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机械运动综合评价卷(有答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章机械运动综合评价卷(有答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2.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9-20 23:16:56

文档简介

第一章检测卷
满分:90分 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估测中最符合实际的是( C )
A.拇指指甲盖的宽度约为5 m
B.乒乓球的直径约为10 cm
C.八年级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1.8 dm
D.中学生课桌的高度约为2 m
2.2024年10月30日,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成功进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对接后,我们说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是静止的,所选的参照物是( A )
A.“天和”核心舱 B.月球 C.地球 D.发射塔
3.采用如图所示的甲、乙两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块的长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采用甲刻度尺读数更精确些
B.甲刻度尺零刻度线没有对齐物块的一端,故测量方法是错误的
C.乙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 m
D.采用乙刻度尺,物块长度应记为2.80 cm
4.小伟五次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结果分别为 18.52 cm,18.52 cm,
18.11 cm,18.50 cm,18.51 c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该测量结果的数据都是正确的
B.最后结果应记作18.5125 m
C.18.50 cm中最后一位“0”可以去掉
D.此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 cm
5.物体甲、乙同时水平向右运动,每隔1 s记录一次它们的位置,它们的位置用两行带标号的小方块来表示(物体甲在上、物体乙在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物体甲在S、T两点间的平均速度等于在T、U两点间的平均速度
B.以物体甲为参照物,物体乙是静止的
C.当物体甲运动到U点时,物体乙运动到I点
D.物体甲和物体乙在0~3 s内的平均速度相同
6.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西做直线运动,它们运动的图像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运动过程中,甲的速度小于丙的速度
B.只有丙车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C.根据公式v=,乙车的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D.经过5 s,乙车比甲车的路程少12.5 m
7.运动会男子百米决赛,同学们测量了运动员跑到离起点20 m,80 m,100 m处的时间,其中前三名的时间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运动员与起点的距离 20 m 80 m 100 m
王小兵 2.3 s 8.4 s 12.2 s
刘磊 2.4 s 8.3 s 11.8 s
周伟 2.5 s 8.4 s 11.4 s
A.三名运动员全程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全程王小兵的平均速度最大
C.在20~80 m内,刘磊和周伟的平均速度大小相等
D.在每段距离内,周伟的平均速度都是最大的
8.图中是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频闪照相机每隔0.2 s闪拍一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
B.小球从A点运动到F点的时间为1.2 s
C.从C点到E点小球运动的平均速度为0.15 m/s
D.小球从A点运动到D点的平均速度大于小球从A点运动到F点的平均速度
9.三辆小车沿平直公路向前行驶,站在路边的小红先后两次看到的情景如图所示。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C )
A.相对丙车,乙车静止 B.相对丙车,乙车向南行驶
C.相对乙车,甲车向南行驶 D.相对乙车,丙车向北行驶
10.甲、乙两辆汽车,他们运动的速度之比为3∶2,他们所需的时间之比为4∶3,两物体通过的路程之比是( D )
A.3∶2 B.4∶3 C.7∶5 D.2∶1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60分。按题目要求作答)
11.(3分)如图甲所示是某物体运动的v-t图像,请在图乙中作出其对应的s-t图像。
甲   乙 
答案:如图所示
12.(6分)晓欣同学要测一根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A.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为L1;
B.用刻度尺测出铅笔杆上n匝细铜丝的长度为L2;
C.用细铜丝的长度L1除以匝数n,即得细铜丝的直径为;
D.将细铜丝紧密缠绕在铅笔杆上;
E.数出缠绕在铅笔杆上细铜丝的匝数为n。
请你完成下列内容:
(1)①以上实验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 A (填写步骤字母);②有错误的步骤应改正为 用细铜丝绕圈的总长度除以细铜丝的圈数,即得细铜丝的直径为 。
(2)改正错误后,实验步骤合理的顺序应是 DBEC 。
(3)若他在铅笔杆上缠绕细铜丝时,匝与匝之间有间隙,则测量值会偏 大 。(选填“大”或“小”)
13.(8分)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停表指针未超过一圈,每格1 s)。
甲 乙
(1)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同一位置 静止 开始下滑。
(2)图甲中实验小车自A点静止开始下滑,则小车通过全程AC段的平均速度v= 0.16 m/s。
(3)为了测量图甲中实验小车下半程运动的平均速度,小明让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这样的做法 不正确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
(4)图乙是小明根据实验数据画出的s-t图像,能大致描述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运动情况的图线是 ③ (选填“①”“②”或“③”)。
14.(7分)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
装置。
(1)该实验的原理是 v= 。
(2)实验中,应使斜面保持 较小 (选填“较大”或“较小”)的坡度,以减小测量 时间 的误差。
(3)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小车运行的路程是 80.0 cm。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所测得AC段的平均速度与实际相比 偏大 (选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4)实验中,对于如何获取下半程sBC的平均速度vBC,下列方法最好的是 C 。
A.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B到C所用的时间tBC与路程sBC,计算得到vBC
B.小车从A点由静止释放,经过B点开始计时,到达C点后测得时间tBC,再测量路程sBC,计算得到vBC
C.不测量,利用已有数据求得tBC=tAC-tAB,sBC=sAC-sAB,再计算得到vBC
(5)下表是实验时设计的数据记录表格,则“ ”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平均速度v/(m·s-1) 。
路程s/m 时间t/s
AB段
BC段
AC段
15.(8分)某电动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了45 s,其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已知前10 s汽车运动的路程为100 m,求:
(1)前10 s电动汽车运动的平均速度。
(2)电动汽车在匀速直线运动阶段通过的路程。
解:(1)已知前10 s轿车通过的路程为100 m,则前10 s轿车的平均速度为v1===10 m/s。
(2)由图可知,匀速直线运动时的速度为v2=20 m/s,行驶时间为t2=
45 s-10 s=35 s,则轿车在匀速直线运动阶段通过的路程为s2=v2t2=
20 m/s×35 s=700 m。
16.(8分)小明的父亲是一个运油车司机,他驾驶的运油车长 12 m。一次,他驾驶运油车以54 km/h的速度匀速通过穿山隧道,测得运油车完全通过隧道需要 20 s。则:
(1)穿山隧道的长度是多少
(2)若运油车在某一路段运行时,先以60 km/h的速度运行15 min,停车在加油站供油10 min,再以72 km/h 的速度运行20 min,则运油车在这一路段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答案:(1)288 m 
(2)52 km/h
17.(12分)小明每天沿同一路线出行,查询信息如图甲,三种方式都是匀速直线运动。
甲    乙    丙  丁
(1)图乙是三种出行方式大致的s-t图像,与乘坐地铁对应的是图线 ① (填序号)。
(2)第一天,他乘坐地铁,测出车速如图丙,用时与图甲所示信息相同,求此过程中地铁行驶的路程。
(3)第二、三天,他打车出行,第二天用时与图甲所示信息相同,第三天用时3 min。请通过分析,比较这两天车速的大小。
(4)第四天,他试着步行,果然需要24 min,在图丁中画出vt图像(步行速度v=3.5 km/h)。
解:(2)由图丙可知地铁的速度为v地=28 km/h,地铁运行的时间t地
=0.05 h,由v=可知此过程中地铁行驶的路程为s地=v地t地=28 km/h
×0.05 h=1.4 km;
(3)由题可知,第二天用时5 min,第三天用时3 min,即第三天用时小于第二天,由v=可知第三天的车速大于第二天的车速;
(4)v-t图像如图所示:
18.(8分)汽车追尾常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其重要原因是遇到意外情况时汽车不能立即停止。如图1所示,司机从发现情况到他操作制动器来刹车需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叫反应时间;这段时间内,汽车会保持原来的速度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反应距离;从开始刹车到车辆停止的这段距离叫制动距离;反应距离与制动距离之和叫停车距离。表是同一位司机驾驶一辆保养得很好的甲汽车,在相同水平公路上以不同的速度v行驶时(反应时间相同),测得的反应距离s1、制动距离s2和停车距离s3。
图1  图2 
v/(km·h-1) s1/m s2/m s/m
45 9 14 23
75 15 38 53
90 18 56 74
105 21 76 97
(1)该司机的反应时间是 0.72 s。
(2)反应距离取决于反应时间和行驶速度。由于酒后驾车的反应时间比不饮酒时的反应时间要长一些,因此,在行驶速度相同的情况下,酒后驾车的反应距离会变 长 ,导致发生交通事故的可能性增大。
(3)一起发生在限速60 km/h路段的交通事故中,交警测得肇事车留下的刹车痕迹(制动距离)长为40 m。则肇事司机在驾驶时 有 (选填“有”或“没有”)超速。(已知该车的制动性能与甲汽车一致)
(4)图2是甲、乙两汽车在同一路面上紧急刹车过程中制动距离s2与车速v的关系图像,则 乙 (选填“甲”或“乙”)汽车的制动性能较好。 第一章综合评价卷
满分:90分 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估测中最符合实际的是(   )
A.拇指指甲盖的宽度约为5 m
B.乒乓球的直径约为10 cm
C.八年级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1.8 dm
D.中学生课桌的高度约为2 m
2.2024年10月30日,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成功进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对接后,我们说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是静止的,所选的参照物是(   )
A.“天和”核心舱 B.月球 C.地球 D.发射塔
3.采用如图所示的甲、乙两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块的长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采用甲刻度尺读数更精确些
B.甲刻度尺零刻度线没有对齐物块的一端,故测量方法是错误的
C.乙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 m
D.采用乙刻度尺,物块长度应记为2.80 cm
4.小伟五次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结果分别为 18.52 cm,18.52 cm,
18.11 cm,18.50 cm,18.51 c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测量结果的数据都是正确的
B.最后结果应记作18.5125 m
C.18.50 cm中最后一位“0”可以去掉
D.此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 cm
5.物体甲、乙同时水平向右运动,每隔1 s记录一次它们的位置,它们的位置用两行带标号的小方块来表示(物体甲在上、物体乙在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甲在S、T两点间的平均速度等于在T、U两点间的平均速度
B.以物体甲为参照物,物体乙是静止的
C.当物体甲运动到U点时,物体乙运动到I点
D.物体甲和物体乙在0~3 s内的平均速度相同
6.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西做直线运动,它们运动的图像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运动过程中,甲的速度小于丙的速度
B.只有丙车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C.根据公式v=,乙车的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D.经过5 s,乙车比甲车的路程少12.5 m
7.运动会男子百米决赛,同学们测量了运动员跑到离起点20 m,80 m,100 m处的时间,其中前三名的时间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运动员与起点的距离 20 m 80 m 100 m
王小兵 2.3 s 8.4 s 12.2 s
刘磊 2.4 s 8.3 s 11.8 s
周伟 2.5 s 8.4 s 11.4 s
A.三名运动员全程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全程王小兵的平均速度最大
C.在20~80 m内,刘磊和周伟的平均速度大小相等
D.在每段距离内,周伟的平均速度都是最大的
8.图中是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频闪照相机每隔0.2 s闪拍一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
B.小球从A点运动到F点的时间为1.2 s
C.从C点到E点小球运动的平均速度为0.15 m/s
D.小球从A点运动到D点的平均速度大于小球从A点运动到F点的平均速度
9.三辆小车沿平直公路向前行驶,站在路边的小红先后两次看到的情景如图所示。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相对丙车,乙车静止 B.相对丙车,乙车向南行驶
C.相对乙车,甲车向南行驶 D.相对乙车,丙车向北行驶
10.甲、乙两辆汽车,他们运动的速度之比为3∶2,他们所需的时间之比为4∶3,两物体通过的路程之比是(   )
A.3∶2 B.4∶3 C.7∶5 D.2∶1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60分。按题目要求作答)
11.(3分)如图甲所示是某物体运动的v-t图像,请在图乙中作出其对应的s-t图像。
甲   乙 
答案:如图所示
12.(6分)晓欣同学要测一根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A.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为L1;
B.用刻度尺测出铅笔杆上n匝细铜丝的长度为L2;
C.用细铜丝的长度L1除以匝数n,即得细铜丝的直径为;
D.将细铜丝紧密缠绕在铅笔杆上;
E.数出缠绕在铅笔杆上细铜丝的匝数为n。
请你完成下列内容:
(1)①以上实验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   (填写步骤字母);②有错误的步骤应改正为   。
(2)改正错误后,实验步骤合理的顺序应是   。
(3)若他在铅笔杆上缠绕细铜丝时,匝与匝之间有间隙,则测量值会偏   。(选填“大”或“小”)
13.(8分)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停表指针未超过一圈,每格1 s)。
甲 乙
(1)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同一位置   开始下滑。
(2)图甲中实验小车自A点静止开始下滑,则小车通过全程AC段的平均速度v=   m/s。
(3)为了测量图甲中实验小车下半程运动的平均速度,小明让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这样的做法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
(4)图乙是小明根据实验数据画出的s-t图像,能大致描述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运动情况的图线是  (选填“①”“②”或“③”)。
14.(7分)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
装置。
(1)该实验的原理是  。
(2)实验中,应使斜面保持   (选填“较大”或“较小”)的坡度,以减小测量   的误差。
(3)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小车运行的路程是  cm。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所测得AC段的平均速度与实际相比   (选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4)实验中,对于如何获取下半程sBC的平均速度vBC,下列方法最好的是   。
A.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B到C所用的时间tBC与路程sBC,计算得到vBC
B.小车从A点由静止释放,经过B点开始计时,到达C点后测得时间tBC,再测量路程sBC,计算得到vBC
C.不测量,利用已有数据求得tBC=tAC-tAB,sBC=sAC-sAB,再计算得到vBC
(5)下表是实验时设计的数据记录表格,则“ ”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
路程s/m 时间t/s
AB段
BC段
AC段
15.(8分)某电动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了45 s,其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已知前10 s汽车运动的路程为100 m,求:
(1)前10 s电动汽车运动的平均速度。
(2)电动汽车在匀速直线运动阶段通过的路程。
16.(8分)小明的父亲是一个运油车司机,他驾驶的运油车长 12 m。一次,他驾驶运油车以54 km/h的速度匀速通过穿山隧道,测得运油车完全通过隧道需要 20 s。则:
(1)穿山隧道的长度是多少
(2)若运油车在某一路段运行时,先以60 km/h的速度运行15 min,停车在加油站供油10 min,再以72 km/h 的速度运行20 min,则运油车在这一路段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17.(12分)小明每天沿同一路线出行,查询信息如图甲,三种方式都是匀速直线运动。
甲    乙    丙  丁
(1)图乙是三种出行方式大致的s-t图像,与乘坐地铁对应的是图线   (填序号)。
(2)第一天,他乘坐地铁,测出车速如图丙,用时与图甲所示信息相同,求此过程中地铁行驶的路程。
(3)第二、三天,他打车出行,第二天用时与图甲所示信息相同,第三天用时3 min。请通过分析,比较这两天车速的大小。
(4)第四天,他试着步行,果然需要24 min,在图丁中画出vt图像(步行速度v=3.5 km/h)。
18.(8分)汽车追尾常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其重要原因是遇到意外情况时汽车不能立即停止。如图1所示,司机从发现情况到他操作制动器来刹车需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叫反应时间;这段时间内,汽车会保持原来的速度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反应距离;从开始刹车到车辆停止的这段距离叫制动距离;反应距离与制动距离之和叫停车距离。表是同一位司机驾驶一辆保养得很好的甲汽车,在相同水平公路上以不同的速度v行驶时(反应时间相同),测得的反应距离s1、制动距离s2和停车距离s3。
图1  图2 
v/(km·h-1) s1/m s2/m s/m
45 9 14 23
75 15 38 53
90 18 56 74
105 21 76 97
(1)该司机的反应时间是   s。
(2)反应距离取决于反应时间和行驶速度。由于酒后驾车的反应时间比不饮酒时的反应时间要长一些,因此,在行驶速度相同的情况下,酒后驾车的反应距离会变   ,导致发生交通事故的可能性增大。
(3)一起发生在限速60 km/h路段的交通事故中,交警测得肇事车留下的刹车痕迹(制动距离)长为40 m。则肇事司机在驾驶时  (选填“有”或“没有”)超速。(已知该车的制动性能与甲汽车一致)
(4)图2是甲、乙两汽车在同一路面上紧急刹车过程中制动距离s2与车速v的关系图像,则   (选填“甲”或“乙”)汽车的制动性能较好。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