒/次),保证条件一致。
观察学生操作:是否有小组把雨量器放在斜坡上?是否有人俯视读数?是否漏记单位?
收集数据后汇总至黑板表格:
| 实验次数 | 第1次 | 第2次 | 第3次 |
|----------|-------|-------|-------|
| 平均降水量 | 3mm | 4mm | 3mm |
引导学生发现:“虽然每次略有不同,但都在3~4毫米之间,说明我们的测量比较稳定。”
此实践强化学生的实证意识和数据分析能力。
四、对照标准,判断降水等级 (1)、介绍等级划分,建立分类体系
出示“24小时降水量等级标准”:
小雨:小于10毫米
中雨:10~24.9毫米
大雨:25~49.9毫米
暴雨:50毫米及以上
提问:“我们刚才测得的平均值是3.3毫米,属于哪一级?”学生回答“小雨”。
继续问:“如果连续下这样的雨一整天,总降水量会不会超过10毫米?”引导计算并预测。
此环节培养学生运用标准进行判断的能力。
(2)、延伸真实应用,连接生活实际
提问:“如果我们真的遇到下雨天,能不能用这个雨量器去测量?”学生回答“可以”。
布置长期任务:“请大家把雨量器带回家,放在院子或阳台空旷处,下次下雨时记得测量并记录。我们可以一起统计本月的总降水量!”
激发学生将课堂所学应用于真实世界,延续探究热情。
五、拓展认知,了解暴雨预警 (1)、认识预警图标,理解分级机制
展示四种暴雨预警图标(蓝、黄、橙、红),依次介绍:
蓝色:预计降雨量达50毫米以上,注意防范;
黄色:已达或预计达100毫米以上,停止户外活动;
橙色:已达或预计达150毫米以上,危险!
红色:已达或预计达200毫米以上,最高级别!
强调:“颜色越深,雨越大,危险越高。”
此教育增强学生的公共安全意识。
(2)、讨论应对措施,提升防护能力
提问:“如果看到红色暴雨预警,我们应该怎么做?”
引导学生说出:
——尽量不出门;
——远离低洼地带;
——关闭电源插座;
——听从学校停课通知。
总结:“学会看天气预警,是我们保护自己的一种本领。”
此结尾升华主题,体现科学的人文关怀价值。
八、作业与检测(对应学习目标)
实践与思考:我的雨量器日记
1. 向家人介绍你制作的雨量器,说明它是如何工作的。
2. 如果近期下雨,请用你的雨量器测量一次真实的降水量,并记录:
日期: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
降水量:_______毫米
属于:□小雨 □中雨 □大雨 □暴雨
3. 查阅当天天气预报中的降水量预测,与你的测量结果比较,写下一句话感想。
九、学后反思
1. 本节课通过“制作—实验—应用”三位一体的教学设计,有效实现了知识建构与能力发展的统一。学生在动手制作雨量器的过程中表现出极高的参与热情,尤其对刻度标注环节投入专注,体现了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 2. 模拟降雨实验总体顺利,但个别小组因喷洒不均导致数据偏差较大。今后可考虑改用定量滴管或定时喷雾装置,提升实验可控性。同时,应加强“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思想的渗透。 3. 暴雨预警部分学生反应热烈,纷纷表示“原来颜色还有这么重要的意思”。建议后续邀请气象部门工作人员进校讲座,进一步拓宽视野。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