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 童年往事》单元设计 (语文组)
主题名称 童心未泯 回味童年 适用年级 五年级
匹配内容 五年下册第一单元 总课时数 3课时
融合学科 语文学科 跨学科( 科学、信息、体育、美术)
主题学习设计说明
为了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求,《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提出各门课程原则上至少要用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引领儿童将语文学科知识与自己感兴趣的学科进行勾连,打通课堂内外,融合多门学科,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我们结合统编版语文教材五下第一单元口语交际“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综合运用语文、信息科技、美术等学科知识和技能,开展“童心未泯 回味童年”的跨学科学习活动,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力。
主题学习目标
学科目标: 1.会认41个生字,读准3个多音字,会写18个字,正确读写11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能边读诗句边想象诗句描写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能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把古诗改写成短文。 4.默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能抓住课文中重要的语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素养目标: 1.在任务情境中,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了解大人的童年生活。 2.能够制作问题清单,根据问题清单对大人进行访谈,并记录交流。 3.能够运用文字、图像、视频等多种媒介,汇报分享学习成果。 4.能够通过跨媒介,欣赏童年的歌曲,了解童年的游戏,图文结合绘制心中美好的童年生活等活动,充分整合美术、信息科技等学科学习内容,并表达自己的情感。
主题学习规划(思维图)
学习规划表
课时 任务 学习活动 课时目标 学习评价 学习资源 关联素养
1 唱童年记忆 活动 1: 1.了解歌曲内容。 2.感受童年时光的美好情感。 歌曲、视频 应用意识
活动 2: 1.了解大作家的童年往事的表达方式; 2.学会《童年》的旋律; 收集的资料、 音乐 创新意识 合作意识
活动 3: 明确自己印象深刻的事。 能用《童年》的旋律,唱自己的童年。 音乐视频 合作意识 应用意识
2 玩童年游戏 活动1:了解祖辈的童年 了解祖辈的童年游戏。 明确口语交际目标。 图片、视频 应用意识
活动2:采访祖辈的童年 1.确定好提问对象,针对提问对象列出问题清单。 2.认真倾听,在交流时边听边记录。 采访单 创新意识 合作意识
活动3:玩祖辈童年游戏 根据整理的记录有条理地表达。 玩一玩,演一演祖辈的游戏。 评价单 合作意识
3 绘童年故事 活动1:打开回忆,谈论成长 回忆童年故事。 2.感受童年时光的美好。 收集的资料、图片 应用意识
活动2:定格“那一刻”,自主习作 1.能从自己的成长经历中选择一件印象最深的事,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2.能把感到长大的“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记录真实感受。 任务单 习作提纲 创新意识 合作意识
活动3:交流分享,绘出童年故事 交流分享童年故事。 能自己的童年故事画出来。 评价单 合作意识 应用意识
第一课时主题学习设计
任务名称 唱童年记忆
学习目标 1.学唱《童年》的旋律; 2.写自己童年片段; 3.能用《童年》的旋律,唱出自己的童年。
学习设计
活动一 :伴《童年》音乐 感童年美好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到童年,同学们的眼里往往只有年龄的增长,你们无时无刻不盼望着长大,却会忽视正在经历的童年中,那些点滴的瞬间。那么,童年到底是什么? 1.播放音乐:欣赏歌曲《童年》(罗大佑版),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感受音乐中传达的情感。 2.提问引导:这首歌让你想到了什么?你觉得童年是什么样的? 边听边欣赏《童年》的歌词: 池塘边的榕树上, 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 操场边的秋千上, 只有蝴蝶停在上面。 黑板上老师的粉笔, 还在拼命叽叽喳喳写个不停, 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 等待游戏的童年。 学生交流,表达自己对歌曲的感受。
设计意图: 本环节的设计旨在抛砖引玉,打开学生的对童年的美好有趣时光回忆。同时也为本单元的习作做好铺垫。
活动二: 听动人音乐 记深刻画面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伴着《童年》音乐,阅读片段萧红的《祖父的园子》中关于童年美好时光的片段,师生共读。 2.交流:萧红笔下的童年是什么样的?她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表达情感? 3.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经历,谈谈最难忘的童年瞬间。 听音乐《童年》,读《祖父的园子》,分享萧红童年美好时光; 交流萧红笔下的童年,结合写法说自己的感受。 分享自己现在的精彩的学习生活、生活中的难忘的时刻、好玩且有意义的游戏…… 分享时,其他孩子认真倾听,有共鸣的地方,或有相似的经历时可以边听边记录。
设计意图: 以《童年》旋律与歌词为背景,以作家的笔触为导向,拓宽学生对童年的美好的回忆,以便对自己歌词设计时有更好的锤炼。
活动三:写童年画面 唱童年感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用歌声传递童年的感动时刻,学唱歌曲《童年》,感受歌词中对童年的细腻描写。 池塘边的榕树上, 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 操场边的秋千上, 只有蝴蝶停在上面。 黑板上老师的粉笔, 还在拼命叽叽喳喳写个不停, 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 等待游戏的童年。 总是要等到睡觉前,才知道功课只做了一点点;总是要等到考试以后;才知道该念的书都没有念。一寸光阴一寸金,老师说过寸金难买寸光阴,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迷迷糊糊的童年。 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太阳总下到山的那一边;没有人能够告诉我,山里面有没有住着神仙。多少的日子里总是,一个人面对着天空发呆,就这么好奇,就这么幻想,这么孤单的童年。 阳光下蜻蜓飞过来,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水彩蜡笔和万花筒,画不出天边那一道彩虹。什么时候才能像高年级的同学有张成熟与长大的脸,盼望着假期,盼望着明天,盼望长大的童年。 2.讨论这首歌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如何通过声音和节奏传递这种情感。 3.让学生尝试为《童年》这熟悉的旋律创编歌词,或以自己熟悉的童年相关歌曲旋律的创编歌词。 4.分享自己的歌曲。 学生学唱歌曲《童年》,从歌词中交流自己的感受。 预设1.带来的旋律优美…… 预设2.《童年》的歌词,很有画面感,把童年的无忧无虑仿佛就展现再我们的眼前…… 预设3.这样的童年的画面仿佛也在我的脑海里出现,我也想像童年描述的一样,唱一唱自己的童年。 预设4.…… 边听《童年》的音乐,学着“池塘边的榕树上, 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 操场边的秋千上, 只有蝴蝶停在上面。 黑板上老师的粉笔, 还在拼命叽叽喳喳写个不停, 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 等待游戏的童年。” 写一写自己的童年片段。 修改自己的歌词。 小组合作修改自己创作的《童年》的歌词,评价表如下。 评价项目评价等级书写工整★有画面★能表达感受★★能填入旋律中★★能自己唱一唱★★★★
唱一唱自己创作的《童年》歌曲,一展歌喉。
设计意图: 走进自己的童年生活,把自己的童年的生活,以及感受,用音乐分享给大家,更为后面的口语交际与习作做好铺垫。
第二课时主题学习设计
任务名称 玩童年游戏
学习目标 1.确定好提问对象,针对提问对象列出问题清单。 2.认真倾听,在交流时边听边记录。 3.根据整理的记录有条理地表达。
学习设计
活动一 :了解祖辈的童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温暖的灯光下,听外婆讲她小时候的故事--村口放映的老电影、晚上点的煤油灯、学校旁的小人书摊等。一个个温情的童年故事,向我们诉说着那些遥远的童年味道。让我们一起走进大人们的童年岁月,了解他们小时候的故事吧!(板书课题: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 2.出示大人们童年生活的照片,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 学生交流。 分享自己知道的父母等长辈的游戏…… 分享时,其他孩子认真倾听,有共鸣的地方,或有相似的经历时可以边听边记录。
设计意图: 通过回忆已学的课文来导入本组专题,同时又为下面的口语交际设下铺垫。
活动二: 采访祖辈的童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确定采访对象。想一想,可以了解谁的童年? 点拨: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邻居等。 2.设计问题清单。以小组为单位,成员共同设计问题清单。 (1)出示教材中的两个问题清单,引导学生学习提问。 (板书:问题列清单) (2)小结提问方法。 一是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提问,也可以围绕一个话题提出多个 问题,提问要有序;二是不同的采访对象要提适合的问题。 3.采访要求:有礼貌;认真倾听;记录要点。 4.阅读采访小贴士。 采访小贴士 (1)采访前,要了解话题,并思考可以怎样向长辈提问。 (2)采访前还要准备好纸和笔。如果需要录音或录制视频,需准备好相关设备。 (3)开场白:“XXX,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今天我们想聊一聊您的童年…… (4)采访过程中,注意倾听,及时记录信息要点,以便整理。 (5)结束语:“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通过这次采访,我们对您的童年有了深入的了解。谢谢您,再见!” 1.采访内容:小组成员共同采访长辈,走进他们的童年。 2.采访要求:做好一次采访,需要小组成员团结合作,提问、记录需分工明确。(小组成员:2人提问,2人记录,1人为活动总监) 3.阅读“采访评量表”。 说明:优秀的用“★”表示,良好的用“〇”表示,合格的用“ √”表示。 4.根据问题清单,进行采访活动。 (1)每个小组打开设计好的问题清单。 (2)采访被邀请的长辈嘉宾。 (3)记录并整理。
设计意图: 为学生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搭建口语交际的平台,同时让学生明确向别人提问的礼节和要求以及注意事项,培养学生提问和做记录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和记录习惯。
活动三:玩祖辈童年游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童年故事讲解员:讲一讲他们的童年故事。 以小组为单位,在同学面前讲讲所采访到的长辈们的童年故事。 2.童年故事小演员:演一演他们的童年故事。 小组成员可以采用小品或其他形式进行展示。 3.童年故事评论员:评一评他们的童年故事。 小组成员当一回小小评论员,评一评长辈们的童年故事。 学生分享自己采访到的童年故事,有条理地表达,可以按顺序一条一条地表达,适当使用表示先后顺序的连接词。 分享时,其他孩子认真倾听,有共鸣的地方,或有相似的经历时可以边听边记录。 一起玩一玩他们的童年游戏,评一评长辈们的童年故事。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了解大人的童年生活,帮助学生学会提问的方法,与人交流的礼仪和整理信息并进行有条理的表达的交际技能。本节课注重给学生创设实践的环境,让学生在实际交流中切实得到提升。
第三课时主题学习设计
任务名称 绘童年故事
学习目标 1.能从自己的成长经历中选择一件印象最深的事,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2.能把感到长大的“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记录真实感受。 3.能把自己的童年故事画出来。
学习设计
活动一 :打开回忆,谈论成长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导入:“人不是慢慢长大的,而是一瞬间长大的。”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曾经这样说过。的确,成长往往会在一个不经意的瞬间发生,可能因为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句鼓励我们就感到了一丝触动,获得了一次成长,或是懂事了、或是感恩了、或是自信了、或是懂得了某种道理,或是学会了某种方法…… 2.请你读一读课本第14页的几个同学的成长经历,并想想自己有没有类似的经历。 学生交流。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己成长的历程,有没有某一个瞬间、某一件事情让你突然觉得自己长大了?想好之后,在小组内进行分享。 提示:想一想你是在哪一刻长大的呢?那一刻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或者是做了什么?那一刻你是怎么想的? 小组交流。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长大的“那一刻”,说说当时的情景。
设计意图: 通过“成长”的话题导入新课,引发学生对于“成长”的思考,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三个事例,引导学生从中体会到:“长大”是一种独有的感受。并以此为契机,引发学生思考自己生活中所经历的让自己“长大”的事情,选定写作素材。
活动二: 定格“那一刻”,自主习作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明确习作要求。 (1)课件出示习作要求,学生齐读。 写一件自己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事情,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把感到自己长大了的“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记录当时的真实感受。 2.指导习作方法。 (1)教师引导:如何才能把这一瞬间写具体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梅花魂》一文中的这一段,学习作者的写法。 (2)课件出示《梅花魂》第3自然段。引导交流:你从这段话中能发现什么写作方法? 3.指导写出真情实感。 如果你想让自己的习作打动别人,感染别人,还得力求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尤其是要把感到自己长大了的“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板书:真情实感) 4.教师小结: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除了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外,还需要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 1.学生交流,分享自己的写作思路。 2.自拟题目:本次习作的主题是“那一刻,我长大了”,这个主题只是规定了习作的内容范围,如果直接将这个题目用在习作上,不一定合适。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习作内容,自拟更好的题目。 3.完成习作。 4.自主评价。 5.修改习作:对照评价表,修改自己的习作。 6.互评习作:同桌之间互评习作,并根据同桌意见修改习作。
设计意图: 完成整篇习作后,引导学生评价、修改,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让学生学习优秀范文的写作思路和经验,也可以让同学们在他人的评价下继续修改自己的习作,发现问题及时改正,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活动三:交流分享,绘出童年故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佳作展示 学生推荐,教师选出典型习作进行展示,引导学生进行评议。 童心绘画 把自己的童年故事最触动你心弦的一幕画出来。 学生分享自己的童年故事,叙事清楚,表达有感情。 分享时,其他孩子认真倾听,有共鸣的地方,或有相似的经历时可以边听边评价。 把自己的童年故事画出来,交流分享。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分享自己的童年趣事,并以此为契机,引发学生思考自己生活中所经历的让自己“长大”的事情,把自己的童年故事画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