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单元评测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单元评测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4.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0 22:24:38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评测卷
(本试卷满分9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某同学设计了下列示意图。根据所学知识,他学习的主题应是(   )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2.诸葛亮和曹操是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下面两段史料分别反映了他们当时的理想追求。由此可知,他们共同的理想追求是(   )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诸葛亮《出师表》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步出夏门行》
A.打败匈奴,占领草原 B.发展经济,劝课农桑
C.割据一方,称王称霸 D.结束分裂,统一全国
3.东晋和南朝除了有正规“市”之外,还有“草市”“军市”“夷市”“互市”等各类交易场所,星罗棋布,分布广泛。这说明当时(   )
A.丝绸之路繁盛 B.海外贸易兴起
C.民族交融加强 D.商品经济兴盛
4.魏晋南北朝时期,活动于江汉、江淮一带的各族人民通过杂居、通婚、商业贸易往来乃至互相争斗等方式,产生广泛联系并相互影响,他们一起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这一现象(   )
A.反映了各民族间矛盾尖锐 B.说明民族交融有了新发展
C.摧毁了各民族的文化自信 D.不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5.“淝水之战后,拓跋珪成立北魏政权,这一新兴王朝,利用作战所俘虏的人口,拓展农业基础;并解除各族豪强的威权,直接向农户征税,扭转后汉以来地方割据的趋势,而逐渐推广其统治权,开启了中国长期分裂后再统一的契机。”材料研究中国历史发展的角度主要是(   )
A.朝代更替     B.经济政策     
C.民族矛盾     D.中央集权
6.下面表格反映的改革措施产生的作用是(   )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兰 贺
丘穆陵 穆 独孤 刘
步六孤 陆 拔拔 长孙
A.为曹操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B.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交融
C.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D.造成了北方民族的大量南迁
7.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人数众多,少数民族物品、生活习俗、生产技术和文化艺术等对中原经济和社会生活影响很大。同时,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与汉人通婚,学习汉文化和汉人习俗。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民族交流的特点是(   )
A.双向互动、互相吸收 B.不分彼此、共存发展
C.民族平等、彼此尊重 D.和平交往、永无战争
8.史料记载,北方的后赵皇帝石勒曾写信给东晋豫州刺史祖逖,要求“通使交市”,祖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收利十倍。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魏书·食货志》曰:“自魏德既广……于南垂立互市,以致南货、羽毛齿革之属无远不至。”这些现象集中反映出此时(   )
A.政权林立,更迭频繁 B.南北经济差距在缩小
C.北方商品经济繁荣 D.南北方联系未曾中断
9.东晋时期,羯人石勒、氐人苻坚,都因拥有长安、洛阳两京而自称“中国皇帝”,反指东晋为“司马家儿”“吴人”;南方政权则以华夏文化的继承者自居。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A.南北方缺乏经济文化交流 B.民族交融遇到了重大阻碍
C.统一逐渐成为南北方共识 D.正统观念受到统治者重视
10.下表是北魏皇族女性墓志的部分内容,这说明当时(   )
人物 内容
将军冯邕之妻元氏 母义三恪,道著二王,肃穆闺闱,见重君子
长乐长公主元瑛 六行允备,四德无违,孝友出于自然,柔恭表于天性
乐安郡公主元仲英 女节茂于公宫,妇道显于邦国
A.门第婚姻成为主流 B.保留鲜卑传统习俗
C.儒家观念得到认同 D.女性地位普遍提高
11.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按照“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奉最先实现在中原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这项改革有利于(   )
A.消除民族之间的隔阂 B.实现北方对南方的统一
C.争取鲜卑贵族的支持 D.塑造北魏政权的正统性
12.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的农业普遍有所发展。扬州“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东晋、南朝政府的各种支出,主要依靠“三吴”(吴郡、吴兴、会稽),洞庭湖周围的荆、湘地区发展也很快。这一状况主要是因为(   )
A.南方政权重视农业生产 B.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
C.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 D.人口跨区域大范围流动
13.下表为西晋时期储君在位时间统计情况。据此可知,西晋时期(   )
姓名 储君在位时长 结局
愍怀太子司马遹 9年余 被废为庶人,永康元年(300年)三月被贾后矫诏所杀
濮阳王司马荂 8个月 被害
襄阳王司马尚 10个月 被害
清河康王司马覃 1年余 被废,永嘉元年(307年)二月被杀
成都王司马颖 9个月 被废
A.中央集权遭到动摇 B.政治斗争比较激烈
C.储君来源渠道较多 D.君主统治普遍短暂
14.下表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灾祸情况表。据此可知(   )
灾祸类型 自然灾害 饥荒 兵祸
三国时期数量 2 — 6
两晋时期数量 7 10 3
东晋时期数量 6 5 8
南北朝时期数量 17 10 12
总计 32 25 29
A.自然灾害频发引发社会动荡 B.战乱不断严重危及社会稳定
C.人地矛盾尖锐导致饥荒多发 D.军阀混战致使政权更迭频繁
15.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促使洛阳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改穿汉族服饰推进服饰变革
B.迁都洛阳加速了汉化改革
C.统一说汉语顺应民族交流、交融
D.鼓励与汉士族通婚缓减民族矛盾
16.与汉武帝时期的游牧区和农耕区分界线相比,南北朝时期的两者分界线明显向东南方向移动。这一时期农牧分界线的变化(   )
A.反映出南北经济的不平衡 B.受政治局势的影响
C.表明北方经济结构的优化 D.说明中外交流加快
17.1980年,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嘎仙洞的石壁上发现了北魏皇帝祭祖时镌刻的祝文(见右图),其文字内容与《魏书》相关记载相同,证明嘎仙洞就是《魏书》中提到的鲜卑拓跋部“石室祖庙”。据此可以得出(   )
A.文献记录可以与文化遗存互证
B.考古发现能完整还原历史真相
C.历史遗迹的价值源于学者发掘
D.《魏书》能够充分印证历史真实
18.墓志号称“地下族谱”,下列墓志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出处 节选
《魏故宁陵公主墓志铭》 遥源远系,肇自轩皇(黄帝)
《魏故镇远将军秘书郎中崔(混)君墓志铭》 攸哉世禄,胤自炎皇,典岳伯夷,唯师以望
《大齐魏(懿)翊军墓志铭》 盖轩辕黄帝之苗裔
A.少数民族统治的合法性 B.政权并立下的民族认同
C.汉族文化受到大力推崇 D.血脉联系推动国家统一
19.史书中会有散见于不同篇目但现象类似的记载,研究这些类似的现象并得出历史结论,是历史研究的常用方法。观察下表,据此得出对应的历史结论,最吻合的一项是(   )
记载内容 出处
收宗族及宾客、家兵数百人 《三国志·魏志·任峻传》
宗族、部曲三千余家……万三千余口 《三国志·魏志·李典传》
聚少年及宗族数千家,共坚壁以御寇 《三国志·魏志·许褚传》
A.战争频繁导致兵屯发达
B.豪族拥兵威胁中央集权
C.人身依附情形较为普遍
D.封建生产关系急剧发展
20.晋室南迁后,上层士族通过九品中正制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东晋成为门阀政治的代表时期。这反映出当时(   )
A.豪强大族对政治影响大
B.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
C.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
D.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
21.下图是某一时期朝代更迭的示意图。其中①②处应填写的正确朝代是(   )
A.前秦 隋 B.西晋 北魏
C.北魏 后赵 D.西晋 隋
22.魏晋南北朝时期,家传撰修淡化了春秋笔法,通过一些细微小事铺叙描写家族人物事迹,宣扬祖先容止风度,弘扬祖先德行功业;选材鲜活,语言生动,人物形象灵动,叙事风格有较鲜明的文学性。这反映出当时(   )
A.文学日益世俗化的发展趋势 B.形成重视记忆传承的史学传统
C.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佛道冲击 D.士族重视扩大家族社会影响力
23.下表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手工业遗存情况简表。据此能得出的合理结论是(   )
遗存类型 主要地域 遗存种类
铸铁业手工业作坊 全国各地均有广泛分布 铁器遗物中以犁、铲、锄、镰等农业生产工具数量最多,还有兵器、马器等
铜器铸造 今山西、河南等地 釜、盘、灯、炉等生活用品,还有铜钱、铜佛像等
瓷器手工业作坊 中原地区 以青釉为主,瓶、壶、碗、罐等
今江浙地区 质量较高的青瓷器,越窑产品质量最优
A.南北经济的均衡发展 B.战乱时期经济严重停滞
C.江南经济的初步发展 D.中原制瓷水平高于南方
24.下表为东汉至三国时期国家控制的户口数变化表,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政权 时间 户数/户 人口数/人
东汉 157年 10 677 960 56 486 865
魏 263年 663 423 1 466 423 4 432 882 7 672 882
蜀 263年 280 000 940 000
吴 280年 523 000 2 300 000
A.自然灾害多发 B.佛教在中国盛行
C.专制皇权衰落 D.豪强士族的发展
25.有学者研究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前秦苻坚以盛世圣君、奉天承运的帝王自居,将“混一六合”视为自己分内之事;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认为“密迩江扬(长江流域),不早当晚,会是朕物”。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
A.统一是大势所趋
B.儒学成为思想主流
C.政权分裂割据加剧
D.南北矛盾趋于缓和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26.中国古代历史是一个充满变革、发展和进步的时期。中国古代的文化科技成就辉煌,异彩纷呈。某校初中历史小组设计了中国古代“多元·交融”主题文化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A.《史记》书影  B.《齐民要术》书影
 
C.《兰亭集序》(摹本·局部) D.《女史箴图》(摹本·局部)
材料二
E.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  F.汉代耧车(模型)
 
G.造纸工艺流程想象图  H.翻车
E注释: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大多是在木器上套一层铁制的锋刃。
F注释:汉代出现的播种工具,以人或畜为动力,一人扶耧,可将开沟、播种、掩土三道工序一次完成。
G注释:将造纸工艺整理定型,使造纸生产形成一定规模,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纸张质量。
H注释:曹魏马钧改进了汲水工具翻车,可将低处的水提升到高处,遇到涝灾,也可以用来排水。
(1)请按照示例,将材料一中的具体成就进行归类,并放入相应板块。(填写代表字母即可,4分)
板块一:“书法艺术”            板块二:“绘画杰作”      
板块三:“农业著作”            板块四:“史学巨著”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科技发明的创新对生产生活带来的共同作用。(6分)
27.中国古代以农业立国,农业的发展需要诸多因素的推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下表所示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部分)。
工具 类别 简介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翻土工具 骨耜是用偶蹄类动物的肩胛骨制成的。使用时,手持骨耜上的木柄,用脚踏插入横孔的木棍,推耜入土,然后手腕一翻,就能掀起土来。骨耜比石器更轻便灵巧,而且表面光滑,不容易沾泥,适宜在江南水田里使用
汉代耧车 播种工具 汉朝出现的播种工具,以人或畜为动力,一人扶耧,可将开沟、播种、掩土三道工序一次完成
三国时期的牛转翻车 汲水工具 曹魏马钧改进了汲水工具翻车。翻车既轻巧,又便于操作,在我国农业领域长期使用
材料二 西晋末年,大批北方人为躲避战祸南下。……在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共同努力下,江南地区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并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技术也有了很大改进,包括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以及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你能从材料一中得出哪些历史认识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原因。(6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农业发展的因素。(4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北魏自定都平城以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平城作为都城已不适应。经济上,平城寒瘠,且交通运输不便,在人口日益增加的情况下,粮食供给常发生困难。军事上,平城地处边境,北受柔然的威胁,经略南方又显得悬远。政治上,由于各族人民不断地反抗,北魏统治者迫切要求同汉族地主进一步合作。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进一步推行改革措施,规定以汉语代替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参照南朝典章改革北魏政治制度,严厉镇压反对改革的守旧贵族。其一系列举动推动了北魏发展,有效地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文明进步和民族交融。
材料三 魏晋时期的民族交融,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也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魏晋时期各族人民的大交融,为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的民族史上占有重要
地位。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简述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魏晋时期民族大交融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魏晋时期北方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的积极意义。(6分)第四单元评测卷
(本试卷满分9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某同学设计了下列示意图。根据所学知识,他学习的主题应是( C )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2.诸葛亮和曹操是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下面两段史料分别反映了他们当时的理想追求。由此可知,他们共同的理想追求是( D )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诸葛亮《出师表》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步出夏门行》
A.打败匈奴,占领草原 B.发展经济,劝课农桑
C.割据一方,称王称霸 D.结束分裂,统一全国
3.东晋和南朝除了有正规“市”之外,还有“草市”“军市”“夷市”“互市”等各类交易场所,星罗棋布,分布广泛。这说明当时( D )
A.丝绸之路繁盛 B.海外贸易兴起
C.民族交融加强 D.商品经济兴盛
4.魏晋南北朝时期,活动于江汉、江淮一带的各族人民通过杂居、通婚、商业贸易往来乃至互相争斗等方式,产生广泛联系并相互影响,他们一起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这一现象( B )
A.反映了各民族间矛盾尖锐 B.说明民族交融有了新发展
C.摧毁了各民族的文化自信 D.不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5.“淝水之战后,拓跋珪成立北魏政权,这一新兴王朝,利用作战所俘虏的人口,拓展农业基础;并解除各族豪强的威权,直接向农户征税,扭转后汉以来地方割据的趋势,而逐渐推广其统治权,开启了中国长期分裂后再统一的契机。”材料研究中国历史发展的角度主要是( B )
A.朝代更替     B.经济政策     
C.民族矛盾     D.中央集权
6.下面表格反映的改革措施产生的作用是( B )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兰 贺
丘穆陵 穆 独孤 刘
步六孤 陆 拔拔 长孙
A.为曹操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B.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交融
C.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D.造成了北方民族的大量南迁
7.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人数众多,少数民族物品、生活习俗、生产技术和文化艺术等对中原经济和社会生活影响很大。同时,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与汉人通婚,学习汉文化和汉人习俗。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民族交流的特点是( A )
A.双向互动、互相吸收 B.不分彼此、共存发展
C.民族平等、彼此尊重 D.和平交往、永无战争
8.史料记载,北方的后赵皇帝石勒曾写信给东晋豫州刺史祖逖,要求“通使交市”,祖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收利十倍。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魏书·食货志》曰:“自魏德既广……于南垂立互市,以致南货、羽毛齿革之属无远不至。”这些现象集中反映出此时( D )
A.政权林立,更迭频繁 B.南北经济差距在缩小
C.北方商品经济繁荣 D.南北方联系未曾中断
9.东晋时期,羯人石勒、氐人苻坚,都因拥有长安、洛阳两京而自称“中国皇帝”,反指东晋为“司马家儿”“吴人”;南方政权则以华夏文化的继承者自居。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D )
A.南北方缺乏经济文化交流 B.民族交融遇到了重大阻碍
C.统一逐渐成为南北方共识 D.正统观念受到统治者重视
10.下表是北魏皇族女性墓志的部分内容,这说明当时( C )
人物 内容
将军冯邕之妻元氏 母义三恪,道著二王,肃穆闺闱,见重君子
长乐长公主元瑛 六行允备,四德无违,孝友出于自然,柔恭表于天性
乐安郡公主元仲英 女节茂于公宫,妇道显于邦国
A.门第婚姻成为主流 B.保留鲜卑传统习俗
C.儒家观念得到认同 D.女性地位普遍提高
11.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按照“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奉最先实现在中原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这项改革有利于( D )
A.消除民族之间的隔阂 B.实现北方对南方的统一
C.争取鲜卑贵族的支持 D.塑造北魏政权的正统性
12.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的农业普遍有所发展。扬州“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东晋、南朝政府的各种支出,主要依靠“三吴”(吴郡、吴兴、会稽),洞庭湖周围的荆、湘地区发展也很快。这一状况主要是因为( D )
A.南方政权重视农业生产 B.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
C.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 D.人口跨区域大范围流动
13.下表为西晋时期储君在位时间统计情况。据此可知,西晋时期( B )
姓名 储君在位时长 结局
愍怀太子司马遹 9年余 被废为庶人,永康元年(300年)三月被贾后矫诏所杀
濮阳王司马荂 8个月 被害
襄阳王司马尚 10个月 被害
清河康王司马覃 1年余 被废,永嘉元年(307年)二月被杀
成都王司马颖 9个月 被废
A.中央集权遭到动摇 B.政治斗争比较激烈
C.储君来源渠道较多 D.君主统治普遍短暂
14.下表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灾祸情况表。据此可知( B )
灾祸类型 自然灾害 饥荒 兵祸
三国时期数量 2 — 6
两晋时期数量 7 10 3
东晋时期数量 6 5 8
南北朝时期数量 17 10 12
总计 32 25 29
A.自然灾害频发引发社会动荡 B.战乱不断严重危及社会稳定
C.人地矛盾尖锐导致饥荒多发 D.军阀混战致使政权更迭频繁
15.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促使洛阳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B )
A.改穿汉族服饰推进服饰变革
B.迁都洛阳加速了汉化改革
C.统一说汉语顺应民族交流、交融
D.鼓励与汉士族通婚缓减民族矛盾
16.与汉武帝时期的游牧区和农耕区分界线相比,南北朝时期的两者分界线明显向东南方向移动。这一时期农牧分界线的变化( B )
A.反映出南北经济的不平衡 B.受政治局势的影响
C.表明北方经济结构的优化 D.说明中外交流加快
17.1980年,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嘎仙洞的石壁上发现了北魏皇帝祭祖时镌刻的祝文(见右图),其文字内容与《魏书》相关记载相同,证明嘎仙洞就是《魏书》中提到的鲜卑拓跋部“石室祖庙”。据此可以得出( A )
A.文献记录可以与文化遗存互证
B.考古发现能完整还原历史真相
C.历史遗迹的价值源于学者发掘
D.《魏书》能够充分印证历史真实
18.墓志号称“地下族谱”,下列墓志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B )
出处 节选
《魏故宁陵公主墓志铭》 遥源远系,肇自轩皇(黄帝)
《魏故镇远将军秘书郎中崔(混)君墓志铭》 攸哉世禄,胤自炎皇,典岳伯夷,唯师以望
《大齐魏(懿)翊军墓志铭》 盖轩辕黄帝之苗裔
A.少数民族统治的合法性 B.政权并立下的民族认同
C.汉族文化受到大力推崇 D.血脉联系推动国家统一
19.史书中会有散见于不同篇目但现象类似的记载,研究这些类似的现象并得出历史结论,是历史研究的常用方法。观察下表,据此得出对应的历史结论,最吻合的一项是( C )
记载内容 出处
收宗族及宾客、家兵数百人 《三国志·魏志·任峻传》
宗族、部曲三千余家……万三千余口 《三国志·魏志·李典传》
聚少年及宗族数千家,共坚壁以御寇 《三国志·魏志·许褚传》
A.战争频繁导致兵屯发达
B.豪族拥兵威胁中央集权
C.人身依附情形较为普遍
D.封建生产关系急剧发展
20.晋室南迁后,上层士族通过九品中正制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东晋成为门阀政治的代表时期。这反映出当时( A )
A.豪强大族对政治影响大
B.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
C.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
D.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
21.下图是某一时期朝代更迭的示意图。其中①②处应填写的正确朝代是( B )
A.前秦 隋 B.西晋 北魏
C.北魏 后赵 D.西晋 隋
22.魏晋南北朝时期,家传撰修淡化了春秋笔法,通过一些细微小事铺叙描写家族人物事迹,宣扬祖先容止风度,弘扬祖先德行功业;选材鲜活,语言生动,人物形象灵动,叙事风格有较鲜明的文学性。这反映出当时( D )
A.文学日益世俗化的发展趋势 B.形成重视记忆传承的史学传统
C.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佛道冲击 D.士族重视扩大家族社会影响力
23.下表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手工业遗存情况简表。据此能得出的合理结论是( C )
遗存类型 主要地域 遗存种类
铸铁业手工业作坊 全国各地均有广泛分布 铁器遗物中以犁、铲、锄、镰等农业生产工具数量最多,还有兵器、马器等
铜器铸造 今山西、河南等地 釜、盘、灯、炉等生活用品,还有铜钱、铜佛像等
瓷器手工业作坊 中原地区 以青釉为主,瓶、壶、碗、罐等
今江浙地区 质量较高的青瓷器,越窑产品质量最优
A.南北经济的均衡发展 B.战乱时期经济严重停滞
C.江南经济的初步发展 D.中原制瓷水平高于南方
24.下表为东汉至三国时期国家控制的户口数变化表,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D )
政权 时间 户数/户 人口数/人
东汉 157年 10 677 960 56 486 865
魏 263年 663 423 1 466 423 4 432 882 7 672 882
蜀 263年 280 000 940 000
吴 280年 523 000 2 300 000
A.自然灾害多发 B.佛教在中国盛行
C.专制皇权衰落 D.豪强士族的发展
25.有学者研究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前秦苻坚以盛世圣君、奉天承运的帝王自居,将“混一六合”视为自己分内之事;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认为“密迩江扬(长江流域),不早当晚,会是朕物”。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A )
A.统一是大势所趋
B.儒学成为思想主流
C.政权分裂割据加剧
D.南北矛盾趋于缓和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26.中国古代历史是一个充满变革、发展和进步的时期。中国古代的文化科技成就辉煌,异彩纷呈。某校初中历史小组设计了中国古代“多元·交融”主题文化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A.《史记》书影  B.《齐民要术》书影
 
C.《兰亭集序》(摹本·局部) D.《女史箴图》(摹本·局部)
材料二
E.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  F.汉代耧车(模型)
 
G.造纸工艺流程想象图  H.翻车
E注释: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大多是在木器上套一层铁制的锋刃。
F注释:汉代出现的播种工具,以人或畜为动力,一人扶耧,可将开沟、播种、掩土三道工序一次完成。
G注释:将造纸工艺整理定型,使造纸生产形成一定规模,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纸张质量。
H注释:曹魏马钧改进了汲水工具翻车,可将低处的水提升到高处,遇到涝灾,也可以用来排水。
(1)请按照示例,将材料一中的具体成就进行归类,并放入相应板块。(填写代表字母即可,4分)
板块一:“书法艺术”            板块二:“绘画杰作”      
板块三:“农业著作”            板块四:“史学巨著”      
答案:板块一:C; 板块二:D; 板块三:B; 板块四:A。(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科技发明的创新对生产生活带来的共同作用。(6分)
答案:共同作用:推动了中国古代生产生活的进步;降低了人工劳动的成本,减轻体力劳动负担;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生产效率;满足了生产生活的需要。(答出三点即可,6分)
27.中国古代以农业立国,农业的发展需要诸多因素的推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下表所示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部分)。
工具 类别 简介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翻土工具 骨耜是用偶蹄类动物的肩胛骨制成的。使用时,手持骨耜上的木柄,用脚踏插入横孔的木棍,推耜入土,然后手腕一翻,就能掀起土来。骨耜比石器更轻便灵巧,而且表面光滑,不容易沾泥,适宜在江南水田里使用
汉代耧车 播种工具 汉朝出现的播种工具,以人或畜为动力,一人扶耧,可将开沟、播种、掩土三道工序一次完成
三国时期的牛转翻车 汲水工具 曹魏马钧改进了汲水工具翻车。翻车既轻巧,又便于操作,在我国农业领域长期使用
材料二 西晋末年,大批北方人为躲避战祸南下。……在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共同努力下,江南地区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并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技术也有了很大改进,包括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以及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你能从材料一中得出哪些历史认识 (6分)
答案:历史认识: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农业生产工具;生产工具多种多样;生产工具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古代劳动人民重视生产工具的发明创造;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对今天的农业生产工具有深远影响;劳动人民因地制宜发明和使用工具;等等。(答出三点即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原因。(6分)
答案:原因:北方人大规模南迁,给南方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北方优良作物的推广;吴、东晋、南朝等政权在南方地区的经营管理;等等。(答出三点即可,
6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农业发展的因素。(4分)
答案:因素:兴修水利工程;政府政策的支持(或统治者的重视);稳定的社会环境;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进步;合适的自然条件;人口或劳动力的发展;等等。(答出两点即可,4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北魏自定都平城以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平城作为都城已不适应。经济上,平城寒瘠,且交通运输不便,在人口日益增加的情况下,粮食供给常发生困难。军事上,平城地处边境,北受柔然的威胁,经略南方又显得悬远。政治上,由于各族人民不断地反抗,北魏统治者迫切要求同汉族地主进一步合作。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进一步推行改革措施,规定以汉语代替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参照南朝典章改革北魏政治制度,严厉镇压反对改革的守旧贵族。其一系列举动推动了北魏发展,有效地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文明进步和民族交融。
材料三 魏晋时期的民族交融,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也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魏晋时期各族人民的大交融,为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的民族史上占有重要
地位。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4分)
答案:原因:平城寒冷贫瘠,交通运输不便,人地矛盾尖锐;平城受到柔然的军事威胁,且不利于控制南方;民族矛盾尖锐,需要同汉族合作。(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简述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4分)
答案:汉化措施: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参照南朝典章改革北魏政治制度。(答出两点即可,2分)历史意义:推动了北魏的发展,有效地缓解了民族矛盾,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文明进步和民族交融。(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魏晋时期民族大交融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魏晋时期北方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的积极意义。(6分)
答案:特点:融合方式多种多样。(2分)积极意义: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奠定了基础。(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