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6课散步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嫩芽(nèn) 调皮(tiào) 分歧(qǐ)
B.霎时(sà) 熬过(áo) 鱼塘(táng)
C.蹲下(dūn) 背起(bèi) 强壮(qiáng)
D.粼粼(lín) 拆散(chāi) 取决(jué)
2.改正下面句子中的错别字。
(1)树上的嫩芽也蜜了。( )
(2)我想折散一家人,终不愿意。( )
(3)儿子虽然很胖,毕竞幼小。( )
(4)不过,一切都取绝于我。( )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他们双方的意见存在很大分歧,从而导致谈判一度被迫中止。
B.各级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人才梯队建设,真诚关心、爱护人才,增强人才凝聚力,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
C.校园艺术节画展上,大家纷纷在一幅杏花图前驻足,这幅妙手回春之作仿佛把人们带入融融春光中。
D.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中,乱涂乱画、乱扔垃圾等现象依然存在,对此,我们不能熟视无睹。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亲情是语文世界里永恒的主题。无论是病床前无微不至的照顾□还是敬老护幼的陪伴□抑或是言传身教的教导,都体现亲情。亲情总有无穷的力量,可谓是□亲情似日堪融雪,孝道如春可著花□□而那些有关亲情的篇章,文字质朴,情感浓郁,它们从生活中的平凡小事等细节处落笔,用细腻的文笔谱写关于亲情、人性和生命的动人的一曲曲赞歌。读着这些文字,我们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道上进行着一次深刻而有意义的旅行。
4、请在“□”内填入正确的标点符号。
5、画线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6.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
(1)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 ( )
(2)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 )
(3)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 )
7.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课文主要写儿童的世界,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思想矛盾。
B.课文中祖孙意见产生分歧后,重点写了“我”的心理活动。
C.课文结尾句“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表明人到中年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和使命。
D.课文中对南方初春田野景物的描写,为一家三代散步设置了极佳的自然环境,以美景衬托出一家人关系的融洽。
8.品味下面的语句,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课文深层意蕴的理解。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9.综合性学习。
(1)学校正在开展以“弘扬孝道美德”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在活动过程中,需要你就“中学生如何尽孝”提出具体建议,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三条建议。
(2)从课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温馨和睦、美满幸福的家庭。请根据下面的图画和课文内容把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
下联: 风雨人生相依偎
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散步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0、本文以“散步”为线索,记叙了一家四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情景。文章一波三折,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事件过程的梳理。
11. 布景是根据情节表现的需要在舞台上布置的景物。请你从原文中摘录一处景物描写的语句作为布景参考,并说说你的理由。
12、班级选择下面的句子作为旁白,请运用正确的朗读符号,从重音、停连等角度任选其一进行朗读设计,并写出你的理由。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设计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理由: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戏曲是以人为中心的表演艺术。戏以人传,戏以人兴,这是数百年来戏曲传承发展的核心所在。数百年来,戏曲的传承和发展集中体现在演员的技术层面,即功法技艺和表演内容的传续、变化和创造等。作为戏曲美学指标的身段、声情、虚拟、写意、象征、程式、流派等概念范畴,都荟萃到以演员为中心的艺术表达中,演员的技术构成了戏曲本体艺术的核心内容,至今仍是民族审美的基本原则。
当然,戏曲艺术从来不回避“人”以外的技术,物质技术的提升同样伴随着戏曲的发展演进。例如在舞台美术创造中,“一桌二椅”是戏曲舞台艺术的物质载体,也是戏曲以一当十的创作思维,这也促进了中国传统戏曲偏于空旷舞台的简约表达。
宋元以降,戏台、剧场形制的不断变化构成了戏曲发展的技术动力,戏台高度的变化、建筑反射面的设立、空腔助声技术的强化等,都让演员借助声音的直传、反射、混响、共振等声学效果,实现剧场声音艺术的美学升华。特别是在清代宫廷三层大戏楼的场域环境中,物质技术的综合使用和手段更新,进一步推动了多样的技术形式在戏曲舞台上的应用,由此形成宫廷大戏这类宏大制作的演剧形态。
上述剧场、舞美、灯光、声效的技术实践,及其隐藏着的科学规律,在当代戏曲研究中都得到了比较充分的运用和证明。而话剧、歌剧、舞剧等戏剧形态,在舞台艺术领域多样化的追求,无论是写实化的还是写意化的,都给予了观众更多美的启发。新世纪以来,众多优秀戏剧作品,实际上是在适度的物质技术支撑下,做到了对演员及其表演艺术的充分张扬,昆剧《牡丹亭》,秦腔《西京故事》、豫剧《风雨故园》等作品,在物质技术与演员技术之间做到了相得益彰,戏剧的民族化和现代化做到了相映相衬。在这些作品中,物质技术从根本上都未曾动摇人的舞台价值,反而突出了演员在舞台创作和艺术传承中的主体位置。
近代以来,话剧、歌剧、舞剧等戏剧形态进入中国,其剧场和舞台的时尚新风被看成了现代的样本,这让传统戏曲艺术更多地在中西方文化间吸收、借鉴。特别是在中国戏曲现代化的进程中,面对急速变化的社会转型,现代的剧场、舞美、灯光、音响、服装、道具等物质手段的提升和应用,为戏曲带来更多的发展空间,呈现出新的美学追求,同时一再地冲击传统审美标准。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先生曾以“妨碍艺术之进展,转移观众之目标”“大抵布景愈多,愈妨碍演员之动作”为理由,不主张使用现代布景。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曾提出现代大型剧场会带来“人小台大”的问题,因此不太适合戏曲、话剧表演。他们提到的剧场、布景等技术挑战,虽然在当时随着戏曲改革实践,努力获得平衡适应,但其中的不适感已显示出物质技术与戏曲传统的冲突。
随着当代物质手段、科学技术更加强势地进入舞台,曾经的冲突,也越来越成为戏剧发展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在当下的戏剧创作中,物质技术强势进入舞台,实际会带来更多现实困境。
(摘编自王馗《物质技术进入戏剧舞台带来现实困境》)
材料二:
由于中国传统戏曲的美学特征一贯讲求写意精神,所以人们大都认为传统程式化表演不需要高科技的介入。然而,复杂多变的舞台设计也是一种叙事方式,是把观众引导到语境的重要手段。比如不少京剧现代戏,在融入民族文化底色的基础上,普遍采用西式写实布景,在装饰、灯光、人物造型以及音效等视听元素中使用现代技术,与中国戏曲传统程式化表演相得益彰,对后来逐步形成的中国舞台美术风格产生巨大影响。
其实,即使是传统戏曲的表演空间发展史上,也并非只有“一桌二椅”这一种形式,至少宫廷演出的舞台样式就与民间大相径庭。尽管圆明园和避暑山庄的清音阁大戏楼都已毁于战火,但与之形制相近的颐和园的德和园大戏楼、紫禁城的畅音阁大戏楼至今仍然保留完好,大致可以窥见清代宫廷演出的盛况。作于乾隆年间的《平定台湾战图·清音阁演戏图》,就是真实记录宫廷演出的可靠文献资料。画卷呈现了避暑山庄的清音阁大戏楼演出的景象,画家以写实的工笔画法描绘出舞台上的将士、战船、岛礁、建筑等演出现场的视觉形象,从中不难看出当时的舞台已具备大型、复杂的布景装置。
传统戏曲舞台尚且如此,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对于涵盖了话剧、歌剧、舞剧等更广泛剧种的戏剧舞台而言,我认为,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是戏剧舞台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充分利用先进的科技成果布置舞台利大于弊。
(摘编自曹林《高科技助推舞台疆界不断扩大》)
1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戏曲演员的功法技艺及表演内容的传续、变化和创造等属于演员的技术层面,这些构成了戏曲本体艺术的核心内容。
B.宋元以降,戏台、剧场形制的不断变化所带来的各种声学效果使剧场声音艺术得到美学升华,促进了戏曲的发展。
C.近代以来进入中国的话剧、歌剧、舞剧等戏剧形态,其写实化或写意化的舞台艺术追求,带给观众更多美的启发。
D.基于对中国传统戏曲美学特征的认识,人们多反对高科技介入传统程式化表演,反对使用复杂多变的舞台设计。
1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清代宫廷三层大戏楼中的演出对多种物质技术的综合使用,是导致宏大制作的宫廷大戏演剧形态形成的直接因素。
B.在中国戏曲现代化的进程中,现代的剧场、舞美、灯光等物质手段的提升和应用对传统审美标准造成冲击。
C.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先生、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都对使用现代布景、现代大型剧场感到不适并强烈反对。
D.既融入民族文化底色,又普遍采用西式写实布景和现代技术的京剧现代戏,体现出典型的中国舞台美术风格。
15.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
A.高广健设计的京剧《赤壁》,是在继承传统美学精神的基础上,大胆采用高科技机械装置,营造出神奇魔幻的效果。
B.6月初,《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开城纳客,戏剧新模式通过科技让观众忘掉科技,沉浸其中,引发广泛关注。
C.沉浸式戏曲《黛玉葬花》让传统内容与现代科技相融相通,用数字技术助推传统文化绽放出新的光彩与活力。
D.倪放设计的昆剧《临川四梦》,借用古籍版画的形式作为四梦连演的主要载体,形成通透、轻盈的四梦一景。
16.材料一和材料二中都提到传统戏曲表演的“一桌二椅”,两处的作用有何不同?
17.请根据两则材料,谈谈你对材料二中“复杂多变的舞台设计也是一种叙事方式”这句话的理解。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阳台前面有棵树
方 华
①那段时间闲在家,每日清晨,见妻子上班、儿子上学出门后,母亲就走到阳台,在那晃动身子。我心里想,母亲年岁大了,不用我们讲,也自己注意锻炼保养身体了。
②母亲就那么轻微地扭晃着身子,毕竟是古稀之人,扭扭脖子晃晃腰活动活动筋骨也就够了。有时见母亲停下来,站在那不动,或侧着身子或扭着头专注地看着外面。因为阳台下面就是喧嚣的大街,每天都上演着一幕幕活生生的情景剧,怕是什么新鲜的东西吸引了母亲的目光吧
③冬去春来,夏往秋至,我发现母亲一直坚持在阳台上晃动身子。偶与妻子提起,她笑道:“这人上了岁数,生怕身体不行呢。”
④那天,见母亲在阳台上身子倾斜的幅度越来越大,头也老是歪着伸向一边。如是几天,忍不住,就过去问母亲:“你在干什么呢 ”母亲皱着眉头,说:“真想砍了这棵树!”
⑤我吃了一惊,认真地瞧了一眼阳台前的那棵大樟树,枝繁叶茂的,就疑惑地问母亲:“这满眼的绿色多好,夏天遮阴,冬天挡风,干吗要砍它呢 ”母亲说:“它越长越大,挡了我的视线,看不清对面的站台了。”
⑥站台 对面的马路边确有一个公交站台。我朝那边望过去,视线是被树冠挡住了。我朝左边扭扭身子,又朝右边斜过头,也无法在枝叶间将对面看得真切。在扭动倾斜身子的时候,我心里一愣,突然反应过来。原来,母亲站在阳台上不是锻炼身体,而是扭过来转过去地想看清对面站台上的车来人往呢。我心里不禁叹息,这人老了,寓居家中,甚是无聊啊。
⑦于是我对母亲说:“你看那公交站台做什么,不如看看电视什么的。”
⑧没想到母亲回答:“你们上班上学都在那儿坐公交,我是看你们等车上车呢。”
⑨胸中突然暖暖的,而眼里酸酸的。那天夜里,乘着没人的时候,我削去了树冠上的几根大枝丫。
⑩再到对面站台下等公交,总是抬头朝那个熟悉的阳台看几眼,每一次,都见到母亲那孤零零的身影,那满头的白发特别显眼。
终于有一天,阳台上再也不见了那亲切的身影,只有那棵树站在风中,发出沙沙的声响。有时,妻子儿子一出门,我也站到阳台上,透过树隙,看着对面的公交站台。
(选自《今日文摘》)
18、请概括文中母亲的形象。
母亲为什么一直坚持在阳台上晃动身子 请摘录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品读文中画线句子,你读出了什么深意 请写下来。
本文运用写作技法娴熟,请选择一种,做简要分析。
本文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请简要概括。
答案
1.D 2.(1)密(2)拆(3)竟(4)决 3.C 4. , , “ ” 。 5.将“一曲曲”移到“关于亲情、人性”之前。 6.(1)动作描写 (2)外貌描写 (3)语言描写、神态描写
7.A 8.作者把“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写得那么郑重其事,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因为走的是小路,所以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经不起摔跌,非稳当不可。从深层理解来说,这段话很有象征意义,这是一句情思隽永、富含哲理的话,也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它暗示着中年人承受着扶老携幼的责任,对家庭有一种使命感。“慢慢地”“稳稳地”行走,可以看出中年人照顾一家老小、肩负家庭责任时的小心、稳重;“整个世界”的感受,表现了人到中年的心情:亲人的平安、健康、快乐,就是最大的心愿。9.(1)示例:①好好学习,用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②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③经常与父母交流,拉拉家常;④父母下班回家后,给父母按摩,帮他们消除疲劳;⑤记住父母的生日,并及时送上祝福。(写出三条即可)(2).互关爱 祖孙三代
10. ①母亲不愿出来 ②出现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 ③母亲依从“我”儿子,大家一起走小路
11.摘录语句: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
理由:选取“新绿”“嫩芽儿”“冬水”等景物,展现了春天的气息,表现了春天万物勃发的特点,暗示母亲艰难度过冬天,将在春天得到新的活力,寄托着生命继续萌发的希望,同时烘托出一家人散步的幸福心情。
12.示例一: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设计理由:“我”和妻子走得小心仔细,怕有闪失带给老人孩子伤害,体现了“我”和妻子对家人的爱与责任,故在“我和妻子”后面停顿,强调主体。
示例二:设计方案: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设计理由:重读“整个世界”,强调“我”和妻子作为中年人身上所肩负着的扶老携幼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3.D 14.B 15.D 16.①材料一提到“一桌二椅”,意在强调“一桌二椅”作为物质载体和创作思维的重要性,是为了论证物质技术的提升对于戏曲发展的作用。
②材料二提到“一桌二椅”,指出它虽然是传统戏曲舞台的一种形式,但并非唯一形式,从而引出下文对宫廷演出的舞台样式的说明,为得出“充分利用先进的科技成果布置舞台利大于弊”的结论作铺垫。
17.①这句话强调了舞台设计在戏剧表演中的重要作用:复杂多变的舞台设计不仅是一种技术手段,更是一种叙事方式,它能够与剧本及演员的表演相互呼应、相互补充,共同构成戏剧作品在舞台上的完整表达。
②传统戏曲虽然以演员为中心,但舞台设计同样能够传递丰富的信息,引导观众进入特定的语境。如舞台设计可以通过布景、灯光、装饰等元素,为剧情的展开提供必要的环境支持,有助于观众更好地理解剧情,还能增强戏剧的沉浸感和代入感。
③舞台设计还可以通过视觉符号和象征手法,传递剧情的深层含义和主题思想。例如,通过特定的色彩、图案或道具,暗示人物的性格、命运或剧悄的走向,使观众在欣赏表演的同时,也能思考和领悟作品的丰富意蕴。
18.年迈,爱孩子,默默牵挂家人。
19、你们上班上学都在那儿坐公交,我是看你们等车上车呢。
20.孤独年迈的母亲无时无刻不在默默关注和牵挂着家人,表现了母亲对家人深深的爱。
21、示例:悬念法。文章第①~⑦段写母亲坚持在阳台上晃动身子,以及“我”对母亲行为和话语的猜测等内容,层层铺垫,设置了悬念。第⑧段水到渠成,用母亲的话揭开谜底,自然且具有极强的情感爆发力。
22.文章通过记叙母亲坚持每天站在阳台上,透过树隙默默目送家人等公交、坐公交的故事,表现了母亲对家人的牵挂和满满的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