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洛阳
夏朝、商朝、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后唐、后梁、后晋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也就是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了。洛邑即现在的洛阳,周初定鼎洛邑时认为这里是“天下之中,四方入贡”,在春秋战国时期作为都城,洛阳是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当时所谓的“中国”。如果将东周洛阳城比作一个巨大的历史舞台,那么一幕幕的历史剧目便在此舞台上演,而舞台之下亦是风起云涌。
从洛阳舞台剧目看:
诸
侯
纷
争
与
变
法
运
动
BC770 春秋争霸 BC476 战国兼并 BC221
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建立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秦始皇统一六国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剧目一:楚庄王洛南问鼎
剧目二:秦武王洛阳举鼎
剧目三:孔夫子入周问礼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百家争鸣
楚
庄
洛南
问鼎
王
剧目一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陈兵洛邑南郊,周定王派少年王孙满出使楚军军帐,欲退楚兵。)
王孙满:小臣姬满奉天子之命慰劳楚军。不知贵军前来有何需求?
楚庄王:寡人早就听说天子有九鼎,是禹王所造。寡人此来,只是想见识一下,这九鼎有多重?
王孙满:(从容而答)九鼎是天子重器,岂能以轻重大小相问?
楚庄王:(厉声喝道)什么重器?不过是破铜所铸!寡人有的是铜,你看士兵拿的刀枪,都是
铜制。光是这些枪头钩尖,铸成九鼎也用不完。
王孙满:(昂首不惧)楚国铜多,不等于拥有九鼎。九鼎是禹王传授,有德之君,才配享用。
夏桀暴劣,九鼎归商;商纣无道,九鼎归周。成王定鼎洛邑时,卜算九鼎在周传三十
位天子,八百年之久。从成王到现在的定王,才传了二十位天子,历时约五百年。这
说明,周德仍在,天命未改。既然天命不可违,所以九鼎不可问。
(王孙满之言,有理有节。楚庄王自感言语失当。)
楚庄王:(心想)此次北上,目的是与晋国争霸,大战之前,胜负未知。如果争霸失败,即使
眼下灭周,以后也要前功尽弃;如果争霸成功,周王室自然是囊中之物。
楚庄王:(大笑)方才与你开玩笑,不要当真。寡人此来,只向晋国雪城濮之恨。你转告天子,
不便打扰,后会有期!
(说罢,楚庄王令楚军东进,直奔晋国的盟国——郑国而去。)
看完这个剧目故事,你认为楚庄王问鼎的目的是什么?为何最终又率军离开?这反映出了当时的什么现象?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意图夺九鼎,霸中原
存在与晋国争霸的顾虑
周天子的地位和权威受到挑战
诸侯竞相争霸
庄王问鼎
率军离开
周室的衰微:从天下共主到天下共煮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洛阳东周王城曾出土“天子架六”大型车马陪葬坑,是21世纪中国重大考古发现,洛阳以原地原址修建了遗址型博物馆——天子架六博物馆。根据逸礼《王度记》记载:“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
下图为湖北九连墩出土的战国时期楚国封君墓地,内含大型架六车马坑。
如果你也曾去洛阳参观过天子架六博物馆,知道其中的礼制,而面对湖北战国时期楚国封君墓葬的车马坑出土情况,这该如何解释?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僭越礼制的事情时有发生。
诸侯的崛起: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公元前476年,韩赵魏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战国时期开始。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公元前476年,韩赵魏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战国时期开始。
春秋争霸战争:春秋时期,一些较大诸侯国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主地位。这其中齐国、晋国、楚国、吴国和越国等先后称霸,史称为“春秋五霸”。在我们第一个剧目中的楚庄王,便是春秋五霸之一。
战国兼并战争:而到了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各诸侯国相互发动兼并战争,最终形成了齐、楚、秦、燕、赵、魏、韩等七个较为强大的诸侯国,史称“战国七雄”。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战国策>书录》
诸侯的崛起: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民族的融合:从夷夏之别到华夏认同
春秋时期全图
战国时期全图
根据疆域的变化,试说明在列国纷争的时代形势下,当时的民族关系有何变化?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春秋时期全图
战国时期全图
根据疆域的变化,试说明在列国纷争的时代形势下,当时的民族关系有何变化?
从春秋到战国,被标记的疆域越来越广泛,原来生活在周边的(尤其是南方)戎狄蛮夷等少数民族也被纳入了华夏族的统治区域内,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这促进了华夏认同观念的初步形成,华夏族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民族的融合:从夷夏之别到华夏认同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在周人的观念中,洛阳(洛邑)是天下之中,以洛阳(洛邑)为核心的中原地区生活的是先进的华夏族,中原各国都认为生活在周边地区的则都是落后的戎狄蛮夷,夷夏有别。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纷争打破了各民族原有的界限,客观上为民族交融创造了条件,为打破夷夏之防、促进华夏认同创造了突破口。
提到战争,人们往往与社会动荡、国家分裂等情况联系在一起……春秋时期便处于这种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当时诸侯林立,战争不断,大国争霸给人民带来极大痛苦。但我们应该看到,战争的积极意义占据主导地位。战争打破了各民族原有的界限,为各族的交往、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马兴《春秋时期山西境内北狄的华夏化及其对华夏族的影响》
诸侯纷争
民族融合
华夏认同
民族的融合:从夷夏之别到华夏认同
秦
武
洛阳
举鼎
王
剧目二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赢荡陈兵洛水之滨。周王无力抵御,与众臣开城迎接。秦武王直奔周王室太庙,目观九鼎。)
秦武王:(审视着九鼎)这鼎有人举过否?
守鼎人:自从有鼎以来,没有听说,也没有见过谁能举鼎。这鼎千钧之重,谁能举得起呀?
(秦武王身边的大力士任鄙、孟贲均不能举,秦武王便欲上前举鼎。)
任 鄙:(劝道)大王万乘之躯,不要轻易试力。
(秦武王不听,上前欲举。)
秦武王:(抓住鼎耳,深吸气,双手用力,大叫道)起!
(那鼎刚离开地面,武王便移动左脚,不料右脚独力难支,身子一歪,鼎从手落,砸在右脚上,一声惨叫,倒在地上。只见武王右脚血肉模糊,鲜血流了一摊。)
秦武王:(昏迷不醒,但能自语)心愿已了。
(入夜,秦武王气绝而薨。)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BC361 秦孝公 BC338 秦惠文王 BC311 秦武王 BC307
变法深入人心,沿袭变法措施。秦逐渐富强,于公元前325年称“王”
秦武王洛阳举鼎而亡
秦国富强
商鞅变法
争天下的野心与底气
于公元前356年推行商鞅变法
通过第一个剧目故事我们已经知道,九鼎象征着天下,举鼎意味着要夺取天下,要与其他强国争天下。秦武王(秦国)到底是哪里来的底气敢入周举鼎?
勇立潮头:商鞅变法的成功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经济上
政治上
军事上
司法上
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废除世卿世禄制,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普遍推行县制,县主要官员由君主直接任免
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
实行严刑峻法;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提倡互相纠察告发
根据上述材料以及教材内容,在右边的表格上归纳整理商鞅变法的措施。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商君列传》
显然,商鞅变法取得了巨大的成效。秦国成功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后来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成为了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商鞅变法有何成效?
勇立潮头:商鞅变法的成功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战国时期著名的变法运动除了秦国的商鞅变法以外,还有李悝在魏国推行的变法、吴起在楚国推行的变法、申不害在韩国推行的变法、乐毅在燕国的变法、邹忌在齐国的变法等。
如此多的变法在同一时期兴起,我们不禁思考,为了富国强兵参与乱世竞争固然是重要的一个目的,但到底是什么样的因素才促使这么多国家纷纷都在这一时期开展变法运动呢?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问题探究 变法之源:推动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根本原因
在洛阳周室,井田制下的农户每年要在领主的公田上劳动,然后才能耕种维持自己最低生活的那一小块土地。
不同的制度、截然不同的命运
在秦国,商鞅变法鼓励垦荒,开垦出来的土地属于个人。土地私有制下的农户充满生产积极性。
试想,如果你是古代的农民,你更愿意在周室的井田上耕作还是像秦国人一样开垦出属于自己的田地进行耕作?
要土地私有!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变法之源: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限制,人们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去单独开垦私有土地。
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发展,铁制农具以及牛耕方式得到推广,社会生产力得到提高,人们就可以运用这些更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方式进行耕作。
这与各国的变法运动有何关系?
材料四 随着私有观念的深入人心和铁农具的出现,农业生产由集体耕作的生产方式向个体生产方式转变。铁农具的广泛使用,促使春秋战国时期土地所有权发生变化,井田制遭到破坏,出现了自耕农小土地所有制……小农经济随之产生。
——洪煜《战国秦汉时期的小农经济》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生产力发展
生产关系变化
阶级关系变化
政治变化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铁犁牛耕的推广
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出现
新兴地主阶级与自耕农产生
地主阶级追求经济政治地位,与旧奴隶主贵族斗争,要求改造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决 定
推行变法!
斗争方式
变法本质上正是一场由社会经济发展引起的连锁效应,也是时代历史发展的必然。
变法之源: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变法派
(新兴地主阶级)
守旧派
(旧奴隶主贵族阶级)
商鞅
VS
上大夫 甘龙
王室贵族 嬴虔
社会经济变化
变法运动
此时此刻,我们把目光放回我们的洛阳舞台,回看我们的洛阳周室。结合刚才的分析,回想为什么周王室会衰微?为什么周室在洛阳没有变法?
因为井田制是周王统治的基础,井田制这个经济基础瓦解了,那么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统治自然松动。
洛阳是周统治的中心,旧奴隶主贵族势力最为强大,变法阻力极大,且周室坚守旧制,维护周礼。旧制不能顺应历史潮流,终究会被时代浪潮吞没。
变法之源: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安徽芍陂
楚·孙叔敖
BC598修建
四川都江堰秦·李冰
BC256修建
陕西郑国渠
韩·郑国
BC246修建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铁犁牛耕
农业进步
社会分工
工商业繁荣
苏秦描绘了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菑的经济繁荣景象:
临菑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菑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 《史记·苏秦列传》
入周
问礼
孔夫子
剧目三
(孔子很早就想到洛阳“观先王之制”,考察“礼乐之源”和“道德之归”。公元前518年,孔子千里迢迢到了洛阳,找到了当时的国家图书馆馆长老子询问礼乐。)
老子:君子逢到好的时代就出来干番事业,遇到不好的时代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
说,好的商人深藏钱财,好像一无所有;很有德兴的人,外表看起来却像是愚笨。
(临别时,老子赠言。)
老子:我听说富贵的人送人钱财,仁义的人送人良言,我不富贵,也不能窃仁者的名声,但
还是要告诉您:观察问题很透彻、言辞犀利善辩的人,假如遇到危及自身生命的事,
主要原因就在于他好议论人,揭人的短处!作为子女和人臣,言语和行动都不能只考虑
到自己。
(孔子回到鲁国后,对自己学生评价老子。)
孔子:老子真是一个像龙一样无法了解的人物。
观看完这个剧目故事,你认为孔子为什么要入周问礼?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礼是孔子的主要思想之一,孔子的思想来源于周礼,春秋战国时期虽然礼崩乐坏,但洛阳是周文化的中心,仍然遵循着周礼,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周礼制度。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子曰:有教无类……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仁(仁政)
恢复周礼
有教无类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德经》
根据孔子入周问礼故事中老子的话及以下材料,思考老子的核心思想又是什么?
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到了战国时期,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得到发扬光大。同时,这一时期又产生了许多新的思想流派。
老子也对现实政治不满,他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到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时代。老子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其思想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文化的繁荣:从诸子争鸣到百家归流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众多的学说、流派,他们纷纷提出自己对政治、社会、自然的看法,相互批驳吸收,促进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1-12,归纳总结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
流派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阴阳家
名家
兵家
孔子、孟子、荀子
老子、庄子
墨子
韩非子
邹衍
仁、礼、德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以法治国、君主专制集权
阴阳五行说
逻辑学
军事理论
公孙龙
孙武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五德从所不胜,虞土、夏木、殷金、周火。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庄子
孟子
邹衍
韩非子
墨子
文化的繁荣:从诸子争鸣到百家归流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春秋战国时期为何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文化的繁荣:从诸子争鸣到百家归流
“学在官府”——“学在民间”
“士”阶层的兴起
社会动荡,有宽松的社会土壤
各国为富国强兵,招揽人才
“学在官府”——“学在民间”
“士”阶层的兴起
社会动荡,有宽松的社会土壤
各国为富国强兵,招揽人才
经济、政治变化
思想文化变化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文化的繁荣:从诸子争鸣到百家归流
殊途同归——不同的思想,共同的归宿
老子:治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孔子: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韩非子: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墨子: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
……
我提出这些思想理论是为了治国理政!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俺也一样
俺也一样
俺!也是一样
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各家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学习聚焦P12)
各家学说的中心及其最后归宿,都是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各家在并立中争鸣,推动我国思想文化的大发展。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堂小结
洛阳的命运
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
政治大动荡:周室衰微、诸侯纷争、争霸兼并
民族大融合:冲突往来、民族交融、华夏认同
经济大发展:铁犁牛耕、水利工程、商业贸易
制度大变革:阶级变化、变法运动、富国强兵
文化大繁荣:救国救民、著书立说、百家争鸣
大趋势:分裂走向统一、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
公元前256年,东周为秦所灭;
公元前249年,洛阳成为秦国的一个郡。
自此春秋战国时期的洛阳舞台闭幕。洛阳舞台上的故事实际上是春秋战国历史变化的折射。
洛阳舞台剧目
楚庄王洛南问鼎
秦武王洛阳举鼎
孔夫子入周问礼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百家争鸣
周室的衰微:从天下共主到天下共煮
诸侯的崛起: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
民族的融合:从夷夏之别到华夏认同
勇立潮头:商鞅变法的成功
变法之源:社会经济的发展
文化的繁荣:从诸子争鸣到百家归流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走向大一统
政治大动荡、民族大融合、经济大发展、制度大变革、文化大繁荣
春秋战国历史变化的折射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