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第8课时天气的影响(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三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2024)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第8课时天气的影响(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三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2024)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9-20 22:35: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主题) 天气的影响 课时 第8课时
一、课标要求(解读课标对所学知识点的要求)
根据《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内容要求,本课属于“天气”主题下的综合应用与价值升华环节。课标明确指出:学生应能举例说明天气变化对人们日常生活、学习、生产劳动以及动植物生存的影响;能够根据天气预报合理安排活动,增强应对天气变化的意识和能力。 在科学态度方面,课标强调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尊重规律的情感态度。本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恶劣天气带来的挑战与应对措施,帮助其建立积极适应环境的生活智慧,形成健康安全的行为习惯。 同时,课标倡导跨学科融合教育。教材设计了“天气变化与应对办法”表格,融合了语文的表达训练、数学的分类整理和道德与法治的责任意识培养,体现了“科学+生活”的综合性学习理念。通过角色扮演活动,还渗透了艺术表现与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二、学习目标
1. 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经验列举至少五种天气现象(如晴、雨、雪、高温、寒潮)对人类活动的具体影响,包括出行、穿衣、饮食、作息等方面,并能用完整句子进行描述,提升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 2. 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查阅周末天气预报,判断是否适合郊游等户外活动;能根据不同的天气情境(如下雨、高温、大风),提出合理的应对策略,如带雨具、防暑降温、加固物品等,发展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3. 学生能通过小组讨论分析不同人群(学生、农民、建筑工人、交警、快递员)在同一天气下的差异化反应,理解“好天气”具有主观性和相对性,初步形成多元视角的社会认知。 4. 学生能通过阅读资料或参与角色扮演活动,了解天气对动植物的直接影响(如鸟类迁徙、植物开花、动物冬眠),建立人与自然相互关联的整体生态观。
三、学习重点
1. 能够系统梳理天气对人类生活的多方面影响,涵盖衣、食、住、行、学、工六大领域,并能结合具体案例说明,做到条理清晰、举例恰当。 2. 能够根据天气预报信息做出合理决策,如遇雨天调整出行方式、高温天减少户外运动、寒潮来临前增添衣物等,体现科学知识服务于生活的实践价值。
四、学习难点
1. 理解“同一天气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看待天气,认为“下雨就是不方便”,难以意识到农民可能期盼雨水灌溉庄稼。需通过情境对比和角色换位帮助突破思维局限。 2. 在提出应对办法时,容易停留在表面行为(如“打伞”),缺乏深层次思考(如“提前检查排水系统”“准备应急物资”)。需引导学生从预防、准备、行动三个层面构建完整的应对链条。
五、评价任务(设计活动对应学习目标,镶嵌在教学过程中,或者用教学环节对应目标)
1. 在“周末出游”情境中,检查学生是否能准确记录天气预报信息,能否据此判断是否适宜外出,并说明理由,作为信息应用能力的评价依据。 2. 在填写“天气变化与应对办法”表格时,评估学生提出的对策是否具体可行,是否覆盖多个群体(如学生、农民、工人),检验其思维广度。 3. 在研讨环节提问:“我们家乡常见的恶劣天气是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台风、暴雨、雾霾等,并列举其对交通、农业、健康的影响,考察其地域认知水平。 4. 组织“天气小话剧”表演,观察学生是否能准确表现特定天气下动植物的行为特征(如蜜蜂归巢、树叶卷曲、青蛙躲藏),以此检测其知识迁移与艺术表达能力。
六、资源与建议(包含知识的前后联系与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有丰富的天气体验经历,如因下雨迟到、因高温放暑假、因雾霾停课等,对天气的影响力有切身感受。前七课系统学习了天气要素的观测方法,掌握了气温、降水、风、云的识别技能,具备解释天气成因的知识基础。语文课中练习过看图说话和情景写作,为本课的语言表达提供了支持。 本课是继“天气预报”之后的最终应用环节,前承单元所有观测技能,后启单元小结的价值提炼。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将实现从“认识天气”到“利用天气”再到“适应天气”的认知升级,完成科学学习的闭环。同时,“天气对动植物的影响”也为后续生物学相关内容的学习埋下伏笔。 教学建议:提前收集本地典型天气事件图片(如暴雨积水、大雪封路)用于导入;准备简易道具供角色扮演使用(如太阳帽、雨衣、假树叶);邀请家长分享职业受天气影响的真实故事;鼓励学生制作“家庭天气应对卡”贴于冰箱门上。
七、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探究兴趣 (1)、讲述生活故事,提出核心问题
教师讲述:“上周六我计划去公园野餐,早上阳光明媚,我就带着食物出发了。可没想到中午突然下起了大雨,我和家人只好躲在凉亭里,食物也湿了一半。”
提问:“你们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因为天气变化打乱了计划?”引导学生分享:
——运动会临时取消
——春游改期
——上学路上被淋湿
追问:“这说明天气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天气的影响》。”
此环节通过真实经历引发共鸣,激活已有经验。
(2)、回顾前期学习,衔接新知建构
提问:“过去几周,我们都学会了哪些天气观测本领?”引导学生回忆:
——测气温、量降水
——看风向、观云量
——识符号、听预报
总结:“我们不仅会观察天气,更要学会应对天气。知道天气,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板书课题:天气的影响
此过渡明确学习目的,强化实用导向。
二、聚焦预报,规划周末活动 (1)、获取未来信息,判断出行可行性
发放“天气预报”记录单,要求填写:
地点:_________
____月____日(周六)天气:□晴 □多云 □阴 □雨 □雪
最高气温:______℃
最低气温:______℃
风力风向:____级____风
教师提供当日真实天气预报数据,指导学生抄录。
提问:“这样的天气适合去郊外放风筝吗?为什么?”引导分析:
——如果是大风天,容易失控危险;
——如果是雨天,草地泥泞无法奔跑;
——如果是高温天,易中暑。
此练习培养决策能力。
(2)、开展小组讨论,制定备选方案
分组任务:“如果周六下雨,我们的郊游计划该怎么调整?”
提示方向:
——改为室内活动(博物馆、图书馆)
——推迟到周日
——在家举行“迷你野餐”
各组汇报方案,评选“最佳应变奖”。
教师总结:“聪明的人不是不遇到问题,而是会提前想办法。”
此活动锻炼应变思维与创造力。
三、分析影响,构建应对体系 (1)、填写应对表格,分类归纳策略
发放“天气变化与应对办法”表格,示范填写第一行:
天气预报的信息:[图示:下雨场景]
人们的活动:学生上学
应对办法:带好雨具,穿雨鞋,注意路面湿滑
学生独立完成其余项目:
——农民晒谷子 → 提前收谷子,盖塑料布
——建筑工人施工 → 暂停高空作业,固定材料
——学生上学遇高温 → 戴遮阳帽,多喝水,避开烈日时段
——快递员送件 → 穿防晒衣,携带清凉油
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办法要具体”。
此训练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2)、比较不同反应,理解多元视角
提问:“同样是下雨天,谁会高兴?谁会烦恼?”引导思考:
——农民高兴,因为庄稼需要水;
——露天摊贩烦恼,因为没人逛街;
——游泳馆老板高兴,因为室内活动增加;
——交通警察烦恼,因为路况复杂。
总结:“所以没有绝对的好天气或坏天气,要看对谁来说。”
此讨论拓展社会认知维度。
四、深入研讨,关注极端天气 (1)、识别本地灾害,分析具体影响
提问:“我们这里最常见的恶劣天气是什么?”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引导:
南方学生可能回答:台风、梅雨、暴雨
北方学生可能回答:沙尘暴、寒潮、暴雪
追问:“它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麻烦?”启发思考:
——台风:停电、停课、树木倒伏
——雾霾:呼吸不适、限行、口罩紧缺
——暴雪:交通瘫痪、水管冻裂
强调:“了解这些,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
此环节增强地域适应能力。
(2)、探讨防范措施,树立安全意识
提问:“面对这些恶劣天气,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准备?”引导制定家庭预案:
——准备应急包(手电筒、干粮、药品)
——关注气象预警(蓝黄橙红四级)
——学习自救知识(如雷雨天不站树下)
教师补充:“气象部门会发布预警信号,我们要及时响应。”
此教育强化生命安全观念。
五、拓展延伸,连接生态系统 (1)、阅读科学资料,了解生物响应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4页“天气对动植物的影响”资料:
“下雨前,蚂蚁会搬家;燕子会低飞捕虫;鱼儿浮出水面呼吸。”
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天气预兆行为?”引导分享:
——蚯蚓爬出地面(要下雨)
——蝉鸣声减弱(要降温)
——狗频繁舔爪(要下雪)
总结:“动植物也是天然的气象员。”
此阅读拓宽科学视野。
(2)、组织角色扮演,体验自然互动
将学生分为两组:
A组扮演太阳、乌云、小雨、寒风、雪花
B组扮演树木、花朵、小鸟、青蛙、松鼠
设计情境剧:“一场春雨来临前后”
示例对话:
乌云:“我要下雨啦!”
小鸟:“快回家!羽毛湿了飞不动。”
花朵:“太好了,我正渴了呢!”
树木:“我的叶子可以接水啦!”
表演结束后互评:“哪一组表现最生动?”
此活动融合艺术与科学,深化情感体验。
八、作业与检测(对应学习目标)
家庭任务:我家的天气应对卡
1. 和家人一起讨论,列出三种常见天气(如雨、雪、高温)下的应对措施:
天气:______ 应对办法: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画一张“家庭应急包”示意图,标出里面应有的物品(如手电筒、急救药、饮用水)。
3. 向家人讲述一个动植物预报天气的小故事。
九、学后反思
1. 本节课通过“情境—决策—应对—拓展”四阶教学,有效实现了科学知识的生活化转化。学生在角色扮演活动中表现出极高的参与热情,能够生动模拟动植物行为,展现了良好的共情能力。 2. 在应对策略讨论中,部分学生仍局限于个人层面(如“我自己怎么做”),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如“社区如何应对”)。今后可引入社区应急演练视频,拓展公共安全视野。 3. 角色扮演时间控制不够精准,导致结尾略显仓促。建议下次分批次展示,保证每组充分表现,并增加教师点评环节。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