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综合评价卷
本试卷共8页,20小题,另设有附加题。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共24分)
一、(5小题,16分)
1.下列词语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暴怒/曝光 荫蔽/封妻荫子 B.侍弄/弄堂 鲜血/鲜为人知
C.分歧/岐山 强壮/自强不息 D.悄悄/悄然 流转/莺啼鸟啭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
A.诀别 根深蒂固 淡雅 亭亭玉立
B.憔悴 恢复沉寂 倕打 波光粼粼
C.烂漫 泼泼洒洒 一霎 委屈求全
D.隐敝 左右欹斜 心绪 令人信服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元旦晚会上,七年级(1)班的同学竟然将话剧《屈原》演绎得荡气回肠,这让班主任喜出望外。
B.第二届世界传统武术节上,记者在现场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外国友人们翻来覆去的那句经典老话——“中国功夫,Great!”
C.天气预报早已告知明早暴雪将至,大家各得其所,尽量让损失降到最小。
D.春天,小鸟最爱凑热闹,叽叽喳喳地闹个不停,呼朋引伴,嬉戏玩耍,像小孩子一样天真快乐。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
A.当今的互联网逐渐成为人类改造、探索、了解世界的新工具。
B.级长经常要求同学们打开班级的门窗,防止流感不再发生。
C.通过阅读《繁星》,使我们进一步领略到冰心“爱的哲学”。
D.中国哲学自始就关注人,其体系中的学以成人,不仅是成就一种技艺,更多的是成就全面发展的人格。
5.七年级开展“有朋自远方来”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8分)
(1)下面是主持人小联写的一段开场白,请你根据语境,在画线处补写一句话。(2分)
同学们,每当说起“朋友”一词时,我们内心总是涌起一股暖流。高兴时,朋友可以与你分享快乐;失落时,朋友能帮你贮蓄力量。朋友是一束阳光,温温暖暖地照在你的身上; , 。有了朋友,我们的心就有了着落,有了依靠。有了朋友,我们的成长定会一路花团锦簇,美不胜收。
(2)小组整理有关交友的资料,进行了交友故事的收集与分享,请你补充相关内容。(2分)
小联:我找到了管鲍之交的故事,认识到了朋友需要彼此信任、坦诚和相互付出。
你:我还搜集到了 ,也很受启发。
(3)“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同学们为了促进友谊,深入探讨了“朋”和“友”字的甲骨文字,请你分析以下图片,谈谈你对“真朋友”的理解。(4分)
二、(1小题,8分)
6.古诗文默写。(8分)
(1)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六题只选四题作答)(4分)
①水何澹澹, 。(曹操《观沧海》)
②正是江南好风景,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③ ,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④遥怜故园菊,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⑤ ,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
⑥不知何处吹芦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2)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古诗文名句。(4分)
诗人用景物佳句,传递悠悠诗情。杜甫在《江南逢李龟年》中以“① , ”既写出了个人身世之悲,又写出了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慨叹;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以“② , ”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由衷的劝勉与宽慰之情。
第二部分 阅读与鉴赏(共46分)
三、(5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7—10题。(12分)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
【乙】谢仁祖①年八岁谢豫章将送客尔时语已神悟②自参③上流。诸人咸共叹之,曰:“年少,一坐之颜回④。”仁祖曰:“坐无仲尼,焉别颜回!”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有删改)
【注释】①谢仁祖:谢尚,字仁祖,官至镇西将军,豫州刺史。豫章太守谢鲲的儿子。②神悟:敏捷过人的领悟能力。③参:加入。④颜回:孔子的弟子,孔门“七十二贤士”之一。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元方入门不顾/三顾茅庐 B.坐无仲尼/则是无信
C.与人期行/夫君子之行 D.元方时年七岁/年与时驰
8.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谢仁祖年八岁/谢豫章将送客/尔时语已神悟/自参上流
B.谢仁祖/年八岁谢豫章将送客尔时/语已神悟/自参上流
C.谢仁祖年八岁/谢豫章将送客尔时/语已神悟/自参上流
D.谢仁祖年八岁/谢豫章将送客/尔时语已神悟自参/上流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译文:
(2)坐无仲尼,焉别颜回!
译文:
10.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将下面的对话补充完整。(4分)
小粤:【甲】文选取友人 的反面例子,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
小韶:你说得对,【乙】文选取的是谢仁祖的正面例子告诉我们:
的道理。
小粤:没错,而且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侧重 , 【乙】文侧重
叙述。
1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发挥想象,用简要的话描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两句所展现的情景。并说说这个对偶句精妙在哪里。(2分)
(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2分)
四、(8小题,30分)
(一)阅读以下材料,完成12—15题。(13分)
材料一
“最美的重逢——圆明园石柱回归展暨2023北京公众考古季开幕式活动”在北京圆明园举行。活动上,圆明园7根石柱回归祖国。历经百年辗转,几经周折,7根石柱终于重新回归祖国怀抱,成为继原位于西洋楼海晏堂的马首铜像后,又一批回归原属地的圆明园流失海外重要文物。
近年来,中国政府已经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促成了多批次海外流失文物的回归。在此次7根石柱回归过程中,社会力量慷慨奉献、主动作为,高等院校热心支援、建言献策,抓住海外收藏单位相向而行、释放善意的有利契机,国家多部门统筹引领、保驾护航,保护机构尽心履职、勇于担当。各方密切合作,历经10年,最终促成石柱回到原属地。这7根石柱也是继马首铜像之后又一批回归圆明园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为圆明园文物保护利用和博物馆展览展示谱写了新的篇章,也为新时代社会力量投身流失文物返还工作创立了新模式,开辟了新路径。
(摘编自“光明网”2023年10月13日,有删改)
材料二
“流失文物”的定义和定性:对“流失文物”的认识源自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提出的说法,即“流失文物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后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一百余年间,因战争被劫掠的文物,以及因为盗掘、盗凿、不正当贸易等非法的和不道德的方式流散国外的文物”。
(摘编自《中国文物的流失与回归问题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有删改)
材料三
根据中国文物学会的不完全统计和估算,自从1840年英国对华发动鸦片战争以来,由于历次战争掠夺、盗掘、盗凿及不正当贸易等,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超过1 000万件。其中,国家的一、二级文物多达100万件。中国的文物主要流失到欧美各国以及日本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6年的不完全统计与估计,目前在世界47个国家的200多个博物馆中,共收藏有流失的中国文物约164万件。而各国博物馆中的收藏不过仅占中国流失文物的十分之一,绝大部分流失海外的文物被收藏在民间。据此估算,中国流失海外的文物,约有2 000万件。
(摘编自王开玺《圆明园收藏及流失海外文物数量别论》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04期,有删改)
材料四
图一 中国流失的文物怎么“回家”
图二 四种海外流失文物回归途径的发展变化(1949—2017)
(选自《1 000多万件文物在海外流浪,流失的文物怎么回家》“新京报”2019年9月12日)
1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中国政府促进的海外流失文物回归,应当属于材料四中的“国际执法合作”途径。
B.流失文物是指1840年至1949年的一百余年间,由于各种原因和方式流散国外的文物。
C.1840年以来,由于战争掠夺、盗掘、盗凿及不正当贸易等,中国流失海外的文物有2 000多万件。
D.这四则材料分别讲述了圆明园石柱回归、流失文物的定义和定性、流失数量和回归途径。
13.你如何理解材料一中所说的“新模式”“新路径” (3分)
14.请结合材料四的饼状图和折线图中的数据,从中共同提取出两条有效信息。(4分)
15.请根据上述材料和下面的链接材料,从国家角度谈谈我们应该如何让“文物回家”。(3分)
链接材料:将历史与现实结合来看,“文物回家”应是一个两面性实践,不仅要从海外寻回国宝,还要从不再流失做起。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17分)
鱼鳞瓦房顶上看北斗七星
肖复兴
①老院的房顶上,铺着鱼鳞瓦。坐在上面,有点儿硌屁股。
②可能是因为童年没有太多可玩的,爬房顶便成了一件乐事。一开始跟着院子里的大哥哥大姐姐一起爬,后来,我一个人也常常会像小猫一样爬上房顶。尤其是夏天的晚上,吃完晚饭,做完作业,我总会悄悄地溜出屋,一个人上房,坐在鱼鳞瓦上。
③不知道为什么我总爱爬到房顶上去。那里有什么东西吸引着我 除了瓦片之间长出的狗尾巴草,落上的鸟屎,或者飘落的树叶,没什么东西。不过,站在上面,感觉自己好像一下子长高了好多,家门前的那棵大槐树,和我一般高了。再往前面看,西边的月亮门,月亮门里的葡萄架,都在我的脚下了。再往远处看,胡同口的前门楼子,都变得那么矮、那么小。
④风大一点儿的时候,槐树的树叶被摇得哗啦啦响。我会从裤兜里掏出手绢——那时候,每天上学,老师都检查你带没带手绢——迎着风,看着手绢抖动着,鼓胀着,像一面招展的小旗子。
⑤大院里,住着我的一位同学。他坐我的座位后面,有一次,上课铃声响了,我才想起了忘记带手绢,有些着急,他从后面递给我一条手绢,悄悄地说他有两条。这样,躲过了老师的检查,我还给他手绢,谢了他。手绢用红丝线绣上了他的名字。幸好,老师只是扫了一眼,要是仔细一看,看见了他的名字,就麻烦了。
⑥坐在房顶上,没有一个人,白天能看到的房子呀,树呀,花草呀,积存的污水呀,堆在院子里乱七八糟的杂物呀……这所有的一切,都变成了黑乎乎的影子,看不大清楚,甚至根本看不见了。院子里嘈杂的声音,也变得朦朦胧胧、轻飘飘的了,周围显得非常安静,静得好像整个院子都睡着了一样。
⑦更多的时候,我就是这样无所事事,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胡思乱想。有时候,也会想娘,但想得更多的是姐姐。娘过世几年了,姐姐也离开我和弟弟几年了。忽然觉得时间那么长,姐姐离我是那么远。
⑧站在房顶上,视野开阔,能看到靠近我们胡同这一侧北京火车站的钟楼,姐姐就是从那里坐上火车离开北京去内蒙古的。有时候,能看到夜行的列车飞驰的影子。车窗前闪烁的灯火,像萤火虫那样的微小朦胧,不过,很快就被夜色吞没了。
⑨更多的时候,我只是默默地望着夜空,胡思乱想,或想入非非。老师曾经带我们参观过一次动物园对面的天文馆。在那里,讲解员讲解了夜空中的很多星星,我只记住了北斗七星的位置,像一把勺子,高高地悬挂在天空之北。天气好的时候,我一眼就能找到北斗七星。它们对着我闪烁,像见到老朋友一样,一直等着我来找它们,让我涌出一种亲切的感觉。
⑩有雾或者天阴的时候,雾气和云彩遮挡住了北斗七星,天空一下暗淡了很多。浓重如漆的夜色,像一片大海,波浪暗涌,茫茫无边。
房顶上,更显得黑黝黝的,只有瓦脊闪动着灰色的反光,像有什么幽灵在悄悄地蠕动。眼前那棵枝叶繁茂的大槐树,影子打在墙上和房顶上,风吹过来,树在摇晃,影子也在摇摇晃晃,树哗哗响,影子也在哗哗响着,像在大声喧哗,树和影子争先恐后说着一些我听不懂的话。
有一天晚上,身后突然传来了砰砰的声响。无星无月的浓重夜色中,那声音急促而沉重,一声比一声响,一声比一声近。我很害怕,转过身去,不敢朝声音发出的地方看。
这时候,一个黑影出现在我的面前,叫了我一声:“哥!”
原来是弟弟。他对我说:“我就知道,你一准儿在这里。爸到处找不着你!”然后他又说了句,“我有好几次看见你一个人爬到房顶这里来了。”
那一天,我和弟弟没有着急从房顶上下来。我问清父亲找我没什么大事,便拉着他一起坐在房顶的鱼鳞瓦上,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地聊起来。在家里,我们很少这样聊天,更别说坐在房顶上聊天了。他问我:“你总爱一个人坐在房顶上干什么呀 ”
我没有回答他的问题,而是问他:“你认识北斗七星吗 ”他摇摇头。
我告诉他北斗七星很亮,要是有一天迷路了,找不到回家的方向了,你看到了北斗七星,就能找到回家的路了。
(选自《我们的老时光》,有删改)
【梳——理内容】
16.下列对文本的解理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中多次描写鱼鳞瓦房,不仅是作者生活的场景,更承载着作者对往昔岁月的回忆。
B.作者在房顶上看北斗七星,是因为当时没有其他娱乐活动,只能通过观星来打发时间。
C.文中回忆与小伙伴在房顶上的经历,展现了童年生活的纯真与快乐。
D.文章结尾对北斗七星的描写,升华了主题,表达了作者对过去时光的眷恋和对生活的感慨。
【诵——见人情】
17.朗读可以拉近我们与文学作品间的距离。请你帮助小文,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做朗读设计,并说明这样设计的理由。(4分)
温馨小贴士:朗读设计可以从重音、语调、语气等角度中任选两个 分析。
浓重如漆的夜色,像一片大海,波浪暗涌,茫茫无边。
【品——赏言妙】
18.品味文章语言时,小语、小文围绕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展开了讨论。请你结合句子,补全他们的对话。(4分)
小语:我很欣赏这句话,我觉得它有许多美妙之处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你看,“列车飞驰的影子”“车窗前闪烁的灯火”等短语从视觉的角度巧妙地营造出一种与姐姐离别时伤感的氛围,画面感十足!
小文:对啊,我也觉得这句话写得很棒,因为
【悟——会文意】
19.小语将本文与《往事依依》进行了关联阅读,你怎么理解小语的成长感言 结合本文,联系《往事依依》,说说你的看法。(6分)
第三部分 写作(共50分)
五、(1小题,50分)
20.请以《有你,真好》为题,写一篇文章。(50分)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少于500字;③文中不能出现考生姓名和所在学校名称。
附加题(8分)
名著阅读
请根据名著阅读积累,完成下面两项任务。(8分)
1.任务一:请仔细阅读下表,有几个遗漏信息需要你补充。(5分)
相关情节 人物 性格特点
拒绝回答“我”“怪哉虫”的事 ① 古板
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 无常 ②
诊金一元四角,开奇怪的药引和药丸,四处招摇撞骗 ③ 故弄玄虚
利用告假的时间给“我”买了“我”念念不忘的《山海经》 长妈妈 ④
挑唆“我”偷母亲的珠子卖钱并散布流言 ⑤ 喜欢使坏、心术不正
2.任务二:鲁迅在《朝花夕拾》中提及了自己对儿童教育的看法。请你从以下篇目中任选一篇,结合具体情节简要分析。(3分)
①《<二十四孝图>》 ②《五猖会》第二单元评价卷
本试卷共8页,20小题,另设有附加题。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共24分)
一、(5小题,16分)
1.下列词语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C)
A.暴怒/曝光 荫蔽/封妻荫子 B.侍弄/弄堂 鲜血/鲜为人知
C.分歧/岐山 强壮/自强不息 D.悄悄/悄然 流转/莺啼鸟啭
解析:A项,bào/bào,yīn/yìn;B项,nònɡ/lònɡ,xiān/xiǎn;C项,qí/
qí,qiánɡ/qiánɡ;D项,qiāo/qiǎo,zhuǎn/zhuà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A)
A.诀别 根深蒂固 淡雅 亭亭玉立
B.憔悴 恢复沉寂 倕打 波光粼粼
C.烂漫 泼泼洒洒 一霎 委屈求全
D.隐敝 左右欹斜 心绪 令人信服
解析:B项,倕打—捶打;C项,委屈求全—委曲求全;D项,隐敝—隐蔽。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C)
A.元旦晚会上,七年级(1)班的同学竟然将话剧《屈原》演绎得荡气回肠,这让班主任喜出望外。
B.第二届世界传统武术节上,记者在现场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外国友人们翻来覆去的那句经典老话——“中国功夫,Great!”
C.天气预报早已告知明早暴雪将至,大家各得其所,尽量让损失降到最小。
D.春天,小鸟最爱凑热闹,叽叽喳喳地闹个不停,呼朋引伴,嬉戏玩耍,像小孩子一样天真快乐。
解析:“各得其所”指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用在句中不合语境。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D)
A.当今的互联网逐渐成为人类改造、探索、了解世界的新工具。
B.级长经常要求同学们打开班级的门窗,防止流感不再发生。
C.通过阅读《繁星》,使我们进一步领略到冰心“爱的哲学”。
D.中国哲学自始就关注人,其体系中的学以成人,不仅是成就一种技艺,更多的是成就全面发展的人格。
解析:A项,语序不当,应将“改造、探索、了解”改为“了解、探索、改造”;B项,否定不当,可将“不再”改为“再次”;C项,介词滥用导致成分残缺,可删除“通过”或“使”。
5.七年级开展“有朋自远方来”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8分)
(1)下面是主持人小联写的一段开场白,请你根据语境,在画线处补写一句话。(2分)
同学们,每当说起“朋友”一词时,我们内心总是涌起一股暖流。高兴时,朋友可以与你分享快乐;失落时,朋友能帮你贮蓄力量。朋友是一束阳光,温温暖暖地照在你的身上;示例:朋友是一股清泉,欢欢喜喜地流过你的心间。有了朋友,我们的心就有了着落,有了依靠。有了朋友,我们的成长定会一路花团锦簇,美不胜收。
(2)小组整理有关交友的资料,进行了交友故事的收集与分享,请你补充相关内容。(2分)
小联:我找到了管鲍之交的故事,认识到了朋友需要彼此信任、坦诚和相互付出。
你:我还搜集到了示例:高山流水的故事,理解到了朋友需要相互尊重、欣赏和彼此珍惜,也很受启发。
(3)“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同学们为了促进友谊,深入探讨了“朋”和“友”字的甲骨文字,请你分析以下图片,谈谈你对“真朋友”的理解。(4分)
答案:“朋”字像并列的两串同等数量的贝壳,而贝壳是古代的钱币;“友”字像两只同时伸出来的右手,在共同做事情。所以我觉得真朋友应该在经济上互相帮扶,遇到困难相互扶持。
二、(1小题,8分)
6.古诗文默写。(8分)
(1)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六题只选四题作答)(4分)
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②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③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④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⑤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
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2)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古诗文名句。(4分)
诗人用景物佳句,传递悠悠诗情。杜甫在《江南逢李龟年》中以“①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既写出了个人身世之悲,又写出了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慨叹;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以“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由衷的劝勉与宽慰之情。
第二部分 阅读与鉴赏(共46分)
三、(5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7—10题。(12分)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
【乙】谢仁祖①年八岁谢豫章将送客尔时语已神悟②自参③上流。诸人咸共叹之,曰:“年少,一坐之颜回④。”仁祖曰:“坐无仲尼,焉别颜回!”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有删改)
【注释】①谢仁祖:谢尚,字仁祖,官至镇西将军,豫州刺史。豫章太守谢鲲的儿子。②神悟:敏捷过人的领悟能力。③参:加入。④颜回:孔子的弟子,孔门“七十二贤士”之一。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B)
A.元方入门不顾/三顾茅庐 B.坐无仲尼/则是无信
C.与人期行/夫君子之行 D.元方时年七岁/年与时驰
解析:A项,回头看/拜访;B项,没有/没有;C项,同行/德行,品行;D项,当时/时光。
8.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A)
A.谢仁祖年八岁/谢豫章将送客/尔时语已神悟/自参上流
B.谢仁祖/年八岁谢豫章将送客尔时/语已神悟/自参上流
C.谢仁祖年八岁/谢豫章将送客尔时/语已神悟/自参上流
D.谢仁祖年八岁/谢豫章将送客/尔时语已神悟自参/上流
解析:句意为谢仁祖八岁的时候,他父亲豫章太守谢鲲已经领着他送客,那时他说话便表现出奇异的悟性,已经能够加入名流的交流之中了。据此断句即可。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译文:过了正午(友人)还没到,陈太丘丢下(他)而离开,(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2)坐无仲尼,焉别颜回!
译文:在座的人中没有孔子,怎么能识别颜回!
10.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将下面的对话补充完整。(4分)
小粤:【甲】文选取友人不守信用、无礼的反面例子,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做人做事要讲信用,讲礼貌。
小韶:你说得对,【乙】文选取的是谢仁祖的正面例子告诉我们:要谦逊,不要盲从他人评价 的道理。
小粤:没错,而且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侧重描写, 【乙】文侧重
叙述。
【参考译文【乙】谢仁祖八岁的时候,他父亲豫章太守谢鲲已经领着他送客,那时他说话便表现出奇异的悟性,已经能够加入名流的交流之中了。大家都很赞许他,说他:“(这个少年)年纪虽小,也是座中的颜回。”谢仁祖说:“在座的人中没有孔子,怎么能识别颜回!”
1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发挥想象,用简要的话描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两句所展现的情景。并说说这个对偶句精妙在哪里。(2分)
答案: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水上的风吹拂着,一张白帆高高悬挂。“两岸阔”与“一帆悬”对仗工整,意境开阔,情绪饱满。
(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2分)
答案: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用归雁捎书寄托情思,表达了游子怀念家乡的深情。
四、(8小题,30分)
(一)阅读以下材料,完成12—15题。(13分)
材料一
“最美的重逢——圆明园石柱回归展暨2023北京公众考古季开幕式活动”在北京圆明园举行。活动上,圆明园7根石柱回归祖国。历经百年辗转,几经周折,7根石柱终于重新回归祖国怀抱,成为继原位于西洋楼海晏堂的马首铜像后,又一批回归原属地的圆明园流失海外重要文物。
近年来,中国政府已经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促成了多批次海外流失文物的回归。在此次7根石柱回归过程中,社会力量慷慨奉献、主动作为,高等院校热心支援、建言献策,抓住海外收藏单位相向而行、释放善意的有利契机,国家多部门统筹引领、保驾护航,保护机构尽心履职、勇于担当。各方密切合作,历经10年,最终促成石柱回到原属地。这7根石柱也是继马首铜像之后又一批回归圆明园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为圆明园文物保护利用和博物馆展览展示谱写了新的篇章,也为新时代社会力量投身流失文物返还工作创立了新模式,开辟了新路径。
(摘编自“光明网”2023年10月13日,有删改)
材料二
“流失文物”的定义和定性:对“流失文物”的认识源自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提出的说法,即“流失文物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后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一百余年间,因战争被劫掠的文物,以及因为盗掘、盗凿、不正当贸易等非法的和不道德的方式流散国外的文物”。
(摘编自《中国文物的流失与回归问题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有删改)
材料三
根据中国文物学会的不完全统计和估算,自从1840年英国对华发动鸦片战争以来,由于历次战争掠夺、盗掘、盗凿及不正当贸易等,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超过1 000万件。其中,国家的一、二级文物多达100万件。中国的文物主要流失到欧美各国以及日本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6年的不完全统计与估计,目前在世界47个国家的200多个博物馆中,共收藏有流失的中国文物约164万件。而各国博物馆中的收藏不过仅占中国流失文物的十分之一,绝大部分流失海外的文物被收藏在民间。据此估算,中国流失海外的文物,约有2 000万件。
(摘编自王开玺《圆明园收藏及流失海外文物数量别论》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04期,有删改)
材料四
图一 中国流失的文物怎么“回家”
图二 四种海外流失文物回归途径的发展变化(1949—2017)
(选自《1 000多万件文物在海外流浪,流失的文物怎么回家》“新京报”2019年9月12日)
1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材料一中国政府促进的海外流失文物回归,应当属于材料四中的“国际执法合作”途径。
B.流失文物是指1840年至1949年的一百余年间,由于各种原因和方式流散国外的文物。
C.1840年以来,由于战争掠夺、盗掘、盗凿及不正当贸易等,中国流失海外的文物有2 000多万件。
D.这四则材料分别讲述了圆明园石柱回归、流失文物的定义和定性、流失数量和回归途径。
解析:根据材料一“中国政府已经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促成了多批次海外流失文物的回归”可知,中国政府促使海外流失文物回归时,并未局限于某一种途径或方式,故A项理解错误;根据材料二“因战争被劫掠的文物,以及因为盗掘、盗凿、不正当贸易等非法的和不道德的方式流散国外的文物”可知,流失文物主要指的是因为非法的和不道德的方式流散国外的文物,故B项中“由于各种原因和方式流散国外的文物”表述错误;C项中“中国流失海外的文物有2 000多万件”表述错误,文中无明确数据。故选D项。
13.你如何理解材料一中所说的“新模式”“新路径” (3分)
答案:国家、文物保护机构与社会、高校等通力协作,共同助力海外流失文物回归。
14.请结合材料四的饼状图和折线图中的数据,从中共同提取出两条有效信息。(4分)
答案:示例:①“回赠和回购”占四种流失文物回归途径的半数以上,是文物回归的主要途径。②在文物回归途径上,“国际执法合作”虽出现较晚,但增长态势显著。(言之有理即可)
15.请根据上述材料和下面的链接材料,从国家角度谈谈我们应该如何让“文物回家”。(3分)
链接材料:将历史与现实结合来看,“文物回家”应是一个两面性实践,不仅要从海外寻回国宝,还要从不再流失做起。
答案:①完善相关法律,并提高公民文物保护意识;②国家各部门统筹协调,各方加强合作,促使文物回归;③积极与有关国家及部门协商,运用“国际执法合作”“协商与谈判”等方式与国外有关部门交涉。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17分)
鱼鳞瓦房顶上看北斗七星
肖复兴
①老院的房顶上,铺着鱼鳞瓦。坐在上面,有点儿硌屁股。
②可能是因为童年没有太多可玩的,爬房顶便成了一件乐事。一开始跟着院子里的大哥哥大姐姐一起爬,后来,我一个人也常常会像小猫一样爬上房顶。尤其是夏天的晚上,吃完晚饭,做完作业,我总会悄悄地溜出屋,一个人上房,坐在鱼鳞瓦上。
③不知道为什么我总爱爬到房顶上去。那里有什么东西吸引着我 除了瓦片之间长出的狗尾巴草,落上的鸟屎,或者飘落的树叶,没什么东西。不过,站在上面,感觉自己好像一下子长高了好多,家门前的那棵大槐树,和我一般高了。再往前面看,西边的月亮门,月亮门里的葡萄架,都在我的脚下了。再往远处看,胡同口的前门楼子,都变得那么矮、那么小。
④风大一点儿的时候,槐树的树叶被摇得哗啦啦响。我会从裤兜里掏出手绢——那时候,每天上学,老师都检查你带没带手绢——迎着风,看着手绢抖动着,鼓胀着,像一面招展的小旗子。
⑤大院里,住着我的一位同学。他坐我的座位后面,有一次,上课铃声响了,我才想起了忘记带手绢,有些着急,他从后面递给我一条手绢,悄悄地说他有两条。这样,躲过了老师的检查,我还给他手绢,谢了他。手绢用红丝线绣上了他的名字。幸好,老师只是扫了一眼,要是仔细一看,看见了他的名字,就麻烦了。
⑥坐在房顶上,没有一个人,白天能看到的房子呀,树呀,花草呀,积存的污水呀,堆在院子里乱七八糟的杂物呀……这所有的一切,都变成了黑乎乎的影子,看不大清楚,甚至根本看不见了。院子里嘈杂的声音,也变得朦朦胧胧、轻飘飘的了,周围显得非常安静,静得好像整个院子都睡着了一样。
⑦更多的时候,我就是这样无所事事,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胡思乱想。有时候,也会想娘,但想得更多的是姐姐。娘过世几年了,姐姐也离开我和弟弟几年了。忽然觉得时间那么长,姐姐离我是那么远。
⑧站在房顶上,视野开阔,能看到靠近我们胡同这一侧北京火车站的钟楼,姐姐就是从那里坐上火车离开北京去内蒙古的。有时候,能看到夜行的列车飞驰的影子。车窗前闪烁的灯火,像萤火虫那样的微小朦胧,不过,很快就被夜色吞没了。
⑨更多的时候,我只是默默地望着夜空,胡思乱想,或想入非非。老师曾经带我们参观过一次动物园对面的天文馆。在那里,讲解员讲解了夜空中的很多星星,我只记住了北斗七星的位置,像一把勺子,高高地悬挂在天空之北。天气好的时候,我一眼就能找到北斗七星。它们对着我闪烁,像见到老朋友一样,一直等着我来找它们,让我涌出一种亲切的感觉。
⑩有雾或者天阴的时候,雾气和云彩遮挡住了北斗七星,天空一下暗淡了很多。浓重如漆的夜色,像一片大海,波浪暗涌,茫茫无边。
房顶上,更显得黑黝黝的,只有瓦脊闪动着灰色的反光,像有什么幽灵在悄悄地蠕动。眼前那棵枝叶繁茂的大槐树,影子打在墙上和房顶上,风吹过来,树在摇晃,影子也在摇摇晃晃,树哗哗响,影子也在哗哗响着,像在大声喧哗,树和影子争先恐后说着一些我听不懂的话。
有一天晚上,身后突然传来了砰砰的声响。无星无月的浓重夜色中,那声音急促而沉重,一声比一声响,一声比一声近。我很害怕,转过身去,不敢朝声音发出的地方看。
这时候,一个黑影出现在我的面前,叫了我一声:“哥!”
原来是弟弟。他对我说:“我就知道,你一准儿在这里。爸到处找不着你!”然后他又说了句,“我有好几次看见你一个人爬到房顶这里来了。”
那一天,我和弟弟没有着急从房顶上下来。我问清父亲找我没什么大事,便拉着他一起坐在房顶的鱼鳞瓦上,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地聊起来。在家里,我们很少这样聊天,更别说坐在房顶上聊天了。他问我:“你总爱一个人坐在房顶上干什么呀 ”
我没有回答他的问题,而是问他:“你认识北斗七星吗 ”他摇摇头。
我告诉他北斗七星很亮,要是有一天迷路了,找不到回家的方向了,你看到了北斗七星,就能找到回家的路了。
(选自《我们的老时光》,有删改)
【梳——理内容】
16.下列对文本的解理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
A.文中多次描写鱼鳞瓦房,不仅是作者生活的场景,更承载着作者对往昔岁月的回忆。
B.作者在房顶上看北斗七星,是因为当时没有其他娱乐活动,只能通过观星来打发时间。
C.文中回忆与小伙伴在房顶上的经历,展现了童年生活的纯真与快乐。
D.文章结尾对北斗七星的描写,升华了主题,表达了作者对过去时光的眷恋和对生活的感慨。
解析:B选项中说作者在房顶看北斗七星,是因为没有其他娱乐活动来打发时间,这种理解过于片面,对于作者来说,在房顶看北斗七星,更多的是出于对自然的好奇、对美好夜空的欣赏,以及在那个特定情境下与小伙伴共同拥有的独特体验,是童年生活美好记忆的一部分,并非单纯为了打发时间,所以B选项不正确。
【诵——见人情】
17.朗读可以拉近我们与文学作品间的距离。请你帮助小文,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做朗读设计,并说明这样设计的理由。(4分)
温馨小贴士:朗读设计可以从重音、语调、语气等角度中任选两个 分析。
浓重如漆的夜色,像一片大海,波浪暗涌,茫茫无边。
答案:“浓重如漆”“波浪暗涌”“茫茫无边”读重音,要用沉重的语气,语调逐渐低沉,体现夜色浓重,表达出“我”看不到北斗七星时内心的迷茫与孤独。
【品——赏言妙】
18.品味文章语言时,小语、小文围绕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展开了讨论。请你结合句子,补全他们的对话。(4分)
小语:我很欣赏这句话,我觉得它有许多美妙之处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你看,“列车飞驰的影子”“车窗前闪烁的灯火”等短语从视觉的角度巧妙地营造出一种与姐姐离别时伤感的氛围,画面感十足!
小文:对啊,我也觉得这句话写得很棒,因为示例一: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车窗前的灯火比作萤火虫,生动形象地刻画出火车在夜色中驰行的场景,暗含了作者对姐姐的不舍和思念之情。 示例二:句中的“飞驰““闪烁”这些动词描绘了火车在夜色中驰行的场景,“吞没”则表明火车渐行渐远,逐渐消失于夜色之中,暗含了作者对姐姐离开的不舍、思念和伤感之情。
【悟——会文意】
19.小语将本文与《往事依依》进行了关联阅读,你怎么理解小语的成长感言 结合本文,联系《往事依依》,说说你的看法。(6分)
答案:示例:我认为小语的成长感言道出了成长是自我和他人的互动。因为遇见给“我”手绢的同学,“我”收获了纯真的友谊;因为有家人的疼爱与关心,“我”收获了温暖的亲情;在“我”迷茫的时候,找到了北斗七星,获得了精神指引。这些都使“我”不断成长、蜕变。正如于漪小时候遇到的山水画、《水浒传》、《千家诗》,以及上学时期两位国文老师的朗诵等,这些让作者一步步对文学产生了兴趣,为后来成为一代名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部分 写作(共50分)
五、(1小题,50分)
20.请以《有你,真好》为题,写一篇文章。(50分)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少于500字;③文中不能出现考生姓名和所在学校名称。
答案:略
附加题(8分)
名著阅读
请根据名著阅读积累,完成下面两项任务。(8分)
1.任务一:请仔细阅读下表,有几个遗漏信息需要你补充。(5分)
相关情节 人物 性格特点
拒绝回答“我”“怪哉虫”的事 ①寿镜吾(老师或先生) 古板
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 无常 ②有人情味
诊金一元四角,开奇怪的药引和药丸,四处招摇撞骗 ③陈莲河 故弄玄虚
利用告假的时间给“我”买了“我”念念不忘的《山海经》 长妈妈 ④爱孩子/善良淳朴
挑唆“我”偷母亲的珠子卖钱并散布流言 ⑤衍太太 喜欢使坏、心术不正
2.任务二:鲁迅在《朝花夕拾》中提及了自己对儿童教育的看法。请你从以下篇目中任选一篇,结合具体情节简要分析。(3分)
①《<二十四孝图>》 ②《五猖会》
答案:示例一:《<二十四孝图>》中最使鲁迅反感的故事之一是“郭巨埋儿”,讲述了郭巨为节省粮食供养父母,不惜要埋掉自己的儿子。这是愚昧的封建孝道的骗人把戏,表现了鲁迅对摧残儿童健康成长的封建教育制度的极大厌恶和控诉。
示例二:《五猖会》中写到自己刚要兴高采烈地去看迎神赛会,父亲突然命令背完书才能去,也写到了背书时的痛苦与无奈。表现了鲁迅对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教育的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