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一轮复习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届高考一轮复习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1 12:38: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高考一轮复习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考情分析
时间 全国卷 地方卷
2025 无 【湖北卷】秦朝农业政策;【浙江1月】长城的价值;
【甘肃卷】秦朝的统一;【辽宁卷】秦始皇刻石
【广东卷】乡里制度
2024 无 【天津卷】楚汉之争;【海南卷】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湖北卷】历史叙述;【浙江卷6月】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
【湖南卷】战国时期官僚制度
2023 无 【河北卷】秦汉文书;【湖北卷】秦的统一;
【山东卷】秦汉相马术;
【湖北卷】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浙江卷6】历代职官制度
考向分析:
主要以选择题为主,围绕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的主题,尤其是秦始皇巩固和加强大一统的措施命题,秦朝崩溃的原因,民族政策和边疆的管理制度也需要重点关注。秦统一六国的地理优势、秦代治国思想的偏差及对后世的影响可能成为新的命题点。
前770年
前475年
前209年
前221年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东周建立
战国开始
西汉建立
大泽乡起义
秦朝建立
前207年
前202年
秦亡
秦朝
秦朝(公元前221-前207年)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时期,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时空定位
知识点1:秦的统一
角度 具体内容
时代 背景 (宏观) 民心所向 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经济发展 各地域经济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带来的阻碍
民族关系 华夏认同观念增强,民族交融加强
秦国 优势 (聚焦) 地理位置 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主观努力 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清明
商鞅变法 富国强兵,奠定了统一基础
1.条件
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萃并诸侯。
——《史记·河渠书》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
——《史记》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史记·李斯列传》
秦国地形图
2.统一的过程
(1)远交近攻,相继灭掉东方六国(韩、赵、魏、楚、燕、齐), 建立第一个统一王朝,定都咸阳
(2)征服了南方越族地区,加强了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
(3)击退了北方游牧民族 的进攻,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4)秦的疆域: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奠定了此后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
知识点1: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
匈奴
思考: 春秋时期的动荡局面教给秦朝哪些启示?如何解决?
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
中央:君主专制
需要加强权利!
秦朝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地方:中央集权
①君主专制:是一种决策方式,
指君主独自掌握政权,主要特征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②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权组织形式,
强调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受命于中央。 
加强什么权利?
知识点2:秦的国家治理模式(巩固统一)
1.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措施(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体制形成)
①首创皇帝制度(夸耀功绩)
核心特点: ;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内涵:丞相和诸大臣听命于 ,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其自称“朕”,命和令分别称为“制”和“诏”,印称为“玺”,并通过许多具体规定和礼仪突出皇帝的独尊地位。
知识点2:秦的国家治理模式(巩固统一)
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主要矛盾表现为君权与相权的冲突。
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主要矛盾表现为中央和地方的冲突。
皇帝独尊
皇帝
1.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措施(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体制形成)
知识点2:秦的国家治理模式(巩固统一)
②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 丞相 百官之长,分左、右,秉承皇帝旨意,统领众官,丞相府是行政中枢所在
太尉 最高武官,掌军事
御史大夫 副丞相,协理国政,掌管图籍、文书,同时又是最高监察官
九卿 三公之下分掌国家各种政务和皇室事务的卿,下设若干部门,处理具体事务
特点:
①比较完备,三公九卿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彼此牵制、减少决策失误
②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③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决策方式:
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国家重大事务往往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
1.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措施(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体制形成)
③地方管理:废除分封制,实行 。
地方行政管理:中央—郡—县(道)—乡、里、亭
评价:有利于强化 ,提高行政效率,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环境;打破传统分封制,是 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的基础,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维护国家统一;对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知识点2:秦的国家治理模式(巩固统一)
郡县制
中央集权
官僚政治
素养提升:郡县制对国家治理和历史进步的作用
秦帝国建立了单一制的郡县制统治,但是实际上,战国列国相互并立的国家观念以及更为古老的分封制传统并没有完全被统一的、郡县制国家观念取代。统治阶级内部对新帝国建立怎样的国家结构本身即存在着不同的意见,赞同分封的人很多;六国的政治势力、社会势力仍存在,恢复列国并立统治的愿望依然十分强烈;文化的地域性差异仍然十分突出。
——摘编自卜宪群《秦汉之际国家结构的演变》
(1)郡县制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育与成长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由此促进了国家统一、民族交融和社会进步。
(2)郡县制为国家实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战略目标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能够有效迅速地组织全国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或进行大规模的对外御敌。
(3)郡县制为由贵族政治模式向官僚政治模式转型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契机,如君主专制、户籍制、监察制、考课制、俸禄制等,随着郡县制的全面推行与不断完善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4)郡县制为新型土地关系的形成和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稳定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
政治 地方
选官
考核
监察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选择性必修 1·P30】
上计制:每年岁末,郡国汇总,上报中央,御史参与审核
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
文书制度【链接选择性必修1·P4】
选必回顾
知识点2:秦的国家治理模式(巩固统一)
文书制度: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行政,建立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
作用:①加强对官员管理,提高行政效率;
②保障政令传达,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③利于制度传承,为汉承秦制提供条件;
④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途径: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
实质:摒弃诸子学说,专任法家思想
影响:形成了思想文化上的专制,造成了严重的倒退
考核结果
中央
各郡
各县
考核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
御史参与审核计簿,
防止造假
汇总,制成“计簿”,上报中央,称为“上计”
每年岁末,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国
①文化政策: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②经济政策: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
③法制建设:制定《秦律》;
④民众管理: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
⑤民族关系:设立官职: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
⑥边疆管理: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
“书同文字”木方,统一了文字的字形与字体,还统一了官职、法律、名物等方面的用语(选一4)
里耶秦简户籍簿
(2)其他巩固措施
知识点2:秦的国家治理模式(巩固统一)
1.巩固统一的措施
唐朝柳宗元《封建论》说:“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明末清初顾炎武《郡县论》也说:“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
材料一中两位思想家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结合具体史实论证其观点的合理性。
【重点探究】秦之创制
观点:柳宗元认为郡县制的实行不可改变;顾炎武认为废除分封制不是一时的产物,实行郡县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二者都认同郡县制的实行。
论证: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井田制逐步瓦解。个体小农经济产生并发展,其分散性与脆弱性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来保护。郡县制下地方服从中央,地方长官由中央任免与考核,有效避免了分裂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经济发展和多民族国家的巩固。郡县制作为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地方行政体制,被后世王朝沿用。
材料 下面为出土于湖南的里耶秦简户籍簿。
——教育部组织编写《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秦朝的哪些历史信息 指出里耶秦简的史料价值。
【史料实证】秦简的史料价值。
释文为:“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东成,为里名。户人,指户主。士五,是身份称谓,指无爵或免爵者。女子,即女性。
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登记于户籍,作为征发赋役的依据。夫、沙、泽若、伤,均为人名。
信息:基层治理机构是里;实行军功爵制,社会等级分明;男耕女织个体小家庭的构成;户籍制度严格细密;赋役征发按照户籍登记;政府加强对民众的人身控制;使用隶书;书写载体为竹简。
史料价值:内容上,能补文献史料记载之缺;可信度上,因其为第一手史料,可信度更高。
不同点 西周分封制 秦郡县制
条件
传承 制度
官吏 权力
与中央 的关系
历史 作用
诸侯国有很强的独立性
与宗法制相连
在国家统一的条件下实行
世袭
官员由皇帝任免调迁,不得世袭。
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
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
是地方的行政机构,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也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知识点3:秦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意义
意义:
①奠定国家疆域:集全国之力北御匈奴,开拓西南及南方疆域,建立起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②民族国家认同:秦朝建立大一统国家,泰山封禅,祭祀文化名山和舜、禹等华夏先王,有利于强化华夏民族的祖先认同与文化认同,从而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③政治制度构建:秦朝确立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和郡县制被后世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④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各民族之间的交融,以及各地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主要区别
项目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权力来源 世卿世禄 由皇帝授予,临民不食土
权力动作 自主性,可以决定治下的一切事情 受制于皇帝及其代理者;
很难发挥自己的才干与主动性
权力机构 比较简单 多个机构相互制约、相互监视,政府机构庞大臃肿
收入来源 自己的领地 俸禄
官吏选拔 世袭 皇帝任免,由察举制、科举制等办法产生。
贵族政治是依靠血缘关系形成的一种传统习惯上的权威;官僚政治则是强调职位的权威。
(1)中央君主权力由分散到集中:
由商周天子权力的尚未集中到秦朝君主集权的“皇帝制”。
(2)地方权力由分散独立到集权:
由独立性较强的分封制到集权于中央的郡县制。
(3)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由商周时期的贵族世袭到秦朝官员由皇帝任命。
(4)大一统:从名义上的“天下共主”、观念上的“天下一家”到制度上的大一统,地域上真正的统一,思想上的统一,经济文化层面的统一,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真正形成。
周秦之际政治文明的转型
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的比较
公元前210年
秦始皇驾崩,
秦二世胡亥继位
陈胜、吴广起义
号为“张楚”
秦朝灭亡
楚汉战争
前209年
前207年
前206—前204年
①秦朝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根本原因);
②秦朝缺乏治理统一大国的经验;
③对东方六国旧势力缺乏有效的融合和控制;
④陈胜吴广起义和反秦势力的壮大(直接原因)。
秦短暂而亡的原因:
知识点4:秦的暴政与速亡(历史教训)
①得民心,统一六国;失民心,二世而亡。
②认识秦短命而亡的启示,有利于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启示
材料一 汉兴之初……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汉书·诸侯王表》
材料二 (秦)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酷刑苦役,而万人侧目。失在于政,不在于制。
——[唐]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 秦在制度、思想学术、语言文字、宗教意识上与六国存在差异,东方六国与秦在文化上的这种冲突和对抗,并没有随着秦灭六国而消解。
——摘编自刘泽华等《专制权力与中国社会》
材料提供了秦速亡原因的哪些新视角 对秦速亡的原因分析为什么会出现不同视角 秦的速亡有何启示
【重点探究】秦速亡的其他原因
新视角:第一则材料站在制度视角:秦推行郡县制;第二则材料站在人心所向视角:秦未实现天下归心;第三则材料站在文化整合视角:秦未完成对东方六国的文化整合。
原因:所处时代不同,作者立场不同,史料考证不同等。
启示:①治国务必考虑人民的承受能力,要爱惜民力。②文化上的冲突、对抗不能靠暴力解决。③政策措施的制定、推行要照顾到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不能急于求成。
刘邦,出身农家,初任沛县泗水亭长
释放刑徒而亡匿,后起兵投奔项梁
公元前209年,率军进咸阳,秦朝灭亡,与父老“约法三章”,深得民心
退至巴蜀,“暗渡陈仓”,重返关中
围项羽于垓下,用“十面埋伏”战术,逼项羽自刎。
前202年建立西汉。
项羽,楚名将项燕之孙
“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与叔叔项梁杀会稽郡守响应陈胜吴广起义
巨鹿之战破釜沉舟,击败消灭秦军主力
进军咸阳,杀秦王子婴,烧秦宫室,收财宝妇女
自立西楚霸王,分封诸侯,抑制刘邦
【重点探究】楚强汉弱,为什么反而是刘邦胜利了?
放纵部下烧杀抢掠
刚愎自用,不善用人,赏罚不明
废秦苛法,约法三章
广纳人才,善于用人,善于纳谏
知识梳理
领域 特征
政治 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重要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使中国由贵族政治过渡到官僚政治,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经济 以农业为主导的封建经济获得发展,经济发展主要是在黄河流域(北方地区)
民族关系 加强了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有效管辖,拓展了疆域,各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与交融。
思想文化 奉行法家思想;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阶段特征——秦朝】
(2025.6·浙江高考)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秦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相继灭掉六国,进而开创了“海内为郡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局面,这表明(  )
A.分封制度的终结 B.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
C.宗法制度的湮灭 D.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形成的重大转变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海内为郡县”“天下……于上”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动荡,秦统一六国,地方设郡县,中央确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故选B项;“终结”说法错误,分封制度在之后的朝代中,仍有实行,排除A项;宗法制是按照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 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排除D项。
(2025·河北)有学者研究简牍发现,秦代上级机构向下级机构下达的行政文书中通常有“书到相报,不报,追”等字样,郡向属县下发文书时也特别要求“别书相报……”,汉代同类文书则不再额外强调。这说明(  )
A.秦代集权体制有其限度 B.汉代官吏管理水平提高
C.汉代交通利于文书传递 D.秦汉治国思想发生转变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上级机构向下级机构下达的行政文书”中常有“书到相报,不报,追”的字样,且“郡向属县下发文书时也特别要求‘别书相报……’”,而到了汉代,“同类文书则不再额外强调”,这种情况从侧面反映了,秦朝时期,上级机构向下级机构下达的行政文书和郡向属县下发的文书常有不能送达的情况,而汉代“不再额外强调”,说明这类文书基本都能送达,反映了汉代集权体制强于秦代,故选A项;官吏管理包括官员的铨选制度、监察弹劾制度、考课奖惩制度、致仕制度,材料涉及的是文书的传递,与官吏管理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秦朝修建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秦汉时期国内交通没有太大差别,排除C项;秦朝时期的治国思想为法家思想,汉初尊奉黄老之学,汉武帝时期尊崇儒术,三种治国思想与文书传递均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2025·山东)云梦秦简《日书》对选择善马的标准有严格规定,汉代官府内有专门学习相马理论者,相马术已成为专门技术自设一科,与书数、射御等同。这一时期相马术的发展主要服务于(  )
A.农耕技术的推广 B.商业交往的便利
C.军事战争的需要 D.礼乐制度的重建
【答案】C
【解析】秦简是战国时期的秦国及后来的秦朝遗留下来的简牍总称,这一时期诸侯兼并统一战争频繁,而汉代面临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因此秦汉时期相马理论与技术的重视与发展,主要是因为马是建立强大骑兵的必备条件,是服务于军事战争的需要,故选C项;西汉已存在马耕,但由于战争和传递信息等政治军事需要、小农经济模式等,马耕并不普遍,马的作用主要在于战争和信息传递,排除A项;汉代采取重农抑商政策,不会因为商业而专门设立相马科,排除B项;礼乐制度是以乐从属礼的思想制度。以“礼”来区别宗法远近等级秩序,同时又以“乐”来和同共融“礼”的等级秩序,两者相辅相成,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2025·天津)秦朝灭亡后,项羽在具有绝对优势兵力的情况下,取得咸阳后没有称帝,而是分封诸王,并自立为西楚霸王;他认为“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遂率部东归。这主要反映了项羽(  )
A.目光远大 B.观念传统 C.审时度势 D.优柔寡断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分封诸王,并自立为西楚霸王”可知,项羽取得咸阳后实行分封,说明项羽受“封建亲戚”传统观念的影响,据材料“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可知,项羽认为富贵之后如果不回家乡显示一番,就像穿着锦绣衣裳在黑夜里行走,谁也看不见,这说明项羽受“衣锦还乡”传统观念的影响,因此材料反映了项羽的观念传统,故选B项;据材料可知,项羽“具有绝对优势兵力”,但却没有继续进取,而是分封诸王,并“率部东归”,说明项羽目光较为短浅,目光并不远大,排除A项;据材料“项羽在具有绝对优势兵力的情况下”可知,当时项羽处于优势地位,形势对其有利,但项羽并未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说明项羽并未审时度势,排除C项;材料中项羽分封诸王,率部东归,都是其自己的决断,并未显示出优柔寡断,排除D项。
(2025·湖北)司马迁认为,在推翻秦王朝过程中,项羽是天下诸侯的盟主,“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故而在《史记》中将项羽列入本纪。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则指出:“霸王者,即当时诸侯。诸侯而称本纪,求名责实,再三乖谬。”两者认识不同的根源在于(  )
A.史书编纂体例的选择 B.正统观念的左右
C.历史叙述原则的取向 D.情感倾向的影响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在《史记》中将项羽列入本纪”“诸侯而称本纪,求名责实,再三乖谬”可知司马迁基于项羽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故将项羽列入本纪,而刘知幾认为必须身为天子才能立为本纪,如果身为诸侯,就绝无设为本纪之理,所以两者认识不同的根源在于历史叙述原则的取向,故选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刘知幾对史书编纂体例的选择,排除A项;正统观念主要是指能够一脉相承,并且能够统一全国的某个政权的合法性,与材料“在推翻秦王朝过程中,项羽是天下诸侯的盟主”不符,排除B项;材料“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霸王者,即当时诸侯。诸侯而称本纪,求名责实,再三乖谬”属于叙事原则而非情感因素,排除D项。
再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