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教学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教学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1 12:31: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三单元
宋太祖的帝王之问
《雪夜访普图》
他们在谈论什么?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故?
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朕与卿定祸乱以取天下,所创法度,子孙若能谨守,虽百世可也。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祖宗之法”
一、立法创基: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二、变法改制:统治危机与新政改革
三、墨守成法:南宋朝廷的因循偏安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学习目标: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等方面的新变化。
一、立法创基: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1.背景
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
统治者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方镇太重
君弱臣强
武将专权
夺其权
制钱谷
收精兵
中央集权
分化事权
崇文抑武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2.措施
(1)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夺其权(行政)
制钱谷(经济)
收精兵(军事)
文官出任知州,设通判彼此制约;设四监司分权制衡
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
保证绝大部分赋税上缴中央
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定期更换驻地(更戍法)
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四监司:互不统属
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加强了中央集权。
方镇太重?
强干弱枝
守内虚外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2.措施
(2)分化事权: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调兵权
统兵权
在中央,设枢密院、三司和参知政事,分宰相军政权、财政权和行政权;枢密院和三衙分掌调兵权和统兵权;台谏合一,负责监察百官。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2.措施
(2)分化事权: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思考:唐宋两朝分化相权的方式有何区别?
唐:程序分权(草拟、审核、执行)
宋:领域分权(行政、财政、军政)
提高行政效率,提高决策科学性
权力分割过细,行政效率低下
君弱臣强?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2.措施
(3)崇文抑武:罢兵权,倡文治
抑武:
罢免宿将兵权;
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
将从中御、更戍法。
(宋太祖)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令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2.措施
(3)崇文抑武:罢兵权,倡文治
崇文:
大力提倡文治,
扩大科举录取规模,
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北宋·叶梦得《避暑漫抄》
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时代 统治(年) 进士录取人数 平均每年录取人数
唐朝 290 7448 26
宋太祖 17 188 12
宋太宗 21 1478 71
宋真宗 25 1760 71
宋仁宗 41 4561 112
武将专权?
宋代“祖宗之法”的确立
宋人心目中的“祖宗之法”,是一种动态累积而成、核心精神明确稳定而涉及面宽泛的综合体。它既包括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也包括统治者应该循守的治事态度;既包括贯彻制约精神的规矩设施,也包括不同层次的具体章程。从根本上讲,它是时代的产物,是当时的社会文化传统与政治、制度交互作用的结晶;其出发点着眼于“防弊”,主要目标在于保证政治格局与传统秩序的稳定。
——邓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
宋代“祖宗之法”的确立
中央集权
分化事权
崇文抑武
1.文官出任知州,设通判和“四监司”;
2.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赋税上交朝廷;
3.地方精锐编入禁军,定期更换驻地。
1.分割宰相权力(行政、军政、财政);
2. 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台谏监察官员。
1.罢免宿将兵权,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2.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地位。
实质:
事为之防,曲为之制
政治特点: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分化事权,崇文抑武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3.影响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解决藩镇跋扈,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在客观上也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这些描施具有很大局限性,如实行兵将分离的政策,带来了将帅无权,指挥不灵,以致军队战斗力削弱的弊病,虽然北宋政府后来养了百余万军队,却阻挡不住辽、西夏的侵扰。由于各级政府权力的分散形成了叠床架屋的僚机构,官员众多,行政效率低。总之,北宋实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在一定时期起到了巩固政权的作用,后来便逐渐走向反面。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积极:强化了中央集权,有效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消极: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也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太祖之惑
朕与卿定祸乱以取天下,所创法度,子孙若能谨守,虽百世可也。
宋太祖
谨当遵承,不敢逾越。
务在遵行,不敢失坠。
谨当奉行,不敢失坠。
惟谨奉行,罔敢废失。
北宋中期面临哪些统治危机?
积贫积弱
二、变法改制:统治危机与新政改革
二、统治危机与新政改革
1.统治危机
合作探究
阅读材料,分析宋代积贫积弱的原因。
今内外官属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逾一倍多矣。
——包拯《上仁宗乞减冗杂节用度》
一岁所用,养兵之费常居六七,国用无几矣。
——蔡襄《论兵事十事疏》
饥岁莫急于防民之盗,而防盗莫先于募民为兵。
——吴儆《吴文肃公集》
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
——马端临《文献通考》
今委任将帅,而每事欲从中降诏,授以方略,或赐以阵图,依从则有未合宜,专断则是违上旨,以此制胜,未见其长。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冗官
冗兵
将领指挥权有限
兵源素质参差不齐
将领军队互不了解
冗费
积弱
(边防危机)
积贫
(财政危机)
二、统治危机与新政改革
1.统治危机
庆历和议:1044年,宋夏和议,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西夏对宋称臣。宋每年与西夏“岁赐”绢15万匹、银7万两和茶3万斤。
澶渊之盟:1005年,宋真宗与辽圣宗、萧太后订立。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
以钱财换和平
二、统治危机与新政改革
2.新政改革
(1)庆历新政
宗旨:整顿官僚机构
结果:触犯了官僚集团利益,很快失败
一曰明黜陟;二曰抑侥幸
三曰精贡举;四曰择官长
五曰均公田;六曰厚农桑
七曰修武备;八曰减徭役
九曰覃恩信;十曰重命令
——《答手诏条陈十事》
宋朝百年以来种种的优容士大夫,造成了好几许读书做官人的特有权利,范仲淹从头把他推翻,天下成千成万的官僚乃至秀才们,究竟能以天下为己任的有多少?能先天下而忧后天下而乐的有多少?暗潮明浪,层叠打来。不到一年,仲淹只得仓皇乞身而去。
——钱穆《国史大纲》
二、统治危机与新政改革
2.新政改革
(2)熙宁变法
天变不足畏/
祖宗不足法/
人言不足恤
原则:加强国家的管理和控制
目的:富国强兵
结果:①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财政收入;
②强兵效果不佳,同西夏开战失败;
③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④统治集团内部分裂严重。
探究:王安石变法为何失败?
(王安石)只求法的推行,不论推行法的是何等的人品。一面既忽略了基本的人的问题,一面又抱有急功速效的心理。
——钱穆《国史大纲》
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
——刘挚《忠肃集》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二月王安石拜参知政事。七月行均输法。九月行青苗法。闰十一月行农田水利法。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王安石拜相。四年二月改革科举。十月行募役法。行太学三舍法。五年三月行市易法。五月行保马法。八月行方田均税法。六年六月置军器监。七年九月行将兵法。
①变法只是一场地主阶级内部针对北宋统治危机的制度改良,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所以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
②变法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用人不当,出现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导致社会基础的丧失。
③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保守派强烈反对。
变法之后……
1085年,神宗病死,宋哲宗即位。哲宗祖母高太后垂帘听政,起用保守派司马光为相,企图尽废新法。保守派官员把持朝政,变法派官员被贬,史称“元祐更化”。
1093年,高太后病死,哲宗亲政,任用变法派,恢复新法,打击元祐臣僚,史称“哲宗绍述”。
1100年,哲宗病死,端王赵佶即位,即宋徽宗。次年,表示兼用变法派和保守派。很快,宣布继承神宗遗志,继续变法。
两宋之交
北宋在党争之下日益衰落,最终于1127年,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徽、钦二帝被俘北去,史称“靖康之变”。
康王赵构在应天府(河南商丘)即位, 改年号为建炎,后来又定都临安(浙江杭州),史称南宋。
三、墨守成法:南宋朝廷的因循偏安
三、南宋朝廷的因循偏安
1.再释兵权
南宋绍兴时,宋金战争已持续了10余年之久,宋金战争对峙的局面逐渐形成,南宋小朝廷已无流亡之虞,赵构君臣手中有些与金讨价还价的资本。对于战争中形成的韩家军、岳家军等,忌惮之心越来越重。认为“诸将权太重”,“天下之权不在庙堂,而在诸将”。
此时,赵构忧内之心,不减于忧外,甚至先于忧外。战争旷日持久,再打恐兵连祸结,太阿倒持,不知半壁江山落入谁家。为了收回兵权,办法之一,就是祖宗之法,以文制武。
——李昌宪《也谈岳飞之死》
南宋初年,宋军作战素质提高,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
谨守祖宗成宪
请皆除枢府而罢其兵权
岳飞之死,象征着宋朝建国以来确立的“崇文抑武”政策的回归和守内虚外的“祖宗之法”的延续。
三、南宋朝廷的因循偏安
2.偏安江南
绍兴和议 1141 金宋结成君臣关系。宋每年缴纳白银和绢25万两/匹,即“岁贡”。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
隆兴和议 1164 金宋互为叔侄之国。岁贡改称“岁币”,白银和绢减至20万两/匹。维持原有疆界,宋另割六州与金。
嘉定和议 1208 金宋改称伯侄之国。“岁币”,白银和绢增至30万两/匹,宋另付犒军钱300万贯;维持原有疆界。
“嘉定和议”后,宋、金两国都日益衰落,无力再发动战争,南北对峙的状况维持了下去,直到蒙古崛兴,风云再起……
课堂小结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南宋朝廷的因循偏安
穷则变
变则通
通则久
背景
措施
特点
影响
岳飞之死
绍兴和议
中央集权
分化事权
崇文抑武
原因
积极;消极
内容
统治危机与新政改革
积贫积弱
王安石变法
原因
措施;结果;评价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