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名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试卷(含部分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部分名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试卷(含部分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21 06:02:33

文档简介

湖北省部分名校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高三9月月考
高三地理答案
1-5 AACCB 6-10 DBBCC 11-15 DCABD
1.A解析:森林覆盖率高达81%”说明其核心优势在于优质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森林资源。热门目的地
反映了广阔的市场需求:试点建设县体现政策支持。三省交界,虽然邻近长三角城市群,但相比于长三角核
心区,其交通通达度不具备“高的突出优势。传统工业雄厚与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理念相悖,且不符合当地
实际情况。综合判断,①和②是其最突出的区位优势。
2A解析:A.该模式将森林这一“生态产品”通过康养产业转化为经济收益,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典
型体现。康养产业的发展会带动民宿、餐饮、文创、衣产品销售等相关产业,促进“乡村产业多元化”。故A
正确。不会大幅增加耕地面积。有利于促进人口的就地、就近就业,而不是推动人口向县城大规模集聚。该
发展模式与重工业和产业转移无关。
3.C解析:深度挖掘地域文化,可以避免同质化竞争,提升产业的文化附加值和吸引力。③康养产业涉
及健康、管理、服务等多个领域,专业入才是提升服务质量和竞争力的关键。兴建旅游地产容易超出环境承
载力,破坏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理念相悖。故放宽环境保护标准”会损害其最核心的生态
优势。综上,优先采取的措施应为②和③
4.C解析:铁路专用线通常连接企业与国家铁路干线或车站,其首要目的是满足企业的运输需求,而非
为了完普国家路网布局,A错误。城市的通勤与客运主要由城市轨道交通和公交系统承担,铁路专用线不承
担公共服务职能,B项错误。建设铁路专用线的核心目的就是为工厂解决“最后一公里”的运输问题,满足其
原材料输入和产品输出的需求,C项正确。对于一个机械厂的专用线来说,其建设初衷主要是经济和生产导
向,而非国防安全,D项错误。
5.B解析:将废弃的铁路改造为公共空间,保留了场地的历史印记和文化,①正确。一条长度有限的
线性公园,其主要功能是休闲游憩,几乎不具备交通疏导功能,②错误。公园的建设增加了城市的绿色开放
空间,几有净化空气、涵养水源、调节小气候、提供生物栖息地等生态功能,③正确。城市更新项目通常不
改变土地的国家所有制性质,其改变的是土地利用方式(由交通用地变为绿化用地),对周边房产价值有积极
影响,并非其建设的“主要意义”,④错误。
6D解析:乡土楨物未必景观层次最丰富或观赏性最强,一些引进的园艺品种可能更具观赏性,A项错
误。乡土植物的生长速度各有不同,并非所有乡土树种都长得快,且成景周期短通常不是其首要考虑因素,B
项错误。乡土植物的季相变化有其自然规律,一些外来树种的色彩也可能非常艳丽,C项错误。乡土植物是
适应当地的物种,耐旱、耐贫瘠、抗病虫害能力强,减少了浇灌、施肥、打药等养护需求,维护成本低;它
们与当地其他生物形成了稳定的生态关系,生态稳定性好,D项正确。
7B解析:三亚(北纬18°,低海拔)冬季气温仍达18-25℃,可满足喜温作物生长;马尔康(北纬31°,
高海拔)夏季因海拔高气温冷凉,适合喜凉作物。二者有种时间(冬季s夏季)的差异,本质是海拔导致的
“热量时空分配”不同,夏季我国南北普遍高温,选择马尔康有种是由于高海拔抵消了较高纬度的夏季热量,
形成夏季冷凉环境,故B正确。
8B解析:高海拔地区紫外线强,可抑制或杀灭部分病菌、害虫,减少作物病虫害,利于培育健康种子:
光合作用主要依赖可见光,与紫外线无关;紫外线不会加快生长速度;土壤盐碱化与蒸发、藩溉相关,与紫
外线无关,故B正确。
地理答案(共3页)第1页湖北省部分名校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高三9月月考
高三地理试卷
考试时间:2025年9月19日下午14:30—17:05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地处浙皖赣三省交界,森林覆盖率高达81%,被誉为“华东绿肺”。近年来,该县依托优越的生态本底,将丰富的森林资源与大健康产业深度融合,积极创建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县,通过引入专业运营团队和数字化管理,探索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发展新路径。据此完成1~3题。
1.开化县发展森林康养产业的突出区位优势是( )
①生态条件优越,森林资源富集 ②市场需求广阔,政策支持有力
③邻近大城市群,交通通达度高 ④传统工业雄厚,协作条件优越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该发展模式对当地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带动乡村产业多元化
B.增加农业面积,保障粮食安全
C.加快城镇化的进程,推动人口向县城集聚
D.优化产业布局,承接产业转移
3.为推动该地森林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宜优先采取的措施是( )
①兴建旅游地产,快速提升接待能力 ②深度挖掘地域文化,打造特色康养品牌
③完善人才引进,提升综合服务水平 ④放宽环境保护标准,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西安红旗铁路专用线曾是一条为西安城区内红旗机械厂量身打造的工业“货运生命线”,2018年正式停运后,铁路线逐渐成了卫生“死角”。2024年铁路专用线片区更新改造为红旗铁路主题公园(如图),在保留工业遗迹的同时,建设有停车位和各种体育器材设施,有效盘活低效零散用地。据此完成4—6题。
4.西安红旗铁路专用线最初的建设主要是为了( )
A.完善国家铁路网络的整体布局 B.服务城市市民日常的公共交通
C.满足工厂物资运输的实际需求 D.增强国防交通战备的保障能力
5.红旗铁路公园的建设是城市更新中的一个成功案例。其对城市发展的主要意义在于( )
①传承工业历史记忆与城市文脉 ②缓解中心城区交通拥堵的压力
③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与人居品质 ④改变土地属性并拉升周边地价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游客在游览红旗铁路公园时,能观察到铁路两旁种植着大量乡土树种和草本植物。此类植被选择策略的主要优势是( )
A.营造丰富景观层次增强观赏性 B.加快植物生长速度缩短成景期
C.呈现鲜明季相变化增添色彩度 D.降低日常维护成本且生态稳定
2025年7月25日,首届中国夏繁科学家大会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市举行。夏繁是指将夏季收获的作物在异地种植,加快作物育种速度,实现一年两熟以缩短育种周期。种业为农业的“芯片”,近年来,马尔康凭借独特地理优势,正打造全国影响力的夏繁基地。据此完成7—9题。
7.与三亚南繁基地的冬季育种不同,马尔康夏繁基地采用夏季育种的根本原因是( )
A.海陆位置不同 B.海拔高度差异
C.纬度位置差异 D.植被类型不同
8.马尔康夏繁基地的高海拔环境中,强紫外线辐射对育种的主要积极作用是( )
A.促进作物光合作用 B.减少病虫害的滋生
C.加快作物生长速度 D.降低土壤的盐碱化
9.推测马尔康夏繁基地重点研究的作物主要有( )
①冬小麦 ②水稻 ③春小麦 ④油菜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受季风系统、海陆位置等因素影响,甲、乙海域降水在南海夏季风爆发后表现出显著差异。乙海域表层水体盐度、温度较高,且富含营养盐,吸引大洋鱼类聚集。图2示意2011—2020年南海夏季风爆发后20天内甲、乙海域的日平均降水量。图3示意2011—2020年南海夏季风爆发后甲海域出现强降水时环南海区域的低空平均风速和主要风向分布。据此完成10~12题。
10.据图2分析与乙海域相比,甲海域降水的主要特征是( )
A.日平均降水量更小,降水日数总量更少 B.日平均降水量更大,降水强度变化更稳
C.日平均降水量更大,降水波动幅度更大 D.日平均降水量更小,降水持续时长更长
11.结合图3及所学知识,分析甲海域强降水的原因有( )
①夏季风输送暖湿水汽,提供降水水源 ②低空的盛行风引导水汽,向甲海域汇聚
③夏季该洋面温度较高,对流雨强度大 ④暖湿气流与冷空气交汇,形成锋面促降水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2.乙海域大洋鱼类聚集条件形成的关键原因是( )
A.降水较多表层盐度低,鱼类适应低盐度海水
B.夏季风推动表层海水,底层营养盐上泛明显
C.降水较少且光照充足,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强
D.夏季风势力有所减弱,该海域风浪强度偏小
2025年7月,美国ATLAS调查望远镜报告了对系外彗星3I/ATLAS的首次观测,呈独特的红色、没有彗尾,沿着双曲线(之一)轨道运行,一个月后科学家最终确认它作为彗星的属性。据测算,3I/ATLAS预计在10月29日左右经过近日点,位于火星轨道与地球轨道之间,速度会达到每秒68公里左右,在整个穿越太阳系的过程中,它与地球最近的距离超过24亿公里,对地球不会构成任何威胁。如图为3I/ATLAS经过其近日点时的太阳系内行星位置示意图。据此回答13~15题。
13.据其形态特征,科学家最初并不认为3I/ATLAS是彗星,是因为它( )
A.没有彗尾 B.颜色偏红 C.运行速度过快 D.轨道形状特殊
14.当2025年7月1日ATLAS调查望远镜发现3I/ATLAS时,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
A.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B.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南移动
C.北极地区极昼范围扩大 D.北京的昼长比广州短
15.3I/ATLAS经过近日点时,地球上各观测站的观测最佳窗口期可能是地方时( )
A.0—6时 B.6—12时 C.12—18时 D.18—24时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2025年8月举办的第12届世运会是成都继大运会之后第二次举办的世界性综合运动会。本届世运会,成都依托“山水林田湖草”的生态基底,构建了“一核三翼”的赛事空间布局(表1)。在场馆策略上,秉承“可持续利用”理念,未新建任何场馆,而是统筹利用原有设施:对18个既有场馆进行局部功能优化,并搭建了9个临时场馆。赛后,这9个临时场馆中的7个将被保留下来,转化为惠民设施。
空间布局 主要特点
一核(主城区) 完备的基础设施(体育场馆、酒店、医疗)和公共服务体系,高效承担开闭幕式
都江堰赛区(西翼) 依托龙门山脉的山水生态资源,适合布局攀岩、定向越野等户外山地项目
天府新区赛区(南翼) 新的城市中心,拥有现代化规划和新建场馆,适合新兴、时尚的都市运动项目
东部新区赛区(东翼) 土地资源相对充裕,开发强度低,适合建设大型、特色化的新建场馆群,并承担物流、训练等辅助功能。
表1
(1)分析成都举办世运会户外项目的自然区位优势。(6分)
(2)简析成都市构建“一核三翼”的赛事空间布局的主要目的。(6分)
(3)说明这种“可持续利用”的场馆策略为成都带来的红利。(6分)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中国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近年来,中国在此建设了全长约500公里的“零碳公路”(沙漠公路绿化工程),通过光伏发电、滴灌技术种植防护林带,实现公路运营的“零碳排放”。该工程有效抵御了风沙侵袭,保障了边疆地区交通畅通,并为沙漠生态治理提供了范例。下图5为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示意图,图6为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景观图。
(1)说明“零碳公路”采用“防护林带+滴灌技术”治理风沙的原理。(4分)
(2)指出塔克拉玛干沙漠发展光伏发电的自然优势。(6分)
(3)从国家安全角度,简述该“零碳公路”建设的意义。(8分)
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9分)
冰前湖,即与冰川末端直接接触的冰川湖。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和念青唐古拉山脉是冰前湖的集中分布区。研究表明,冰川与冰前湖之间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冰川的进退直接影响冰前湖的形成与演化;而冰前湖的存在和扩张,加速母冰川的退缩。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冰前湖的快速扩张使其稳定性降低,溃决风险加剧。冰湖溃决往往不是单一灾害的终点,而是一系列链式灾害的起点,尤其是近年多发的泥石流,对下游地区构成严重威胁。图7为青藏高原冰前湖集中分布区示意图,图8为冰前湖与冰川相互作用模式示意图。
(1)结合材料与图,描述终碛垄作围堰的冰前湖的形成过程。(6分)
(2)结合图8,阐释冰前湖的扩张如何加速母冰川退缩。(7分)
(3)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试分析冰川崩解、冰湖溃决并演变为泥石流的过程。(6分)
湖北省部分名校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高三9月月考
高三地理答案
1—5AACCB 6—10DBBCC 11—15DCABD
1.A 解析:“森林覆盖率高达81%”说明其核心优势在于优质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森林资源。热门目的地反映了广阔的市场需求;试点建设县体现政策支持。三省交界,虽然邻近长三角城市群,但相比于长三角核心区,其交通通达度不具备“高”的突出优势。传统工业雄厚与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理念相悖,且不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综合判断,①和②是其最突出的区位优势。
2.A 解析:A.该模式将森林这一“生态产品”通过康养产业转化为经济收益,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典型体现。康养产业的发展会带动民宿、餐饮、文创、农产品销售等相关产业,促进“乡村产业多元化”。故A正确。不会大幅增加耕地面积。有利于促进人口的就地、就近就业,而不是推动人口向县城大规模集聚。该发展模式与重工业和产业转移无关。
3.C 解析:深度挖掘地域文化,可以避免同质化竞争,提升产业的文化附加值和吸引力。③康养产业涉及健康、管理、服务等多个领域,专业人才是提升服务质量和竞争力的关键。兴建旅游地产容易超出环境承载力,破坏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理念相悖。故“放宽环境保护标准”会损害其最核心的生态优势。综上,优先采取的措施应为②和③
4.C 解析:铁路专用线通常连接企业与国家铁路干线或车站,其首要目的是满足企业的运输需求,而非为了完善国家路网布局,A错误。城市的通勤与客运主要由城市轨道交通和公交系统承担,铁路专用线不承担公共服务职能,B项错误。建设铁路专用线的核心目的就是为工厂解决“最后一公里”的运输问题,满足其原材料输入和产品输出的需求,C项正确。对于一个机械厂的专用线来说,其建设初衷主要是经济和生产导向,而非国防安全,D项错误。
5.B 解析:将废弃的铁路改造为公共空间,保留了场地的历史印记和文化,①正确。一条长度有限的线性公园,其主要功能是休闲游憩,几乎不具备交通疏导功能,②错误。公园的建设增加了城市的绿色开放空间,具有净化空气、涵养水源、调节小气候、提供生物栖息地等生态功能,③正确。城市更新项目通常不改变土地的国家所有制性质,其改变的是土地利用方式(由交通用地变为绿化用地),对周边房产价值有积极影响,并非其建设的“主要意义”,④错误。
6.D 解析:乡土植物未必景观层次最丰富或观赏性最强,一些引进的园艺品种可能更具观赏性,A项错误。乡土植物的生长速度各有不同,并非所有乡土树种都长得快,且成景周期短通常不是其首要考虑因素,B项错误。乡土植物的季相变化有其自然规律,一些外来树种的色彩也可能非常艳丽,C项错误。乡土植物是适应当地的物种,耐旱、耐贫瘠、抗病虫害能力强,减少了浇灌、施肥、打药等养护需求,维护成本低;它们与当地其他生物形成了稳定的生态关系,生态稳定性好,D项正确。
7.B 解析:三亚(北纬18°,低海拔)冬季气温仍达18—25℃,可满足喜温作物生长;马尔康(北纬31°,高海拔)夏季因海拔高气温冷凉,适合喜凉作物。二者育种时间(冬季vs夏季)的差异,本质是海拔导致的“热量时空分配”不同,夏季我国南北普遍高温,选择马尔康育种是由于高海拔抵消了较高纬度的夏季热量,形成夏季冷凉环境,故B正确。
8.B 解析:高海拔地区紫外线强,可抑制或杀灭部分病菌、害虫,减少作物病虫害,利于培育健康种子;光合作用主要依赖可见光,与紫外线无关;紫外线不会加快生长速度;土壤盐碱化与蒸发、灌溉相关,与紫外线无关,故B正确。
9.C 解析:夏繁基地是指利用高原地区夏季冷凉气候,让平原夏季收获的喜凉作物(如小麦、油菜等)的当季种子在高原续种第二批的特殊农业科研基地。冬小麦和油菜是喜温凉的典型代表,水稻喜热;夏繁是指将夏季收获的作物异地加代种植,实现一年两熟以缩短育种周期,春小麦的收获时间是秋季,不符合夏繁育种的特点。
10.C 解析:A甲海域降水更少与题干中“甲海域可能因夏季风影响更显著而降水更集中”的逻辑不符,故A错误。B读图可知,甲降水波动更大,故B错误。D由图可知,甲降水量更大,且持续时间更长,故D错误。
11.D 解析:①南海夏季风的核心作用是从低纬度海洋携带暖湿水汽,这是海域降水的基础水源条件,属于甲海域强降水的必要成因;②图3提示甲海域强降水时,环南海低空风向具有明确的“向甲海域汇聚”特征(如周边气流向甲区域辐合),水汽汇聚能加剧降水,符合题意;③夏季该洋面温度较高,易引发强对流天气,对流雨多,符合题意;④南海夏季风爆发后,海域主要受暖湿的夏季风控制,此时冷空气势力已大幅减弱,难以到达南海海域与暖湿气流交汇形成锋面,该成因与夏季风爆发后的气候背景矛盾,
12.C 解析:题干明确乙海域“表层水体盐度较高”,若降水较多会导致淡水注入增加,盐度降低,与题干信息矛盾,A错误。夏季风推动表层海水流动,若形成上升流可促进底层营养盐上泛,但会导致水温偏低,与材料不符,B错误。图2看出乙海域降水比甲海域少,说明云层少、光照充足,利于浮游植物光合作用,进而繁殖形成大量浮游生物,为鱼类提供丰富饵料,且降水少则淡水注入少,盐度高,符合逻辑,C正确。南海夏季风爆发后,势力较强且稳定,“势力减弱”与季节背景不符;且风浪小并非鱼类聚集的关键条件(核心是饵料),D错误。
13.A 解析:彗星的典型特征是有彗发,天文望远镜拍摄照片显示3I/Atlas并不具备“彗发”,因此最初不被认为是彗星。颜色偏红、运行速度过快、轨道形状特殊都不是其最初不被认为是彗星形态的主要原因。故本题选A。
14.B 解析:7月1日,地球已过远日点(7月初),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慢,A错误;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南移动,B正确;随着太阳直射点南移,北极地区极昼范围逐渐缩小,C错误;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北京纬度高于广州,北京的昼长比广州长,D错误。所以本题选B。
15.D
解析:结合题意,3I/Atlas轨道近日点大概在10月末,其与地球、太阳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见上图。此时3I/Atlas位于地球空间方位的偏西方,可观测时间为12—24时,但下午时分因更靠近太阳,实际观测窗口极短。其彗发和尘埃尾只能在日落后的西方低空短暂可见。故本题选D。
16.(1)地处四川盆地西部,地形平坦开阔,土地资源充足,为户外项目提供充足场地;(2分)
气候温和,湿度适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雨热同期但多阴雨可缓解高温);(2分)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环境优越,适合举办户外赛事。(2分)
(2)利用现有设施,节约办赛成本;(2分)
发挥比较优势,依托特色环境,匹配赛事需求;(2分)
将赛事活动分散到四个区域,有效避免了因大型赛事导致的人口、交通、环境压力过度集中于主城区,防止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加剧;(2分)
(3)①减少新建场馆的资金投入,显著降低赛事运营的经济成本;(2分)
②减少土地占用,城市集约利用土地空间,提升区域资源利用效率;(2分)
③赛后将临建场馆转化为惠民健身设施,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便利居民生活。(2分)
17.(1)原理:防护林带可降低风速、固定沙丘(2分);滴灌技术精准供水,减少水分蒸发,提高植被成活率,巩固固沙效果(2分)。
(2)优势:①太阳能资源丰富(日照时间长、辐射强);②沙漠土地广阔,光伏板铺设空间大;③地势平坦,利于大规模建设。(每点2分,共6分)
(3)意义:①生态安全:减轻风沙危害,改善沿线生态环境;②能源安全:利用新能源降低传统能源消耗;
③国土(国防)安全:保障公路畅通,维护边疆地区稳定;④气候安全:减少碳排放,响应国家“双碳”目标。(每点2分,共8分)
18.(1)①构造湖盆:冰川活动期,冰川侵蚀(刨蚀)作用,在冰床谷底侵蚀形成洼地。(2分)
②构筑围堰:冰川后退,冰碛物在冰川末端堆积形成终碛垄,成为天然堤坝。(2分)
③蓄水成湖:气候变暖,冰川融水、大气降水等在洼地中汇聚,最终形成冰前湖。(2分)
(2)①湖水吸收太阳辐射,通过热传导持续融化水下冰体。(2分)
②湖面在风力作用下产生波浪,冲击冰川末端,产生撞击和侵蚀,加速冰崖的破碎和崩塌(2分)
③湖水对冰川末端水下部侵蚀,冰舌末端下部被侵蚀变空,重力崩塌,加速了冰川损失。(2分)
④湖水加深,冰川末端浮力增大,导致冰川末端断裂、崩解。(1分)
(3)①全球变暖,导致冰川消融加剧,冰川末端崩塌或冰崩,冰体坠入湖中,湖水溢出(2分)
②溢出的湖水冲垮由松散冰碛物构成的终碛垄,导致湖水在短时间内大量下泄,形成山洪。(2分)
③山洪强烈冲刷和侵蚀沟谷中的松散冰碛物、坡面破碎岩石和土壤,形成泥石流。(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