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教学课件(共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教学课件(共3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1 12:37:08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目录
一、经济的发展
二、社会的变化
三、儒学的复兴
四、文艺与科技
一、经济的发展——农业: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
占城稻,宋代水稻良种。真宗大中祥符 (1008—1021) 年间从福建推广于江淮、两浙等路。相传其种来自占城国 (今属越南) 而得名。占城稻有很多特点。一是“耐旱”。二是适应性强,“不择地而生”。三是生长期短,自种至收仅五十余日。南宋时种植范围进一步扩大,江南东、西路和两浙路尤为盛行。占城稻与晚稻配合成为双季稻,使谷物产量大为增加。
黄道婆,棉纺织革新家,松江人(上海)年轻的时候曾经流落到海南岛崖州(三亚市),向黎族姐妹学习棉纺织技术,元成宗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回到故乡,把用于纺麻的脚踏纺车改成三锭棉纺车,并且总结了一套纺纱技术。迅速改变了当时松江地区的落后面貌。使当时松江地区成为棉纺织中心之一,精美的“乌泥泾被”运销全国。
一、经济的发展——手工业:棉纺织业
元青花“鬼谷下山”
该器物于2005年7月12日伦敦佳士德以1400万英镑拍出,加佣金后为1568.8万英镑,折合人民币约2.3亿。
青花瓷
釉里红
一、经济的发展——手工业:制瓷业
宋初,最艰巨的雕版工程是太祖开宝四年(971)于成都开始版印全部《大藏经》,计1076部,5048卷,历时12年才雕印成功,雕版有13万块。
一、经济的发展——手工业:印刷业
一、经济的发展——商业:基层市场
《货郎图》北宋苏汉臣
画面上描绘了一位走乡串村的老货郎,货郎车上挂满了帽子、小风车、拨浪鼓、糖葫芦等。
靠近货郎的一个背着弟弟的男孩,眼巴巴地瞧着货郎车上的东西,所以老货郎的目光投向了这个男孩;车轮旁两个小孩买到了喜爱的玩物,离开货车转身就跑,其中大的孩子手持糖葫芦满面笑容。小的孩子一不小心跌了一个大跟斗,但双眼还在找他喜爱的玩具。
车头前两个站着的孩子,头上、身上戴着佩饰的那个孩子,一手指着货郎车的东西,似在告诉另一个孩子什么玩具好。头戴帽子穿着长袍的孩子,举起双手摇摆着,似有不让货郎车走开的意思。
一、经济的发展——商业:边境贸易
北宋纸币交子
元朝纸币
南宋会子
一、经济的发展——商业:纸币
一、经济的发展——商业:城市兴盛
《东京梦华录》载:
“在京正店(大饭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点(小餐馆)”。
有人统计《东京梦华录》中涉及到的美食有300多个品种,例如旋索粉、胡饼、百味羹、白肉、乳炊羊、羊头签、鹅鸭排蒸、鸡签、葱泼兔、紫苏鱼、沙鱼两熟、炸蟹、汤骨头、假元鱼、假蛤蜊等等。
巷陌路口,桥门市井,皆卖大小米水饭、炙肉、干脯、莴苣、笋、芥辣瓜儿、义塘甜瓜、卫州白桃、南京金桃、水鹅梨、金杏、小瑶李子、红菱、沙角儿、药木瓜、水木瓜、冰雪凉水荔枝膏...皆用青布伞,当街列床凳堆垛。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一、经济的发展——商业:城市兴盛
酒楼
图2北宋东京内城平面示意图
①空间上,打破了坊和市的限制,形成街市,更为开放。
②时间上,突破经营时间的限制,更为自由。
图1唐朝长安城平面示意图
宋朝政府取消了汉唐以来的很多禁令,比较重要的有:商品与店铺商号不再集中于政府指定的官市,居民区与商业区可以混杂,居民被允许自由地向街开店;取消了宵禁制度,百姓可以在夜间出游、做生意等。
——据吴晓波《浩荡两千年》
与唐长安城相比,北宋东京城的商业活动有什么重要突破/变化?
一、经济的发展——商业:城市兴盛
刘家上色沉檀拣香:
外来商品,海外贸易
一、经济的发展——商业:城市兴盛
一、经济的发展——商业:海外贸易
输出商品:丝织品、瓷器、茶叶等
输入商品:香料、珠宝等
“南海一号”是南宋初期一艘在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瓷器时失事沉没的木质古沉船,沉没地点位于广东省台山市海域,1987年在阳江海域发现。
一、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
朝代 表现 规律
江南地区初步得到开发,但尚未南移,北方经济超过南方。
开始逐渐南移,南北经济总量基本持平且南方经济逐渐超过北方。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方领先于北方,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东南地区。
①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
魏晋南北朝
(永嘉南渡)
中唐以后
(安史之乱)
南宋时期
(靖康之变)
②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
二、社会的变化——门第观念淡化
(唐文宗)“民间修昏(婚)姻,不计官品而上(尚)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计崔卢耶?”
——(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
重门第
重政治
“本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
——(宋)朱彧《萍洲可谈》
重经济
“薛居正子薛惟吉之嫠妇柴氏,将携资再嫁(十万贯)。士大夫向敏中、张齐贤都争着求娶……相互闹得不可开交。”
——方建新《宋代婚姻论财》
二、社会的变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唐朝:奴婢贱人,律比畜产。
——《唐律》
宋朝:
自今人家佣赁,当明设要契。
——马端临《文献通考》
今世所云奴婢,一概本出良家。
——黄淮、杨士奇《历代名臣奏议》
二、社会的变化——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释其耒耜(指农具)而游于四方,择其所乐而居之。
——(宋)苏轼《策别安万民三》
宋代出现了独立的城市户口,当时称为“坊郭户”,与“乡村户”相对。凡居住在城市的官员、士绅、商人、小商贩、城市手工业者、雇佣工、一般居民,都计入“坊郭户”。“坊郭户”的出现,显示了市民阶层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一个全新的市民社会正在形成。
在东京每天早晨“桥、街、市巷口,皆有木竹匠人,谓之杂货工匠,以至杂作人夫、道士僧人,罗立会聚,候人请唤”。而随着人力市场的深化发展,宋朝又产生了专为雇主与佣工提供牵线服务的中介,“凡雇觅人力、干当人、酒食、作匠之类,各有行老供雇”。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租佃制下的佃农:两宋时期,缺乏土地的农民通过契约租种地主土地,契约期满可自由迁徙。“人诉论田业,只凭契照为之定夺。”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 “天理存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朱熹
“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朱熹



儒家伦理道德
人性
物性


宋明理学,是受到了佛教和道教的影响而建立的“道学”。 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道教)和人生命运(佛教),又继承孔孟正宗(根本),并能治理国家(目的)的新儒学。
三、儒学的复兴——儒学的哲学化与思辨化
宋明理学的特点
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哲学化、体系化。
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
3.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子语类》
须是今日格一物, 明日又格一物, 积习既多, 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二程遗书》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八目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朱熹
三、儒学的复兴——儒学的哲学化与思辨化
于是乎离宫别馆,弥山跨谷,高廊四注,重坐曲阁,华榱璧珰,辇道纚属,步櫩周流,长途中宿。夷嵕筑堂,累台增成,岩窔洞房,頫杳眇而无见,仰攀橑而扪天,奔星更于闺闼,宛虹扡于楯轩,青龙蚴蟉于东箱,象舆婉僤于西清,灵圄燕于闲馆,偓佺之伦,暴于南荣。
——《上林赋(节选)》西汉 司马相如
登高
唐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窦娥冤(节选)》元 关汉卿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北宋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文学艺术发展演变趋势:
世俗化,通俗化,平民化
四、文艺与科技——文学
四、文艺与科技——艺术
唐朝阎立本《步辇图》(局部)
士子之趣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世俗之趣
元代火铳
雕版印刷品——《金刚经》
铜火铳(北宋)
活字印刷术
此磁勺即司南。在光滑的铜盘中转动,静止后,匙柄就指向南方
铜制方形地盘:四周刻有24个方位
在上古和中古时代,中国科学技术一直保持着一个让西方望尘莫及的发展水平。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历史》
四、文艺与科技——科技
1114年契丹大字“耶律习涅墓志”拓片局部
1345年西夏文石刻“陀罗尼”拓片局部
1314年附注汉文的八思巴字“教士墓碑”局部
畏兀体蒙古文书法作品

西夏

蒙古
元朝
1101年契丹小字“辽道宗哀册”拓片局部
1224年女真文“进士题名碑”拓片局部



四、文艺与科技——科技
1.下列属于宋朝农业发展成就的是( )
A.棉花开始在内地种植 B.粮仓的出现
C.玉米种植面积的扩大 D.曲辕犁的出现
A
巩固练习
2.宋代福建路建宁境内的小农“多费良田以种瓜植蔗”;福州侯官县因大范围种植甘蔗而被誉为“甘蔗洲”;泉州“王孙、走马埭及斗门诸村皆种蔗煮糖”。材料折射出,宋代福建地区( )
A.城市经济职能日益增强 B.制糖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C.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凸显 D.地域之间经济差距扩大
C
巩固练习
3.宋代瓷器较前代更加丰富,有碗、盘、碟、洗、盏、托、瓶、壶、罐、钵、尊、盆、渣斗、炉等。工匠们利用粗细、横直、长短、弯曲不同的外部轮廓线,组合成不同形体,它们有的匀称秀美,有的轻盈俏丽。这反映出宋代瓷器( )
A.生产工序较复杂 B.主要服务于下层民众
C.商品化程度较高 D.兼具实用性和审美性
D
巩固练习
4.北宋初年,宋朝在镇、易、雄、霸、沧等与辽接壤的各州与辽官方开展“缘边贸易”。宋夏之间主要在保安军(陕西境内)、镇戎军(宁夏境内)进行“缘边贸易”。这类贸易属于( )
A.长途贸易 B.岁贡岁赐 C.丝路贸易 D.榷场互市
D
巩固练习
5.史料记载,北宋汴京城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商铺,没有一间空屋子,每天凌晨“两街巷门,浮铺上行,百市买卖,热闹至饭前,市罢而收”。这反映北宋( )
A.房屋租赁经济的繁荣 B.低商业税促进了商业发展
C.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 D.商业活动突破了时空限制
D
巩固练习
6.南宋时期,蹴鞠有“世间子弟千般艺,只此风流最夺魁”的名声。临安还出现了专职解说蹴鞠比赛的社团。该社团的成员们不仅为现场观众们提供专业化的实时解说,还会在赛后将比赛亮点编进小曲在戏台上演唱,部分唱段还成为一时的流行曲目。这体现了当时( )
A.贵族生活的奢靡
B.体育赛事的普及
C.重文轻武的民风
D.市民文化的繁荣
D
巩固练习
7.南宋时期,海外输入泉州的商品,大部分被转运到了中国长江下游或华北、东北地区乃至朝鲜半岛、日本。由泉州输出的商品,则远销东南亚、印度洋沿岸的广大地区。据此可知,南宋时期的泉州( )
A.践行重商主义政策    B.积极拓展商业范围
C.成为全球贸易中心    D.对外贸易较为活跃
D
巩固练习
8.安史之乱前的唐朝,是黄河流域水利工程建设的繁荣时代;五代十国到北宋时期,北方地区的水利工程建设逐步萎缩、衰落,而江淮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水利工程建设却迅速增长。这种变化折射出( )
A.宋代社会经济有很大发展
B.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C.北宋比唐代更加重视农业
D.南方地区灾害频发
B
巩固练习
9.与汉唐相比,宋元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
①经济重心移至江南地区
②商品经济活跃,出现了纸币
③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粮仓
④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D
巩固练习
10.宋代流行“榜下捉婿”,即发榜之日各地富绅们争相挑选登第士子做女婿。苏东坡有诗云:“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王安石也说,“却忆金明池上路,红裙争看绿衣郎”。材料意在强调宋代( )
A.理学思想成熟 B.商品经济繁荣
C.门第观念淡化 D.女性地位提高
C
巩固练习
11.与前代不同,宋代虽也有“奴婢”,但是被雇佣的,宋人曾言“今世所云奴婢,一概本出良家”。宋代对贩卖人口的惩处极为严厉,拐卖人口者会被处以绞刑,买方也要从重惩处。由此可知宋代( )
A.实现了社会平等
B.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C.社会关系契约化
D.士族豪门地位下降
B
巩固练习
12.北宋时期,“国家之禁,疏密不得其中矣。男去耒耜则不禁,女去织纴则不禁,商通珠贝则不禁,豪强兼并则不禁”。“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从中可知,宋代( )
A.国家法律制度不够健全 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
C.政府对社会的控制松弛 D.经济结构发生剧变
C
巩固练习
13.和汉唐相比,南宋亡国时。臣子慕义,相率蹈节,矢不奴异族者众。门人故吏“与崖山倾覆死忠死节之仁人志士”“几无可胜计”。造成宋术忠义死节之士多的主要原因是( )
A.元军的屠杀政策 B.儒学思想宗教化
C.宋代理学的熏染 D.市民阶层的壮大
C
巩固练习
14.唐代“传奇”的内容虽不免奇特,但其想象则是超拔的,空灵蕴藉;不仅未染上凡近之气,反而洋溢着浓郁的书卷气。宋代“话本”逐渐取代“传奇”,散发着浓郁的民间趣味:活泼与浅陋并存。这一变化根源是当时( )
A.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变动 B.市民阶层的逐渐崛起
C.民族文化间的相互交融 D.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
D
巩固练习
经济新发展
社会新面貌
门第观念淡化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松弛
农业、手工业发展

商业、城市发展
文化新成就
儒学的复兴
文学艺术
科技
少数民族文字
板书设计
辽宋夏金元的
经济

社会与文化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