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评测卷
(本试卷满分9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整理年代标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与下图中④处相关联的应该是( )
A.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建立
B.最早的成熟文字甲骨文问世
C.西周原有的制度开始逐渐瓦解
D.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发展
2.甲骨文中记载,商朝部分妇女有自己的封地、田产,她们可以在自己的封地里进行独立经营。这说明,商朝妇女( )
A.主持占卜活动 B.成为主要劳力
C.履行诸侯义务 D.享有较高地位
3.中国传世文献中,并没有记载周代在湖北境内有一个叫曾国的诸侯国,但湖北随州曾侯乙墓的发现以及春秋中晚期曾国墓葬群的出土,却证明历史上存在着一个姬姓曾国。这说明( )
A.考古可填补文献记载的空白 B.周代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
C.周代管理辖区仅在洛邑一带 D.春秋战国时已经礼崩乐坏
4.分封制是西周时期重要的政治制度,有文字记载:“其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扞御(意思是防御、抵抗)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材料说明分封制( )
A.平息了王室内部的权力斗争
B.利用诸侯国抵御外族侵扰
C.强化了诸侯国对王室的隶属
D.促进了各民族融合的进程
5.西周早期青铜器利簋铭文:“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尚书·牧誓》:“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以上材料指向同一事件。两则材料( )
A.互为印证 B.互相矛盾 C.孤证不立 D.不足采信
6.“何尊”是我国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尊体圆口方体,尊身上的铭文提到周武王在世时决定营建洛邑。据此可推知青铜器( )
A.均为祭器 B.始于西周 C.替代甲骨 D.记录史事
7.有学者认为:“现在中国人使用的汉字,与甲骨文差异确实很大。可是追根溯源,从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到现代汉字,竟然有一条环环紧扣的链条、千古贯通的血脉、万世一系的传承。甲骨文的书写美感追求,通过文化基因,一直传递到现代汉字中。”该学者强调甲骨文( )
A.与现代中国文字基本相似
B.全面反映了商周社会情况
C.深刻影响汉字形成和发展
D.开启了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
8.《左传》记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可见鼎( )
A.在夏朝出现 B.制作工艺高超
C.只能由天子使用 D.成为国家权力的象征
9.战国时期的这些农具(见下图)虽貌不惊人,但其锋利已经悄无声息地划开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这里的“锋利”可以理解为( )
河南辉县出土的铁犁头 河北易县出土的铁镰刀 河南辉县出土的铁锸口
A.较高生产力水平 B.频繁的兼并战争
C.新兴的小农经济 D.宽松的社会氛围
10.在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过程中,诸侯国数量逐渐减少,由数百个演变到后期的十几个。这说明( )
A.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B.诸侯割据混战扩大
C.历史正由分裂逐渐走向统一 D.分封制度不断完善
11.下面漫画形象地反映了春秋时期的某种社会现象,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分封制已瓦解 B.争霸战争不断
C.周王室地位下降 D.社会动荡不安
12.战国时期,思想家李悝主张“食有劳而禄有功”,要求根据功劳和才能选拔任用官吏。受到这一主张冲击的主要是( )
A.国君 B.地主 C.贵族 D.庶人
13.据出土简牍记载,在秦国征伐楚国的战事中,有一个叫黑夫的秦军士兵给家里写信,信中问及是否收到官府授予军功爵位的文书。这从侧面印证了商鞅变法( )
A.重农抑商,鼓励耕织 B.确立县制
C.奖励军功,按功授爵 D.废除旧的土地制度
14.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通过变法逐渐完成了制度转换,一种前所未有的政治体制从旧体制中脱胎而出,成为中国各地区、各民族百川归海、互相依存的政治基础。新的政治体制( )
A.改善了周王室与诸侯的关系
B.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C.强化了周朝的血缘分封制度
D.推动了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15.《史记·商君列传》记载,秦国变法“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荣耀、显赫)”。此项变法措施( )
A.提升了秦国的粮食产量
B.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C.增加了秦国的财政收入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16.子曰:“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测,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 )
A.提出“仁政” B.提倡“仁”
C.“兼爱”“非攻” D.以法治国
17.战国时期,有人主张“民故服于势”,认为统治者只有依靠威势,才能使百姓服从,不敢为非作歹。与这一观念契合的群体是( )
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君主
18.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指对历史事实所持有的态度和看法。下列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叙述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各阶层都对社会变革提出自己的主张
B.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
D.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19.古人把一年划分为二十四节气,如降水明显增加使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的春末为“谷雨”,最合适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麦子)的时期为“芒种”等。由此可知,节气的命名源于( )
A.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经验 B.历朝历代的口耳相传
C.统治者劝课农桑的政策 D.天文历法的不断丰富
20.“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蕴含了对立事物能够互相转化的道理。这跟我国古代一位思想家的主张不谋而合。这位思想家是( )
A.老子 B.墨子 C.韩非 D.庄子
21.儒家孔子认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墨家墨子认为,“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道家老子指出,“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法家慎到认为,“天下无一贵,则理无由通”。这些观点反映了( )
A.诸子百家思想趋同
B.大一统的理想追求
C.血缘政治已经瓦解
D.社会转型势在必行
22.战国兼并战争日益剧烈,为富国强兵,各国掀起了变法革新的潮流。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其中,对推动社会转型起根本作用的措施是( )
A.“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B.“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
C.“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D.“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23.晋国在献公以前,贵族主要依靠分封获取土地,分封的标准不是看功劳大小、能力高低,而是看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但到了晋文公时,分封的原则变成了“尚贤使能”“论功行赏”。据此可知,晋文公时期( )
A.尚贤标准得到普遍认可
B.宗法分封制逐渐瓦解
C.官僚政治得以正式确立
D.诸侯权力被大臣架空
24.《诗经》中有不少农事诗,涉及农业生产的许多方面。《周礼》中记载主管农业生产的职官有小司徒、载师、司稼、稻人、草人、遂人、场人、廪人、仓人等。这反映出( )
A.西周统治者奖励耕织 B.西周农业实行铁器牛耕
C.西周统治者重视农业 D.西周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25.春秋时,齐桓公在“尊王攘夷”旗帜下救卫存燕,晋文公取得城濮之战的胜利,但二人仍需邀请周王室派出使者参与会盟,方能正式成为当时天下的“霸主”。这一情况说明了( )
A.周王室对于各诸侯国还具有很强的控制力
B.齐、晋与周王室同宗同源,需要王室支持
C.军事上的成功不足以支撑齐晋的霸主地位
D.“天下共主”的政治理念依然有一定影响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26.夏、商、西周是我国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时期,社会经济和文化取得了巨大飞跃,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某兴趣小组以“国家更迭,制度创新”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18分)
材料一 他是夏朝的一个君主,他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引起民众的反抗。
材料二 他在都城北边的沙丘养着各地进贡的珍禽异兽,又“以酒为池”“悬肉为林”,和后妃、大臣狂欢滥饮,嬉戏游乐。他还建立了巨大的粮仓,装满了从全国掠夺来的粮食;在都城南边,建造了高大的鹿台,堆集着无数从各地搜刮来的珍宝;施“炮烙之刑”,也就是以铜为柱,置于火上,让犯人在上面行走。
材料三
材料四 《三字经》: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哪一个朝代的哪一个君主的生活 (2分)
(2)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朝代的制度 归纳其特点。(3分)
(3)请按从高到低的顺序分别写出材料三中A、B、C、D所代表的等级。(4分)
(4)图中A对B授予哪些权力 B必须对A履行什么义务 (4分)
(5)材料四中夏、商、西周分别建立于哪一年 开启“家天下”的是谁 与“始诛纣”相关的是哪个战役 (5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A 老子 人们应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儒家 孔子 B
C 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 韩非子 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
材料二 由于中国文明具有注重现世的性质,所以中国杰出的思想家都倾向于首先当注重实际的政治家,对争取各国统治者接受他们的观点很感兴趣。他们在旅行和辩论的过程中,吸引信徒,逐渐形成各哲学学派。当时思想十分活跃,以致中国人把这一时期称为“诸子百家”时期。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南则风靡于安南…孔子之道,又流行于欧美。英、法、德、美、意、奥之学者,热心研究孔子者,岁炽日烈……就全世界观之,《论语》之价值,已与《新约全书》竞胜。
——岛南戈吉朗《诸子百家》
(1)请把材料一表格中的A、B、C、D四处空白补充完整。(4分)
(2)材料二所反映的思想文化的繁荣现象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 它出现在什么历史时期 依据材料二归纳“诸子百家”形成的特点。(不得照抄原文)(4分)
(3)材料三中的“孔子之道”是指什么 根据材料三,概括“孔子之道”的影响。(不得照抄原文)(3分)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综上所述,你认为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对待传统文化 (3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
注:某同学学习“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一课设计的思维结构图 注:《废井田,开阡陌》由当代画家张友仁根据商鞅变法的史实创作。“废井田,开阡陌”的意思是: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
根据材料,提取两个信息并且结合其反映的史实,说明铁农具、牛耕的使用与商鞅变法之间的联系。(8分)第二单元评测卷
(本试卷满分9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整理年代标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与下图中④处相关联的应该是( C )
A.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建立
B.最早的成熟文字甲骨文问世
C.西周原有的制度开始逐渐瓦解
D.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发展
2.甲骨文中记载,商朝部分妇女有自己的封地、田产,她们可以在自己的封地里进行独立经营。这说明,商朝妇女( D )
A.主持占卜活动 B.成为主要劳力
C.履行诸侯义务 D.享有较高地位
3.中国传世文献中,并没有记载周代在湖北境内有一个叫曾国的诸侯国,但湖北随州曾侯乙墓的发现以及春秋中晚期曾国墓葬群的出土,却证明历史上存在着一个姬姓曾国。这说明( A )
A.考古可填补文献记载的空白 B.周代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
C.周代管理辖区仅在洛邑一带 D.春秋战国时已经礼崩乐坏
4.分封制是西周时期重要的政治制度,有文字记载:“其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扞御(意思是防御、抵抗)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材料说明分封制( B )
A.平息了王室内部的权力斗争
B.利用诸侯国抵御外族侵扰
C.强化了诸侯国对王室的隶属
D.促进了各民族融合的进程
5.西周早期青铜器利簋铭文:“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尚书·牧誓》:“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以上材料指向同一事件。两则材料( A )
A.互为印证 B.互相矛盾 C.孤证不立 D.不足采信
6.“何尊”是我国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尊体圆口方体,尊身上的铭文提到周武王在世时决定营建洛邑。据此可推知青铜器( D )
A.均为祭器 B.始于西周 C.替代甲骨 D.记录史事
7.有学者认为:“现在中国人使用的汉字,与甲骨文差异确实很大。可是追根溯源,从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到现代汉字,竟然有一条环环紧扣的链条、千古贯通的血脉、万世一系的传承。甲骨文的书写美感追求,通过文化基因,一直传递到现代汉字中。”该学者强调甲骨文( C )
A.与现代中国文字基本相似
B.全面反映了商周社会情况
C.深刻影响汉字形成和发展
D.开启了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
8.《左传》记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可见鼎( D )
A.在夏朝出现 B.制作工艺高超
C.只能由天子使用 D.成为国家权力的象征
9.战国时期的这些农具(见下图)虽貌不惊人,但其锋利已经悄无声息地划开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这里的“锋利”可以理解为( A )
河南辉县出土的铁犁头 河北易县出土的铁镰刀 河南辉县出土的铁锸口
A.较高生产力水平 B.频繁的兼并战争
C.新兴的小农经济 D.宽松的社会氛围
10.在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过程中,诸侯国数量逐渐减少,由数百个演变到后期的十几个。这说明( C )
A.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B.诸侯割据混战扩大
C.历史正由分裂逐渐走向统一 D.分封制度不断完善
11.下面漫画形象地反映了春秋时期的某种社会现象,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 C )
A.分封制已瓦解 B.争霸战争不断
C.周王室地位下降 D.社会动荡不安
12.战国时期,思想家李悝主张“食有劳而禄有功”,要求根据功劳和才能选拔任用官吏。受到这一主张冲击的主要是( C )
A.国君 B.地主 C.贵族 D.庶人
13.据出土简牍记载,在秦国征伐楚国的战事中,有一个叫黑夫的秦军士兵给家里写信,信中问及是否收到官府授予军功爵位的文书。这从侧面印证了商鞅变法( C )
A.重农抑商,鼓励耕织 B.确立县制
C.奖励军功,按功授爵 D.废除旧的土地制度
14.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通过变法逐渐完成了制度转换,一种前所未有的政治体制从旧体制中脱胎而出,成为中国各地区、各民族百川归海、互相依存的政治基础。新的政治体制( B )
A.改善了周王室与诸侯的关系
B.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C.强化了周朝的血缘分封制度
D.推动了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15.《史记·商君列传》记载,秦国变法“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荣耀、显赫)”。此项变法措施( B )
A.提升了秦国的粮食产量
B.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C.增加了秦国的财政收入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16.子曰:“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测,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 B )
A.提出“仁政” B.提倡“仁”
C.“兼爱”“非攻” D.以法治国
17.战国时期,有人主张“民故服于势”,认为统治者只有依靠威势,才能使百姓服从,不敢为非作歹。与这一观念契合的群体是( C )
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君主
18.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指对历史事实所持有的态度和看法。下列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叙述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D )
A.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各阶层都对社会变革提出自己的主张
B.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
D.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19.古人把一年划分为二十四节气,如降水明显增加使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的春末为“谷雨”,最合适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麦子)的时期为“芒种”等。由此可知,节气的命名源于( A )
A.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经验 B.历朝历代的口耳相传
C.统治者劝课农桑的政策 D.天文历法的不断丰富
20.“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蕴含了对立事物能够互相转化的道理。这跟我国古代一位思想家的主张不谋而合。这位思想家是( A )
A.老子 B.墨子 C.韩非 D.庄子
21.儒家孔子认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墨家墨子认为,“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道家老子指出,“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法家慎到认为,“天下无一贵,则理无由通”。这些观点反映了( B )
A.诸子百家思想趋同
B.大一统的理想追求
C.血缘政治已经瓦解
D.社会转型势在必行
22.战国兼并战争日益剧烈,为富国强兵,各国掀起了变法革新的潮流。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其中,对推动社会转型起根本作用的措施是( B )
A.“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B.“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
C.“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D.“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23.晋国在献公以前,贵族主要依靠分封获取土地,分封的标准不是看功劳大小、能力高低,而是看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但到了晋文公时,分封的原则变成了“尚贤使能”“论功行赏”。据此可知,晋文公时期( B )
A.尚贤标准得到普遍认可
B.宗法分封制逐渐瓦解
C.官僚政治得以正式确立
D.诸侯权力被大臣架空
24.《诗经》中有不少农事诗,涉及农业生产的许多方面。《周礼》中记载主管农业生产的职官有小司徒、载师、司稼、稻人、草人、遂人、场人、廪人、仓人等。这反映出( C )
A.西周统治者奖励耕织 B.西周农业实行铁器牛耕
C.西周统治者重视农业 D.西周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25.春秋时,齐桓公在“尊王攘夷”旗帜下救卫存燕,晋文公取得城濮之战的胜利,但二人仍需邀请周王室派出使者参与会盟,方能正式成为当时天下的“霸主”。这一情况说明了( D )
A.周王室对于各诸侯国还具有很强的控制力
B.齐、晋与周王室同宗同源,需要王室支持
C.军事上的成功不足以支撑齐晋的霸主地位
D.“天下共主”的政治理念依然有一定影响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26.夏、商、西周是我国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时期,社会经济和文化取得了巨大飞跃,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某兴趣小组以“国家更迭,制度创新”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18分)
材料一 他是夏朝的一个君主,他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引起民众的反抗。
材料二 他在都城北边的沙丘养着各地进贡的珍禽异兽,又“以酒为池”“悬肉为林”,和后妃、大臣狂欢滥饮,嬉戏游乐。他还建立了巨大的粮仓,装满了从全国掠夺来的粮食;在都城南边,建造了高大的鹿台,堆集着无数从各地搜刮来的珍宝;施“炮烙之刑”,也就是以铜为柱,置于火上,让犯人在上面行走。
材料三
材料四 《三字经》: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哪一个朝代的哪一个君主的生活 (2分)
答案:材料一:夏朝的最后一个王桀。(1分)材料二:商朝的最后一个王商纣王。(1分)
(2)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朝代的制度 归纳其特点。(3分)
答案:朝代:西周。(1分)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2分)
(3)请按从高到低的顺序分别写出材料三中A、B、C、D所代表的等级。(4分)
答案:A:天子。(1分)B:诸侯。(1分)C:卿大夫。(1分)D:士。(1分)
(4)图中A对B授予哪些权力 B必须对A履行什么义务 (4分)
答案:权力:管理土地和人民。(2分)义务:进献贡赋,服从周王调兵。(2分)
(5)材料四中夏、商、西周分别建立于哪一年 开启“家天下”的是谁 与“始诛纣”相关的是哪个战役 (5分)
答案:夏:约公元前2070年;商:约公元前1600年;西周:公元前1046年。(每点1分,共3分)人物:启。(1分)战役:牧野之战。(1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A 老子 人们应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儒家 孔子 B
C 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 韩非子 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
材料二 由于中国文明具有注重现世的性质,所以中国杰出的思想家都倾向于首先当注重实际的政治家,对争取各国统治者接受他们的观点很感兴趣。他们在旅行和辩论的过程中,吸引信徒,逐渐形成各哲学学派。当时思想十分活跃,以致中国人把这一时期称为“诸子百家”时期。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南则风靡于安南…孔子之道,又流行于欧美。英、法、德、美、意、奥之学者,热心研究孔子者,岁炽日烈……就全世界观之,《论语》之价值,已与《新约全书》竞胜。
——岛南戈吉朗《诸子百家》
(1)请把材料一表格中的A、B、C、D四处空白补充完整。(4分)
答案:A:道家。(1分)B:提出“仁”的思想,主张实行德政,以德治国。(1分)C:孟子。(1分)D:法家。(1分)
(2)材料二所反映的思想文化的繁荣现象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 它出现在什么历史时期 依据材料二归纳“诸子百家”形成的特点。(不得照抄原文)(4分)
答案:名称:百家争鸣。(1分)时期:战国时期。(1分)特点:注重实际,争取统治者的支持,接收门徒形成学派。(2分)
(3)材料三中的“孔子之道”是指什么 根据材料三,概括“孔子之道”的影响。(不得照抄原文)(3分)
答案:“孔子之道”:儒家思想。(1分)影响:传播范围广,影响整个世界。(2分)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综上所述,你认为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对待传统文化 (3分)
答案:做法: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等。(3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
注:某同学学习“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一课设计的思维结构图 注:《废井田,开阡陌》由当代画家张友仁根据商鞅变法的史实创作。“废井田,开阡陌”的意思是: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
根据材料,提取两个信息并且结合其反映的史实,说明铁农具、牛耕的使用与商鞅变法之间的联系。(8分)
答案:说明: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和进一步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地主阶级经济实力增强,要求进行社会变革,这是商鞅变法的根本原因。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开阡陌”的措施,确立了土地私有制,顺应了铁农具、牛耕带来的社会变革趋势,促进铁农具、牛耕进一步推广,推动封建制度的确立。(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