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两汉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上的巩固措施,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 义。
2.通过了解两汉社会矛盾与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教学重点:
两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上的巩固措施。
教学难点:
两汉衰亡的历史原因。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展示材料:“汉兴……自天子不能具钓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史记·平准书》”,并指出西汉建立之初,连天子出行都备不齐四匹颜色相同的马,王侯将相有的只能乘坐牛车,黎民百姓更是毫无积蓄。由此提 出问题:汉朝的统治者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汉朝又是怎样一步步走向强大的呢 进而引入《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的课程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呈现西汉建立之初的艰难状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自然地导入新课,为后续教学内容的展开做好铺垫。
二、休养生息奠基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是为汉高祖,五月定都长安。
2.汉初统治
“郡国并行制”的确立:汉初中央集权较弱,需要借助地方势力支持。刘邦在统一战争中分封了七个异姓功臣为诸侯王,分别为梁王彭越、楚王韩信、赵王张耳、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燕王卢宿、韩王信。结果异姓王拥兵自重,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
“七国之乱”的平定:汉高祖将异姓诸侯王逐渐消灭,但又陆续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汉景帝在位时,削减诸侯封地,引发吴楚等七国叛乱,史称“七国之乱”。时间为公元154年,参战方为吴楚等七国,结果是叛乱三个月被平定,根本原因是诸侯王势力与专制皇权的矛盾。
3.“文景之治”:展示材料”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饿。 —《汉书·食货志》”,说明汉初经济凋敝,百废待兴,汉朝统治者吸取亡秦教训,以黄老“无为”思想治国,实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具体措施有“兵皆罢归家”,从军者归农;号召在战乱中流亡山泽、因饥荒沦为奴婢的人回归本土,一律免为庶人;弱 末强本,减免田租,十五税一;减免徭役兵役,废除肉刑,减轻刑罚。再展示材料“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 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汉书·景帝纪》”,表明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得到进一步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汉朝统治,为此后发展奠定了基础。
设计意图:详细讲解西汉建立及汉初的统治情况,让学生了解西汉初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明白“文景之治”休养生息政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励精图治固统一——汉武帝时西汉的强盛
1.政治
设立中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颁布“推恩令”、出台”左官律”和“附议法”、实行酎金夺爵等,削弱诸侯势力。
推行察举制,拓宽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任用酷吏,严厉镇压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完备监察制度,将京畿以外地区分为十三州部,设刺史进行巡视监察。
2.经济
实施盐铁专营、酒榷。
实行均输平准。“均输”的具体作法是各郡国将应输贡物连同运费所抵充的财政上缴额,按照当地市价折合成一定数量的产量丰富、价格低廉的土特产品,交给当地均输官。均输官亦可根据情况再收购一些货物。这些物品,除部分轻便且单位价值高的名优产品作为贡品运往京师外,其他则由均输官运到价贵的地区出售,从事地区间的长途贩运贸易。平准是在京师长安设立平准机构,各地运来的贡物,由均输官收购的物品,官方手工业制造器物的商品部分,以及财政主管部门所掌握的货物,均储存于此。有关官吏"坐市列肆”,从事经营,“贱即买,贵则卖”。
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颁布算缗、告缗令。算缗即向大商人、高利贷者、手工业者征收财产税。告缗是鼓励民众对偷税漏税者进行告发,如情况属实,奖励告发者没收财产的一半。展示材料”得民财物以亿计,奴婢以千万数,田大县数百顷,小县百余顷,宅亦如之——《史记·平准书》”。
3.思想:
展示材料“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 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尊崇儒术的原因主观上是汉武帝想要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客观上是儒学符合统治者维护皇权统治的需要。内容包括兴办学校,在中央建立太学,在地方设立官学;设置五经博士,儒家独尊地位形成。其实质是外儒内法,“霸王道杂之”。影响方面,积极方面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促进了思想上的大一统,有利于巩固中央统治;消极方面是抑制了其他学说发展,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思想繁荣。
4.军事
北击匈奴:背景是匈奴雄踞北方袭扰边境、威胁汉朝统治已久,汉朝经历“文景之治”国力强盛,具备与匈奴开战的条件,汉武帝本人雄才大略,积极有为。展示材料”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匈奴民歌”。过程是任用卫青、霍去病等将领,通过河套之战、陇西之战、漠北之战等十余次战役,大败匈奴。成果是收复河套地区,设立朔方郡(治今内蒙古杭锦旗北)、五原郡(治今内蒙古五原),以及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控制了通往西域的咽喉;匈奴造成的边患问题基本解决,为百姓生产生活创造了和平安定的局面。
沟通西域:背景是为联络西域国家、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时间是公元前139 年、公元前119年。成果是形成了经由河西走廊沿天山南北两路,越过葱岭,西达大秦(罗马帝国)的陆上交通路线,后人称之为“丝绸之路”;促进了汉王朝与西域各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扩大了汉朝影响力。
经营西南:汉出兵征服西南地区,设置益州等郡,平定百越,百越地区全部归汉中央管辖。经过汉武帝的开拓,西汉的疆域较秦始皇时扩大了近一倍。
设计意图:全面阐述汉武帝时期西汉在政治、经济、思想和军事等方面采取的措施,让学生认识到汉武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决心和举措,理解西汉在这一时期走向强盛的原因。
四、风云变幻运多舛——东汉的兴衰
1.王莽篡汉
新朝建立:西汉后期,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剧烈,赋税徭役沉重,百姓破产沦为流民,社会动荡不安。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新,西汉灭亡。
王莽改制:目的是针对西汉后期的社会矛盾进行改革,试图挽救社会危机。政治上定三统五德系统,改革官制,更改地名;经济上实行“王田制”,禁止奴隶买卖,多次改革币制;民族上将西域各国的王改封侯、
将匈奴单于改名“降奴单于”等,激化了民族冲突。结果是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新朝灭亡:王莽统治末年,出现严重的旱灾和蝗灾,赤地千里,绿林、赤眉等农民大起义爆发。公元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政权被推翻。
2.“光武中兴”
东汉建立:公元25年,刘秀从公元22年联络南阳附近各县地主豪强以“复高祖之业”起兵加入反王莽战争起,经过三年的征战,在取得河北地区控制权以后,称帝建立东汉,改元建武,十月定都洛阳。
中兴之措
政治:加强尚书台,削弱三公权力;建立完整的监察系统,改革刺史制度,使其成为比郡高一级的行政长官,形成州、郡、县三级管理制度;采用“退功臣进文吏”的人才战略;以“柔道”治理天下,减轻刑罚,安置流民;裁并机构,整顿吏治;削弱诸侯王势力。
经济:轻徭薄赋,恢复三十税一制;实行“度田”,整顿全国垦田数量、户籍以及赋税管理。
思想:提倡文教,重视儒学,修太学,立五经博士十四家。
3.东汉衰落
“党锢之祸”:背景是和帝以下诸帝均年幼即位,无法亲政,由皇太后临朝称制,朝政权力实际上掌控在太 后父兄手中。皇帝长大后,不满外戚专权,便依赖贴身宦官铲除外戚势力,宦官因此得以掌控朝政,从而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时间是第一次“党锢之祸”(公元166年-167年),第二次“党锢之祸”(公元169年-184年)。结果是清正官员遭到迫害,宦官更为嚣张跋扈,朝纲混乱。
黄巾起义:展示材料”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后汉书 ·皇甫嵩朱隽列传》”。
外戚宦官专权,政治黑暗,官吏贪腐,人民负担深重;豪强地主势力壮大,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激化;水旱蝗灾连年不断,人民难以生存。时间是公元184年。过程是张角创立的民间秘密宗教“太平道”在多个地方同时发动起义,九个月后黄巾主力军失败,但各地太平道仍不断举行起义。影响是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出现了军阀割据局面,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设计意图:讲述东汉从建立、中兴到衰落的过程,让学生了解东汉时期的政治变迁和社会矛盾,明白外戚宦官专权和农民起义对东汉政权的影响,进一步理解两汉衰亡的原因。
五、艺文流藻垂千古——两汉的文化
1.史学成就
《史记》:作者司马迁,成书年代西汉,体裁纪传体通史。地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三千多年历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记》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文字精炼,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
《汉书》:作者班固,成书年代东汉,体裁纪传体断代史。地位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主要记述了上起汉朝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29年的历史。首创纪传体断代史体裁,以后历代的“正史”都采用了这种体裁。
2.文学成就
汉赋:从骚体演变而来、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两汉开始流行。特点是讲求铺陈排比,辞藻华丽。代表作品有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
乐府诗:国家专管音乐的机构乐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诗。特点是多反映社会真实情况,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代表作品有《古诗十九首》
3.医学成就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的理论基础。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专著。
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华佗创造麻沸散、五禽戏,以精到的外科手术和麻醉术著名。
4.其他成就
《九章算术》在代数和几何学上贡献突出。
张衡发明地动仪,并著有《浑天仪》《灵宪》。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为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设计意图:介绍两汉在史学、文学、医学等方面的文化成就,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了解两汉文化的辉煌,增强民族自豪感。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西汉与东汉的历史。西汉经历了从建立到“文景之治”休养生息,再到汉武帝时期励精图治走向强盛的过程。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和军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西汉疆域扩大,国力强盛。东汉则经历了王莽篡汉、“光武中兴”和衰落的过程,外戚宦官专权和农民起义导致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同时,还学习了两汉在文化方面的成就,包括史学、文学、医学等。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两汉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也了解了两汉衰亡的原因。
布置作业
1.整理本节课的笔记,梳理西汉与东汉的发展脉络。
2.选取两汉文化成就中的某一项,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谈谈其对当今社会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