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历史并非尘封往事——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
叩问千年 鉴往知来
—中外历史纲要(上)导言课
01
何为历史
02
何以学史
03
学史何书
04
如何学史
目 录
CONTENTS
一、叩问历史之门——何为历史?
【情景模拟】同学们,一道白光闪过,你发现穿越到先秦了!
先秦某店小二:
里边请,请问客官是打尖还是住店?
打尖!来一碗西红柿鸡蛋面
那抱歉,客官,面条要到宋朝才能成形呢。而且西红柿是美洲货,明朝万历年间才传入中土。小店目前只有鸡蛋,要不您点一个?
什么鸟店!连碗面都没有,麻辣烫总有吧?上一碗!
瞧您说的,辣椒到明代才引进呢,我想开麻辣烫也开不成啊!
一、叩问历史之门——何为历史?
那就不吃饭了,上点水果吧。大热天的,来半个西瓜。
呃,西瓜是非洲特产,西瓜传入新疆地区大约是在唐代时期,而传入中国内地大约是在五代时期
没有西瓜,苹果总有吧 ?
真抱歉,苹果十九世纪才从欧洲传入我国。客官,您别点水果了,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您,像什么葡萄啦,芒果啦,石榴啦,草莓啦,菠萝啦……您现在都吃不到。
喂,客官……客官您别走啊!
客官您还要什么?
……
……
【情景模拟】同学们,一道白光闪过,你发现穿越到先秦了!
”同学们,通过这个‘穿越者难题’,我们发现需要了解那个时代整体的面貌—— 它是如何运转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社会有哪些规则?经济靠什么支撑?主流的思想是什么?这些方方面面、相互关联的内容,构成了那个时代的 ‘历史’。那什么是“历史”?
提到“历史”,你首先想到什么?
一、叩问历史之门——何为历史?
不同的朝代代表了不同的历史时期,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政治特征。
战争是历史中的重要事件,它们不仅改变了国家的命运,也影响了世界的格局。
朝代
古董
人物
战争
过去
故事
1
2
3
4
5
6
安阳殷墟遗址出土“土方入侵”涂朱卜骨刻辞
李大钊
2025届男篮亚洲杯
历史仅仅是“过去的事”吗?仅仅是帝王将相的故事吗?
秝(lì)
止
历,过也,传也。
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
“历”,繁体作“歴”,其下部是“止”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字形就是一只脚表示人穿过一片森林,《说文解字》说“历,过也,传也”(人类的经历、足迹)。“过”表示空间上的移动,“传”表示时间上的移动。
殷墟甲骨文中的“史”字,其字形仿佛人的手在握笔记事。这个“史”,就是商朝专门掌管记事的官员,即所谓史官。《说文解字》:“史,记事者也。”(记录者,人类足迹的记录)
一、叩问历史之门——何为历史?
①过去发生的事件与过程【史实】,即客观历史本身。
②有关过去的记录与研究【史料】,即历史著述,经过人脑的思考、加工而形成的主体化的历史【主观性】。
③指一门学科或者专业,即历史学。
历史包含三层意思
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的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
——葛剑雄(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教授)
一、叩问历史之门——何为历史?
史实(历史本身)
过去客观发生的一切
史料(历史材料)
以往人类遗留之物或对之进行的文字记载(类型、真伪、价值)
史学(历史学/历史科学)
研究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学科,在一定历史观指导下对历史的叙述和阐释。
史论(历史解释与评价)
透过历史材料与记载对历史本身作出解释与评价,得出可以预测将来的东西。
西汉张骞前139、前119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中原与西域诸国联系的“丝绸之路”。
文献史料
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胡奴甘父俱出陇西。经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留之,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馀岁,与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史记·大宛列传》
实物史料 口述史料 图像史料 现代音像史料 数字资源
本无道路,今凿空而通之也。……太史公曰:今自张骞使大夏之後也,穷河源,恶睹本纪所谓昆仑者乎?
——《史记·大宛列传》
“丝绸之路” ——李希霍芬
《中国——亲身旅行的成果和以之为根据的研究》
“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2022年习近平
一、叩问历史之门——何为历史?
历史是客观的,历史学是主观的
《西北文化日报》
《大公报》
历史是客观的,历史学是主观的
一、叩问历史之门——何为历史?
1.国民教育的一部分:
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民族自豪、文化认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
“若一民族对其以往了无所知,此必为无文化之民族,此民族中之份子对其民族必无甚深之爱,必不能为其民族有奋斗而牺牲,此民族终将无争存于世之力量。故欲知其国民对国家有深厚之爱情,必先使其国民对以往历史有深厚之认识。”
——钱穆《国史大纲》(1940)
二、探寻历史之钥——何以学史?
欲灭其国,必先去其史。欲灭其族,必灭其文化。——(清)龚自珍
抱着“中国人写中国最后一本史书”的心情而写,倘若中国不幸败战亡国,至少留给后人一本中国史书,让后人知道中国的历史及文明成就,激励后人的复兴中国之心
1.国民教育的一部分:
二、探寻历史之钥——何以学史?
2024年6月7日发生于云南大理的一起游客纠纷事件。当日在大理生态廊道环海路,一名头戴日式头巾的女孩与游客发生冲突.
2024年11月7日,一位女子带日本游客想要入住腾冲某酒店,遭到了前台的严词拒绝,前台小姑娘语气坚定的告诉她“我们酒店不接待任何日本人”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纪念馆
2.以史为鉴:
历史经验、教训、知识、规律……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唐)李世民
二、探寻历史之钥——何以学史?
“七七事变是全民族抗战的开始,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百团大战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抗战的意志和力量。我们坚持14年抗战,作出了巨大牺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孩子们要争做民族的脊梁,一定要把我们国家建得强盛起来,要为全世界的和平作贡献。”-习近平
二、探寻历史之钥——何以学史?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
,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
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培根
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
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大史
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
——《左传·襄公·襄公二十五年》
读史明智、启迪智慧
求真求实的史家风骨熏陶
3.智·能·思三重滋养:
读史明智、启迪智慧;能力培养、涵养品格;
开阔视野、锻炼思维:
“3+1+2”中的“1”:
“3”:数学、语文、英语—原始分计入高考成绩
“1”:历史、物理(2选1)—原始分计入高考成绩
“2”:政、地、生、化(4选2)—等级赋分计入高考成绩
高中历史教材
通 史
专题 史
高一年级学习
(合格性考试)
选择性历史科目的同学
高二年级学习(高考)
4.应试之需
二、探寻历史之钥——何以学史?
三、开启历史之旅——学史何书?
1.读有字之书:教科书(五本教科书)
高中历史教材
通 史
专题史
高一年级学习
(合格性考试)
高二年级学习
(选择性考试)
《中外历史纲要·上》
《中外历史纲要·下》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化交流与传承
三、开启历史之旅——学史何书?
1.读有字之书:教科书(五本教科书)
初中历史学什么
高中历史学什么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分别是?西方文明的源头是?唯一绵延至今的是?
公元前221年发生了什么?
为什么五大古文明都孕育在大河或海洋的周边?又为何只有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至今?文明的差异如何认识?
为何“百代都行秦政法”,如何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先进性?
初中重记忆
开卷找到就行
开卷找到;闭卷识记;
重逻辑重分析
对历史规律的总结和归纳
VS
三、开启历史之旅——学史何书?
1.读有字之书:教科书(五本教科书)
高中历史课本关键栏目介绍
单元导语 本单元核心内容、学习重点、历史地位(导航仪)
课前导言/问题思考 激发兴趣,引出本课核心问题(引路石)
史料阅读、学思之窗、思考点 提供原始史料或关键信息,引导思考、分析、讨论(思维训练场)
历史纵横、人物扫描 拓展知识,丰富细节,让历史更鲜活(背景板/放大镜)
探究与拓展 综合性、开放性的探究活动,提升综合能力(挑战区)
本课小结 梳理知识要点,提炼核心线索(备忘录)
地图、图片、图表 直观呈现时空信息、历史场景、数据变化(可视化工具)
三、开启历史之旅——学史何书?
1.读有字之书:教科书(五本教科书)
高中历史课本关键栏目介绍
学习要求概括
课本内容概括
课时要求
明确目标
三、开启历史之旅——学史何书?
1.读有字之书:教科书(五本教科书)
高中历史课本关键栏目介绍
引言部分
历史地图
历史地理学
图文结合释解
相的思考
知识提炼把握方向
材料补充
培养历史解释能力
论述题
高考
史料+问题
补充细碎知识点
三、开启历史之旅——学史何书?
2.读有字之书:读万卷书(广义文化书籍)
钱 穆 《国史大纲》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黎东方 《黎东方讲史》
王家范 《大学中国史》
陈寅恪 《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田余庆 《东晋门阀政治》
阎步克 《波峰与波谷》
邓小南 《祖宗之法》
孟 森 《明史讲义》
黄仁宇 《万历十五年》
蒋廷黻 《中国近代史》
陈旭麓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茅海建 《天朝的崩溃》
胡 绳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李不白 《透过地理看历史》
郭建龙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
社科院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费孝通 《乡土中国》
《如果国宝会说话》
《国家宝藏》
《典籍里的中国》《敦煌》
《河西走廊》
《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的100年》
中国史
三、开启历史之旅——学史何书?
3.读无字之书:行万里路(社会生活实践)
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走访参观博物馆、纪念馆、遗址、故居等,去领略历史的独特魅力
(秦皇陵兵马俑博物馆)灵魂之问:
兵马俑军阵面向何方?为什么?
灵魂之问:
你去过哪些博物馆?有何收获?
灵魂之问:
你家乡有哪些博物馆?有何特色?
1.掌握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四、扬帆起航——如何学史?
建构正确全面的历史认识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1.掌握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四、扬帆起航——如何学史?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
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和方法
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1.掌握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四、扬帆起航——如何学史?
照“骗”有什么问题?如此操作原因何在?
孙中山与蒋介石
孙中山 何应钦
蒋介石 王柏龄
真实情况是
史料实证(孤证不立)
唯物史观(辩证思维)
1.掌握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四、扬帆起航——如何学史?
【典例】(2024·东北卷·2)表1是北魏皇族女性墓志的部分内容。
表1反映了当时( )
A.门第观念得到强化 B.因俗而治政策得到推广
C.礼仪规范得到传承 D.儒家伦理道德得到认同
D
【历史解释】
【时空观念】
【家国情怀】
【史料实证】
【唯物史观】
人物 内容
将军冯邕之妻元氏 母义三恪,道著二王,肃穆闺闱,见重君子。
长乐长公主元瑛 允备,四德无违,孝友出于自然,柔恭表于天性。
乐安郡公主元仲英 女节茂于公宫,妇道显于邦国。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民族融合:少数民族汉化
2.四个“学会”
读得懂各种材料(文字、图片、地图、表格等),能提炼出材料的主旨信息;
学会阅读
能把课本知识与新材料情景相结合进行分析思考,灵活运用知识,
具有发散思维、辩证思维、综合思维、批判性思维……
学会思考
能运用历史术语对历史事件进行合理清晰的叙述、评价,做到史实清楚,层次清晰、逻辑严谨、论从史出、观点合理
学会表达
四、扬帆起航——如何学史?
学会提问
能从材料中提出问题;对一些历史结论敢于质疑;对不理解的历史概念及时提出疑问
四、扬帆起航——如何学史?
3.3个做到 :课前准备——课中学习——课后复习
做好预习工作,通读课文, 读教材(单元导语、课文标题、黑体字)、看地图、思考“导言”问题。带着问题进课堂。
课前准备
03
01
02
专注听讲(理解线索、重点、观点)、积极思考(跟着老师的问题走)、大胆提问(不懂就问)、参与讨论(分享观点、碰撞思想)。
课中学习
及时复习,学会用表格、思维导图等把知识结构化、系统化;在整理基础上加以背诵。多阅读历史相关知识,丰富学科见识。
课后复习
四、扬帆起航——如何学史?
4.视野拓宽
解决问题从发现问题开始,想一想身边的历史问题
秦汉服饰
唐朝服饰
明朝服饰
清朝服饰
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小到衣食住行,大到世界形势,都和历史息息相关。学会时刻思考为什么,并尝试去解决它
中美关税战
中国的春节——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扬帆起航——如何学史?
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4.视野拓宽
乾隆款画珐琅冰梅纹菊瓣式执壶 清
红山文化 玉人
教材中的文物们
四、扬帆起航——如何学史?
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4.视野拓宽
四、扬帆起航——如何学史?
5.学习要求与课堂公约
要求
公约
重课堂,认真听讲,积极参与
尊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理性表达
诚信作业,及时完成
互相尊重,包容不同观点,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准时上课,做好准备(教材、笔记本、笔)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溯汉唐风韵源流 寻华夏文明根脉
一座西安城,半部中华史!“十三朝古都”的历史积淀,在文物在诗词在西安人心中,请同学们选择一件你感兴趣的文物在下节课进行讲解!
THANK YOU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