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5课秋天的怀念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整宿(sù) 淡雅(yǎ) 踩扁(cǎi)
B.沉寂(jì) 豌豆(wān) 捶打(cuí)
C.仿膳(shàn) 侍弄(dài) 鲜血(xuě)
D.絮叨(xù) 烂漫(màn) 深沉(ché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昏谜 墙壁 央求 各得其所
B.憔悴 敏感 决别 病入膏肓
C.高洁 烂漫 砸碎 咄咄逼人
D.甜美 热列 归雁 舐犊情深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①从现在开始,我们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用自己亲身的实际行动感谢妈妈。②当妈妈下班回来时,帮她倒一杯热茶;当妈妈累了一天终于可以坐下来休息时,帮她捶捶背、揉揉肩;当妈妈准备睡觉时,帮她打一盆热水,让她泡泡脚;当我们考完试后,给妈妈奉上一份让她沾沾自喜的答卷。③我们______要珍惜与妈妈相处的每一刻,______要学会用行动来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
3、(1第①句有语病,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 句中有一个词语运用有误,应将“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第③句的横线处填写一组恰当的关联词语。
5.指出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 )
A.“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
B.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C.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D.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6.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北京宽阔的马路上, 。要是没有这些小色块的点缀,北京的深秋或许就索然无味了。
①气氛显得安谧而有生气
②有由各种树木组成的行道树
③街道就被各种形状的美丽的小色块点缀着
④每到秋天,落叶飘摇而下
⑤首都浓浓的秋意就蓦然显现出来
A.⑤②④③① B.②④③⑤①
C.②④③①⑤ D.⑤①②④③
7.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史铁生,当代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合欢树》等。
B.课文中写窗外树叶飘落,暗示“我”当时悲凉的心情,也为下文母亲“挡在窗前”,央求“我”去北海看菊花做铺垫。
C.文中的母亲活得最辛苦,她不仅要忍受“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的痛苦,还要面对儿子瘫痪的残酷现实。
D.作者用凝重的笔触回忆了母亲在自己双腿瘫痪后所做的几件感人的事,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愧疚和怀念之情。
8.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加点词蕴含的情感。
(1).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2).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3).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9.综合性学习
班会上,语文老师邀请了九年级化学组陆老师教大家制作叶脉书签,让同学们自己动手表达爱意,制作创意作品送给母亲。
(1)陆老师展示了叶脉书签的制作步骤,请你根据图片和提示,简述叶脉书签的制作步骤。
(2)小敏不懂为什么要用浓度约为10 % 的氢氧化钠溶液煮叶子,请你结合知识卡片,代替陆老师给她解答。
知识卡片 叶脉书签的特点之一是通透,因此我们要找到有效处理树叶的方法,尽可能将其他部分去除,仅留下完整的叶脉。氢氧化钠有强烈的腐蚀性,用浓度约为10% 的氢氧化钠溶液煮叶子则恰好能够达到上述目的。
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我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锤打这两条可怕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就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领导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决没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家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0.小语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了下面的思维导图,请你将其补全,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
11、请你品味语句,体会加点词语蕴含的情感。[教材母题改编]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12、简要分析文中;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①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②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课文最后一段为什么详写各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结尾写母亲常说的“好好儿活”,有什么深意 请你帮他解惑
14、对本文写作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我”的暴怒无常衬托了母亲的坚韧、顽强。
本文以日常琐事为题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了母亲的崇高形象。
C、本文采用了语言、细节、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段刻画人物。
D、本文不是以情节的曲折巧妙取胜,而以从“平淡”中体提炼出的高度浓缩的情感震撼人。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校门口的地摊
叶 骑
1 他曾经跟其他孩子一样爱着学校门口的这条小街。
2 街上“物产丰富”,有小吃,有玩具,有漫画,只要是孩子们喜欢的东西,这条街上应有尽有。
3 傍晚,放学了,他花一块钱买两串油炸土豆片,再跟同学一起翻翻新到的小人书,脸上绽着红扑扑的笑容。
4 但现在,这条街是他的噩梦,每天放学从这里经过,都成了一种无法逃脱的苦役。
5 前段时间,街上新开了一个地摊,摊子左边是一些杂牌的鞋袜,右边是一堆廉价的笔记本。一开始,他并没有注意到这个小摊的存在,直到有一天,站在摊后的那个人不小心跟他四目相对,一切才猝不及防地闯进了他的世界。
6 站在摊子后面的人,是他的母亲。
7 他脸上的笑容一下子凝固了。他感到有些难堪,甚至认为母亲是在故意出他的丑。县城这么大,为什么非要把摊子开到这条街上来?他红着脸,尽管理智告诉他,这条街聚集了县城一半以上的学校、三分之二的学生,但眼前的一切,还是深深地击中了他。
8 他的步伐变得越来越快,每天以最快的速度通过小摊。他也不再跟母亲一起上街,就算非要同行,那也得隔上五米开外的距离,一前一后。
9 母亲看着儿子渐行渐远的身影,默默不言,没有指责,也没有点破。
10 那天放学,他准备如往常一样匆匆而过。但就在他从母亲摊前经过的时候,突然大雨倾盆,小街两旁顿时乱成一团。
11 他迟疑了一下,不知道是走,是留?
12 他转过身,看见雨水落下来,打湿了母亲摊上的鞋袜;他扭过头,发现身后的人群里,到处都是自己的同学。
13 他如同陷在沼泽里,挣扎着,几乎窒息。但最终,他加快了脚步,消失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离开时,他感觉身后有一道目光看向自己,他不敢回头,逃一般地离开了小街。
14 晚上,他在家里假装写作业。母亲回到家,擦干湿漉漉的头发,开始做饭,一切就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三儿,吃饭了。”母亲说。“嗯。”他回答。
15 他轻轻地坐到饭桌前,盛起母亲为他做好的可口的饭菜,蓦然发现,灯光下,母亲的头发仍未干透。他的心像被什么刺了一下,微微有些颤抖。
16 放学了,学校门口的小街仍然车水马龙。他走出校门,母亲的摊子越来越近了。他试着放慢脚步,慢一点儿,再慢一点儿。他听到母亲轻柔的吆喝,他看到学生经过时,母亲眼中望眼欲穿的期待。而这一切,他曾经不闻不看。
17 他的步伐慢慢透出温柔,目光也渐渐变得明亮。
18 一个昏黄的傍晚,天空飘着细雨,母亲忙乱地收拾起摊上的鞋袜。一个孩子,撑着一把大伞,静静地站在了她的身后。
19 母亲回过头,满脸惊诧地看着他,他那么高大,已经不是孩子了,像个小大人。母亲转了身,继续收拾摊子。
20 “雨真大,头发都湿了。”母亲说。母亲转身时,眼中掉下一滴泪。
21 他微笑着,也没有点破。
15、梳理文章,补全相应的内容和情感。
16.他的心像被什么刺了一下,微微有些颤抖此句蕴含了“他”怎样的情感?
17.“但现在,这条街是他的噩梦,每天放学从这里经过,都成了一种无法逃脱的苦役。”请从用词的角度品味句子的妙处。
18.文中两次出现“没有点破”,分别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① 母亲看着儿子渐行渐远的身影,默默不言,没有指责,也没有点破。
②他微笑着,也没有点破。
19、请你从“爱、艰难、成长、接受”等词语中任选一个关键词,结合本文和课文《秋天的怀念》,谈谈你对亲情的理解和感受。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母亲的沉静
刘心武
①还记得童年在重庆的一些事。我家住在南岸狮子山,从那里可以到更高的真武山去游览。真武山上有段路非常险,靠里是陡峭的山岩,靠外是极深的悬崖。那天玩得很开心。返回时,我故意贴在悬崖边上走,还蹦蹦跳跳,甚至以颠连步跃进。
②事后,特别是长大成人后,回想起母亲那时的神态,非常惊异,因为按一般的心理逻辑与行为逻辑,母亲应该是惶急地朝我呼喊,甚至走过来把我拉到路段里侧,但她一派沉静,没有呼喊,更没有吼叫,也没有要迈步上前干预我的征兆,她只是抿着嘴唇,沉静地望着我,跟我相对平行地朝前移动。
③那段险路终于走完,转过一道弯,路两边都是长满茅草和灌木的崖壁了,母亲才过来拉住我的手,依然无言,我只是感受到她那肥厚的手掌里满是凉湿的汗水。
④直到中年,有一天不知怎么提及这桩往事,我问母亲那天为什么竟那样沉静。她才告诉我,第一,那种情况下必须沉静,因为如果慌张地呼叫斥责,会让我紧张起来,搞不好就会造成失足;第二,她注意到我是明白脚边有悬崖的,是故意气她,尽管我不懂将生命悬于一线是多么荒唐,但那时的状态是有着一定的自我防险意识与能力的,一个生命一生会面临很多次危险,也往往会有故意临近危险也就是冒险行动,她那时觉得让我享受一下冒险的乐趣未尝不可。我很惊讶,母亲那时能有如此深刻的想法。
⑤母亲去世快二十年了,她遗留给我的精神遗产非常丰厚,而每遇大险或大喜时的格外沉静,是其中最宝贵的一宗。我写第一部长篇小说《钟鼓楼》时,母亲就住在我那小小的书房里,我伏桌在稿纸上书写,母亲就在我背后,静静地倚在床上读别人的作品。我写到某一段时自我感觉优秀,会念一段给她听,她听了,竟不评论,没有鼓励的话,只是沉静地微笑。后来《钟鼓楼》得了茅盾文学奖,那时母亲已到成都哥哥家住,我写信向他们报喜,母亲也很快单独给我回了信,但那信里竟然只字未提我获奖的事,没什么祝贺词,只是语气沉静地嘱咐了我几件家务事——都是我在所谓事业有成而得意忘形时最容易忽略的。
⑥2000年,我第三次去巴黎,又去卢浮宫看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在众多的观赏者中,我忽然产生了一种非常私密的感受,那就是蒙娜丽莎脸上的表情并不一定要概括为微笑,那其实是神圣的沉静,在具有张力与定力的静气里,默默承载人生的跌宕起伏、悲欢聚散、惊险惊喜。那时母亲已仙逝多年,我凝视着蒙娜丽莎,觉得母亲的面容叠印在上面,继续昭示着我:无论人生遭遇什么,不管意料之中还是情理之外,沉静永远是必备的心理宝藏。
(选自《意林·原创版》2021年8期)
20、文中多次写到“母亲的沉静”,联系上下文说说“母亲的沉静”对“我”的影响。
21.文章第①段中画横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真武山上有段路非常险,靠里是陡峭的山岩,靠外是极深的悬崖。
22.赏析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母亲才过来拉住我的手,依然无言,我只是感受到她那肥厚的手掌里满是凉湿的汗水。
23、根据文意,简要概括“我”眼中母亲的形象。
24、请你观察自己的母亲,抓住生活中的细节,写一个片段来表现母爱。(200字左右)
答案
1、D 2.C 3.(1)删去“亲身”(2)沾沾自喜 示例:称心如意
4.不仅 还。5.B 6.C 7.A 8.(1).“一直”:长期以来,总是。表明“我”沉浸在双腿瘫痪的巨大痛苦中,完全没有注意到母亲的严重病情,事后想来内心难过忧伤、无比遗憾自责。
(2).“再也”:永远。这句话表达了“我”对母亲永远离去的愧疚、悲痛之情。
(3).“绝”:一定,坚决,确定地。“竟”:没想到,意料之外。说明作者当时对母亲病情的严重和对母亲永远的离去,毫无思想准备;如今想来追悔莫及,肝肠寸断。
9.(1)第一步,准备材料和工具,即完整的具有网状叶脉的树叶数片和夹子、刷子等制作工具;第二步,将选好的树叶放入浓度约为10% 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煮沸;第三步,用夹子夹出煮好的树叶,并用刷子刷去叶肉,注意要轻刷,以免破坏叶脉;第四步,对叶脉进行清洗,洗净后,给叶脉盖上纸巾,压干水分;第五步,给压干水分的叶脉染色,然后晾干;第六步,在叶脉上写上感谢母亲的文字并进行装饰,制作完成。
(2)示例:小敏,你好!氢氧化钠有强烈的腐蚀性,而用浓度约为10% 的氢氧化钠溶液煮叶子恰好能腐蚀掉叶肉,而保留叶脉。
10、(1)略轻松 (2)遗憾、悔恨 (3)深沉而忧伤
11、“悄悄”写出了母亲对“我”的理解和包容;“偷偷”写出了母亲担心脾气暴躁的“我”伤害自己,这两个词语体现了母亲对“我”的关心与呵护,表现了母爱的深沉。
12、①以动衬静,突出“我”孤独、痛苦、无望的心情;
②写出了菊花蓬勃的生命力,渲染出悲壮、深沉的氛围,突出了“我”的心理从痛苦、无望转向明朗、坚强的变化。
13.“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的菊花,象征了母亲像菊花一样的精神品质,也表明“我”和妹妹实现了母亲的遗愿,感受到了生命的热烈,认识到了生活的美好,对生活重拾了勇气和信心。结尾写母亲常说的“好好儿活”,既表明现在的“我”和妹妹熟记母亲的叮咛,也表明现在的“我”和妹妹已经懂得了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真谛,不会再感叹命运的无情,会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磨难。
14、B
15、雨中逃离地摊 理解、接受
16.这句话写出了“他”看到母亲头发仍未干透时的心痛、自责,表现了“他”对母亲的心疼。
17.“噩梦”“苦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对母亲摆摊的反感,表现了“他”怕同学知道母亲摆摊的心理。
18.第一次出现的“没有点破”是母亲没有点破儿子刻意疏远自己,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理解与尊重;第二次出现的“没有点破”是儿子没有点破母亲知道他故意放慢脚步为她撑伞,表现了儿子对母亲的理解与心疼。两个“没有点破”蕴含着母子之间浓浓的亲情,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19.示例:我选“艰难”。《秋天的怀念》中,史铁生双腿瘫痪,母亲身患重病,生活充满艰难,但母亲依然想尽办法鼓励儿子“好好儿活”,默默承受着痛苦。本文中,母亲摆地摊谋生,在风雨中忙碌,回家还要操持家务,即便被儿子误解也默默忍受,生活同样艰难。然而,在这艰难的生活中,亲情却愈发显得珍贵。两位母亲用自己的坚韧和爱,在艰难中守护着家人,她们的付出让我看到,亲情是在困境中相互扶持,共同面对生活的勇气和力量。
20.七岁时,“母亲的沉静”让“我”享受到冒险的乐趣;获奖时,“母亲的沉静”让“我”在得意忘形时恢复理智;2000年,仙逝多年的母亲神圣的沉静让“我”明白人生的哲理。
21.景物描写(环境描写)。描写真武山上路段的危险,为下文做铺垫,表现出“我”的顽劣和母亲的着急、担心。
22.“满是”一词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对“我”的冒险举动的担心和害怕,表现了母亲对“我”深沉的爱。
23、教子有方,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让“我”感受冒险的乐趣;细心、周到、理智,在“我”得意忘形时及时嘱咐“我”。母亲不论遭遇什么情况都能保持沉静。
24.示例:公共汽车停在车站等候乘客,我坐在车内朝车窗外张望,只见妈妈正抱着一袋苹果急匆匆地跑来。她从车窗外把苹果递给我,我伸手去拿,一不小心,一个苹果从袋子里掉了出去,滚落在地上。妈妈赶紧弯腰去捡,就在这时,车启动了。妈妈慌忙把沾有泥土的苹果在衣服上蹭了几下,又递给了我。车开动了,妈妈在车窗外挥动着手,着急地喊:“那个苹果,先别吃,没有擦干净,别忘了到校后给家里打电话。”我的泪水涌了出来,滴在手上,也滴在那个沾有泥土的苹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