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第5课时观测风(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三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2024)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第5课时观测风(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三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2024)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9-20 22:36: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主题) 观测风 课时 第5课时
一、课标要求(解读课标对所学知识点的要求)
根据《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内容要求,本课属于“天气”主题下的关键观测项目。课标明确指出:学生应能通过观察地面物体的动态判断风的存在;了解风向和风力的基本概念;能够使用简易工具测量风的方向和强弱;认识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自然现象。 在科学探究方面,课标强调引导学生利用感官和自制工具进行观察记录,发展其感知能力和动手能力。本课通过制作小风旗、观察红旗飘动等活动,帮助学生将看不见摸不着的“风”转化为可视化的现象,培养其间接观测的科学思维方法。 同时,课标倡导跨学科融合学习。教材中引入“蒲福风力等级表”,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科学视野,也为其理解气象术语提供了支持。通过对比不同物体对风的反应,学生将进一步体会科学观察的多样性和系统性。
二、学习目标
1. 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解释“风是空气的流动”,并通过生活实例说明风的存在,如风吹动树叶、衣服被吹起等;能说出风有两个基本特征:方向和大小(风力),并理解“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常用八个方位描述。 2. 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利用轻薄布料和竹签或塑料棒制作一面小风旗,确保旗面牢固、旗杆直挺、便于手持;能在户外开阔地带使用风旗连续观察2分钟,准确判断风力等级(无风、微风、大风)和风向(如东风、南风),并填写“风的观测记录单”。 3. 学生能通过观察多种物体(如红旗、树枝、烟雾、头发)随风飘动的状态,综合判断当前风力状况;能对照“风力等级表”中的描述,识别不同等级风的表现特征,提升观察能力与信息匹配能力。 4. 学生能在研讨中讨论不同观测方法的结果是否一致,分析可能存在的误差原因(如遮挡物影响、瞬时变化等),认识到多次观察、多角度验证的重要性,初步建立科学求证意识。
三、学习重点
1. 掌握风向的基本定义——风吹来的方向,学会用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能结合校园环境判断当前风从哪个方向吹来。 2. 能够使用自制的小风旗进行实地观测,根据风旗的状态区分三种风力等级:无风(风旗不动)、微风(风旗轻微摆动)、大风(风旗完全展开并持续飘动),做到判断准确、记录及时。
四、学习难点
1. 理解“风向”是“风吹来的方向”而非“吹向的方向”——部分学生容易混淆,例如看到红旗向东飘,误以为是东风,实际应为西风(风从西边来,吹向东)。需通过反复演示和情境模拟加以纠正。 2. 在短时间内稳定观察风的变化存在困难,风具有瞬时性和波动性,学生可能因某一瞬间的强风而误判整体风力等级。需指导学生进行持续2分钟的连续观察,取平均状态作为最终判断依据。
五、评价任务(设计活动对应学习目标,镶嵌在教学过程中,或者用教学环节对应目标)
1. 在“制作小风旗”环节,检查各小组成品是否符合功能要求:旗面是否轻薄易飘动?旗杆是否结实不易弯折?连接处是否牢固?作为动手能力的评价依据。 2. 在“户外观测”活动中,教师巡视观察学生是否选择开阔无遮挡区域;是否坚持观察满2分钟;是否认真记录风力与风向;能否正确使用八方位词描述风向,评估其实操规范性。 3. 在研讨环节提问:“我们用风旗和红旗观察的结果一样吗?”引导学生比较不同工具的观测效果,分析差异原因,以此判断其批判性思维水平。 4. 出示几种典型风态图示(如树叶沙沙响、举伞步行艰难、屋顶瓦片飞起),让学生对照“蒲福风力等级表”判断对应等级,检验其知识迁移能力。
六、资源与建议(包含知识的前后联系与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在生活中已有丰富的风吹体验,如放风筝、吹泡泡、骑车迎风等,对风的力量和方向有直观感受。前几课中已学习气温、降水的测量方法,具备一定的天气观测经验和记录习惯,能顺利迁移到本课学习中。 本课是继“测量气温”“测量降水量”之后的又一项天气要素观测任务,前承第四课的数据记录技能,后启第六课“观察云”的同类实践。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将进一步完善天气观测的知识体系,形成对“风—云—雨—温”等要素的整体认知。同时,“蒲福风力等级表”的引入也为第七课“天气预报”中的专业术语理解打下基础。 教学建议:提前准备足够数量的制作风旗材料(布条、竹签、胶带);选择校园内开阔空地作为观测点;提醒学生穿着舒适衣物便于户外活动;可结合体育课开展联合教学,增强学科融合;鼓励家长带孩子在公园或海边继续练习风向判断。
七、学习过程
一、问题导入,感知风的存在 (1)、创设情境,提出核心问题
教师站在讲台前,轻轻扇动手册:“你们感觉到什么了吗?”学生回答“有风”。
追问:“这风是从哪里来的?”引导学生思考“是我在扇动空气”。进一步提问:“自然界中的风又是怎么产生的呢?”
播放一段微风拂过树林的视频片段(无声),让学生闭眼聆听风声,再睁开眼看树叶摇曳。“刚才我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引出课题:“风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可以通过它对物体的影响来认识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观测风。”
此环节调动多重感官,激发探究兴趣。
(2)、阅读教材资料,明确科学概念
指导学生翻开课本第14页,默读“资料”部分:“风向指风吹来的方向,通常用八个方位来描述。如北风是从北方吹来的风,东南风是从东南方吹来的风。”
提问:“如果国旗向南飘,那是什么风?”学生思考后回答“北风”。教师用手势辅助说明:左手代表北,右手代表南,风吹从左到右,所以是北风。
再次强调:“记住,风向永远是‘来’的方向,不是‘去’的方向。”
此讲解突破认知难点,建立正确概念模型。
二、动手制作,构建观测工具 (1)、展示制作材料,讲解技术要点
教师出示所需材料:轻薄布条(约15cm×30cm)、竹签或硬质塑料棒(长约40cm)、胶带、剪刀。
讲解制作步骤:
第一步:将布条一端折叠约2厘米,形成一个小口袋;
第二步:把竹签插入布袋中,用胶带缠绕固定,确保不会滑脱;
第三步:检查旗面是否平整,旗杆是否笔直。
特别强调:“布要选轻一点的,太重了风吹不动;竹签不能太软,否则会弯曲。”
此示范确保学生清楚操作流程,预防常见错误。
(2)、分组合作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将全班分为四人小组,每组发放一套材料。宣布制作规则:“安静操作,小心使用剪刀,完成后举手示意。”
教师巡视各组,重点关注:
——布条是否牢固固定?
——旗杆是否保持直立?
——是否有小组将布条绑得太紧导致无法飘动?
对存在问题的小组及时纠正,如“你们的布缠得太紧了,松一点才能飘起来”。
完成后组织展示评比,评选“最佳风旗奖”,激发积极性。
此活动锻炼学生的精细动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实地观测,采集风的数据 (1)、布置观测任务,规范操作流程
带领学生来到操场开阔地带。说明观测要求:“我们要连续观察2分钟,看看风旗是怎么动的。”
发放“风的观测记录单”,要求填写:
地点: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
观测时间:______至______
风力:□无风 □微风 □大风
风向:_________
强调观察要点:
——站稳身体,手持风旗举过头顶;
——眼睛紧盯旗面运动状态;
——每半分钟记录一次状态,最后综合判断;
——风向可用指南针辅助确定。
此准备确保观测有序进行,提高数据可靠性。
(2)、开展分组观测,记录实测结果
各小组分散站立,开始观测。教师计时控制观察时长(2分钟)。
观察学生操作:是否有小组躲在树下?是否有人只看一眼就下结论?是否漏记风向?
引导学生发现:“虽然风力基本一致,但风向略有不同,可能是位置差异造成的。”
此实践强化学生的实证意识和数据分析能力。
四、多元观察,丰富判断依据 (1)、观察其他物体,补充观测信息
提问:“除了风旗,我们还能借助哪些东西来判断风?”引导学生列举:红旗、树枝、头发、纸片、烟雾等。
组织学生观察校园内的红旗:“现在红旗是怎么飘的?是轻轻晃动还是完全展开?”据此再次确认风力等级。
观察远处树木:“树冠在动吗?是整棵树都在摇还是只有叶子在抖?”帮助判断风的强度。
总结:“我们可以同时看多个物体,这样判断更准确。”
此环节培养学生综合判断能力。
(2)、对照风力等级表,建立分类体系
出示“风力等级表”:
无风:风旗不动
微风:风旗微动
大风:风旗展开飘动
提问:“我们刚才观测到的是哪种情况?”学生回答“大风”。
展示“蒲福风力等级表”部分内容:
0级:烟柱直冲天
3级:叶动红旗展
6级:举伞步行艰
9级:屋顶瓦片飞
解释:“科学家把风分成更多等级,我们现在感受到的大致相当于3~4级。”
此拓展拓宽学生科学视野。
五、研讨反思,深化科学认知 (1)、对比观测结果,探讨误差来源
提问:“为什么有的组说风向是东风,有的说是东南风?”引导学生分析:
——是否观测时间不一致?
——是否所在位置被建筑物遮挡?
——是否风本身就在变化?
强调:“风是不断变化的,所以我们需要长时间观察,并且尽量在开阔地方进行。”
此讨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思维。
(2)、延伸生活应用,连接真实世界
提问:“你知道哪些地方特别需要关注风的情况?”引导学生说出:
——机场飞机起降
——帆船比赛
——建筑工地高空作业
——森林防火期
总结:“学会观测风,不仅能了解天气,还能帮助人们安全生活和工作。”
此结尾升华主题,体现科学的社会价值。
八、作业与检测(对应学习目标)
家庭观察任务:我家的风向标
1. 到小区空旷处或阳台外,用你的小风旗观察一次风的情况:
地点: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
风力:□无风 □微风 □大风
风向:_________
2. 观察周围的树木、旗帜、晾晒的衣服,它们是如何随风摆动的?写下你的发现。
3. 如果当天有风,请画一幅“风吹万物图”,表现至少三种物体受风影响的样子。
九、学后反思
1. 本节课通过“制作—观测—研讨”一体化设计,有效实现了抽象概念的具体化转化。学生在亲手制作风旗的过程中表现出高度专注,在户外观测时积极参与,体现了良好的科学探究品质。 2. 部分学生在判断风向时仍存在混淆现象,尤其是在没有明显参照物的情况下。今后可考虑引入简易指南针或地标定位法,辅助方向识别。 3. 观测时间安排紧凑,个别小组未能完成完整2分钟观察。建议后续调整课程节奏,预留充足户外实践时间,保障每位学生充分体验。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