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主题) 观察云 课时 第6课时
一、课标要求(解读课标对所学知识点的要求)
根据《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内容要求,本课属于“天气”主题下的重要观测环节。课标明确指出:学生应能通过观察天空中的云量和云的形状来判断天气状况;了解云是水蒸气凝结形成的;能够用简单的符号记录云的情况,并初步建立云与天气变化之间的联系。 在科学探究方面,课标强调引导学生运用感官进行系统观察,发展其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本课通过组织学生到室外实地观察云,培养其按顺序、有重点地进行自然现象记录的能力,并鼓励使用图画、符号等多样化方式表达观察结果。 同时,课标倡导将科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教材以农民晒谷子为情境导入,帮助学生理解云量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体现科学知识服务于生活的价值导向,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学习目标
1. 学生能够说出“云量”是指天空中被云覆盖的程度,能对照教材图示将云量分为三类:晴(少量云)、多云(较多云)、阴(云多而密,看不到太阳),并在教师指导下正确判断当天的云量等级。 2. 学生能在户外安全环境下观察天空中的云,描述其形状特征,如像羽毛、像鱼鳞、像大团棉花等;能对比教材提供的典型云形图,识别出卷云、层云、积云等基本类型,并尝试用语言或简笔画进行记录。 3. 学生能结合已有经验讨论下大雨前的云通常具有哪些特点(如乌云密布、云层厚黑、低垂压顶等),初步建立“云的形态变化预示天气转变”的认知,提升预测性思维能力。 4. 学生能在研讨中反思不同同学对同一片云的判断是否存在差异,分析可能原因(如视角不同、想象力差异等),理解科学观察需要客观标准支持,避免主观臆断。
三、学习重点
1. 掌握云量的分类标准:能根据天空中云的覆盖面积判断为“晴”“多云”或“阴”,做到判断准确、符号对应无误。 2. 能够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开展户外观察活动,遵守“不直视太阳”的安全提醒,选择合适角度仰望天空,持续观察至少5分钟,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四、学习难点
1. 理解“云量”是整体性判断而非局部观察——部分学生容易因头顶恰好有一大片云就判断为“阴天”,而忽略其余晴朗区域。需通过全景扫描训练和小组互评帮助建立全局视野。 2. 在描述云的形状时,容易受到个人想象影响,出现“像兔子”“像恐龙”等非科学表述,难以聚焦于气象学意义上的分类特征。需引导学生关注云的结构、高度、密度等物理属性,逐步过渡到规范描述。
五、评价任务(设计活动对应学习目标,镶嵌在教学过程中,或者用教学环节对应目标)
在“云量判断”环节,检查学生是否能全面扫视整个天空,而不是仅看某一区域; 在“云形观察”活动中,评估学生能否用准确的语言描述云的特征,如“薄薄的一层”“一团一团的”“像羽毛一样分散”,并能与教材图示进行比对,判断其信息匹配能力。 3. 在研讨环节提问:“出太阳的时候一定是晴天吗?看不见太阳的时候一定是阴天吗?”引导学生思考光照与云量的关系,检验其批判性思维水平。 4. 展示三种典型云图(卷云、层云、积云),让学生口头描述其形态特点,并推测可能对应的天气情况,以此评估其知识迁移与推理能力。
六、资源与建议(包含知识的前后联系与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在生活中已有丰富的观云经验,如看到彩虹后的云、雷雨前的乌云、傍晚的晚霞等,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基础。数学课上已学习简单的分类思想,美术课中练习过线条描绘,为本课的云量划分和形状记录提供了支持。前几课中已掌握气温、降水、风的观测方法,具备系统的天气要素认知框架。 本课是继“观测风”之后的又一项视觉化天气观测任务,前承第五课的间接观测技能,后启第七课“天气预报”中的综合判断能力。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将进一步完善对天气系统的整体理解,形成“从云识天”的初步能力。同时,“太阳、云和雨的关系”也为第八课“天气的影响”埋下伏笔。 教学建议:提前查看天气预报,确保授课当日适合户外观察;准备遮阳帽或太阳镜供学生使用;制作大幅“云量判断对照图”张贴于教室墙面;可结合美术课开展“我眼中的云”绘画活动;提醒学生观察时缓慢转动身体,避免头晕。
七、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发观察兴趣 (1)、讲述生活故事,提出核心问题
教师讲述:“昨天我去乡下看望亲戚,看见一位老农正在晒稻谷。他抬头看了看天,皱起眉头说:‘不好,要变天了,得赶紧收起来!’可是当时阳光明媚,怎么会下雨呢?”
提问:“你们觉得这位农民伯伯是怎么知道快要下雨的?”引导学生猜测:“他看到了乌云”“风吹得特别大”“空气很闷”。
追问:“那我们怎么才能像他一样,通过观察云来预测天气呢?”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观察云。”
此环节通过真实生活案例激发探究欲望,凸显观云的实际意义。
(2)、阅读教材资料,明确观察内容
指导学生翻开课本第17页,默读“科学词汇”部分:“云量”。解释:“云量就是指天空中有多少地方被云盖住了。”
出示三种状态图示:
阳光明媚,只有少量的云 → 记为“晴”
天空中云比较多,有时可以看到太阳 → 记为“多云”
云多而密,看不到太阳 → 记为“阴”
强调:“我们要看整个天空,不能只看头顶那一块。”
此讲解建立清晰分类标准,预防常见误解。
二、实地观察,记录云量情况 (1)、布置观察任务,规范操作流程
带领学生来到操场开阔地带。说明观察要求:“我们要像气象员一样,认真观察整个天空。”
发放“今天云量”记录单,要求填写:
地点: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
云量判断:□晴 □多云 □阴
符号记录:______
强调观察要点:
——双脚站稳,缓慢转动身体,扫视整个天空;
——不要直视太阳,可用手遮挡或侧头观察;
——每组讨论达成一致后再记录;
——保持安静,专注观察。
此准备确保观测有序进行,提高数据可靠性。
(2)、开展分组观察,完成首次记录
各小组分散站立,开始观察。教师巡视指导,重点关注:
——是否有学生只盯着一片云看?
——是否有人误把远处山影当作乌云?
——判断是否符合标准?
收集数据后汇总至黑板表格:
| 小组 | 云量判断 | 符号 |
|------|----------|------|
| 一组 | 多云 | |
| 二组 | 晴 | |
| 三组 | 多云 | |
引导学生发现:“大部分组都认为是多云,说明我们的判断比较接近。”
此实践强化学生的实证意识和合作精神。
三、聚焦云形,描绘云的特征 (1)、对比教材图示,识别典型云型
回到教室,投影展示教材第18页三幅云形图:
图1:像羽毛、钩子的云(卷云)
图2:像鱼鳞的云(高积云)
图3:很厚的、大团的云(积雨云)
提问:“今天我们看到的云更像哪一种?”引导学生描述:“有的像棉花团,有的细细长长。”
解释:“科学家把这些不同的云起了名字,比如一团一团的是积云,薄薄高高的叫卷云。”
此环节建立专业术语与直观感知的联系。
(2)、独立绘制云图,表达观察结果
发放方格纸,要求每位学生画一幅“今天的云”,注意表现云的数量和形状。
教师示范:“先用轻线条勾勒云的轮廓,再适当加粗主要部分。”
巡视指导,鼓励学生真实表达,不限定必须画某种形状。
完成后组织展示交流,评选“最细致观察奖”“最具想象力描绘奖”等,激发积极性。
此活动锻炼学生的视觉表达能力和艺术素养。
四、深入研讨,探索云雨关系 (1)、讨论雨前征兆,归纳云的特点
提问:“下大雨之前,天空中的云通常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学生回忆生活经验:
——“黑黑的,压得很低”
——“一大片连在一起,没有缝隙”
——“看起来很厚重,像要掉下来一样”
总结:“这种又厚又黑的大块乌云,往往是雷雨来临的信号。”
此讨论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2)、辨析常见误区,澄清科学概念
提出问题:“出太阳的时候,一定是晴天吗?”
引导学生思考:“有时候太阳从云缝里透出来,其实还是多云。”
再问:“看不见太阳的时候,一定是阴天吗?”
提示:“清晨或傍晚太阳位置低,即使晴天也可能看不到。”
强调:“我们要根据云的覆盖面积来判断,而不是有没有看到太阳。”
此辨析突破认知盲区,深化概念理解。
五、拓展延伸,理解自然循环 (1)、阅读右图资料,梳理因果链条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9页“太阳、云和雨的关系”图示:
“太阳照射地面 → 水蒸发成水汽 → 水汽上升遇冷 → 凝结成小水滴 → 聚集成云 → 云滴变大 → 下落成雨”
提问:“如果没有太阳,还会下雨吗?”引导学生理解太阳能驱动水循环。
再问:“云是怎么变成雨的?”帮助学生理清相变过程。
此阅读促进系统思维发展。
(2)、联系生活实际,强化应用意识
提问:“除了农民晒谷子,还有谁特别关心云的变化?”引导学生说出:
——飞行员需要避开雷雨云
——户外运动会根据云况决定是否举行
——摄影师喜欢拍晚霞
总结:“学会观察云,不仅能预测天气,还能帮助各行各业的人做出正确决策。”
此结尾升华主题,体现科学的社会价值。
八、作业与检测(对应学习目标)
家庭观察任务:我的云日记
1. 下午放学后,在小区空旷处观察一次天空中的云:
地点: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
云量:□晴 □多云 □阴
符号:______
2. 画一幅“我看到的云”,尽量表现出它的形状和分布。
3. 如果第二天降雨,请回想前一天的云是什么样子的,写下你的发现。
九、学后反思
1. 本节课成功组织了全校范围内的户外观云活动,学生参与积极,观察认真。通过分组讨论和集体核对,有效纠正了个别学生的局部观察偏差,提升了整体判断能力。 2. 在云形描述环节,部分学生仍倾向于使用“像动物”等拟人化表达。今后可在课前增加科普视频导入,强化科学分类意识。 3. 户外活动时间安排合理,但个别学生因阳光刺眼出现不适。建议后续统一配备遮阳帽,并加强安全防护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