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单元评测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单元评测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3.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0 22:19:05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评测卷
(本试卷满分9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我国“是世界上人类起源研究最为重要的区域之一”。以下时间轴中的①②处,分别是我国哪一远古人类(   )
A.元谋人、郧县人    B.北京人、蓝田人
C.蓝田人、郧县人    D.山顶洞人、北京人
2.透过文物,看鲜活的历史。下列文物符合北京人生活特征的是(   )
A.骨针 B.打制石器 C.炭化稻谷 D.人面鱼纹陶盆
3.考古学者在云南、北京、重庆、陕西、山西、湖北、辽宁、河北、安徽、江苏、山东、四川、广东等地发现了多处不同时期的古人类遗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早期人类是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由此可见(   )
A.考古学者的研究内容基本相同
B.元谋人是最早的古人类
C.我国古人类遗址地域分布非常广泛
D.早期人类具有相同的血缘传统
4.下列关于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北京周口店地区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龙骨山的山顶洞里住着山顶洞人
B.龙骨山下山顶洞人和北京人正在吵架
C.北京人正在烧烤猎物
D.龙骨山下稻田一片金黄
5.目前已知的研究北京人的材料有完整和比较完整的头盖骨化石6个,10多万件石器,成批的骨器,大量的灰烬。据此可知,为我们了解北京人生活情况提供依据的是(   )
A.神话传说    B.文字记载
C.考古发现    D.学术研究
6.某同学在他的旅游日记中写道:“他们使用的火不是人工获取的,而是打雷正好击中干燥的木头,点燃了火,又或是火山爆发和森林火灾的火。”以下史实与日记中的“他们”相符的是(   )
A.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里
B.天然火的使用使他们能吃到香喷喷的米饭
C.他们过着群居的生活
D.他们把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
7.下表所示为我国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部分)。据表可知,中华文明起源具有(   )
文化遗址 所在省级行政区(今) 文化遗址 所在省级行政区(今)
元谋人 云南 金牛山人 辽宁
北京人 北京 丁村人 山西
山顶洞人 北京 马坝人 广东
蓝田人 陕西 长阳人 湖北
巫山人 重庆 和县人 安徽
A.同步性    B.多元性    C.竞争性    D.领先性
8.2024年“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之一的浙江皇朝墩遗址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确认遗址主体由两处台地及一条环壕组成,环壕东侧存在1.5万平方米的水稻田遗存,同时出土了若干陶器。考古研究印证了该遗址的古居民(   )
A.以狩猎为生    B.处于旧石器时代
C.饲养家畜    D.从事农业生产
9.下图是湖北恩施地区彭家寨土家族吊脚楼,多依山而建,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关牲口或用来堆放杂物。这种建筑形式,目前最早可溯源至(   )
A.北京人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半坡遗址    D.良渚古城遗址
10.山东淄博赵家徐姚遗址入选“2022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该遗址内发现了大量的红烧土,常用于建造房屋。这可印证该遗址居民(   )
A.能够饲养家畜    B.广泛使用陶器
C.过着定居生活    D.从事农业生产
11.距今约6000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人主要种植(   )
A.水稻    B.麦    C.粟    D.桑树
12.考古发现证实,在距今5800年前后,辽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中游等区域,都出现了社会分化即文明起源的迹象,最终在相互交流中形成了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格局。这突出反映了中华文明(   )
A.兼收并蓄 B.多元一体 C.一脉相承 D.丰富多彩
13.陶寺文化早期,对随葬器物的使用已有相当严格的限制,朱绘大口罐在大型墓中用四件,而中型墓只能用两件。至陶寺文化中期,大墓的礼器群更加华丽,非实用性更强,礼器色彩更浓。这些考古发现表明当时(   )
A.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B.礼乐制度渐趋完备
C.青铜时代业已来临    D.早期国家初步形成
14.目前红山文化遗址中发掘出的农耕器具主要以石器为主,用于整地、翻土、收割和加工的农耕器具都是配套出土的,一般包含石斧、石锛、石铲、石锄、石镰和石磨盘等,以及红山文化特有的典型掘土工具——耜。大量出土的农耕器具体现了红山文化时期(   )
A.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提高
B.家庭手工业较为发达
C.已具有完备农业生产结构
D.农具生产趋于标准化
15.考古发现,距今约5300—4300年的良渚古城是一个具有宫殿区、内城、外城和外围水利系统四重结构的庞大都邑。其中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630万平方米,相当于8个故宫。其外围水利系统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影响范围约100平方千米。据此可推知,良渚文明(   )
A.重视发展农耕经济    B.城墙筑造技术发达
C.社会动员能力较强    D.专制国家基本形成
16.考古发现为了解史前社会提供了可靠依据。下面的出土文物从器物造型和图案设计上可以印证我国原始居民(   )
陕西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陶盆 山西临汾出土的回旋勾连纹陶盆
 
山东日照出土的蛋壳黑陶杯
A.学会饲养家禽家畜    B.进入农耕文明时期
C.具有朴素审美观念    D.手工业达到高水平
17.新郑裴李岗遗址出土陶壶残留物中检测出红曲霉菌丝及具有发酵特征的稻米淀粉粒,还出土了一件或用于过滤发酵酒液的漏器,一件或用于温酒的炊具鼎。这表明当时(   )
A.农业生产有所发展    B.酿酒技术领先世界
C.民众生活条件富足    D.社会阶级分化明显
18.2024年4月5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为主题的甲辰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轩辕广场举行。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的是(   )
A.尧和舜       B.炎帝和黄帝
C.黄帝和蚩尤    D.舜和禹
19.《史记·夏本纪》记载,尧帝时代,洪水泛滥,鲧受命治水,九年无功,最终被杀于羽山。接替鲧治水的是(   )
A.共工    B.羿    C.禹    D.李冰
20.右图描述的是远古传说与历史的关系,从中我们可以获取的信息是(   )
A.远古传说符合史实
B.远古传说包含历史信息
C.远古传说毫无史料价值
D.历史记忆就是远古传说
21.据学者统计,当今中国常见的前200个姓氏中,出自炎帝的姓氏约占10%,出自黄帝的姓氏约占89%。该统计资料可用于研究(   )
A.早期人类的采集生活
B.半坡人的农耕生活
C.禅让制度的建立演变
D.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
22.在原始社会的大部分时间里,整个社会呈现“天下为公”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 B.人与人之间互相谦让
C.人们过着群居生活 D.没有战争,和睦相处
23.某学校历史社团编演了四部课本剧,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第一部 北京人·打制石器生产生活
第二部 河姆渡人·栽培水稻领先地位
第三部 炎帝、黄帝·中华民族人文初祖
第四部 尧、舜、禹·众多故事世间流传
A.民族危机加剧    B.中华文明起源
C.西方文化传入    D.经济贸易发展
24.“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古代传说中一种有翼的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传说中能引起旱灾的鬼怪),雨止,遂杀蚩尤。”上述材料(   )
A.没有任何历史研究的价值
B.记述涿鹿之战的真实历史
C.是否与历史吻合尚待考证
D.说明古代曾存在神仙鬼怪
25.李白诗句:“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史记》记载:为了治水,大禹“三过其门而不入”。以上材料表明大禹(   )
A.英勇无畏    B.公而忘私
C.勇于创新    D.宽以待人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26.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中国人民在艰苦的环境中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工具说进步】
图一    图二
(1)请指出图一和图二分别是哪个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这些生产工具分别采用什么方法制作 (4分)
【食物话变迁】
图三 水稻   图四 粟
(2)请分别指出以水稻和粟为主要农作物的原始居民。(2分)
(3)稻种和粟种的大量出土,说明了什么 (2分)
【住房见发展】
材料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周易》
(4)远古居民实现定居的原因有哪些 (4分)
27.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历史记载极为完整,历史遗存极为丰富。今天,我们就进行一次“拜访远古祖先”的活动,请按要求完成下列探究任务。(18分)
【对号入座】
(1)请将下列历史信息填入表格中的相应位置。(只填序号,6分)
①河姆渡人 ②元谋人 ③黄帝 ④半坡人 ⑤北京人 ⑥炎帝 ⑦山顶洞人
⑧尧、舜、禹
项目 主要代表
洞穴中的祖先
定居时代的祖先
传说中的祖先
【分析论证】
(2)以下是王同学搜集的反映半坡人、河姆渡人生产、生活的图片。请你仿照范例,对这名同学搜集的图片进行解释。(4分)
人面鱼纹陶盆  骨耜  干栏式建筑复原想象图 
  
半地穴式房屋复原想象图
范例: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陶盆可以证实半坡人会制作陶器。
骨耜可以证实  。
复原的干栏式建筑可以证实  。
(3)根据下列资料,结合史实,完成问题探究。
干栏式建筑复原想象图   半地穴式房屋复原想象图
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是我国原始农耕时代遗址的典型代表,通过考古发现,我们知道了这两种不同风格的农耕文化。原始农耕文化的产生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请结合具体史实,举例说明这两种文化的不同点(至少两点)及其原因。(6分)
【方法总结】
(4)结合上述探究,请归纳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依据。(2分)
28.2019年,世界遗产大会将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给出的定位为:它是代表史前稻作文明的最高成就,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最直接、最典型、最有力的实证,堪称人类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良渚古城的城内建筑、城墙、外城以及水利系统的土石方工程量达1005万立方米。其中,良渚古城核心区面积约为6.3平方千米,是世界上同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市系统之一。宫殿区营建在长方形人工土台上,面积约30万平方米,发现了35座长方形房址,多为南北朝向,排列整齐。发掘的墓葬显示,社会存在着明显的等级分化和职业差别。以12号基规格最高,出土了600余件(组)玉器,包括体量最大的“玉琮王”和“玉钺王”,标志着墓主人很有可能是一位同时掌握着神权、军权和王权的统治者。以火耕、水耨技术为代表的原始稻作农业已经相当成熟。水稻的驯化历程基本完成,出土了大量稻作农业工具,水稻产量也大大增加。在一个大型灰坑遗迹(H11)中,出土约1.3万千克的炭化稻米。
——摘编自宋姝等《良渚古城: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的实证之城》
材料二 关于良渚水坝的考古证据非常充足,其中一个最重要的证据是碳十四的测年数据,水坝碳十四测年数据在公元前3100—公元前2700年之间。
良渚古城遗址及外围水利系统示意图
——摘编自[英]科林·伦福儒《世界早期复杂社会视野下的良渚古城》
材料三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了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以社会阶层严重分化,出现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王权和国家作为判断文明的标志,具有可辨识王权和国家的物化标志,即都城或其他大型公共设施的兴建、高等级建筑——宫殿的出现(往往与其他区域相隔离)、随葬品丰富且有彰显墓主人尊贵身份的器具——礼器的大型墓葬的出现、贵重资源和高等级物品的生产和分配为统治者所掌控、战争和暴力成为社会常见的现象、稳定的分层级的区域社会等,核心要义是国家的产生。
——摘编自王巍《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1)世界遗产委员会对良渚古城遗址给出了定位,请依据材料一、材料二列举相关证据。(6分)
(2)根据材料三中关于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判断距今5300—4300年的良渚古城是否进入文明社会,并阐述理由。(4分)第一单元评测卷
(本试卷满分9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我国“是世界上人类起源研究最为重要的区域之一”。以下时间轴中的①②处,分别是我国哪一远古人类( C )
A.元谋人、郧县人 B.北京人、蓝田人
C.蓝田人、郧县人 D.山顶洞人、北京人
2.透过文物,看鲜活的历史。下列文物符合北京人生活特征的是( B )
A.骨针 B.打制石器 C.炭化稻谷 D.人面鱼纹陶盆
3.考古学者在云南、北京、重庆、陕西、山西、湖北、辽宁、河北、安徽、江苏、山东、四川、广东等地发现了多处不同时期的古人类遗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早期人类是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由此可见( C )
A.考古学者的研究内容基本相同
B.元谋人是最早的古人类
C.我国古人类遗址地域分布非常广泛
D.早期人类具有相同的血缘传统
4.下列关于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北京周口店地区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C )
A.龙骨山的山顶洞里住着山顶洞人
B.龙骨山下山顶洞人和北京人正在吵架
C.北京人正在烧烤猎物
D.龙骨山下稻田一片金黄
5.目前已知的研究北京人的材料有完整和比较完整的头盖骨化石6个,10多万件石器,成批的骨器,大量的灰烬。据此可知,为我们了解北京人生活情况提供依据的是( C )
A.神话传说 B.文字记载
C.考古发现 D.学术研究
6.某同学在他的旅游日记中写道:“他们使用的火不是人工获取的,而是打雷正好击中干燥的木头,点燃了火,又或是火山爆发和森林火灾的火。”以下史实与日记中的“他们”相符的是( C )
A.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里
B.天然火的使用使他们能吃到香喷喷的米饭
C.他们过着群居的生活
D.他们把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
7.下表所示为我国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部分)。据表可知,中华文明起源具有( B )
文化遗址 所在省级行政区(今) 文化遗址 所在省级行政区(今)
元谋人 云南 金牛山人 辽宁
北京人 北京 丁村人 山西
山顶洞人 北京 马坝人 广东
蓝田人 陕西 长阳人 湖北
巫山人 重庆 和县人 安徽
A.同步性 B.多元性 C.竞争性 D.领先性
8.2024年“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之一的浙江皇朝墩遗址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确认遗址主体由两处台地及一条环壕组成,环壕东侧存在1.5万平方米的水稻田遗存,同时出土了若干陶器。考古研究印证了该遗址的古居民( D )
A.以狩猎为生 B.处于旧石器时代
C.饲养家畜 D.从事农业生产
9.下图是湖北恩施地区彭家寨土家族吊脚楼,多依山而建,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关牲口或用来堆放杂物。这种建筑形式,目前最早可溯源至( B )
A.北京人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半坡遗址 D.良渚古城遗址
10.山东淄博赵家徐姚遗址入选“2022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该遗址内发现了大量的红烧土,常用于建造房屋。这可印证该遗址居民( C )
A.能够饲养家畜 B.广泛使用陶器
C.过着定居生活 D.从事农业生产
11.距今约6000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人主要种植( C )
A.水稻 B.麦 C.粟 D.桑树
12.考古发现证实,在距今5800年前后,辽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中游等区域,都出现了社会分化即文明起源的迹象,最终在相互交流中形成了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格局。这突出反映了中华文明( B )
A.兼收并蓄 B.多元一体 C.一脉相承 D.丰富多彩
13.陶寺文化早期,对随葬器物的使用已有相当严格的限制,朱绘大口罐在大型墓中用四件,而中型墓只能用两件。至陶寺文化中期,大墓的礼器群更加华丽,非实用性更强,礼器色彩更浓。这些考古发现表明当时( A )
A.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B.礼乐制度渐趋完备
C.青铜时代业已来临 D.早期国家初步形成
14.目前红山文化遗址中发掘出的农耕器具主要以石器为主,用于整地、翻土、收割和加工的农耕器具都是配套出土的,一般包含石斧、石锛、石铲、石锄、石镰和石磨盘等,以及红山文化特有的典型掘土工具——耜。大量出土的农耕器具体现了红山文化时期( A )
A.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提高
B.家庭手工业较为发达
C.已具有完备农业生产结构
D.农具生产趋于标准化
15.考古发现,距今约5300—4300年的良渚古城是一个具有宫殿区、内城、外城和外围水利系统四重结构的庞大都邑。其中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630万平方米,相当于8个故宫。其外围水利系统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影响范围约100平方千米。据此可推知,良渚文明( C )
A.重视发展农耕经济 B.城墙筑造技术发达
C.社会动员能力较强 D.专制国家基本形成
16.考古发现为了解史前社会提供了可靠依据。下面的出土文物从器物造型和图案设计上可以印证我国原始居民( D )
陕西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陶盆 山西临汾出土的回旋勾连纹陶盆
 
山东日照出土的蛋壳黑陶杯
A.学会饲养家禽家畜 B.进入农耕文明时期
C.具有朴素审美观念 D.手工业达到高水平
17.新郑裴李岗遗址出土陶壶残留物中检测出红曲霉菌丝及具有发酵特征的稻米淀粉粒,还出土了一件或用于过滤发酵酒液的漏器,一件或用于温酒的炊具鼎。这表明当时( A )
A.农业生产有所发展 B.酿酒技术领先世界
C.民众生活条件富足 D.社会阶级分化明显
18.2024年4月5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为主题的甲辰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轩辕广场举行。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的是( B )
A.尧和舜 B.炎帝和黄帝
C.黄帝和蚩尤 D.舜和禹
19.《史记·夏本纪》记载,尧帝时代,洪水泛滥,鲧受命治水,九年无功,最终被杀于羽山。接替鲧治水的是( C )
A.共工 B.羿 C.禹 D.李冰
20.右图描述的是远古传说与历史的关系,从中我们可以获取的信息是( B )
A.远古传说符合史实
B.远古传说包含历史信息
C.远古传说毫无史料价值
D.历史记忆就是远古传说
21.据学者统计,当今中国常见的前200个姓氏中,出自炎帝的姓氏约占10%,出自黄帝的姓氏约占89%。该统计资料可用于研究( D )
A.早期人类的采集生活
B.半坡人的农耕生活
C.禅让制度的建立演变
D.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
22.在原始社会的大部分时间里,整个社会呈现“天下为公”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 )
A.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 B.人与人之间互相谦让
C.人们过着群居生活 D.没有战争,和睦相处
23.某学校历史社团编演了四部课本剧,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B )
第一部 北京人·打制石器生产生活
第二部 河姆渡人·栽培水稻领先地位
第三部 炎帝、黄帝·中华民族人文初祖
第四部 尧、舜、禹·众多故事世间流传
A.民族危机加剧 B.中华文明起源
C.西方文化传入 D.经济贸易发展
24.“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古代传说中一种有翼的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传说中能引起旱灾的鬼怪),雨止,遂杀蚩尤。”上述材料( C )
A.没有任何历史研究的价值
B.记述涿鹿之战的真实历史
C.是否与历史吻合尚待考证
D.说明古代曾存在神仙鬼怪
25.李白诗句:“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史记》记载:为了治水,大禹“三过其门而不入”。以上材料表明大禹( B )
A.英勇无畏 B.公而忘私
C.勇于创新 D.宽以待人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26.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中国人民在艰苦的环境中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工具说进步】
图一    图二
(1)请指出图一和图二分别是哪个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这些生产工具分别采用什么方法制作 (4分)
答案:图一:北京人;图二:河姆渡人。(2分)图一:打制;图二:磨制。(2分)
【食物话变迁】
图三 水稻   图四 粟
(2)请分别指出以水稻和粟为主要农作物的原始居民。(2分)
答案:水稻:河姆渡人;粟:半坡人。(2分)
(3)稻种和粟种的大量出土,说明了什么 (2分)
答案:说明:我国在河姆渡人和半坡人时期就已经出现原始的农耕生活。(意思相近即可,2分)
【住房见发展】
材料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周易》
(4)远古居民实现定居的原因有哪些 (4分)
答案:原因:远古居民从事原始农业,并学会建造房屋;原始农业的发展使远古居民对自然环境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从而能过上定居生活。(意思相近即可,每点2分,共4分)
27.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历史记载极为完整,历史遗存极为丰富。今天,我们就进行一次“拜访远古祖先”的活动,请按要求完成下列探究任务。(18分)
【对号入座】
(1)请将下列历史信息填入表格中的相应位置。(只填序号,6分)
①河姆渡人 ②元谋人 ③黄帝 ④半坡人 ⑤北京人 ⑥炎帝 ⑦山顶洞人
⑧尧、舜、禹
项目 主要代表
洞穴中的祖先
定居时代的祖先
传说中的祖先
答案:洞穴中的祖先:②⑤⑦;定居时代的祖先:①④;传说中的祖先:③⑥⑧。(每空2分,共6分)
【分析论证】
(2)以下是王同学搜集的反映半坡人、河姆渡人生产、生活的图片。请你仿照范例,对这名同学搜集的图片进行解释。(4分)
人面鱼纹陶盆  骨耜  干栏式建筑复原想象图 
  
半地穴式房屋复原想象图
范例: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陶盆可以证实半坡人会制作陶器。
骨耜可以证实  。
复原的干栏式建筑可以证实  。
答案:骨耜可以证实河姆渡人会制作农业生产工具。复原的干栏式建筑可以证实河姆渡人会建造房屋(或过着定居生活)。(意思相近即可,每空2分,共4分)
(3)根据下列资料,结合史实,完成问题探究。
干栏式建筑复原想象图   半地穴式房屋复原想象图
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是我国原始农耕时代遗址的典型代表,通过考古发现,我们知道了这两种不同风格的农耕文化。原始农耕文化的产生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请结合具体史实,举例说明这两种文化的不同点(至少两点)及其原因。(6分)
答案:不同点:在房屋建筑方面,河姆渡人住干栏式建筑,半坡人住半地穴式房屋;在农作物种植方面,河姆渡人种植水稻,半坡人种植粟、黍。(4分)原因:这些不同点主要是由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两种不同的自然环境造成的。(意思相近即可,2分)
【方法总结】
(4)结合上述探究,请归纳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依据。(2分)
答案:主要依据:化石和考古发现。(意思相近即可,2分)
28.2019年,世界遗产大会将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给出的定位为:它是代表史前稻作文明的最高成就,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最直接、最典型、最有力的实证,堪称人类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良渚古城的城内建筑、城墙、外城以及水利系统的土石方工程量达1005万立方米。其中,良渚古城核心区面积约为6.3平方千米,是世界上同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市系统之一。宫殿区营建在长方形人工土台上,面积约30万平方米,发现了35座长方形房址,多为南北朝向,排列整齐。发掘的墓葬显示,社会存在着明显的等级分化和职业差别。以12号基规格最高,出土了600余件(组)玉器,包括体量最大的“玉琮王”和“玉钺王”,标志着墓主人很有可能是一位同时掌握着神权、军权和王权的统治者。以火耕、水耨技术为代表的原始稻作农业已经相当成熟。水稻的驯化历程基本完成,出土了大量稻作农业工具,水稻产量也大大增加。在一个大型灰坑遗迹(H11)中,出土约1.3万千克的炭化稻米。
——摘编自宋姝等《良渚古城: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的实证之城》
材料二 关于良渚水坝的考古证据非常充足,其中一个最重要的证据是碳十四的测年数据,水坝碳十四测年数据在公元前3100—公元前2700年之间。
良渚古城遗址及外围水利系统示意图
——摘编自[英]科林·伦福儒《世界早期复杂社会视野下的良渚古城》
材料三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了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以社会阶层严重分化,出现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王权和国家作为判断文明的标志,具有可辨识王权和国家的物化标志,即都城或其他大型公共设施的兴建、高等级建筑——宫殿的出现(往往与其他区域相隔离)、随葬品丰富且有彰显墓主人尊贵身份的器具——礼器的大型墓葬的出现、贵重资源和高等级物品的生产和分配为统治者所掌控、战争和暴力成为社会常见的现象、稳定的分层级的区域社会等,核心要义是国家的产生。
——摘编自王巍《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1)世界遗产委员会对良渚古城遗址给出了定位,请依据材料一、材料二列举相关证据。(6分)
答案:相关证据:城市建筑和水利工程规模大,有较强的社会组织能力;宫殿区和墓葬反映社会等级差别;稻作工具和稻谷遗存,说明原始稻作农业相对成熟;科学测年显示距今五千多年。(意思相近即可,每点2分,共6分)
(2)根据材料三中关于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判断距今5300—4300年的良渚古城是否进入文明社会,并阐述理由。(4分)
答案:良渚古城已进入文明社会。(2分)理由:良渚古城出现了阶级分化、宫殿、多组高等级建筑等。(意思相近即可,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