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群落的结构(第1课时) 课件(共41张PPT)-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2.1 群落的结构(第1课时) 课件(共41张PPT)-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必修2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9-21 09:04: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
2.1.1 群落的结构
学习目标
群落的物种组成
群落中不同生物的种间关系
问题探讨
课本P22
稻田中生活着多种底栖动物。在稻田中饲养中华绒螯蟹(俗称“河蟹”),由于河蟹喜食底栖动物和杂草,底栖动物和杂草都会减少。同时,河蟹的爬行能起到松动田泥的作用,因而有利于水稻的生长。
讨论:
1.河蟹与底栖动物(如螺类)的关系是怎样的?
2.提高河蟹的种群密度,稻田中其他动物种群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河蟹捕食底栖动物,它们之间存在捕食关系;河蟹和某些底栖动物可能还会捕食水中的浮游生物,因此它们可能还包括种间竞争。
河蟹的种群密度增大,会使很多生物种群的数量发生变化。河蟹会吃掉更多的底栖动物和杂草,导致底栖动物等的数量减少;河蟹的爬行活动对田泥有松动作用,可以改善田泥的土壤肥力而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可能会引起以水稻为食物的其他动物的数量增加。
问题探讨
课本P22
稻田中生活着多种底栖动物。在稻田中饲养中华绒螯蟹(俗称“河蟹”),由于河蟹喜食底栖动物和杂草,底栖动物和杂草都会减少。同时,河蟹的爬行能起到松动田泥的作用,因而有利于水稻的生长。
讨论:
3.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上来分析,像这样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的集合称为什么?
在 聚集在     中      的   。
群落
一定区域
各种生物种群
集合
群落不是生物的简单集合,而是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P24)
包括全部(植物、动物、微生物)生物
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相同时间
以下描述是否属于生物群落:
1.一个池塘中的各种鱼和植物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
2.一片草原上的全部植食性动物( )
3.一片森林里的全部生物 ( )
4.同一时间一家饭店笼子中的鸡、厨房的蔬菜等各种生物( )
×
×

概念:
课本P22
×
1.下列生物群体可称为生物群落的是( )
A.一片森林中的各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
B.一个池塘中的各种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
C.一座山上的各种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全部生物
D.一片草地上的各种杂草等植物和兔、鼠、昆虫等动物以及各种蘑菇等大型真菌
练习
C
没包括细菌等微生物
群落
课本P22
视角决定问题——以群落和种群研究为例
数量特征
最基本特征
年龄结构
性别比例
出生率
死亡率
迁入率
迁出率
直接 影响
研究种群的核心问题
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种群密度
影响
其他特征
“J”形增长
“S”形增长
波动
下降
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
影响因素
数量
变化
群落
课本P22
视角决定问题——以群落和种群研究为例
研究群落的核心问题
群落的范围和边界如何?
群落中有多少种群?
哪些种群占优势?
群落中各个种群分别占据什么位置?
群落中各个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群落具有怎样的时空结构?
群落的演替情况是怎样的?
边缘效应
(丰富度、优势种…)物种组成
生态位
种间关系
季节性、空间结构
群落演替
种群的相互
关系及其发展
新疆北部针叶林
福建武夷山常绿阔叶林
部分物种名录
新疆五针松、新疆冷杉、新疆云杉
部分物种名录
米槠、木荷、狗脊、芒萁
是_____________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
1.研究物种组成的意义:
群落的物种组成
课本P23
区别不同群落
寒带常绿针叶林
北极冻原
热带雨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
一个群落中__________的多少,即物种丰富度
群落的物种组成
课本P23
2. 衡量指标:
物种数目
判断:某湿地退化食物不足,某种鸟类死亡率增加,导致群落丰富度降低( )
×
物种丰富度


我国从东北到海南的森林群落,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注意:物种丰富度与物种的种类数目有关,与生物个体数量无关,生物个体数量多,但种类不一定多,如人工林
群落的物种组成
课本P23
3.特点:
优势种和常见种
(1)优势种:
在群落中,有些物种不仅 ,它们对群落中其他物种的 ,往往占据优势

数量很多
影响也很大
1
2
3
1
2
3
木荷
米槠
甜槠
武夷山常绿阔叶林
群落的物种组成
课本P23
3.特点:
优势种和常见种
(2)常见种:
1
2
1
2
狗脊
芒萁
1
一些物种虽然在群落中比较 ,但对其他物种的 ,
它们就 。
常见
影响不大
不占优势
武夷山常绿阔叶林
群落的物种组成
课本P23
3.特点:
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
优势种会不会一直存在?
羊草
糙隐子草
碱蓬
放牧强度加大
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原来不占优势的物种可能逐渐变得有优势;原来占优势的物种也可能逐渐失去优势,甚至从群落中消失。
控制放牧强度对于维持草原群落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思考】对畜牧业生产有什么启示?
过度放牧
2.下列关于物种丰富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群落中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B.不同群落生物的丰富度是不同的
C.从赤道到北极,群落的丰富度逐渐减少
D.丰富度越大的群落,其结构越复杂
练习
A
种间关系
课本P24
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原始合作(互惠)
互利共生
种间互助
种间斗争
种间竞争
捕食
寄生
同类相食
争夺配偶
争夺生活场所
种内斗争
种内互助
蜂、蚂蚁等
母鸡保护小鸡
生物之间的关系
种内关系
种间关系
蚂蚁和蚜虫
蚂蚁和蚜虫
种间关系
课本P24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______,但分开后,
各自也能_________
1.原始合作(互惠)
(1)概念:
(2)特点:
双方都受益,分开也能独立生活
都受益
独立生活
(3)实例:
海葵和寄居蟹
海葵与寄居蟹
鳄鱼与牙签鸟
鳄鱼与牙签鸟
种间关系
课本P24
1.原始合作(互惠)
(4)数量坐标图和营养关系图:
营养关系图
数量坐标图
时间
个体数
0
A
A
B
B
生物A
生物B
种间关系
课本P24
2.互利共生:
(1)概念:
(2)特点:
(3)实例:
两种生物长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同生活在一起
相互依存
彼此有利
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
①豆科植物和根瘤菌
植物向根瘤菌提供有机养料,根瘤菌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含氮的养料,供植物利用
大豆根
②地衣(藻类与真菌的共生体)
地衣 =藻类 + 真菌
有机物
水分、无机盐
(一般不能独立生存)
种间关系
课本P24
2.互利共生:
(4)数量坐标图和营养关系图:
数量坐标图
营养关系图
时间
个体数
0
生物A
生物B
A
B
同生共死
种间关系
课本P24
原始合作与互利共生的区别
原始合作: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时对双方都有利,但这种合作不是必须的,不存在依赖关系,分开后可以各自独立生活
互利共生:
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合作是必须的,发展到彼此不能分离的程度,一般不分开,分开后不能独立生活
——两种生物分开后能否独立生活
种间关系
课本P24
3.捕食
(1)概念:
(2)特点:
(3)实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现象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此消彼长”的不同步性波动变化
被捕食者“先增加先减少”
捕 食 者“后增加后减少”
翠鸟捕鱼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种间关系
课本P24
3.捕食:
(4)数量坐标图和营养关系图:
被捕食者___增加___减少,一般情况下数量峰值____;
捕食者___增加___减少,一般情况下数量峰值____;






生物A
生物B
数量坐标图
A
B
营养关系图
时间
个体数
0
被捕食者
捕食者
种间关系
课本P24
3.捕食:
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是一场军备竞赛,相互影响,共同进化。
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种负反馈作用,使两者的种群数量趋于稳定。
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环境容纳量(K值)分别是?
M2
N2
种间关系
3.捕食:
大鲈鱼以小鲈鱼为食,是不是捕食关系?为什么?
不是捕食关系,大鲈鱼和小鲈鱼为同一物种,属于种内竞争
注意:
★同种生物的成体以幼体为食,不是捕食关系,而是种内竞争
★捕食不只是动物之间,动物以草为食等,也是捕食关系
★捕食不包括一种生物以非生物为食
(即不包括分解者、绿色植物从土壤吸取营养)
(如猪笼草、捕蝇草捕食苍蝇)
种间关系
课本P24
4.种间竞争
(1)概念:
(2)特点:
_____或________生物共同利用______的_________和_____而产生的_________的现象
两种
更多种
同样
有限资源
空间
相互排斥
①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即呈现“你死我活”的变化
②相互抑制,呈现“此消彼长”的同步性变化(势均力敌)
种间关系
课本P24
4.种间竞争
生物A
生物B
竞争能力悬殊
竞争能力相当(势均力敌)
时间
个体数
0
数量坐标图
生物A
生物B
时间
个体数
0
数量坐标图
A
B
C
营养关系图
(3)数量坐标图和营养关系图:
两个物种在数量上呈现“你死我活”或“此消彼长”的同步性变化
种间关系
课本P24
4.种间竞争
(4)实例:
大草履虫和小草履虫
竞争力悬殊“你死我活”
同一草原上生活的非洲狮和斑鬣狗
竞争力相当“势均力敌”
捕食和种间竞争曲线的区别:
种间竞争
0
时间
数量
捕食
0
时间
数量
①从变化趋势看:先增先减的是被捕食者
②从峰值看:被捕食者的个体数往往多于捕食者
不同步性变化的“此消彼长”
竞争力相当的两个物种数量相当
同步性变化的“此消彼长”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逐年引入一定数量的三种生物A、B、C,这三种生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种间关系,其种群密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
(1)物种A与物种B的关系?
(2)物种B与物种C的关系?
捕食
种间竞争
练习
蚊子与人、马蛔虫和马、菟丝子与植物、噬菌体和细菌
种间关系
课本P24
5.寄生
(1)概念:
(2)特点:
(3)实例:
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中_________并通常对宿主 的现象
体液
组织
已消化的物质
获取营养
产生危害
寄主受害,寄生者受益,分开对寄生者不利
种间关系
课本P24
5.寄生:
(4)数量坐标图和营养关系图:
体内寄生
体表寄生
时间
个体数
0
宿主(寄主)A
寄生生物B
B
A
A
B
营养关系图
注意:
宿主的个体数目有可能减少,有可能不变,一般情况宿主个体数不会变为零
数量坐标图
【思考】寄生与捕食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捕食:被捕食者将被杀死或造成身体器官的明显残缺
(被捕食者的结构已经不完整,甚至死亡)
寄生:寄主结构完整,且寄生者一般不把寄主杀死
【思考】寄生与腐生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寄生是从活的生物体获得营养物质;腐生是从死的生物体获得营养物质
【思考】寄生与互利共生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寄生:对寄生者有利,对宿主有害;
互利共生:两者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种间关系
判断下列营养关系图的种间关系:
A
A
B
B
原始合作
A
B
A
B
捕食
体表寄生
A
B
互利共生
A
B
C
种间竞争
B
A
体内寄生
寄生
寄生
判断下列曲线的种间关系:
0
时间
数量
捕食
种间竞争
互利共生
种间竞争
0
时间
数量
0
时间
数量
0
时间
数量
“你死我活”
“势均力敌”
或原始合作
0
时间
数量
宿主(寄主)
寄生生物
寄生
1.棉蚜题型微小,能附着于棉花植株上生活繁殖,以吸取棉花汁液为食。
棉蚜与棉花的种间关系是 。
2.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
寄生
分析:
水稻与稻飞虱:
水稻与病毒V:
青蛙与稻飞虱:
捕食
寄生
寄生
练习
种间关系
课本P29 二、拓展应用N.1
捕食(拟寄生)
《诗经 小雅 小宛》写道:“螟蛉有子,蜾蠃负之。”古人以为蜾蠃不产子,因此会捕捉“螟蛉”当作“义子”来养育。南北朝时期,医学家陶弘景发现,蜾蠃把螟蛉衔回窝中,用尾上的毒针刺入螟蛉体内,并在其身上产卵。所以,他认为螟蛉不是“义子”,而是蜾蠃幼虫的食物。
这两种生物存在怎样的种间关系?
寄生:
吸取宿主养分,通常不会造成寄主的死亡
捕食:
包括植食,肉食,拟寄生等
拟寄生的特点为总是导致寄主死亡,这与寄生有本质区别
练习
1.结合种间关系的概念及下列材料,判断有关生物的种间关系。
①白蚁消化道内的鞭毛虫分泌的纤维素酶能将纤维素分解,其分解产物可被白蚁利用;同时鞭毛虫也能从白蚁体内获得所需的养料 
②白尾鹿遇到危险逃跑时,尾巴高举露出臀部白斑以告警同伴 
③菜青虫以十字花科植物的幼叶为食 
④鸣禽在繁殖季节可以通过鸣叫、占区行为告警其他同种生物,以保证其繁殖所需空间 
⑤榕树的气生根能沿着附近其他树木生长,最终往往会把其他树木缠死 
⑥蚂蚁喜欢吃蚜虫分泌的蜜露,并把蜜露带回蚁穴喂养幼蚁。同时,蚂蚁精心保护蚜虫,驱赶并杀死蚜虫的天敌,越冬时还会把蚜虫的卵带回蚁穴加以保护 
⑦蝉吮吸树的汁液
互利共生
种内互助
捕食
种内竞争
种间竞争
原始合作
寄生
[例1] 下列有关种间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马蛔虫和马属于寄生关系
B.食性相同的异种鸟类分布在树林的不同位置能有效降低种间竞争
C.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不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D.豆科植物和根瘤菌之间属于互利共生的关系
解析 马蛔虫寄生在马体内,二者之间属于寄生关系,A正确;食性相同的异种鸟类分布在树林的不同位置能有效降低种间竞争,B正确;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虽没有共同的食物,但也可能争夺生存空间,C错误;豆科植物和根瘤菌是一种互利共生关系,二者相互依存,彼此有利,D正确。
C
练习
练习
[例2] 如图1、2、3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1所示
B.植物病毒与植物间的数量变化关系如图1所示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反映的种间关系如图2所示
D.图3表示的是种间竞争关系,后期X的种内竞争加剧
B
互利共生
捕食
种间竞争
种间关系
课本P25
资料2:某地海边潮间带分布着海星、藤壶、贻贝、帽贝、石鳖等动物,海星可以捕食该群落中的其他四种动物,其它四种动物之间无捕食关系。在一个16m2的实验样地中,人为去除该样地的所有海星,几个月后,藤壶在该地实验样地中占据优势,数量最多;再过一段时间,贻贝成为最终占优势的物种。
海星与后四种动物存在捕食关系;后四种动物以水中的浮游生物、腐殖质等为食,彼此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但在人为去除捕食者海星之后,藤壶、始贝、帽贝和石鳖之间主要是种间竞争。且占优势的物种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由此可见,捕食会影响自然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种间竞争的强弱,进而调节物种的种群密度。
分析种间关系对群落的影响
思考.讨论
讨论2:资料2说明捕食、种间竞争在群落中是怎样相互联系的?
种间关系
课本P25
资料1:红尾鸲和鹟都捕食飞虫,也常常从树叶及树冠末梢上啄食昆虫。在两种鸟共同生活的地区,红尾鸲喜欢在疏林和缓坡处活动,而鹟更喜欢选择密林和陡坡。如果只有一种鸟存在,那么无论红尾鸲还是鹟,它们觅食的范围都比共存时更大。
红尾鸲和鹟的食性比较相似,种间竞争导致两个种群的分布范围缩小,甚至错开,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提高了对资源和空间的利用。
分析种间关系对群落的影响
思考.讨论
讨论1:红尾鸲和鹟的种间竞争对两个种群的分布有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