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 五 年级下册第 八 单元《 杨氏之子 》。
下面我从多元视角说教材、联系学情说目标、思维生长说学程这三方面展开说课。
多元视角说教材
1.单元整体
先从纵向承接来看。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这是对三年级上册“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三下“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能力要求的提升,也是对四年级上册“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的发展承接。
再从单元内横向来看。本单元人文主题是“风趣和幽默是智慧的闪现”,基于这一主题,本单元有机编排了一组课文,表达风趣的方式各有不同,文言文《杨氏之子》主客谐音逗趣的应答式幽默,《手指》一文由物及人的吐槽式幽默,《童年的发现》自我调侃的自嘲式幽默。
作为本单元的第1篇课文,它承载着语文要素教学的示范价值,落脚点应在于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基于这样的定位,我们再来看文本。
2.文本特质
课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描述了杨氏之子和孔君平的对话,利用姓氏做文章,你来我往,一说一答。读着这篇课文,你会发现它有独特的教学价值:
从语言特色来看:本文语言风趣幽默、彰显斗志之趣。
从文章结构上看:全文结构清晰,故事情节紧凑,文章层次巧妙,一问一答过渡自然。
从表达方式上看:本文运用类比思维,达到幽默的效果。
文本特质正好是落实“风趣”这一语文要素的具体载体。
联系学情说目标
再联系我班学生实际,他们虽具备了较强的自主识字、写字与阅读能力,但不具备深入探索文章的写作方法及语言魅力的能力。“语言风趣”是一种感觉,很多时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预计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我将“感受人物的言语智慧”确定为本课的核心学习内容。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本课学习目标:
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识字,会认识“诣、禽”2个生字,会写“梁、诣、禽”3个字。
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读好句中停顿,熟读成诵。
围绕“甚聪惠”,在多角度诵读过程中品味对话中的巧思,读懂杨氏子的机智。
以上目标分两课时达成。其中目标二是重点,目标三是重点也是难点。
三、思维生长说学程
三大学习目标化为三大教学板块进行推进。
板块一:字词闯关,熟读文言
分两个环节展开学习——
环节一:创设情境,走进文言
课一开始,我创设大闯关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第一关,关注题目。我出示以下三个题目:(1)本文作者是谁?选自哪本书?(2)简单介绍下《世说新语》(3)说一说题目的意思。预计第3个题目对学生来说有点难度,我便引导学生理解“氏”和“之”的意思,接着让学生学以致用,用文言文方式进行自我介绍。
第二关,关注字词。
通过对课前预习单的统计,分组出示字词。第一组是两个多音字:为、应。第二组交流生字识字方法,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的方法识记“诣、禽”,第三组运用联系上下文、借助注释等方法理解“惠、诣、乃、示”。相机指导书写“ 梁、禽 ”。
环节二:读思结合,品味语言
这一关对应着课后习题1,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我主要分三个步骤推进。
第一步,我创设朗读PK赛的任务情境,然后出示标有停顿的课文,让学生自由练读。
第二步,我出示朗读评价表。让学生对应着评价的量化标准再次同桌合作练读。预计学生在练读过程中对这两句的停顿会有不同的看法。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我引导学生对比朗读这两个句子,让学生发现两句停顿相似之处,学生很快发现规律,我顺势小结停顿方法:在文言文中,人物和事件之间通常需停顿。
第三步,通过学生小组pk读、男女生赛读、师生对读等方式,学生把握文言文的停顿,掌握语音的高低缓急。学生在熟读中我又提出更高要求,通过挖空、竖向排版文字、不同字体呈现文本等方式引导学生背诵课文。自此,落实目标1、2。
【这个板块我设置pk赛,让孩子在兴趣盎然的氛围中学习文言文,个性化解读帮助孩子鉴赏品味,让学生的阅读有更强的指向性。】
板块二:细读品味,理解“文言”
这个板块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将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教学分四个环节展开。
环节一,理解文义
我先请学生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已学方法来理解课文大意,在学生自学基础上,他们提出了不懂的句子是这两处。一处是“为设果”,另一处是“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我设计了用人物填补省略部分的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然后进行师生文白对读,同桌互读,在朗读中理解文言文。
环节二,融合图表,说演文言
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先默读课文,接着圈出文中主要人物动作的词,划出人物对话的句子,再填写作业本第三题表格。
人物 孔君平 杨氏之子
动作 ______其父 _______ 指以示儿 _______ 应声答
语言 此时君家果。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将巡视指导,一方面提醒学生专注阅读,另一方面也了解学生完成的基本情况,指导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概括。在此过程中,预计学生在提取“呼儿出”和“应声答”之处会遇到困难。我引导学生小组内互相对比,互助完善,再联系上下文明确答案,最后订正。然后让学生借助表格,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环节三,交流探讨,体会“聪惠”
我再词让学生聚焦表格中的语言,让学生朗读对话,想一想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这是个聪明的孩子?要求学生边读边圈画批注。这一环节是本课难点,我分四步落实。
第一步,读一读,体会杨氏子思维巧妙。我先出示文中的对话,让学生边读边发现语言秘妙。
第二步,比一比,体会杨氏子语言委婉。我出示以下三个句子,让学生对比读一读,思考哪句话比较委婉。再追问,杨氏之子称呼孔君平什么?说一说“夫子”的含义,以此让学生体会杨氏子表达有礼。
第三步,换一换,体会人物机敏。我请学生为“应声”找一个近义词,预计学生会换成“马上、迅速、不假思索”等词,然后让学生换词后再次品读,学生在读中感悟“应声答”的机敏。接着师生研读,读出杨氏子的聪惠。
第四步,演一演,展示人物机智。这一步我先创设了“中国好少年”小剧场的情境,让学生小组合作,演绎故事。在然后出示评价标准,学生对照评价表自评、互评。自此,完成教学目标三。
【本板块的教学化阅读流程为“言语的再现、发现和表现”。学生在反复品读练习中,步步展开人物思维过程,感受人物的“言语智慧”,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板块三:拓展阅读,提升“聪惠”
这一板块我安排了两个环节
环节一:运用“智慧言语”
学生在获取杨氏之子言语智慧的秘妙后,我引导他们思考:如果有一天,你遇到了黄君平、柳君平、王君平,你会如何来回答呢?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掌握“幽默风趣”的密码。
环节二:联读《徐孺子赏月》
接着我出示联读篇目,先让学生借助注释理解文章的意思,再引导学生说说徐孺子作答的巧妙之处。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发现徐孺子是通过举例子,把人的眼睛和月亮进行比较,显得很是巧妙。
【阅读的快乐来自于思维的张力。本环节的拓展阅读,能丰富阅读感觉与发现。】
我为本课设计了两个作业:1.收集身边的“智慧言语”,这是实践作业。
推荐阅读《世说新语》
这是我的板书,既是文脉梳理,落实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又有学法提炼。
本设计我充分估计学生学习的起点和困难,借助朗读、提问、表格等支架,撬起了学生学的活动,让学生亲历语言实践的历程,发展思维能力,获得审美体验,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