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古诗对比阅读理解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文言文古诗对比阅读理解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1 11:53: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考文言文古诗对比阅读理解练习含答案解析
一、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问题。
【甲】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乙】
鱼我所欲也(节选)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丙】
班超投笔从戎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辨,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班超家贫,常为官佣而书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之志哉!”
【注释】①不耻劳辱:不以干劳苦低下的事感到耻辱。②固:指班固,《汉书》的主要作者。
(1)【甲】词题目“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意思是     。
(2)解释下列【乙】文中的加点词。
①一箪食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丙】文中画线句。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4)人物的行为表现,往往与其特定情境关系密切。
【甲】词中,词人“梦回”的特定情境,是“    ”;【乙】文中,“行道之人弗受”与“乞人不屑”的共同特定情境,则是“    ”“    ”;【丙】文中“超曰”的特定情境,则是     (根据文段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回答)。
(5)下列理解分析完全错误的一项是    
A.【甲】词中的“霹雳”一词,其实喻指射箭时弓弦的响声。
B.【乙】文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显示出说话人的理直气壮。
C.【丙】文中的傅介子和张骞都是班超引以为豪的同门师兄。
D.三部作品的内容和写法各不相同,但都有明确的表达意图。
(6)【甲】词末句,作者用感叹句表达了他     的人生志向难以实现的悲愤之情;
【乙】文末句,作者用     (表达方式),告诫人们不能     ;
【丙】文中末句,作者借人物     描写,写出了班超     。
二、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问题。
【甲】
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未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乙】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丙】
凌晓楼先生曙①,嘉庆间江淮大儒也。先生以一孤童,贫而居市,十岁就塾,年余,读“四子书”未毕,即去乡,作杂佣保。然停作辄默诵所已读书,苦不明诂解。邻之富人,为子弟延经义师,先生乘夜狙②其轩外,听讲论。数月,其师觉之,乃闭外户不纳。先生愤甚,求得已离句③之旧籍于市,私读之达旦,而日中佣作如故。
【注释】①凌曙:字晓楼。著有《四书兵故核》等。②狙:伺察。引申为觊觎。③离句:指剖章析句。
(1)【乙】文作者是     ,序的意思是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余因得遍观群书     ②而日中佣作如故   
(3)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的画线句。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4)请根据【乙】【丙】两文内容,填写下表。
共同特点 具体表现(用自己的话概括)
“嗜学” 余: ①
凌 曙: ②
白天做工,夜晚在窗外听邻居家老师讲课

(5)面对磨难,【甲】诗作者并未放弃追逐理想。而是以“    ,    ”勉励自己。【乙】【丙】两文中“余”和凌曙虽然都因“    ”造成求学艰难,但他们都努力克服,一心向学。这三则材料共同启示我们:    (用自己的话概括)。
三、阅读下列三篇诗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
曹刿论战(节选)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丙)
谢翱传(节选)
宋濂
谢翱,字皋羽,福之长溪①人。父钥,著《春秋衍义》《左氏辨证》传于时。翱世①其学,有大节。会丞相文天祥开府延平③,长揖军门④,署咨事参军。
及宋亡,天祥被执以死,翱悲不能禁,只影行淅水东。严有子陵台,孤绝千丈。翱抉酒以登,设天祥主⑤荒亭隅,再拜跪伏。酹⑥举,号而恸者三,复再拜,悲思不可遏,乃以竹如意击石,竹石俱碎。元乙未,以肺疾作而死,年四十七。
赞曰:翱一布衣尔,未尝有爵位于朝,徒以赦天祥之知,翱不负天祥,肯背国哉?翱盖天下之士也。
(选自《宋濂散文选集》有删节)
【注释】①长溪:福建省霞浦县。②世:继承。③开府延平:在延平地区开设府署。④长揖军门:投拜军营,文天祥抗元,谢翱曾率乡兵来投,任咨议参军。⑤主:死者的牌位。⑥酹:以酒浇地作祭奠。
(1)《曹刿论战》一文选自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会丞相文天祥开府延平     ②翱不负天祥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4)下列对丙文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谢翱三次大声痛哭,又再次下拜行礼,悲痛的心情不可遏制。
B.谢翱多次大声痛哭,又再次下拜行礼,悲痛的心情不可遏制。
C.谢翱多次大声痛哭,又拜了两次,悲痛的心情不可遏制。
D谢翱三次大声痛哭,又拜了两次,悲痛的心情不可遏制。
(5)阅读甲诗和丙文,谢翱祭拜文天祥亡灵的原因是:    ;阅读乙、丙两文,谢翱和曹刿的共同点是:    (都用自己的话回答)。
(6)下列对诗文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甲诗格调悲壮,气贯长虹;丙文叙述、描写、议论相结合,读来感人至深。
B.甲诗直抒胸臆表明诗人的志向:乙文主要运用对比和对话形式刻画人物。
C.从乙文和丙文中可以看出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依靠百姓,取信于民。
D.从诗文中可见,文天祥、曹刿、谢翱都具有共同的精神品质。
四、挖掘两篇虎丘相关作品,从古人对虎丘的勾勒与情思倾诉里,破译他们的精神密码,完成以下任务。
【甲】
虎丘记①
[明]袁宏道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
A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②,寂然停声。属③而和者,才三四辈,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清声亮彻,听者魂销。比至夜深,月影横斜,荇藻凌乱,则萧、板亦不复用。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④一字,几尽一刻⑤,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吏吴两载,登虎丘者六。最后与江进之、方子公同登,迟月⑥生公石上,歌者闻令来,皆避匿去。余因谓进之曰:“甚矣,乌纱之横、皂隶⑦之俗哉!他日去官,有不听曲此石上者,如月⑧!”
今余幸得解官,称吴客矣,虎丘之月,不知尚识余言否耶?
(选自《袁中郎全集》)
【注释】①作者曾任吴县知县,万历二十四年,解职离吴前,流连虎丘胜景,写下此文,虎丘,有“吴中第一名胜”之称。②瓦釜:用黏土烧制的锅,这里比喻粗俗的歌声。③属:跟随。④度:吐。⑤几尽一刻:几乎拖长达一刻之久。⑥迟月:等待月出。⑦皂隶:衙役。⑧如月:以月为证。
【乙】
虎丘月下送子任①赴湖广宪副②
[明]文嘉
奉使远持三楚③节,乘春同作夜山行。
B月浮皓彩天中见,塔绕红灯树里明。
山色溪声终古在,赏心乐事几人并。
酒阑不尽相违意,愁见江头春水生。
【注释】①子任:诗人的好友。②宪副:官职名,按察副使。③三楚:楚地疆域广阔,秦汉时分为西楚、东楚、南楚,合称三楚。
(1)参考下面表格的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并复盘思路。
文言语句 方法 释义 复盘思路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 词典查阅法:a.离开;b.距离c.过去的。   (填序号) ⑤以上释义你是如何得出的?请选择其中一个字,简要说明思路。(运用表格中的方法或其他方法)
而中秋为尤胜 课内迁移法:水尤清冽(《小石潭记》) ②
今余幸得解官 古今异义 ③
不知尚识余言否耶 语境推断法:联系上下文 ④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
(3)在A、B两句中选择其中一句,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
(4)从语气、语速两方面分析【甲】文中袁宏道“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一句表达效果,并据此阐释作者寄托的人生追求。
(5)【甲】【乙】两文均以“虎丘月”为载体,但体现的心境是否相同?请结合两文景物特点及注释阐述理由。
五、古诗文阅读。
【甲】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丙】
袁峻家贫,无书,每从人假借,必皆抄焉。自课①,日五十纸,纸数不登②则不止。柳仲郢③退公布卷④,不舍昼夜。九经三史,一抄,魏晋南北史,再抄。手书分门三十卷,号“柳氏自备”。小楷精谨,无一字肆笔⑤。东坡少时手抄经史皆一通。每一书成,则变一体,卒之学成。今时读书,有力者必雇请⑥佣史,其或不得已而抄,又潦草成行;而其贫者,又直诿⑦于无书可抄。手抄之益,今之不解也久矣。读书者当观此。
(节选自《读书止观录》)
【注释】①课:督促完成指定的工作,这里指自己规定。②登:这里指达到规定。③柳仲郢:唐朝大臣。④退公:公馀休息,这里指闲暇时间。布卷:读书。⑤肆笔:纵笔,不端正。⑥雇请:出钱雇请。⑦诿:推脱。
(1)运用所提示的方法,解决【乙】【丙】两文中的文言疑难字词。
方法 词语 示例 加点词意义
字源法 录毕,走送之 A走 :
迁移法 以中有足乐者 以其境过清 B以 :
查字典 卒之学成 ①指士兵;②最终,终于;③死亡。 C卒 :
(2)下列对【甲】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题中“酬”字点明了写作目的,既有对友人的感激之情,也表达共勉之意。
B.首联道出白乐天被贬“二十三年”时间之久,饱含“弃置身”的无奈和艰辛。
C.颔联借“闻笛赋”表达恍若隔世之感,用“烂柯人”抒发对故友的怀念之情。
D.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气,表达的情感豪放直接,具有很强艺术感染力。
(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乙】文第②段先写自然环境的严酷,再写物质条件的匮乏,写出作者求学的“勤且艰”。
B.【乙】文以描写为主,兼有记叙、议论和抒情。作者现身说法,情真意切,语重心长。
C.【丙】文强调古人亲手抄书巩固学识、终有所成,与当今富者雇人代笔形成强烈反差。
D.【丙】文句式极具张力,长短交错变化,骈散结合,长句详尽铺陈,短句简明扼要。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②日五十纸,纸数不登则不止。
(5)【甲】诗中提到了“千帆”“万木”,请你赏析数词运用的妙处。
(6)《论语》有云:“君子遇穷困,则道益进,德益馨。”请结合三则材料内容,简要概括他们是如何克服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的。
六、阅读以下材料,感受文学赠予我们的精神力量,完成下列各题。
【甲】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乙】
《岳阳楼记》(节选)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丙】
《滕王阁序》(节选)
豫章①故②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③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④于海曲,岂乏明时⑤?所赖君子见机⑥,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注释】:①豫章:滕王阁在今江西省南昌市,②故:以前的。③蛮荆:古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带。④梁鸿:东汉人,作《五噫歌》讽刺朝廷,因此得罪汉章帝,避居齐鲁、吴中。⑤明时:指汉章帝时代,泛指圣明的时代。⑥机:“机”同“几”,预兆,细微的征兆。
(1)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加点词语 方法提示 解释(填写文字)
属予作文以记之 查阅字典;①劝请,邀;②部属,亲属;③类;④连接;⑤委托,交付:请托,嘱咐。 属:
增其旧制 参考成语:成语“废教弃制”,意为废掉政教和法律制度。 制:
宾主尽东南之美 关联教材,《陈涉世家》中“将军身被坚执锐”中“坚”和“锐”本是形容词,这里临时改变了词性,充当名词,作宾语,表示“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武器”。 美: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查阅字典:①垂挂;②坠落,放弃;③毁坏。 坠: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的作者白居易,字乐天,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之称。
B.乙文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句话断句是正确的。
C.甲文中白居易用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钱塘湖明媚的晚春风光。
D.丙文中王勃通过对滕王阁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
(4)假设白居易、范仲淹、王勃穿越时空相聚,三人共赏美景,各抒其情。请你根据甲乙丙三文中“景” 与“情”的关系,补全对话。
(手指钱塘春色)吾观钱塘湖早莺新燕,生机盎然、步屐轻快,沉浸在①    。
(遥望洞庭湖)洞庭湖景色②    ,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终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怀天下,方能与古仁人比肩。
(抚滕王阁栏杆)吾览滕王阁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③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甲】
春题湖上①
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注释】①此诗作于长庆四年(824),作者杭州刺史任期届满之时。
【乙】
钱塘湖石记
钱塘湖事,刺史要知者四条,具列如下:
钱塘湖北有石函①,南有笕②。凡放水溉田,每减一寸,可溉十五余顷;每一复时③,可溉五十余顷。先须别选军吏二人,与本所由④田户,据顷亩,定日时,量尺寸,节限而放之。
若岁旱,百姓请水,须令经州陈状,刺史自便押帖⑤,即日与水。若待状入司,符下县,县帖乡,乡差所由,动经旬日,虽得水,而旱田苗无所及也。大抵此州春多雨,秋多旱,若堤防如法,蓄泄及时,即濒湖千余顷田无凶年矣。
自钱塘至盐官界,应溉夹官河⑥田,须放湖入河,从河入田。准盐铁使旧法又须先量河水浅深待溉思毕却还本水尺寸。往往旱甚,即湖水不充。今年修筑湖堤,高加数尺,水亦随加,即不啻足矣。脱或水不足,即更决临平湖,添注官河,又有余矣。
予在郡三年,仍⑦岁逢旱,湖之利害,尽究其由。恐来者要知,故书于石。长庆四年三月十日,杭州刺史白居易记。
(选自《白氏长庆集》,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删节)
【注释】①石函:石函桥、石函闸。②笕:笕决湖。③复时:一昼夜,即二十四小时。④所由:官名,唐代一般指胥吏及差役。⑤押帖:书面说明。⑥官河:文中指运河。⑦仍:连续。
(1)请发挥想象,用生动的文字描绘【甲】诗颈联所展现的画面。
(2)后人评论【甲】诗“言外正有余情”,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作者表达的感情。
(3)请用三条“/”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准盐铁使旧法又须先量河水浅深待溉田毕却还本水尺寸
(4)请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乙】文中加点的字。
方法指引 文中语句 字词解释
【课内迁移】具答之《桃花源记》 具列如下 A具:
【成语推断】望尘莫及 而旱田苗无所及也 B及:
【借助字形】“决”小篆字形为。 《说文 水部》:“決,行流也。从水,从央。”夬,分决也,有所破坏决裂。 即更决临平湖 C决:
(5)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尝求古仁人之心”。根据上面的诗文,联系下列材料,探究白居易有着怎样的“古仁人之心”。
①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疏浚钱塘湖,筑堤修闸,灌溉良田千顷;疏浚六井,保障居民生活用水。
②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一、【答案】
(1)我为陈同甫写下这首壮烈的词寄送给他。
(2)①食物 ②穷困
(3)他为人很有志向,不拘小节。
(4)【甲】沙场 【乙】呼尔而与之 蹴尔而与之 【丙】家中贫寒,受官府所雇以抄书来谋生糊口。
(5)B
(6)【甲】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
【乙】议论 丧失人所固有的本性。
【丙】语言 志向远大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题目意思。“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意思是:我为陈同甫写下这首壮烈的词寄送给他。
(2)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一碗饭。食:食物。
②句意: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穷:穷困。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重点词语有:细节,小事,细枝末节。句意为:他为人很有志向,不拘小节。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可知,“行道之人弗受”与“乞人不屑”的共同特定情境是: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由“班超家贫,常为官佣而书供养。久劳苦”,可知,【丙】文中“超曰”的特定情境是:家中贫寒,受官府所雇以抄书来谋生糊口。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ACD.正确;
B.有误,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词严。故选:B。
(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甲】《破阵子》“可怜白发生”的哀伤与青年时期的意气风发,英勇杀敌的豪放形成强烈的对比,写尽现实的残酷和词人心境的悲苦、凄谅,突出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患愤之情。
【乙】“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意思是“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天性(指羞恶廉耻之心)”,本句通过议论指出人不要丧失所固有的本性。
【丙】根据文中相关信息“超曰:‘小子安知壮士之志哉!’”的意思是“班超便说道:‘普通人又怎么能理解壮士的襟怀呢?’”通过其语言可知其班超胸怀大志。
参考译文
【甲】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当年的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声。把烤牛肉分给部下,乐队演奏北疆歌曲。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怜已成了白发人!
【乙】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所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天性(指羞恶廉耻之心)。
【丙】
班超字仲升,是凤翔市平陵县人,是徐县县令班彪的小儿子。他为人很有志向,不拘小节。但在内心孝敬父母,办事慎重,在家中每每从事辛勤劳苦的粗活,不把干劳苦低下的事为可耻。班超很有口才,广泛阅览了许多书籍。永平五年,班超的哥哥班固受朝廷征召前往担任校书郎,他便和母亲一起随从哥哥来到洛阳。因为家中贫寒,他常常受官府所雇以抄书来谋生糊口。天长日久,非常辛苦。他曾经停止工作,将笔扔置一旁叹息道:“身为大丈夫,虽没有什么突出的计谋才略,总应该效仿傅介子和张骞出使其他国家立功,来获得封侯,怎么能够老是干抄抄写写的事情呢?”周围的同事们听了这话都笑他。班超便说道:“普通人又怎么能理解壮士的襟怀呢?”
二、【答案】
(1)宋濂 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的文字。
(2)能够。②像原来一样。
(3)因为这个原因,很多人愿意把书借给我。
(4)①即使天寒地冻也一样借书来抄。
②劳作一空闲下来就默诵已经读过的书
③通宵达旦自学,白天正常劳作
(5)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贫 面对困难,要勇敢面对,坚持不懈,努力克服。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学常识。【乙】文的作者是明代文学家宋濂,这是文学常识的基本内容。序,在这里作为文体名,通常用于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的文字,内容多是对作品的写作缘由、内容、主旨或作者情况等进行介绍或评述。
(2)本题考查理解词语。
①“余因得遍观群书”句意:“我”能够有机会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得”,是“能够”的意思。
②“而日中佣作如故”句意:但“我”白天做雇工的情况并没有改变。“故”,是“像原来一样”的意思。
(3)本题考查翻译句子。
重点词语“以是”表示因为这个原因,“假”在这里是借的意思。画线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的意思是,因为这个原因,很多人愿意把书借给我。
(4)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
第一空。宋濂“幼时即嗜学”,“嗜学”的具体表现为“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即使天寒地冻也一样借书来抄。
第二、三空。凌曙“嗜学”的表现,一是“停作辄默诵所已读书”,劳作一空闲下来就默诵以前读过的书;二是“私读之达旦,而日中佣作如故”,通宵达旦地读书自学,白天正常劳作。
(5)本题考查诗文理解。
第一、二空:面对困境,李白并没放弃理解,在短暂苦闷彷徨之后,作者在诗末发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自信呐喊,意思是: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第三空:甲诗表现了李白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仍能够勇敢地航向前方。乙文和丙文写出了宋濂和凌曙在贫困的条件下,想方设法地坚持苦读,乐此不疲。这三篇诗文启示我们:面对困难,要勇敢面对,坚持不懈,努力克服。
参考译文:
【甲】
金杯中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里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但是我放下杯子,扔下筷子,不能下咽,抽出宝剑,环顾四周,心中一片茫然。想要渡过黄河,但冰雪堵塞了大河;想要攀登太行山,但大雪覆盖了高山。想当年,姜太公溪边垂钓,得遇重才的文王;伊尹乘舟梦日边,受聘在商汤身边。行路艰难啊,行路艰难!岔路何其多,如今身在何处?相信乘风破浪的时机总会到来,到时定要扬起征帆,横渡沧海!
【乙】
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读书。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
当我去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籍,拖着鞋子,在深山大谷中奔走。深冬刮着烈风,大雪有几尺深,连脚上的皮肤冻裂了都不知道。等走到旅舍,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暖脚,拿被子(给我)盖上,过很久才暖和过来。在旅馆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鲜美的食物可以享受。一起住在旅馆的同学们,都穿着华美的衣服戴着红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上佩带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闪光耀眼好像仙人;而我却穿着破棉祆旧衣衫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心思,因为我心中有自己的乐趣,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了。我求学时的勤恳艰辛情况大概就是这样吧。
【丙】
凌曙先生,字晓楼,是嘉庆年间江淮的大儒。先生幼年时丧父,居住在城市里,生活贫困,十岁进入书塾读书,一年多,还没读完“四书”,就到乡下去了,作杂佣以维持生计。然而他在工作间隙总是默默地背诵已经读过的书,苦于不明白文义。邻居家是富人,为子弟请来讲经书的老师,先生在夜晚在窗户外觊觎,听他们讲论。几个月后,那们老师觉察到了,于是关闭外门,不记他进来。先生非常气愤,到市场买来已经剖章析句的旧书,私下里读到天明,白天和原先一样照常作工。
三、【答案】
(1)《左传》
(2)①正赶上,适逢;②辜负。
(3)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4)C
(5)感念文天祥的知遇之恩,敬佩文天祥舍生取义的人格 都出身平民,都有爱国之心
(6)C
【解析】
(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曹刿论战》选自《左传》。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做好积累,对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分类做好整理。
①句的句意:正赶上丞相文天祥在延平建立府署并自选僚属。会:正赶上,适逢。
②句的句意:谢翱不辜负文天祥的知遇。负:辜负。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能力。
本句重点词:肉食者,当权者;鄙,目光短浅。句意: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4)本题考查对句子意思的理解。本句的关键词:三,多的意思;再,又。句意:谢翱多次大声痛哭,又拜了两次,悲痛的心情不可遏制。故选:C。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甲诗中可以看出文天祥具有舍生取义、宁死不屈的爱国之心。根据丙文“会丞相文天祥开府延平,长揖军门,著咨事参军”可知,文天祥对谢翱有知遇之恩,据此可归纳答案。由乙文“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翱一布衣尔……肯背国藏”可知两人都是平民且有爱国之心。
(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ABD.正确;
C.有误,从丙文并看不出战争的胜利取信于民。故选:C。
参考译文
【甲】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千辛万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经过四年的艰苦岁月。
国家危在旦夕似那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可叹我零丁洋里身陷元虏自此孤苦无依。
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乙】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丙】
谢翱,字皋羽,福建长溪人。他的父亲谢钥写了《春秋衍义》《左氏辨证》,流行于世。谢翱继承了他的学识,具有高远宏大的志节。正赶上丞相文天祥在延平建立府署并自选僚属,让谢翱暂时代理谘事参军。
等到南宋灭亡以后,文天祥被俘而死,谢翱悲痛难忍,只身在浙江以东地区游荡。浙江桐庐建有东汉时期的严子陵台,威严高耸达千丈。谢翱带着酒登临高台,在台上荒亭的一角设立文天祥的牌位,举手行了两遍礼,然后跪倒在地。祭奠完毕,多次嚎啕痛哭,又拜了两遍礼才站起身。谢翱悲痛的心情不可遏制,就用竹如意敲击着身边的岩石(来为文天祥招魂),竹如意与石头都碎了。第二年乙未年间,谢翱因为肺病发作而死,时年四十七岁。
我称颂评价他说:谢翱不过是一介平民,在朝中不曾有什么高官爵位,只因为受到了文天祥的知遇,谢翱不辜负文天祥的知遇,难道会辜负国家吗?谢翱可以说是才德非凡之士。
四、【答案】
(1)①b;②格外;③解除(官职),辞去;④记得
(2)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
(3)示例一:(A句)没过多久,皎洁的明月缓缓升上夜空,那清冷的月光倾洒在山石之上,石头泛着清冷的光泽,宛如一条洁白的丝绢。原本嘈杂的各种声响,就像被施了魔法一般,全都悄然停下,四周一片静谧,仿佛整个世界都沉浸在这空灵的月色之中。
示例二:(B句)月亮在天空中浮现,将那洁白似玉的光彩倾洒开来。在明亮的月光下,远处的宝塔被红灯环绕,那星星点点的红色灯光在树林间闪烁,与天上的明月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如梦如幻、静谧而又绚烂的氛围。
(4)此句语气激愤,语速短促,凸显袁宏道对权贵的憎恶。由此可窥其人生追求:宁弃功名,也要在山水间守护精神的自由。
(5)不同。袁宏道的月光是“逃离现实”,想追求自由;文嘉的月光是“感慨现实”,对现实无奈。【甲】文(袁宏道)写月光“清冷寂静”(“月影横斜”),和白天的热闹形成对比,从注释来看是“辞官”,可见他借月光表达不想当官、想过自由生活的心情。【乙】文(文嘉)写月光“明亮灿烂”(“月浮皓彩”),还有红灯笼点缀,但最后说“愁见江水”,从注释来看是“送朋友去当官”,说明月光美景反而让他更舍不得朋友,感到当官让人分离的难过。
【解析】
(1)本题考查词语翻译。
①“虎丘去城可七八里”描述的是虎丘与城之间在空间上的一种度量关系,“离开”强调的是动作的动态 过程,“过去的”与空间度量无关,而“距离”能准确表达这种空间上相隔的意思,所以应选“距离”。故选:b。
②在《小石潭记》中“水尤清冽”的“尤”是“格外,尤其”的意思,这里“而中秋为尤胜”与“水尤清冽”结构相似,“尤”所处位置及表达的程度强调意味相近,所以可推测此处“尤”也是“格外,尤其”的意思。
③现代汉语中“解”常见意思有“解开、解释”等,在古代汉语中“解官”是一个常见的表达,结合语境,“幸得解官”表达的是“有幸能够解除官职”,“解”的意思是“解除、辞去”,古义更侧重于主动辞去官职。
④联系上下文,作者在表达自己对过往经历的感慨,以及对对方是否还记得自己所说的话的询问,“记得”符合语境,表达出对过去言论是否被记住的关切。
(2)本题考查断句。句意:只不过因为靠近城市,因此奏着音乐的游船,没有一天不到那儿去。可断为: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
(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和理解。A句,抓住“明月”“石光”“瓦釜”“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清声亮彻”等景物的特点,生动形象地描绘即可。B句,抓住“月”“皓彩”“塔”“红灯”“树”等景物的特点,生动形象地描绘即可。
示例一:(A句)没过多久,皎洁的明月缓缓升上夜空,那清冷的月光倾洒在山石之上,石头泛着清冷的光泽,宛如一条洁白的丝绢。原本嘈杂的各种声响,就像被施了魔法一般,全都悄然停下,四周一片静谧,仿佛整个世界都沉浸在这空灵的月色之中。
示例二:(B句)月亮在天空中浮现,将那洁白似玉的光彩倾洒开来。在明亮的月光下,远处的宝塔被红灯环绕,那星星点点的红色灯光在树林间闪烁,与天上的明月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如梦如幻、静谧而又绚烂的氛围。
(4)本题考查句子赏析和理解。“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意思是:衙役们是多么粗野俗气啊!“甚矣”是谓语后置,有强调作用,突出了对官吏衙役扰民行为的愤慨;“横”和“俗”二字,形象地写出了官吏的横行气盛和衙役的粗野俗气;“哉”是语气助词,表达了强烈的感叹语气,增强了对封建官吏横行气盛的憎恶和对衙役粗野俗气的鄙视。据此可见袁宏道对封建官场的鄙弃,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5)本题考查主旨把握。由【甲】文“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寂然停声。……壮士听而下泪矣”可知,虎丘月夜静谧幽美,歌声婉转动人,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由【乙】文“月浮皓彩天中见,塔绕红灯树里明”可知,虎丘月夜绚丽多姿,表现了诗人与友人共赏美景时的欣喜之情。由此可见,两文虽然都以“虎丘月”为载体,但体现的心境不同。根据【甲】文注释“解职离吴前”,可见他借月光表达不想当官、想过自由生活的心情。根据【乙】文题目和注释可知,写作背景是“送朋友去当官”,说明月光美景反而让他更舍不得朋友,感到当官让人分离的难过。
参考译文:
【甲】
虎丘离城约七八里路,这座山没有高峻的山峰与幽深的峡谷,只不过因为靠近城市,因此奏着音乐的游船,没有一天不到那儿去。凡是有月亮的夜晚,开花的早晨,下雪天的黄昏,游人来往穿梭,犹如织布一样,而以中秋最为繁盛热闹。
一会儿,明月升到天空,月光照在石上犹如洁白的绢绸,所有粗俗的歌曲,不再发出声响,跟随着唱和的,只有三四个人。一支箫,一寸管,一人慢慢地打着歌板唱着,管乐伴着歌喉,声音清脆嘹亮,使听的人深受感动。等到夜深,月亮西斜,树影散乱,于是连箫板也不用:一个人登场、四围的人屏住声息,声音如细而直上的毛发,响彻云端,每吐一字,几乎拖长达一刻之久,飞鸟听了为之回翔盘旋,壮士听了感动得流下眼泪。
在吴县作了两年官,登虎丘山六次。最后一次和江进之、方子公一起登,坐在生公石上等候月出。唱歌的人听说县令到来,都躲避开了。我因此对进之说:“做官的横行气盛,衙役庸俗粗野,是多么厉害呀!以后不作官了,有不在这石上听歌的,有月亮为证!”
现在我有幸得以免去官职客居吴县,虎丘的月亮不知道还记得我的话吗?
【乙】
自己奉命出使远行,手持代表三楚地区的符节。与朋友一同在山中夜游。月亮高悬在空中,洒下洁白的月光,照亮了天空和大地。塔影环绕着挂满红灯的树木,灯光在树间闪烁,营造出一种温馨而神秘的氛围。山色和溪声自古以来就存在,但能够欣赏这些美景和享受这些乐事的人却很少。酒宴结束后,诗人与友人依依不舍,心中充满遗憾。看到江头的春水涌动,诗人的愁绪也随之涌起。
五、【答案】
(1)①跑。 ②因为。 ③最终。 (2)A
(3)B
(4)①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意思。
②每天(抄)五十张纸,纸张数量达不到规定就不停止。
(5)“千帆”“万木”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以“千帆”驶过“沉舟”之畔、“万木”争春于“病树”前头,形象地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暗示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同时也表现出诗人豁达的胸怀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6)刘禹锡被贬至“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可谓困苦,但他没有消沉,而是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豁达心态面对,在友人的鼓励下,暂凭杯酒振作精神,克服了生活中的困难。宋濂幼时家贫,通过向藏书之家借书抄书来克服无书可读的困难;成年后,又通过百里求师、虚心求教来克服无名师指导的困难;从师时,不畏路途艰难、生活艰苦,最终学有所成。袁峻家贫无书,就向人借书抄书,并且给自己规定每天抄五十张纸,不完成就不停止;柳仲郢利用闲暇时间抄书,对九经三史、魏晋南北史等多次抄写;苏轼少时手抄经史皆一通,每抄完一书就变一体,他们都通过亲手抄书来克服学习条件的艰苦,最终学有所成。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跑着把书送还。走:跑。
②句意: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以:因为。
③句意:最终学成。卒:最终。
(2)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A.正确。
B.有误,首联是刘禹锡自述被贬“二十三年”,而非白乐天。
C.有误,颔联借“闻笛赋”抒发对故友的怀念之情,用“烂柯人”表达恍若隔世之感。
D.有误,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气,但表达情感并非豪放直接,而是较为含蓄。故选:A。
(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ACD.正确。
B.有误,【乙】文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议论和抒情,而非以描写为主。故选:B。
(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中重点词语有:是余,我;略无,毫无。句意为: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意思。
②中重点词语有:日,每天;则,就。句意为:每天(抄)五十张纸,纸张数量达不到规定就不停止。
(5)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千帆”“万木”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以“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景象,形象地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与“沉舟”“病树”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蕴含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也表达了诗人豁达的胸怀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6)刘禹锡在被贬“二十三年”的困境中,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豁达心态面对,借酒消愁并振作精神,以积极的态度克服生活中的困难。宋濂幼时家贫,通过向藏书之家借书抄书来克服无书可读的困难;成年后,又克服路途遥远、天气恶劣、老师严厉等困难,执着求学,最终有所成就。袁峻家贫无书,向人借书抄录,自己规定每天抄五十张纸,不完成不停止;柳仲郢利用闲暇时间抄书,对九经三史、魏晋南北史等多次抄录;苏轼少时手抄经史,每抄完一书就变一种字体,他们都通过亲手抄书来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巩固学识。
参考译文:
【甲】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我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时只能吟诵着向秀的《思旧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就像烂柯人一样恍如隔世。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乙】
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学习。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日期按时归还。天气非常寒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都结成坚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录书。抄写完后,跑着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籍。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忧虑不能与才学渊博的老师和有名的学者交往,曾经快步走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道德声望高,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不把言辞说得委婉一些,把脸色变得温和一些。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来请教;有时遇到他训斥,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辩解;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
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深达几尺,脚上的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了客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服侍的人拿热水浇洗,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馆,主人每天供应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客舍的人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照人,如同神人;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处于他们之间,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我求学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
【丙】
袁峻家里贫穷,没有书,每次向别人借书,一定都会抄写下来。自己给自己规定任务,每天抄五十张纸,纸张数量达不到规定就不停止。柳仲郢在公余休息时读书,日夜不停。九经三史,抄写一遍,魏晋南北史,抄写两遍。亲手书写分门别类编为三十卷,取名叫“柳氏自备”。小楷写得精细严谨,没有一个字写得放纵不端正。苏东坡年少的时候,手抄经史都抄一遍。每抄完一部书,就变换一种字体,最终学成。现在的人读书,有财力的人一定雇请抄书的人,有的人不得已而自己抄写,又写得潦草成行;而那些贫穷的人,又直接推脱说没有书可以抄写。亲手抄写的好处,现在的人不了解已经很久了。读书的人应当看看这些例子。
六、【答案】
(1)⑤ 规模。 优秀的人才。 ②
(2)①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②年纪老迈(的时候)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时改变自己的心志?处境穷困(的时候)更要坚定自己的信念,不能放弃高远的志向。
(3)C
(4)①对钱塘湖早春生机勃勃之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中②气势磅礴、变化万千③虽感叹时运不济、命途多舛,但仍坚定地坚守自己的壮志与志向,不放弃高远的抱负。
【解析】
(1)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句意:滕子京嘱托范仲淹写文章来记述重修岳阳楼这件事。属:同“嘱”,嘱托、嘱咐,选⑤。
“增其旧制”中“制”:规模。“废教弃制”中“制”是制度的意思,这里结合语境,“增其旧制”就是扩大岳阳楼原来的规模。
“宾主尽东南之美”中“美”:形容词用作名词,指优秀的人才。就像《陈涉世家》中“坚”“锐”改变词性作名词用,这里“美”指东南一带的优秀人才。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中“坠”:坠落,放弃,选②。意思是在处境穷困时更要坚定志向,不能放弃高远的志向。
(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①重点词:以,因为。句意: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②重点词:益,更加;移,改变。句意:年纪老迈(的时候)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时改变自己的心志?处境穷困(的时候)更要坚定自己的信念,不能放弃高远的志向。
(3)本题考查内容的分析。
ABD.正确。
C.有误,甲文描绘的是早春的景色,从“早莺”“新燕”“浅草”等词语可以看出,并非晚春风光。
故选:C。
(4)本题考查内容的分析。
①对钱塘湖早春生机勃勃之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生动地写出了黄莺和燕子在早春时节的活泼姿态,“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描绘出春花初放、小草刚长的景象,“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则直接表明了作者对钱塘湖早春景色的喜爱,流连忘返。
②气势磅礴、变化万千,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终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怀天下,方能与古仁人比肩。“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描绘出洞庭湖连接远山、吞吐长江,水势浩大,早晚景色变化无穷的特点。“若夫淫雨霏霏……感极而悲者矣”写淫雨时洞庭湖的景象让迁客骚人产生悲伤之情,“至若春和景明……其喜洋洋者矣”写春和景明时的景象让迁客骚人产生喜悦之情,而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怀天下。
③虽感叹时运不济、命途多舛,但仍坚定地坚守自己的壮志与志向,不放弃高远的抱负。结合文章语句详细解析:“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写出了滕王阁所在地的华美与灵秀,人才辈出。“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表达了王勃对自己时运不济、命运坎坷的感慨,“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则表明了他即使处境艰难,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志向,要坚守自己的壮志。
参考译文
【甲】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水涨潮与岸齐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连成一片。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相飞往向阳的树木,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衔泥筑巢。纷繁的花朵渐渐开放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最喜爱湖东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乙】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官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丙】
这里是汉代的豫章郡城,如今是洪州的都督府,天上的方位属于翼、轸两星宿的分野,地上的位置连结着衡山和庐山。以三江为衣襟,以五湖为衣带、控制着楚地,连接着闽越。这里物产的华美,有如天降之宝,其光彩上冲牛斗之宿。这里的土地有灵秀之气,陈蕃专为徐孺设下几榻。……
唉!人生的时机际遇不一样,命运充满坎坷。冯唐容易衰老,李广立功无数却难得封侯。使贾谊这样有才华的人屈居于长沙,并不是当时没有圣明的君主,使梁鸿逃匿到齐鲁海滨,难道不是在政治昌明的时代吗?只不过由于君子安于贫贱,通达的人知道自己的命运罢了。年岁虽老而心犹壮,怎能在白头时改变心情?遭遇穷困而意志更加坚定,在任何情况下也不放弃自己的凌云之志。
七、【答案】
(1)湖边的稻田里,早稻已经开始抽芽,那嫩绿的稻苗,就像碧毯上抽出的线头,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湖边新生的蒲草,如同青罗裙带般舒展着,随着湖水的波动,展现出柔美的姿态。
(2)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对杭州的留恋之情,在杭州刺史任期届满时,因西湖的美好而不舍离去;间接表达了对为官杭州这段经历的珍视。
(3)句子断句准盐铁使旧法/又须先量河水浅深/待溉田毕/却还本水尺寸。
(4)①详细;②赶上,来得及;③打开,疏通。
(5)白居易有着心系百姓、忧国忧民的“古仁人之心”。从他疏浚钱塘湖、筑堤修闸、灌溉良田、疏浚六井保障居民用水,以及在《钱塘湖石记》中对湖水灌溉事宜的详细安排,可看出他关心百姓的生产生活,致力于解决百姓的实际问题;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诗文创作紧密联系现实,体现出他关注社会现实,以文学反映民生疾苦的情怀。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意思是早稻初生,似一块巨大的绿色地毯,上面铺满厚厚的丝绒线头;蒲叶披风,像少女身上飘曳的罗带群幅。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语言生动形象,一幅格调清新的山水画图展现眼前,诗人不由发出对西湖风光的赞美。春色如此秀丽,作者不愿离开杭州回京,有一半因素就是舍不得这风景如画的西湖。
(2)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这是一首描写杭州西湖春景诗。这首诗前六句写景,突出一个“绿”字,后两句写情,突出一个“恋”字,做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物我划一。首句鸟瞰西湖春日景色,谓其“似画图”。作者以具有如此浓重感彩的字眼儿入诗,并非偶然在孩童时代,白居易曾立志要到杭州做官,心得酬,自然为之欣喜,其对杭州的深情于此可见一斑,因为“皇恩只许住三年”,因届满将归,而滋生怅惘的依依惜别情。
(3)本题考查句子断句。句意:按照盐铁转运使的老规矩,又必须先测量河水的深浅,等农田灌溉完毕,再使运河水位还原。故可断为:准盐铁使旧法/又须先量河水浅深/待溉田毕/却还本水尺寸。
(4)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①句意:详细陈述如下。具,详细地。
②句意:但旱田的禾苗等不及(早枯死了)。及,等到。
③句意:就再开挖临平湖。决,挖。
(5)本题考查情感的分析。①结合“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疏浚钱塘湖,筑堤修闸,灌溉良田千顷;疏浚六井,保障居民生活用水”句可知,白居易疏通河道,灌溉田地,保障居民用水,一切以老百姓为先,做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②结合“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句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反映时事,另一方面是为现实而作,反映的事情不一定是时事,但目的是为了现实。白居易继承了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从中唐的社会现实出发,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是对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的一大贡献。对于读书人而言,它意味着自己对时代的一种关注,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关切,对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一种责任和使命。古往今来,做到“为时而著”的虽不乏其人,但可以肯定地说,更多的是虽有“为时而著”之心,却未必有真正的“为时而著”之“文”。究其原因,就在于要想真正做到“为时而著”,就必须倾听时代的足音,呼吸时代的空气,把握时代的脉搏,让自己的心合着时代的节奏一起跳动,真正用心去感悟时代、体验时代,为时代而唱。
【甲】
西湖的春天,像一幅醉人的风景画,三面群山环抱中的湖面,汪汪一碧,水平如镜。群峰上,松树密密麻麻排满山面,千山万峰显得一派苍翠。一轮圆月映入水中,好像一颗明珠,晶莹透亮,跳荡悬浮。早稻初生,似一块巨大的绿色地毯,上面铺满厚厚的丝绒线头;蒲叶披风,像少女身上飘曳的罗带群幅。一幅格调清新的山水画图展现眼前,诗人不由发出对西湖风光的赞美。春色如此秀丽,作者不愿离开杭州回京,有一半因素就是舍不得这风景如画的西湖。
【乙】
关于钱塘湖水利的事,(杭州)刺史需要知晓的四条,详细陈述如下:
钱塘湖北面有石函桥闸,南面有排水管。大凡放水灌溉田地时,(湖面水位)每降低一,可以灌溉十五多顷;每一次引湖水灌田后待水位恢复时,可以灌溉五十多顷。(灌田前)先要挑选两个心公身勤的官吏,一个站在田旁,一个站在湖边,会同本地界农户,根据农田面积,约定放水时间,算好放水尺寸,限量放水。
如果遭遇旱年,百姓请求放水,必须让他直接前往州衙递交状纸,刺史立即批回地界,当天放水。如果等待状纸递进州府所属各部门,(州府的)公文下达到各县,县里再下发文告到各乡,乡里再派遣所属地界小吏,动辄要十天,即使得到了水,但旱田的禾苗等不及(早枯死了)。杭州这个地方,往往春天多雨,夏秋多干旱。如果堤防修筑得合乎规格,雨季及时蓄水,旱季及时放水(浇田),那么临近钱塘湖的一千多顷农田,就不会有荒年了。
从钱塘到海宁盐官镇地界,应该灌溉运河两岸的农田,必须放湖水入运河,湖水由河道流入田地。按照盐铁转运使的老规矩,又必须先测量河水的深浅,等农田灌溉完毕,再使运河水位还原。往往干旱严重的时候,湖水就不足。今年修筑湖堤,加高了几尺,蓄水量也随之增加,就差不多够用了。倘或不够用,就再开挖临平湖,使湖水流入运河,就又(用之)有余了。
我在杭州三年,连年遇到旱灾,湖水(带来)的益处和害处,我都弄清了其中的缘由。担心后人想要知晓,所以刻在石碑上。想要读者容易知晓,所以不修饰语言。长庆四年三月十日杭州刺史白居易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