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960~1127~1276)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与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的新变化。
重难点
重点: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难点: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王安石变法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目 录
一、防弊·立祖法: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二、新弊·危机起: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三、解弊·变祖法:王安石变法
四、循弊·守祖法:南宋的偏安
防弊·立祖法: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快速阅读课文P52-53,思考以下问题:
1、立国之初,宋太祖面临怎样的局面,何弊?何解?
2、宋朝是如何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的?
3、宋朝是如何分散中央机构权力,加强君权的?
4、宋朝如何抑制武将的势力?
5、综合分析各项措施,指出宋朝政治有何特点?结合材料,分析以上举措带来怎样的影响?
一、防弊·立祖法: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防弊·立祖法
新弊·危机起
解弊·变祖法
循弊·守祖法
方镇太重
君弱臣强
武将权重
削弱地方权力,集权中央
分散中央机构权力,集权君主
抑制武将势力,以文治国
宋太祖赵匡胤
(927-976)
宰相赵普
赵普:“……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宋太祖:“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
何弊?
何解?
立国之初,宋太祖面临怎样的局面,何弊?何解?
一、防弊·立祖法: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防弊·立祖法
新弊·危机起
解弊·变祖法
循弊·守祖法
(二)措施
1、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收权
加强中央集权
方镇太重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知州,设通判监督;节度使(虚衔)。
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更戍法)
行政
军政
财政
削实权
收精兵
制钱谷
“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电驻,不使常在一处。”“将不得专其兵,兵不至于骄惰。”
——《续资治通鉴长编》
“兵无常帅,
帅无常师!”
宋朝是如何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的?
一、防弊·立祖法: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防弊·立祖法
新弊·危机起
解弊·变祖法
循弊·守祖法
(二)措施
2、为分散机构权力:分权
君弱臣强
加强中央集权
地方
在地方设置“四监司”、“通判”(监察)。
军务、治安
财政
司法
仓储
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
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分化事权、内外相制
宋朝是如何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的?
一、防弊·立祖法: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防弊·立祖法
新弊·危机起
解弊·变祖法
循弊·守祖法
(二)措施
2、为分散机构权力:分权
君弱臣强
中央
分化将权:枢密院和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调兵权和统兵权分离。
分化相权:设三司、参知政事、枢密使分割宰相财政权、行政权和军政权(二府三司制),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将财权、行政权、军权分开
并设专门的监察机构
统兵权
政府
枢府
三司
调兵权
宋朝是如何分散中央机构权力,加强君权的?
——分化事权、内外相制
加强皇权
一、防弊·立祖法: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防弊·立祖法
新弊·危机起
解弊·变祖法
循弊·守祖法
(二)措施
3、为抑制武将势力膨胀:崇文抑武、文人治国
武将权重
抑武: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崇文: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士人的地位。
杯酒释兵权
文官掌枢密
更戍法
时代 统治(年) 录取进士总人数 平均每年录取人数
唐朝 290 7448 26
宋太祖 17 188 12
宋太宗 21 1487 71
宋真宗 25 1760 71
宋仁宗 41 4561 112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北宋童谣
好男不当兵。
——宋代民间谚语
宋朝如何抑制武将的势力?
一、防弊·立祖法: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防弊·立祖法
新弊·危机起
解弊·变祖法
循弊·守祖法
(二)措施
小结
问题 目的 措施
武将权重
方镇太重
为加强中央集权
为分散机构权力
君弱臣强
为抑制武将势力膨胀
削实权、制钱谷、收精兵(行政、财政、军事)
收权——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中央:分化将权、分化相权(二府三司制)
地方:设“四监司“ “通判”
分权——分化事权、内外相制
崇文抑武 文人治国
(三)特点
1、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2、分化事权、内外相制
3、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综合分析各项措施,指出宋朝政治有何特点?
一、防弊·立祖法: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防弊·立祖法
新弊·危机起
解弊·变祖法
循弊·守祖法
材料一 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zhuan)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惟恐不及。
——苏洵《嘉祐集》卷1《审势》
材料二 凡开物务,尽立规绳。予小子缵绍丕基,恭禀遗训…更赖将相公卿,左右前后。恭遵先旨,同守成规。 ——宋太宗
材料三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熹
材料四
积极: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防范内部动乱,
维护政治稳定
消极: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
消极: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四)影响
结合材料,分析以上举措带来怎样的影响?
新弊·危机起
——宋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快速阅读课文P53-54,思考以下问题:
1、观察“辽、北宋、西夏形势图”说一说北宋在北部和西北部面临怎样的边防压力。
2、以澶渊之盟为例,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
3、结合“历史纵横”,思考北宋的财政危机是如何形成的?
二、新弊·危机起: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防弊·立祖法
新弊·危机起
解弊·变祖法
循弊·守祖法
(一)边防压力
北
部
(1)北宋与辽的对峙:
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
辽军大举南下,逼迫北宋签订协议
(澶渊之盟,1005年 ),北宋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基本安定。
【澶渊之盟】
内容:①维持已有边界,②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③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
西
北
部
北宋与西夏的对峙:
北宋与西夏发生战争,屡战屡败,双方最终达成和议(庆历和议,1044年)
岁币:平等之意
【庆历和议】
内容:①西夏保持帝号,同时向北宋称臣,②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岁赐:君臣之意
积弱
观察“辽、北宋、西夏形势图”说一说北宋在北部和西北部面临怎样的边防压力。
二、新弊·危机起: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防弊·立祖法
新弊·危机起
解弊·变祖法
循弊·守祖法
(一)边防压力
以澶渊之盟为例,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
材料1:“澶渊之盟”后,宋辽达成协议,在河北沿边陆续开放榷场,用中原地区的茶叶、缯帛、漆器、瓷器等换取契丹的牛羊、马匹等。汉族建立的两宋王朝通过设置榷场、和市和朝贡等形式与周边民族进行经贸往来,将中原农耕经济区与北方游牧经济区两种经济类型较为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并互为补充。
——摘编自段红云《略论辽宋夏金对峙时期中国民族的一体化进程》
材料2:澶渊之盟未为失策。而所可痛者,当国大臣论和之后,武备皆废。……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长者),不识于戈。
——富弼
2.不可取:
①北宋屈辱求和,加重财政负担
②和平状态使北宋军事力量减退,埋下亡国之患。
1.可取:
①稳定边防,营造和平环境
②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和边境贸易发展
③和平、互市促进民族交融。
二、新弊·危机起: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防弊·立祖法
新弊·危机起
解弊·变祖法
循弊·守祖法
(二)财政危机
结合“历史纵横”,思考北宋的财政危机是如何形成的?
积贫
造成财政危机的因素
岁币和岁赐
军费开支庞大
官僚队伍膨胀
改革势在必行
解弊·变祖法
——王安石变法
快速阅读课文P55,思考以下问题:
1、“庆历新政”重点整顿的问题是什么?结果如何?
2、王安石变法的基本原则,目的,措施是什么?
3、结合学思之窗,小组讨论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
4、结合材料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三、解弊·变祖法:王安石变法
防弊·立祖法
新弊·危机起
解弊·变祖法
循弊·守祖法
(1)庆历新政(1043-1044)——宋仁宗时期
宗旨:整顿官僚队伍
结果:庆历新政明显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引发抵制,很快归于失败。
范
仲
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然而仲淹的政策,到底引起了绝大的反动。宋朝百年以来的种种的优容士大夫,造成了好几许读书做官人的特有权利,范仲淹从头把他推翻,天下成千上万的官僚乃至秀才们,究竟能‘以天下为己任’的有多少?……暗潮明浪,层叠打来。……于是谤毁行,朋党之论寖闻于上。”
——钱穆《国史大纲》
“庆历新政”宗旨是什么?结果如何?
三、解弊·变祖法:王安石变法
防弊·立祖法
新弊·危机起
解弊·变祖法
循弊·守祖法
(2)王安石变法(1069-1085)——宋神宗时期
加强国家对经济、军事等领域的管理和控制
富国强兵
措施:
【富国】
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款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目的:
基本原则:
青苗法
市易法:低买高卖
王安石变法的基本原则,目的,措施是什么?
三、解弊·变祖法:王安石变法
防弊·立祖法
新弊·危机起
解弊·变祖法
循弊·守祖法
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强兵】
措 施 内容 意义
保 甲 法 组织农户习武,轮差巡查,维护地方治安。 节省了军费开支,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宋军的战斗力。
保 马 法 百姓自愿申请替官府养马,养马户可减免部分赋税。 将 兵 法 选派有经验的军官专门负责各地区军队的军事训练。 设军器监 监督制造兵器,严格管理,提高武器质量。 其他:取士之法——改革科举、整顿太学、惟才用人
保甲法
王安石变法的基本原则,目的,措施是什么?
措施:
防弊·立祖法
新弊·危机起
解弊·变祖法
循弊·守祖法
三、解弊·变祖法:王安石变法
材料一 熙宁、元丰之间,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岁积钱米,亦不减 二十万。
——《宋史》
材料二 元丰四年、五年 , 宋夏之间两次大战, 宋军中义勇、保甲约占一半, 这两场战争都以宋军败北 、死伤数十万人而告结束……
——吴巨洪《浅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材料三 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
——刘挚《忠肃集》
积极:达到了富国的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局限:①强兵效果并不明显。②在执行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③引起争议,导致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评价
结合学思之窗,小组讨论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
三、解弊·变祖法:王安石变法
防弊·立祖法
新弊·危机起
解弊·变祖法
循弊·守祖法
材料一 王安石理财的关键是“抑豪强”,“使轻重敛散之权,归之公上”,实现国家对经济、财政的全面控制。这一点深得宋神宗支持,其强力支持是王安石变法能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关键。但当改革向纵深发展时,这场缺乏政治改革支持的经济改革开始举步维艰,趋向失败。 ——熊光慈《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得失管窥》
材料二 王安石变法四年之中,前法尚未真正落实和巩固,后法就接踵而至。……有些地方预支青苗钱是发放实物,而归还时却要求交纳现钱,由于物价上的差异,农民可能受双重损失;有些州、县以多贷款为有功,难免出现强迫贷款的情况。
—摘编自朱柏铭、郑备军《改革·经验·教训——王安石变法理财得失谈》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①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阻挠与破坏
②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利益的现象。
③改革涉及面广,头绪过多,且推行操之过急。
④宋神宗去世,失去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失败原因
结合材料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循弊·守祖法
——南宋的偏安
快速阅读课文P56,思考以下问题:
1、简单梳理南宋的发展脉络
2、阅读教材56页的内容,结合下图,谈谈你对南宋“偏安”的理解
3、你如何看待岳飞之死?
1127年,靖康之变,北宋灭亡
1127年赵构称帝,
南宋建立,后定都临安
宋金之战,岳飞抗金
1141年宋金议和,
订立绍兴和议
【绍兴和议】
①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为界;
②南宋对金称臣;
③每年向金送“岁贡”
简单梳理南宋的发展脉络
“世为侄国”
南北对峙
四、循弊·守祖法:南宋的偏安
防弊·立祖法
新弊·危机起
解弊·变祖法
循弊·守祖法
四、循弊·守祖法:南宋的偏安
防弊·立祖法
新弊·危机起
解弊·变祖法
循弊·守祖法
(二)偏安表现
理解一:偏安一隅——南宋统治区域进一步向南退缩,退到大散关一淮水一线。
【合作探究四】读下边的地图,找出两图的不同之处。
阅读教材56页的内容,结合下图,谈谈你对南宋“偏安”的理解
理解二: 因循守旧,苟且偷安——南宋沿袭了北宋的弊政,统治者不思进取,满足于苛安江南,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斗争中处于劣势。
理解三:相对安定——这种“偏安”客观上保持了南宋统治区的相对安定,为江南经济的进一步提供了条件,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南方。
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宋史·岳飞传》
你如何看待岳飞之死?
……从深层的政治文化角度来看,岳飞是死于宋代文官集团的集体迫害。
——付月《宋朝的崇文抑武政策和岳飞之死》
高宗当然不可能将岳飞释放,因为第一,他怕和议没法坚持下去。第二,释放岳飞意味着当初的兴狱即为有意制造的冤狱……第三,他怕岳飞怀恨在心,留下后患。 ——龚延明《岳飞》
岳飞之死,象征者宋朝立国以来确立的“崇文抑武”政策的回归。
四、循弊·守祖法:南宋的偏安
防弊·立祖法
新弊·危机起
解弊·变祖法
循弊·守祖法
要认识到改革有阵痛、但不改革就是长痛的道理。对各种矛盾要做到心中有数,增强改革定力,抓住改革时间窗口,只要看准了的改革,就要一抓到底,务求必胜。
——2016年5月,习近平在中央深改组第二十四次会议上强调
| 家国情怀
五代之弊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加强中央集权
加强君主专制
崇文抑武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王安石变法
富国之法
强兵之法
南宋偏安
对辽
、西夏
三冗两积
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