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童年的发现 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23 童年的发现 说课稿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1 11:11: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童年的发现》说课稿
各位评委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童年的发现》。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三个部分进行说课。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首先我来说一说我对教材的解读。
1.单元视角
先从纵向承接来看。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这是对三年级上册“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三下“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能力要求的提升,也是对四年级上册“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的发展承接。
再从单元内横向来看。本单元人文主题是“风趣和幽默是智慧的闪现”,基于这一主题,本单元有机编排了一组课文,表达风趣的方式各有不同,文言文《杨氏之子》主客谐音逗趣的应答式幽默,《手指》一文由物及人的吐槽式幽默,《童年的发现》自我调侃的自嘲式幽默。三篇课文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幽默风趣给人们带来的快乐,从第一篇的读中体会、说中尝试运用,到第二篇的读中自主发现、仿写中尝试运用,再到第三篇略读课文中的读法运用,循序渐进,层层落实。
2.文本视角
再定点来看文本。
《童年的发现》一文以儿童视角描述“我”九岁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有趣过程。
细读文本,我发现有以下两个特点:
从语言特色来看,本文俏皮的语言和幽默的自我调侃令人忍俊不禁。
从文章结构上看,本文以“发现”为中心,用倒叙手法讲述故事,其中穿插了许多内心独白,用自言自语的形式幽默地表达内心想法。
3.学习任务群
本单元语文要素旨在引导学生“感受文学语言的独特魅力”,结合文本特质,对应2022版课标,本单元主要归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
4.立足学情
结合我班学生实际,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了较强的自主识字、写字与阅读能力,但不具备深入探索文章的写作方法及语言魅力的能力。“语言风趣”是一种感觉,很多时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预计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我将“找出课文有趣的部分”和“感受课文语言的风趣幽默”确定为本课的核心学习内容。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
基于教材的理解、学情的研判,我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祸、痴”等10个生字,借助词典、联结生活理解“胚胎、困窘”等词语的意思。
2.借助图示支架,梳理内容,理清“我”的探究过程。
3.借助“妙言趣语推荐卡”品悟课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通过对比阅读,发现本单元三篇文章中幽默的异同,并迁移运用。
其中目标二是重点,目标三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第三部分: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分四个板块进行学程解说:
板块一:学习生字词,梳理内容
这个板块我分三个教学环节。
1.检查字词。我先出示本课阅读提示,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接着基于预习检查字词。通过对课前预习单的统计,分组出示词语。第一组是难读的二个词语:胚胎、祸患。第二组出示难理解的三个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天赋痴迷”,联系生活理解“绞尽脑汁”、查字典理解“困窘”。自此,完成教学目标一。
2.借图示支架,梳理趣事。想要品味本课的风趣言语、解锁幽默密码,首先要理清作者童年发现的趣事。但这是一篇叙事散文,行文有序,但脉络不明晰。预计梳理课文脉络对学生而言是有难度的。
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分三步展开指导:第一步,我先出示作业本第二题的图示,再引导学生化身作者,梳理“我”经历了怎样的探究过程,学生借图示支架能更清晰地将全文按探究过程分为四个部分。第二步,我让学生默读3-13自然段,继而引导学生圈画关键词句填写图示。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将巡视指导,一方面提醒学生专注阅读,另一方面也了解学生完成的基本情况,指导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概括。在此过程中,预计学生在概括第13自然段的探究过程会遇到困难。我引导学生小组内互相对比,互助完善,形成完整、有序、简洁的探究图示。第三步,我让学生借助图示,清楚完整地讲述“我”的探究过程,初步感受“发现自己梦中飞行”“请教老师”“痴迷研究”“绞尽脑汁思考”这一步步过程中的乐趣。自此,完成目标二。
3.对比观察,探表达秘妙。紧接着我以图示为支点,引导学生纵向、横向观察这个思维导图,让学生谈谈发现。预计学生竖着看图示,会发现作者的问题一个接一个的,从“发现——请教——研究——思考”,学生感受到作者是个求知若渴、寻根究底的孩子,这是人物内心的秘妙。接着横看图示,学生会发现课文是按“我的问题——探究过程——结果”的顺序来写的,这是写作顺序的秘妙。
【本板块的教学,充分体现了顺学而导的理念,我给予学生充分的语文实践时空,特别是表格的梳理,通过图像化阅读策略把学生的思维过程可视化,摘录关键词、互学互动,学生不是被动接受一个结论,而是经历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
板块二:借推荐卡,品味语言
本板块是本课的重难点。由于本课是外国作家的作品,从语言中感受幽默的趣味这个目标对学生来说是很困难的,我尝试让学生借助“妙言趣语”推荐卡来突破这个难点。我将分两个步骤来展开教学:
第一步:删改对比,示范批注。我先让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再出示删掉“完全、独立”两个词的句子,让学生对比朗读。在删改对比中,预计学生能明显地觉察到“完全、独立”等词读来趣味十足。然后我引导学生说一说有趣的感受,预计学生能感受作者语言中的“自鸣得意、自吹自擂”。教师示范填写“妙言趣语推荐卡”,摘录有趣的句子后,可在趣味十足的字词下作标记,给幽默指数打星,将自己体会到的“自以为是”等幽默感受写在评论处。
(2)借推荐卡,自主品悟。自学第1自然段,学生回归文本寻找妙言趣语,比较选择最风趣的一处,填写“妙言趣语推荐卡”,借助推荐卡自读品悟。而后,第二次填写推荐卡,在组内、班内交流,分享个性化的感受,发表独特的观点。在交流时,重点聚焦以下几句:
在交流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我相机补充被迫害、被驱逐的科学家故事,引导学生发现“把自己和世界上有重大发现的人相提并论,这是一种善意的自嘲,既调皮可爱又风趣幽默,更是作者智慧的折射”。最后,通过朗读加深理解。
【本板块的教学化阅读流程为“言语的再现、发现和表现”。明确简洁,易操作,避免了繁琐的教学过程。其过程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主动发现中,促进言语的的“生长”“创造”。】
板块三:比趣,关联思辨
在单元整体意识下,需以精读课文的“点”,串起略读课文的“线”,得法于课内。将单元课文联结在一起,发现、对比不同语境中不同的言语表现和言语风格,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体会风趣语言背后的智慧。
(1)对比阅读,比较“趣思”。结合交流平台,对比《杨氏之子》《手指》《童年的发现》三篇课文,借韦恩图比较、思考、发现文章风趣语言的异同,小组讨论,碰撞思维。
(2)整合梳理,建构“趣思”。全班头脑风暴,交流完善图示,从形式、内容、语言等多角度进行梳理。学生在整合中发现幽默风趣的语言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思维路径,但都闪现着智慧的光芒。
板块四:延趣,迁移表达
这个板块我设计了小练笔,学生品读了费奥多罗夫《童年的发现》后,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童年生活中曾有过的那些有趣的“发现”,迁移表达,试着用上“内心独白、诙谐调侃”这样风趣幽默的语言写一写,再出示评价标准,学生对照评价表自评、互评。自此,完成教学目标三。
【阅读的快乐来自于思维的张力。读与写的积极互动,能丰富阅读感觉与发现。通过自评、互评学生习得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我为本课设计了两个作业:
1.和家人聊一聊自己曾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尴尬或困境,聊聊当时的自己是如何应对的这是实践作业。
2.推荐阅读《佐贺的超级阿嬷》
这是我的板书,既是文脉梳理,落实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又有学法提炼。
本设计我充分估计学生学习的起点和困难,借助图片、提问、表格等支架,撬起了学生学的活动,让学生亲历语言实践的历程,发展思维能力,获得审美体验,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