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说课稿
各位评委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手指》。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三个部分进行说课。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首先我来说一说我对教材的解读。
1.单元视角
先从纵向承接来看。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这是对三年级上册“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三下“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能力要求的提升,也是对四年级上册“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的发展承接。
再从单元内横向来看。本单元人文主题是“风趣和幽默是智慧的闪现”,基于这一主题,本单元有机编排了一组课文,表达风趣的方式各有不同,文言文《杨氏之子》主客谐音逗趣的应答式幽默,《手指》一文由物及人的吐槽式幽默,《童年的发现》自我调侃的自嘲式幽默。三篇课文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幽默风趣给人们带来的快乐,从第一篇的读中体会、说中尝试运用,到第二篇的读中自主发现、仿写中尝试运用,再到第三篇略读课文中的读法运用,循序渐进,层层落实。
2.文本视角
再定点来看文本。
《手指》是丰子恺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文章选取生活中最熟悉又最不起眼的素材——手指,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每根手指的姿态和不同用途。
细读文本,我发现有以下两个特点:
从语言特色来看:作者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加上生动的修辞手法,让各具特色的五指形象跃然纸上。
从文章结构上看:全文结构清晰严谨,条理清楚,首尾呼应,课文配有形象有趣的手指插图,令读者在图文结合中进一步感悟生活哲理:团结就是力量。
3.学习任务群
本单元语文要素旨在引导学生“感受文学语言的独特魅力”,结合文本特质,对应2022版课标,本单元主要归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
4.立足学情
结合我班学生实际,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了较强的自主识字、写字与阅读能力,但不具备深入探索文章的写作方法及语言魅力的能力。“语言风趣”是一种感觉,很多时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预计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我将“梳理五根手指的各自作用”和“感受课文语言的风趣幽默”确定为本课的核心学习内容。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
基于教材的理解、学情的研判,我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认识“揿、窈、窕”等13个生字,借助词典、联系生活理解“附庸、扶衬”等词语意思。
借助表格,理清课文结构并说出无根手指的作用。
借助“手指卡”品悟课文幽默风趣语言,并迁移运用。
其中目标二是重点,目标三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第三部分: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分四个板块进行学程解说:
板块一: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
这个板块我分三步走:共情导入——新学字词——理清文章脉络
第一步:出示一组漫画,让学生欣赏著名画家丰子恺先生的画作,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再通过简短资料了解作者丰子恺。
第二步:基于预习检查字词。通过对课前预习单的统计,分组出示词语。第一组是难读的三个词语:揿电铃、秽物、窈窕,重点指导“窈窕”,两个三声变调。第二组出示难理解的三个词语:扶衬、附庸、爱憎。看图理解“秽物”;联系上下文理解“附庸”,联系生活理解“爱憎”,相机指导书写“庸”,并完成作业本第2题。自此,完成教学目标一。
第三步: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然后找出中心句,思考整篇课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学生自主学习后,集中交流,引导学生发现课文是总分总结构,先总写一只手上的无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然后具体写了无根手指头的样貌特点和作用,最后总结出无根手指头团结一致,就能根根有力量。
【本版块教学,以漫画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期待。基于预习单学习字词,有助于找准学习起点,摸准学情,从而高效展开言语实践活动】
板块二:借助表格,凸显特点
第二板块,我围绕“梳理五根手指各有什么作用”,请学生再次走进文本,分两个步骤展开自主学习。
第一步,默读课文,用“——”划出手指的样貌特点,用“~~”划出手指的作用,同桌合作完成手指卡。
这个学习活动是本板块的核心任务,我会分步骤推进。
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默读课文,试着独立自主填写,接着校对表格,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将巡视指导,一方面提醒学生专注阅读,另一方面也了解学生完成的基本情况,指导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概括。在此过程中,预计学生在提取食指和中指作用的信息之处会遇到困难。我相机引导学生找到这食指作用的关键句,圈画表示作用的关键词,发现可以根据关键句大意进行简洁概括,再让学生提炼概括其他手指作用。
【本板块的教学,充分体现了顺学而导的理念,我给予学生充分的语文实践时空,特别是表格的梳理,通过图像化阅读策略把学生的思维过程可视化,摘录关键词、互学互动,学生不是被动接受一个结论,而是经历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
板块三:聚焦方法,破解语言密码
这一板块,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将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教学分四个环节展开。
环节1.提取信息,了解特点
先聚焦大拇指,破解丰子恺语言密码。课件出示课文第2自然段,请学生读一读,然后思考大拇指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了阐述这个特点,列举了哪些例子?学生在充分朗读基础上,填写大拇指卡。
环节2.反馈交流,发现密码
学生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发现了三个密码:
①密码1列举事例:学生发现作者紧紧围绕大拇指特点来例举事例
②密码2朗朗上口的短句
③密码3拟人:
这一发现基于我先出示句子:“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比人家少一个关节。”接着提问:这样的描写你喜欢吗?在学生充分交流基础上,出示“大拇指又粗又短,构造简单。”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对比,发现作者是运用拟人手法,塑造大拇指憨厚形象。
环节三3.举一反三:破解密码
这个环节我先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第一步,独学,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3-5自然段,选择自己喜欢的手指卡,想一想文章列举的例子突出了手指的什么特点和作用。第二步,互学,小组合作填写手指卡。第三步共学:小组派代表分享学习成果。
交流中学生会发现作者除了巧妙运用“列举”密码写出手指的样貌特点和作用外,还发现作者语言十分真实。
环节4.做批注,品语言密码
这个环节我先请学生读课文2-5自然段,摘抄他们认为有趣的句子,写下自己的感受。学生细品句子后,我再根据他们的交流随机点拨。预计学生会抓住“相帮扶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劲扳住”这一组关键短语和“由他...叫他...叫他...叫他....”这个关键句说自己的发现。此时我追问:你仿佛听到大拇指在说什么?引导学生想象说话。此时,学生思维的张力得以打开,再通过师生合作朗读,在读中体悟作者表达上的精妙和幽默。
接着引导学生说说大拇指和食指的特点,联系生活思考:由大拇指和食指你想到了生活中的什么人?在交流反馈中解决课后第三题。
【本板块的教学化阅读流程为“言语的再现、发现和表现”。明确简洁,易操作,避免了繁琐的教学过程。其过程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主动发现中,促进言语的的“生长”“创造”。】
板块四:举一反三 运用语言密码
最后我设计了小练笔,让学生模仿课文语言,从人的五官中选一个写一段话,为五官做代言。在然后出示评价标准,学生对照评价表自评、互评。自此,完成教学目标二、三。
【阅读的快乐来自于思维的张力。读与写的积极互动,能丰富阅读感觉与发现。通过自评、互评学生习得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我为本课设计了两个作业:1.为自己的五官配上漫画插图。这是实践作业。
推荐阅读《缘缘堂随笔》
这是我的板书,既是文脉梳理,落实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又有学法提炼。
本设计我充分估计学生学习的起点和困难,借助图片、提问、表格等支架,撬起了学生学的活动,让学生亲历语言实践的历程,发展思维能力,获得审美体验,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