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课件(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课件(共3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1 12:32: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重点: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早期国家的特征。
难点:私有制、阶级与国家产生的关系。
材料一:现代汉语中用“文明”来翻译英文中的civilization一词,通常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与所谓“蒙昧”和“野蛮”相对而言。……现今史学界一般把“文明”一词用来指一个社会已由氏族制度解体而进入有了国家组织的阶级社会的阶段。
——赵剑峰、苏峰、何成刚:《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
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处于高级阶段的社会状态;
文明产生的标志:城市、阶级、文字、国家(最主要)
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国家形成的标志为: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国家产生的两大标志:
一是阶级的出现;二是公共权力的设立。
△古城村遗址与二里头遗址平面示意图
口述史料:
口头讲述并记录下来的资料
神话传说、俗谚、回忆录等
实物史料:
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
如:遗迹、遗址、遗物等
文献史料:
一切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
史书、书籍、报刊等
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
中国文明
约BC2070年
古印度文明
约BC3000年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约BC3500年
古希腊文明
约BC2000年
古埃及文明
约BC3500年
中华文明如何起源?如何证实?
早期国家怎样形成?






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时代的文明基石
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夏商周三代的演进
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
三皇五帝的传说:“万邦”时代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时代的文明基石
两幅展示出土的石器有什么不同?
表面粗糙打制方法制作而成
表面光滑磨制方法制作而成
原始社会因石器制作技术不同而被区分为
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时代的文明基石
(一)旧石器时代(170万年前—1万年前)
1、概念:
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代表:
能人(猿人):距今170万年前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
早期智人:金牛山人、大荔人、许家窑人、马坝人、长阳人、丁村人
晚期智人:山顶洞人、柳江人、资阳人
3、生产生活特点:
渔猎采集、群居生活、学会用火
元谋人牙齿化石
北京人头盖骨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灰烬
旧石器时代人类用火产生的动物骨骼遗存——烧骨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时代的文明基石
思考1:分析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
教材P2
分布范围广泛,数量众多:
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遍布全国各地;
主要集中在大江大河流域:
尤其是黄河和长江,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的地区。
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时代的文明基石
(二)新石器时代(1万年前—BC2070年)
1、概念:
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生活特征:
使用陶器、原始农业、
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
3、代表遗存:
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
河姆渡遗址稻谷
河姆渡文化猪纹陶钵
仰韶文化小陶屋
(二)新石器时代(1万年前—BC2070年)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时代的文明基石
文化遗址 距今时间 主要分布区域 基本特征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约7000——5000年前
黄河中游
彩绘陶器,粟
约7000——5000年前
约7000——5000年前
黄河下游
长江下游
种植水稻,养蚕缫丝
约5000年
约5000年
约5000年
黄河中下游
北方辽河上游
长江下游
黑陶,蛋壳陶
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时代的文明基石
(二)新石器时代(1万年前—BC2070年)
教材P3
1、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
我们一般说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华夏文明的摇篮,这是指文明初期发展的情形。如果再向早期追溯,这个摇篮又是由多个更早的原始文化源地共同凝聚而成的。在地理空间中,有一个从分散到集中的历史演变过程。
——唐晓峰.给孩子的历史地理[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8(4)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地理分布:多元一体、中原核心
历史发展:源远流长
多元:分布广泛,各具特色
一体:相互融合、相互影响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时代的文明基石
(二)新石器时代(1万年前—BC2070年)
2、早期国家雏形的产生
陕西临潼姜寨聚落遗址修复图
由五个大家族组成的氏族公社,有氏族公共墓地,随葬品不多且差别不大,体现尚未产生贫富分化的母系氏族公社状况,是仰韶文化聚落形态典型代表。
教材P3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时代的文明基石
(二)新石器时代(1万年前—BC2070年)
2、早期国家雏形的产生
反山遗址
贵族陵墓区
莫角山遗址
贵族宫殿
马金口遗址
平民居住区
钟家村遗址平民居住区
花园里遗址平民居住区
阶级分化
出现权贵阶层
良渚古城略呈圆角长方形,正南北方向,南北长 1910、东西宽约 1770 米,总面积约 300 万平方米。城墙宽 20~145 米。城墙内外均有护城河。
组织调动能力强
大型城市出现
规模宏大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时代的文明基石
(二)新石器时代(1万年前—BC2070年)
2、早期国家雏形的产生
陕西临潼姜寨聚落遗址修复图
良渚古城复原图
新石器时代中期仰韶文化聚落形态典型代表
母系氏族社会
新石器时代晚期良渚文化遗址代表
父系氏族社会
生产力
发展
剩余
产品
私有制
贫富
分化
阶级
分化
统治者
被统治者
阶级
矛盾
征服者
部落
战争
被征服者
政府
军队
监狱
公共权力
国家
唯物史观: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二.三皇五帝的传说:“万邦”时代
传说时代——“三皇五帝”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民食果蓏(luG)蜯(bSng)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韩非子·五蠹》
教材P5
结合上述材料,分析神话传说的史料价值。
神话传说反映了原始社会自然环境恶劣、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状况,以及人们为了生存而不断征服自然的过程,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的历史事实,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神话色彩、口耳相传导致偏差,也有虚构的成分;
用传说证史,应结合文献、考古等材料加以证实。
二.三皇五帝的传说:“万邦”时代
教材P4
教材提到有专家认为“万邦时代”中国具备了国家初始形态,分析其历史依据。
“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国家形成的标志为: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标志:阶级的存在、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
依据:距今5000年左右的红山文化牛梁河遗址的祭坛、积石冢,龙山文化中的山西襄汾陶寺墓地遗址和良渚古城遗址等都说明当时已出现了私有制,产生了明显的阶级分化,并出现了宫殿等大型公共建筑。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
三.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夏商周三代的演进
(一)夏朝(约前2070年—前1600年)
1、建立:
2、地位:
3、政治:
4、文化:
5、遗存:
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
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1)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标准: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实质:天下为家/家天下
(2)中央:夏王是最高的统治者,中央设有机构与职官
(3)地方:夏部族直接统治,其他间接统治
历法—《夏小正》
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三.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夏商周三代的演进
(一)夏朝
益让帝禹之子启。 ——《史记·夏本纪》
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战国策·燕策一》
教材P5
思考:
关于启的继位以上说法有何不同?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不同:材料一:益禅让于启;材料二:启通过武力夺取
原因:可靠的史料不足;记录者的立场、能力和时代环境等。
说明: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并非一帆风顺;
对同一历史事件可能会有不同的记载,要质疑辩证。
三.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夏商周三代的演进
(一)夏朝
思考:为什么说二里头遗址代表的是一个国家?
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
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宫殿建筑群
最早的国家级祭祀区和祭祀遗存
最早的封闭式官营手工业作坊区
最早的青铜礼乐器群、兵器群以及青铜礼器铸造作坊
最早的绿松石器作坊
井字形大道是迄今所知东亚大陆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
最早的布局严整的宫殿区与宫城
从考古发现中辨识进入文明社会的关键特征:农业与手工业显著发展,出现明确的社会分工;阶层分化,形成了以某些特殊的贵重器物体现持有者尊贵身份的礼制;
出现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都邑以及附属的大型高等级建筑和公共设施;
形成了王权管理的区域性政体,出现了具有强制性的公共权力——国家。
——王巍《勾勒五千年前的文明图景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巡览》
三.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夏商周三代的演进
(一)夏朝
思考:
二里头是否肯定就是夏王朝的都城遗址呢?
二里头遗址现在还不能确证是夏都,因为缺少如甲骨文那样的内证性的文字证据出土。二里头有可能是夏,乃至极有可能是夏,但这仍是假说。”
——刘周岩:《寻找夏朝》
没有找到证明夏代的文字,在商人的甲骨文字中,也从未提及夏。
二里头遗址没有发掘到王陵,没有直接的物证。
夏的最早记录来自文献《尚书》,而离夏灭亡也近千年。
二里头遗址考古队长许宏老师,在此地工作近二十年,从未轻言有夏,出土文字材料的匮乏、传世文献的不确定性等因素,都导致我们对早期中国的纪年只能作粗略的把握。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
三.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夏商周三代的演进
(一)夏朝
夏朝存在吗?
后人记述,转载
二手资料
一手资料
原始资料
相互
印证
史料实证
王国维二重证据法:
将“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新材料”相互结合,彼此印证。
(孤证不立)
三.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夏商周三代的演进
(二)商朝(约前1600—前1046年)
1、建立:
2、地位:
3、政治制度:
BC1600年,汤建立商朝(殷朝)
中国最早的信史
(1)神权色彩浓厚,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礼记》
信使:有确切文字记录、能被考古发现证实的历史。商朝甲骨文(祭祀、战争、农业、王室活动等)与殷墟考古发现相互印证。
三.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夏商周三代的演进
(二)商朝
1、建立:
2、地位:
3、政治制度:
(1)神权色彩浓厚,王权与神权
相结合
(2)中央制度: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以下设尹及各类事务官。
(3)地方制度:内外服制度
内服: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
外服: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外服之地只是间接地受商统治,隶属关系并不稳固,往往视商之国力盛衰而定。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三.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夏商周三代的演进
(三)西周(前1046—前771年)
1、建立:
2、政治制度:
BC1046年,周武王率众灭商,
定都于镐京,史称“西周”
(1)分封制
(2)宗法制
(3)礼乐制
周武王
【铭文】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三.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夏商周三代的演进
(三)西周
(1)分封制
1.概念:封邦建国,也叫封建制度
即:周王把王畿以外地区的土地和人口分封给诸侯
2.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
3.对象:同姓诸侯(鲁晋燕等)
异姓功臣(齐秦等)、
旧贵族(宋等)
4.权利:①设置官员 ②建立武装
③征派赋役 ④再分封
5.义务:①镇守疆土 ②随从作战
③缴纳贡赋 ④觐述职等
周朝分封示意图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左传》
三.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夏商周三代的演进
(三)西周
(1)分封制
1、建立:
2、政治制度:
(1)分封制
①概念:
②目的:
③对象:
④义务:
⑤作用:
积极: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促进了周文化的传播。
消极:诸侯独立性强,为春秋战国割据埋下隐患。
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材料一:召公奭受封燕地,率周人携礼器、制度远赴蓟城,教化当地部族,尊奉周王,燕遂成东北屏障。
材料二:楚庄王观兵洛水,问鼎轻重,公然挑战周天子权威。
三.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夏商周三代的演进
(三)西周
(2)宗法制
1、建立:
2、政治制度:
(2)宗法制
①概念:
宗法即宗族法规,一种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
②特点:
A.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概念解析:嫡(正妻)
嫡子(正妻之子)
嫡长子与次子
庶子(妾生的儿子)
“ 任天者定,任人者争;
定之以天,争乃不生。”
三.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夏商周三代的演进
(三)西周
(2)宗法制
1、建立:
2、政治制度:
(2)宗法制
①概念:
②特点:
A.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B.大小宗等级严格且并具有相对性
C.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家国同构)
③影响:
A.保证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特权和垄断地位(贵族政治)
B.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
C.衍生出影响深远的宗法观念。
宗法观念
忠君爱国
尊宗敬祖
家国同构家国一体
裙带关系男尊女卑
三.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夏商周三代的演进
(三)西周
(3)礼乐制
礼:贵族生活的行为秩序
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贵贱长幼之间要有明显的差别。
乐:指音乐、舞蹈、歌咏等
不同等级、身份要遵循不同的礼乐制度,但可以共同欣赏以使上下“和同”。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三者的关系
三.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夏商周三代的演进
(三)西周
重点探讨
分封制
宗法制
血缘纽带(里)
在政治上的表现(表)
礼乐制度
权利的分配
权利的继承
维护工具
权力分配:分封制——政治生活等级化——天下归周。
权力继承:宗法制——家族生活政治化——天下归宗。
权力认同:礼乐制——等级观念生活化——天下归心。
三.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夏商周三代的演进
(四)商周的经济
1、农业
(1)土地制度:
(2)生产工具:
(3)耕种方式:
2、手工业:
3、商业:
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实际上国王私有,不能随意买卖
木骨等,青铜农具极少
集体耕作
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的主要部门,
种类繁多,纹饰华丽。
有初步发展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
后母戊鼎
四羊方尊
三.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夏商周三代的演进
(五)商周的思想文化
1、文化:
(1)甲骨文:一种成熟的文字
(2)青铜文化
2、思想:
(1)殷人事鬼神
(2)周人敬天保民(早期民本思想)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礼记·祭义》
“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尚书·周书·梓材》
后母戊鼎
政治:
1、王权与神权相结合,带有浓厚的神权色彩。(甲骨文、祭祀)
2、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形成家国同构的政治局面。(分封制、宗法制)
3、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从内外服到分封)
经济:
1、青铜铸造,手工业由官府垄断(工商食官)
2、土地国有(井田制)
3、社会形态:奴隶制
思想文化:
1、呈现较浓厚的鬼神迷信色彩。2、文字成熟(甲骨文→金文)
3、礼乐文化。 4、西周时期已经产生了早期“民本”思想。
四.中国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
本课小结
距今约170万年 约70-20万年 约1万年 约7000-5000年 距今约5000年 神话传说 约前2070年 约前1600年 前1046年 前771年
元谋人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红山文化
龙山文化
良渚文化
商朝建立
北京人
三皇五帝
夏朝建立
西周建立
西周灭亡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奴隶制社会
世袭制
宗法制分封制
礼乐制
内外服制
生产工具
社会阶段
原始社会
【时空坐标】
文明产生
早期国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