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中外历史纲要上
统编版历史必修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展现了自身发展道路的独特魅力。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也是奴隶制社会的形成、发展与繁荣时期。春秋战国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大变动的时期,百家争鸣是这一变动的思想反映。秦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情况以及早期国家特征;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孔子、老子学说与百家争鸣局面及其意义;认识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以及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第4课 西汉与东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两汉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上的巩固措施,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两汉社会矛盾与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时空坐标
秦王嬴政建立秦朝
陈胜吴广起义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曹丕建魏
秦朝灭亡
秦国统一六国
秦朝
楚汉之争
西汉
设置西域都护
刘邦建立西汉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王莽 篡汉
建立 新朝
刘秀建立东汉
新朝
公元
25年
公元
220年
公元前
221年
公元前209年
公元前
207年
公元前230年
公元前202年
公元前138年
公元前119年
公元前60年
公元
9年
公元前
206年
东汉
文景之治
汉武盛世
光武中兴
楚汉战争中获胜的刘邦登上了皇帝之位。西汉初立,社会残破,连为皇帝套马拉车都找不到四匹同样颜色的马,将相大臣有时只能乘牛车出行。曲逆城原有三万多户,战后只剩下五千户。当时经济之凋敝,可见一斑。图为西汉时期的驷马安车,安车是当时的一种坐乘车,常驾四匹马。
人口锐减
经济凋敝
社会残破
材料一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班固《汉书·食货志》
百姓流离失所、田地荒芜
物资匮乏
汉初经济萧条,国家贫困的荒凉景象是怎样造成的
秦的残暴统治;秦末战争的破坏;
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本,概况西汉建立之初的社会景象?
▲ 西汉驷马安车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汉高祖
(公元前256—前195)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公元前202年
长安
刘邦(汉高祖)
西汉建立
统治措施
指导思想:
政策:
政治制度:
黄老“无为”
采取“休养生息”
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吸取
秦亡教训
“举措太众、
刑罚太极”
基本沿袭秦朝制度
地方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
减轻赋税
减轻徭役和刑罚
提倡节俭
减少财政支出
汉初基本沿袭秦制,但施政方针有了重大调整,将恢复发展经济、稳定社会作为首要任务、并取得显著效果。
学习聚焦
修养生息
汉初,经济凋敝。汉高祖“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文帝时“躬修俭节,思安百姓.....遂除民田之租税”。后十三岁,孝景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这表明
A.自耕农经济得到了重视 B.农业耕作方式发生改变
C.休养生息政策成效显著 D.儒家仁政措施得以实行
.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
——《汉书·景帝纪》
史料阅读
文景之治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
材料一 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 ——《史记·平准书》
百姓家给人足
财政收入增加
府库充实
汉朝统治进一步巩固,为汉朝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敖
刘邦分封的异姓诸侯王分布示意图
在统一战争中分封了七个异姓功臣为诸侯王
谋反
斩首示众
刘邦女婿
削去爵位
被诱杀
灭三族
谋反被
长沙王所杀
献英布头颅给刘邦善终
投降匈奴
被斩杀
谋反
灭三族
他们拥兵自重,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
汉高祖将异姓诸侯王逐渐剪
汉初刘氏诸侯分布图
“惩亡秦孤立之败”
狡兔死,走狗烹
汉朝中央直接管辖的只有15个郡
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
材料一 吴有豫章郡铜山,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富饶。
——《史记 吴王濞列传》
材料二 淮南王长废先帝法,不听天子诏,居处无度,出入拟于天子,擅为法令......
——《史记 孝文本纪》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汉景帝削减诸侯封地(削藩)
引发七国叛乱,最终平定叛乱
加剧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联络六个诸侯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起兵叛乱。
汉文帝以藩王登基后,同姓诸侯王“出入拟于天子”,甚至“不听天子诏”,文帝乃追思贾谊遗策,“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分齐地为6国,分淮南王地为3国。汉文帝此举
A.引发吴楚等七国之乱
B.打击了地方豪强势力
C.使得“推恩令”得以贯彻
D.提升了中央政府的地位
.
结合教材第二子目,说一说汉武帝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政治大一统
经济大一统
思想大一统
军事大一统
政治:
推恩令
中朝
察举制
刺史制度
酷吏
经济:
改革货币
盐铁官营
均输平准
征财产税
思想:
尊崇儒术
儒学成为主流意识
军事:
北击匈奴
设河西四郡
张骞通西域
(丝周之路)
设西域都护府
高度中央集权
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二、西汉的强盛
汉武帝顺应时代 需要,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
学习聚焦
二、西汉的强盛
“推恩令”颁布前后诸侯王封地示意图
嫡长子
承袭
嫡长子 (王国) 次子(侯国) 三子(侯国)
四子(侯国) 五子(侯国)
属临近郡管理
属原诸侯王国
材料一 西汉初期中央与封国力量对比图
材料二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
——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诸侯王势力强大,严重威胁到中央
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武帝以列侯酎金斤两成色不足为名,削夺106个列侯的爵位。还有一些列侯因其他各种原因而陆续失爵。
——晁福林《中国古代史》
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
御史大夫
丞相
太尉
尚书令
侍中
常侍
汉朝中央官制度
中朝
(内朝)
外朝
皇帝
九卿
有事上报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创立中朝
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
设刺史
西汉十三州刺史分布图
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
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
位卑权重
促进地方监察,
强化地方管理,
加强中央集权。
二、西汉的强盛
选官制度:察举制
材料一 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
....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提高官员质量;任免权由中央掌握,加强中央集权。
察举制通过“乡举里选”,以德才为标准,从地方选拔人才,拓宽了人才选拔的范围,是汉朝最重要的人仕途径。
汉武帝时,律令合计达359章,死刑法令409条1882事,死罪判例13472件,汉律令规模至此达到顶峰,有“禁网浸密”之称。这说明汉武帝
A.实行以法治国 B.为解决边疆问题创造了条件
C.加强君主专制 D.调整了文景时代的治国策略
任用酷吏治理地方
.
董仲舒详细叙说了“尊崇儒术”的理由: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史料阅读
尊崇儒术
材料二 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顺命》
加强中央集权:思想统一,“尊崇儒术”
加强君权:“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维护统治:“三纲五常”
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二、西汉的强盛
外儒内法
材料四 孝元皇帝.....柔仁好儒,见先帝(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尝侍燕(宴),从容曰:“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汉书·元帝纪》
霸道与王道并用
汉代讲经图
西汉长安太学复原图
二、西汉的强盛
改革币制
盐铁官营
均输平准
征财产税
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中央政府收回铸币权,由上林三官,即钟官、辨铜和均输专门负责铸币事宜,铸造新的五铢钱。 ——摘编自高德步《中外经济简史》
汉武帝任用桑弘羊来推行治理盐、铁经济政策,桑弘羊在盐业整顿方面,实行民间生产后由国家统一收购,然后国营统一贩卖的措施;在铁行业整顿方面,则从生产开始就由国家垄断,在全国设立了50处铁官,专门进行铁器的制造。 ——《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政策》
均输就是国家采购、国家经销;
平准就是根据市场情形,设立专门的机构,贱买贵卖,平抑物价,垄断经营。还推出了“算缗”与“告缗”,向工商业主征收财产税、车船税,鼓励告发瞒报家产的行为。——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吾愚《千秋功罪桑弘羊》
汉代五铢钱
重农抑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从经济上巩固国家大一统。
历史纵横
卫青与霍去病
匈奴是我国北方古老的游牧民族。汉武帝时,在反击匈奴袭扰的战争中,出现了两位杰出将领卫青和霍去病。卫青出身低微,在十余年与匈奴作战的戎马生涯中,七战七捷,战功卓著,官至大司马大将军,封长平侯。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在与匈奴的作战中屡立战功,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侯。他们死后,都陪葬在汉武帝茂陵陵园。
杰出军事将领
巩固边防,拓展疆域
西汉与匈奴的战争形势图
制止了匈奴贵族的残暴掠夺
从军事上维护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定
北击匈奴
设立河西四郡
张骞出使西域路线示意图
管理西域
设西域都护府
丝绸之路图
西域与中原部分物产、技术交流示意图
巩固边防,拓展疆域
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
出使西域
开辟丝绸之路
征服西南,
平定百越叛乱
西汉的疆域较秦始皇时扩大了近一倍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东西方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汉武帝
汉昭帝
汉宣帝
刘邦建汉
汉文帝
汉景帝
文景之治
汉武盛世
昭宣中兴
汉元帝
汉成帝
汉哀帝
汉平帝
孺子婴
公元9年
王莽 篡汉
建立 新朝
王莽
开始走向衰败
外戚专权,朝政腐败
材料一(西汉成帝时期) 大兴徭役,重增赋敛,征发如雨
.....百姓财竭力尽,流散冗食,馁死于道,以百万数。
——班固《汉书·谷永传》
西汉灭亡
土地兼并,赋税徭役沉重,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王莽统治时期农民起义形势图
王莽改制
三、 东汉的兴衰
目的:
内容:
结果:
试图挽救社会危机
土地国有化,推行井田制;多次改革币制;
任意改变中央和地方的官名和行政区划;
措施不切实际,反而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王莽统治末年,国家出现严重的旱灾和蝗灾,赤地千里,绿林、赤眉等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
23年,绿林军在昆阳击败王莽军队主力。
随后,绿林军攻入长安,推翻王莽政权。
三、 东汉的兴衰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公元25年
洛阳
刘秀(光武帝)
统一:
消灭割据政权,实现了全国统一
光武帝刘秀吸取西汉后期的教训,采取加强集权、发展生产等措施,东汉前期社会出现繁荣景象。
学习聚焦
巩固措施
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
严格控制外戚干政;
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
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
释放奴婢;
重视儒学;
“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
光武帝(公元前5-公元57)
材料 光武帝刘秀在位三十三年,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先后采取了一系列加强皇权、缓和阶级矛盾和恢复、发展经济的措施。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对功臣赐优厚的爵禄,但禁止他们干政;排斥三公,全国政务经尚书台总揽于皇帝;注意整顿吏治,选拔贤能地方官吏,奖励廉洁。经济上,颁布释放奴婢诏令,恢复西汉较轻的田税制,实行三十税一,并下令度田、检查户口,加强封建国家对土地和劳动力的控制。文化上,大兴儒学,兴建太学,设置博士,推崇气节,各以家法传授诸经。东汉一朝也被后世史家推崇为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时代。东汉建立伊始,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就对政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与破坏,刘秀在“柔道”思想的指导下,一改汉武帝以来对少数民族的征服和王莽的大民族主义,对周边少数民族采取友好、友善、自治、互助的政策,以德治边。
——摘编自张启琛《汉光武帝传》
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与专制皇权,整顿吏治;
经济上:解放奴婢,减轻赋税,清査户口;
文化上:尊崇儒学;
民族关系上:实行宽容的民族政策;
根据材料,概括刘秀在治国方面采取的举措。
如图所示为东汉画像砖,该画像砖描绘了汉代集市的场面,画面左右上方有着“北市门”“南市门”的字样,标注了市集的方位。在这个繁荣的市集中,有开门迎客的店铺,有就地撑伞的地摊,有高台叫卖的贩夫,也有徒步交易的走卒。虽寥寥数人,贸易摊却安排得井井有条。据此推断合理的是,汉代
A.交易散布于民间住宅区
B.民间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C.画作多取材于市民生活
D.商业交易活动规范有序
▲ 东汉画像砖中描绘的集市
.
贸易活动十分活跃,反映了当时的商业繁荣景象
东汉王朝对商人和商业活动采取放任甚至保护政策
东汉初期,人口和垦田的数目有所恢复,出现了“天下安平,人无徭役,岁比登稔,百姓殷富,粟斛三十, 牛羊被野”的情景。
——《后汉书》
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
三、 东汉的兴衰
光武中兴
东汉中后期皇帝即位年龄及寿命呈现什么特点?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继位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7 9
寿命(岁) 27 2 32 30 3 9 36 34 18 54
皇帝年幼继位
寿命较短
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幼主即位
外戚专权
皇帝长大
诛杀外戚
宦官专权
皇帝早逝
太后临朝
重用宦官
君权旁落
夺回君权
把持朝政
拥立幼主
政治腐朽不堪
三、 东汉的兴衰
东汉豪强住宅
双鹤起舞
两鸡相斗
大门
长廊
望楼
主客相谈
厨房
仆人清扫
极力兼并土地,占有很大的田庄,拥有巨额财富,役使大量农民;
亭上层四角有张弩控弦的武士守卫,中间有人扬袖起舞,旁有一人抚琴及三人拍手伴歌。这一陶水亭是豪强拥有私人武装及娱乐生活的写照。
还拥有私人武装,
操控地方政权,为害一方。
有的豪强长期担任朝延中的要职,世代为官。
表现
东汉晚期出现割据的重要因素
豪强地主势力发展
除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外,
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还与什么有关?
东汉末年政论家仲长统讲述了东汉豪强势力的迅猛发展:
汉兴以来,相与同为编户齐民,而以财力相君长者,世无数焉。而清絜之士,徒自苦于茨棘之间,无所益损于风俗也。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妖童美妾,填乎绮室;倡讴伎乐,列乎深堂。宾客待见而不敢去,车骑交错而不敢进。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清醇之酎,败而不可饮。睇盼则人从其目之所视,喜怒则人随其心之所虑。此皆公侯之广乐,君长之厚实也。
——《后汉书·仲长统列传》
问题探究
阅读这段材料,分析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与东汉政权衰亡之间的关系。
经济上:豪强地主拥有田庄,不断进行土地兼并,从而激化阶级矛盾,引发农民起义。 政治上:豪强地主把控政权,形成门阀势力和地方割据势力,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豪强奢靡之态
张角
太平道
184年
有计划、有准备的大规模农民起义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历时9个月,最后被镇压下去。
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名存实亡。
影响:
结果:
特点:
口号:
爆发时间:
领导人:
创立宗教:
缺乏军事经验
三、 东汉的兴衰
黄巾大起义
东汉军队和各地豪强武装的围剿
三、两汉的文化
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
学习聚焦
西汉司马迁 《史记》 体裁
内容
地位
班固 东汉
文学 汉赋
乐府诗
五言诗
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的形式,
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的历史;
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
司马迁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乐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诗称为乐府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
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
班固
思学之窗
若夫终日驰骋,劳神苦形,罢车马之用,抏士卒之精,费府库之财,而无德厚之恩,务在独乐,不顾众庶,忘国家之政,贪雉兔之获,则仁者不繇也。
——司马相如《上林赋》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乐府《江南》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行行重行行》
谈谈阅读上述诗赋的感受体会。
三、两汉的文化
描写江南采莲欢乐场景,语言清新自然,意境委婉含蓄,韵味无穷。
主题是东汉末年动荡社会中的生离死别,带有浓厚的时代特征。
借天子终日纵情田猎的危害来直言劝诫,劝导天子要行仁政。
三、两汉的文化
科技 医学
数学
造纸术
农学
东汉《神农本草经》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誉为“医圣”;
东汉华佗发明了麻醉药,即麻沸散。
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氾胜之书》
东汉《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九章算术》书影
边疆治理
军事大一统
政治大一统
经济大一统
文化大一统
史学
文学
医学
东汉衰亡
文景之治
与民休息
东汉的兴衰
西汉的建立
西汉与东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汉承秦制
有所损益
光武中兴
西汉的强盛
课堂小结
两汉的文化
科技
课堂练习
1.汉初儒家代表人物陆贾的《新语》云:“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陆贾的上述思想
A.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 B.契合了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
C.为尊崇儒术提供依据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
3. 汉武帝时期,“以均输调盐铁助赋”,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但武帝常年对外用兵,还前后巡游二十余次,仅一次巡游“所过赏赐,用帛百余万匹,钱金以巨万计”。这一时期国家财政没有得到根本好转,主要是由于
A.朝廷过度干预经济 B.国家经济资源枯竭
C.盐铁官营不合时宜 D.只重开源未能节流
.
2.论及“汉承秦制”,有学者指出:“尽管表面上与秦及其制度划清了界限。但汉朝实质上重建了秦的中央集权官僚政治。”下列选项中能够体现上述认识的是
A.分封诸侯王,郡国并存 B.划分监察区,建立十三部刺史
C.限制相权,建立“中朝”决策机制 D.设司隶校尉,加强对官吏的监督
.
5.先秦贵族尚马车,贱牛车,此风秦汉犹存。及至东汉晚期,天子至士因牛车慢、稳、宽敞、严密,可障帷设几、任意坐卧而竞相乘坐,出行乘牛车遂成为一种风尚。这种“风尚”反映了
A.政治衰颓的时代景象 B.戒奢尚俭的社会风气
C.重农崇耕的思想观念 D.豪强势重的政治现实
6.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
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 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
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 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
.
4.有史料记载:“往者,郡国诸侯各以其物贡输,往来烦杂,物多苦恶,或不偿其费;故郡国置输官以相给运,而便远方之贡。”“大农之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即卖之,贱则买之。”以上史料反映的是
A.相地而衰征 B.盐铁官营 C.均输平准 D.摊丁入亩
.
.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