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教学课件(共21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2019)选择性必修三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教学课件(共21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2019)选择性必修三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0 21:22: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通过电影《唐探》片段展示了美国国会通过《排华法案》后华人的反抗,在美华人受到种族歧视和文化冲突,反映出人口迁徙必然会带来不同区域、不同族群的文化交汇,继而在交会、冲突、融合中形成新的文化认同。华工为什么不远万里来到美国,又是怎样从文化冲突走向文化认同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主题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选必三 文化交流与传播
从暴力驱动到文化重塑
——殖民扩张中的华工迁移与文化认同的撕裂
7.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学习目标:
1、近代以来的殖民扩张导致的人口转移和族群变化。
2、人口和族群的变化最终引起了文化的冲突、融合和认同
核心素养培养:
【唯物史观】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认识近代殖民扩张对人口迁徙的双重影响,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认识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资料提出问题,探究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人口大规模迁移的历程,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认识资本主义发展对人类移民的重大影响,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近代殖民主义改变了美洲、大洋洲的人口结构的变化,带来了这些地区的文化重构,培养家国情怀。
知识回顾:殖民扩张
15世纪
新航路开辟
18世纪60年代
工业革命开始
19世纪中期
工业革命完成
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
暴力掠夺、种族灭绝
商品输出、抢夺原料
资本输出、瓜分世界
重商主义
资本原始积累时期
自由主义
第一次工业革命
垄断资本主义
第二次工业革命
①推动欧洲资本原始积累及资本主义发展②给亚非拉国家带来灾难
③殖民体系开始形成
①推动工业资本主义发展②客观上促进亚非拉国家的近代化
③殖民体系初步形成
①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②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以欧洲殖民扩张为推力设计一个近代人口迁徙的路线图。
一、迁徙——人口跨区域转移
表1 近代人口转移 族群 开始 时间 历史背景 目的 迁入地 影响 迁移方式
欧洲 白人
黑人
华工
一、迁徙——人口跨区域转移
【自主探究】根据课本内容完成近代人口迁移的概况表格。(5分钟)
表1 近代人口转移 族群 开始 时间 历史背景 目的 迁入地 影响 迁移方式
欧洲 白人
黑人
华工
自发
被迫
自愿为主
15世纪末
约16世纪
19世纪中叶后
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
欧洲殖民扩张,贩卖黑奴隶
黑奴贸易被限制;
工业革命下,殖民者需要新的廉价劳动力;清政府被迫允许华工出国;
掠夺
财富
弥补美洲劳动力的不足
解决因黑奴贸易受限所带来的劳动力缺乏
美洲
大洋洲
美洲
美洲
大洋洲
美洲:族群、人口结构、文化
大洋洲:人口结构、文化
为殖民者在美洲的种植园和矿山提供了劳动力
对当地:促进美洲和大洋洲的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
中国:近代革命事业和经济发展;丧失劳动力
特点:
①宗主国→殖民地和附属地;
②较发达地区→不发达和新开发地区;
③旧大陆→新大陆 ;
④欧洲国家主导;
⑤自愿移民和强迫移民相结合;
⑥迁移人口多、范围广。
一、迁徙——人口跨区域转移
【自主探究】根据表格总结近代人口迁移的特点
对于近代人口迁徙的知识内容需要重点落实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其中欧洲人迁移的原因要注意从两个方向一个是迁出地:殖民扩张,资本原始积累,迁入地:美洲、大洋洲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影响上强调欧洲殖民对美洲、大洋洲带来的族群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影响,另外,华工迁移的原因要强调内因和外因两个部分,以及华工迁移带来的贡献。
近代殖民活动 → 人口迁移与族群变化 →
→文化重构与新的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就是指对人们之间或个人同群体之间的共同文化的确认。使用相同的文化符号、遵循共同的文化理念、秉承共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是文化认同的依据。可具体分为对世界不同文化圈的认同,如对中华文明、印度文明、西方文明、伊斯兰文明、拉丁美洲文明、非洲文明等的认同。
欧洲殖民者入侵美洲带来文化影响,对美洲文化的重构,对新文化的认同,欧洲殖民者入侵美洲独立发展的印第安文化被中断,对于北美地区美国成为典型的移民国家,白人占据了美国人口的大多数,其吸收亚洲、丰洲等地的文化,形成了以欧洲文化为主、多元文化并存的美国移民文化;拉美成为世界不同种族和不同民族的人群相互杂居的地区,广大移民把自身文化带到拉美,这些文化与印第安文化经过长期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拉美文化。
材料2:新大陆在殖民和经济方面的发展,也自然地导致欧洲文化的移植。诚然,文化在移植过程中发生变化。文化不仅被采纳,也被改变。如今,加拿大、澳大利亚和美国与大不列颠并不完全相同,拉丁美洲也不是伊比利亚半岛的一个精确的复制品。然而,事实依旧是,语言基本上是相同的……宗教也是同样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历史的包容
文化的认同
(1)独立发展的印第安文化被中断;
(2)美国成为典型的移民国家,白人占据了美国人口的大多数,其吸收亚洲、丰洲等地的文化,形成了以欧洲文化为主、多元文化并存的美国移民文化;
(3)拉美成为世界不同种族和不同民族的人群相互杂居的地区,广大移民把自身文化带到拉美,这些文化与印第安文化经过长期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拉美文化。
二、欧洲殖民者在美洲——文化重构与文化认同
西方文明随移民进入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区。对这一地区的文明构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表现为西方文明的全面移植,以及移植物在大洋洲的本土化,进而形成具有大洋洲属性与特征的新文明。
对大洋洲文化的影响:
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替代性)
澳大利亚国旗
英国国旗
二、欧洲殖民者在大洋洲——文化重构与文化认同
西方文明随移民进入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区。对这一地区的文明构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表现为西方文明的全面移植,以及移植物在大洋洲的本土化,进而形成具有大洋洲属性与特征的新文明,19 世纪中叶,白人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
与美洲、大洋洲一样受到殖民的中国,19 世纪中叶,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华招募华工出国。华工被运往美洲等地,形成了苦力贸易。葡萄牙、英国、美国等国的殖民者往往迫使华工签署契约,中国东南沿海的穷苦百姓,或者因为生活所迫,或者被诱骗、绑架成为苦力。华工运往美洲、大洋洲,促进美洲、大洋洲的开发和文化的传播,但是华工的生活和工作的艰辛和恶劣是难以想象的下面我们通过一组图片感受一下。
带着脚镣在秘鲁甘蔗园劳作的华工
太平洋铁路通车盛典的照片: 照片中没有华工身影,主持人只字不提华工的贡献。他们后来因此被称为“沉默的道钉”。
华工在厦门、澳门、香港等地集中后再被装船外运,船上条件很差,途中死亡率超过30%
1882年美国《排华法案》
19世纪下半叶,美国报刊讽刺中国人吃老鼠的漫画
认识:1、近代数百万的华工被掠夺出国,他们大多在海外诸国过着暗无天日的奴隶生活,健康和生命受到极大的摧残,是中华民族的灾难和血泪史。
2、华工贸易是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也是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果。
二、华工在美洲——文化冲突与文化认同
举步维艰的华工
【合作探究】 根据材料,概述美国华人在文化认同问题上呈现出什么样的变化,从华人对文化认同的转变中得到什么启示
时间段 在美华人的概况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 绝大多数华工退缩至唐人街生活,在生活上依旧保持着中国社会的传统习俗。同时,“凡美国人酗酒跳舞等风习,被拒于华埠”。
20世纪上半叶 美国土生华人开始关注自身群体在美国社会中的权益和地位,积极参与美国政治选举。同时,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不少华人也开始积极参与中国革命等政治活动。
20世纪40—70年代 1943年,美国废除《排华法案》,在美华人的地位大为提高。华人从生活方式、思想意识等方面逐渐接受美国习俗。他们在各领域取得突出成就,获得“模范少数族裔”的称誉。
20世纪80年代以来 美国华人正逐步由单一文化认同向多元文化认同转变。越来越多的美国大片中出现了中国文化元素,不少地区已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
封闭保守
关注权益
参与选举
适应 融合 接受
双重文化认同
二、华工在美洲——文化冲突与文化认同
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
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近代数百万的华工被掠夺出国,他们大多在海外诸国过着暗无天日的奴隶生活,健康和生命受到极大的摧残,是中华民族的灾难和血泪史,华工贸易是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也是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果。同时也反映出文化的冲突和隔阂。
万千华工面对在美的种族歧视和文化冲突,应该如何面对?
在美华人由 19 世纪中后期的保守封闭到 20 世纪上半叶的关注权益参与选举,逐渐适应融合接受当地文化,最终到双重文化的认同。通过华工文化认同的历程让我们认识到树立正确文化观,尊重文化多样性,由文化交流超越文化冲突形成文化认同。
人口迁徙
文化碰撞
文化交融与认同
互鉴
适应
本课总结
从近代华工的血泪史可以看出,人口迁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它不仅带来了劳动力的流动和经济的发展,也引发了文化的碰撞、交流与融合。在人口迁徙的过程中,文化认同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人们在保持对本民族文化认同的同时,也会逐渐接受和融入当地文化,形成新的文化认同。
位于太平洋东岸的旧金山,是华工漂洋过海登陆美国的第一站。1880年《哈泼斯周报》图绘(见下图),生动再现了旧金山唐人街庆贺新年的场景:其中有数位白人面孔,各商铺的小伙子竞相高挑鞭炮,争夺头彩,人们拱手作揖,互相拜年。作为史料,该图反映(  )
A.美国政府对华人移民的排斥政策
B.赴美华工对美国西部开发的贡献
C.美国社会充斥对多元文化的偏见
D.赴美华人保留和传播着中华文化
D
【当堂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