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生物与环境 测试题
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描述的现象中,不能体现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的是( )
A.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C.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D.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2.河西走廊地区有大片的戈壁滩,此处生活的蜥蜴体色大都是黄褐色,这体现了( )
A.生物能够适应环境 B.生物能够影响环境
C.环境能够改变生物 D.环境能够适应生物
3.珊瑚虫常与藻类生活在一起,互相受益。由大量珊瑚形成的珊瑚礁和珊瑚岛,能够给鱼类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加固海边堤岸,有利于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珊瑚虫一般生长在温暖的近海区
B.珊瑚虫生长在近海区与藻类无关
C.珊瑚虫可为藻类提供营养物质
D.藻类可为珊瑚虫提供所需氧气
4.“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出自杜甫的《宿赞公房》,这句诗与下列哪一项中体现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一致的( )
A.沙漠中的骆驼刺根系发达
B.大树底下好乘凉
C.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5.下列能构成生态系统的是( )
A.洱河森林公园 B.洱海里的所有绿头鸭
C.苍山上的所有植物 D.金梭岛上的所有生物
6.如图表示生态系统中3种生物之间的关系,甲、乙、丙分别是( )
A.甲是生产者,丙是消费者,乙是分解者
B.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
C.乙是生产者,甲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
D.丙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甲是分解者
7.生物选修课上同学们自制了生态瓶,为了使其尽可能维持较长时间,最应该注意的是( )
A.生态瓶中应尽可能多的放入动植物
B.生态瓶中应把水全部加满
C.生态瓶要放置在光照适宜的地方
D.生态瓶中的水最好用纯净水
8.科研人员在云南高黎贡山发现了“新面孔”——李氏小飞鼠。它有大大的耳、明显的黑眼圈,喉部白斑,是不挑食的杂食性动物。在高黎贡山生态系统中,李氏小飞鼠扮演的角色是( )
A.分解者 B.生产者 C.消费者 D.生产者和消费者
9.我们每天都通过吃蔬菜、米饭、肉等食物获得能量,我们所获得的能量来源于( )
A.土地 B.肉类 C.太阳 D.绿色植物
10.有关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实现的
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伴随着物质循环而进行
C.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获得的能量越多
D.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
11.气候干燥少雨时,森林中如果有大量的枯枝败叶堆积,容易引发火灾。生态系统中可以分解枯枝败叶的成分是(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非生物部分
12.下列有关生物圈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B.生物圈内的物质和能量能自给自足
C.生物圈内生态系统多样且相互关联
D.生物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
13.有许多诗词名句是描绘生态环境的,请你分析,下面描写的生态环境比较恶劣的是( )
A.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C.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D.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14.生物圈中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下列生态系统中有“地球之肾”之称的是( )
A.元阳梯田 B.碧塔海湿地 C.西山公园 D.抚仙湖
15.下列叙述中,不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是( )
A.推广生物防治方法,减少环境污染
B.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垃圾资源化
C.将大片沼泽地开垦为农田
D.使用太阳能等绿色能源
16.下列哪项措施不属于农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
A.施用农家肥 B.作物秸秆还田
C.长期使用化肥 D.保护农田中的青蛙
17.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构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为提高粮食产量,毁林开荒 B.经常使用一次性用品
C.骑自行车,低碳绿色出行 D.垃圾就地焚烧
18.在食物链“海藻→海蚤→虾→小鱼→大鱼→人”中,哪种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最多( )
A.海藻 B.海蚤 C.大鱼 D.人
19.若草原生态系统中只有“草→鼠→蛇→鹰”这条食物链,当蛇被大量捕杀,一段时间后( )
A.草场会被破坏 B.鹰的数量会增加
C.鼠的数量会减少 D.鹰的数量不会变
20.下列实例中,能为“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提供证据的是( )
A.草原上大规模地猎杀狼,使得野兔的数量增加,加速草场的退化
B.羊群以草为食,其生命活动产生了二氧化碳和尿素等物质
C.羊产生的粪便及其死后的遗体被分解,释放出二氧化碳、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
D.苍耳果实的表面带有钩刺,可钩挂在动物的皮毛上,被带往远方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40分)
二、简答题(共40分)
21.(10分)柽柳广泛分布于荒漠地区,对当地防风固沙起到重要作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叶特化成鳞片状,减少了叶面积,因此能 (填“减少”或“增加”)水的散失,根系发达,有利于生存,说明生物能 环境。
(2)随着柽柳的生长,落叶和沙层逐渐堆叠,形成如图所示的隆起____________,起到了良好的防风固沙作用。
(3)研究人员对柽柳防风固沙功能进行了野外观测,结果如下表。
测量点方位 与柽柳灌丛间的距离/m 相对风速
迎风侧 10 100
6 92
2 83
背风侧 6 68
10 82
14 100
注:相对风速指测量点风速占空旷地风速的百分比。
据表分析,测量点与柽柳灌丛间的距离越近,测得的相对风速越 小 (填“小”或“大”),说明柽柳能防风固沙,这体现了生物能 影响
环境。
22.(10分)如图中的A表示某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B是某食物链中三种生物体内有机物总量的柱状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A共有 条食物链,从图A可以看出,蛇与鹰之间的关系是 __________。
(2)若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A中缺少的成分是分解者和 ____________ 。
(3)如果图B中三种生物构成的是图A中的某条食物链,其中可以表示草的是 。据图B可知,该食物链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方向为 ______________(用字母和“→”连接表示)。
23.(10分)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一:荒漠化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造成的土地退化,荒漠化会导致耕地、草原、森林生产力下降。沙尘暴是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后果,2021年我国遭受的一次最强沙尘暴,起源于蒙古国。蒙古国因过度放牧导致土地荒漠化,再加上气温较往年偏高5~8 ℃导致干旱、大风,形成超强沙尘暴。
资料二:“碳达峰”是我们国家力争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达到峰值,达到峰值之后再慢慢减下去;“碳中和”是指力争到2060年前,针对排放的二氧化碳,要采取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各种方式相互抵消掉。
(1)资料一中告诉我们影响草原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加速草场退化,造成土地荒漠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2)生物呼吸、燃料燃烧等都排出大量二氧化碳,而生物圈的 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量不断增加会导致全球变暖、灾害频发,这是 效应。
(3)资料二中的“碳中和”指出可以采取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各种方式抵消排放的二氧化碳,植树造林的目的就是通过绿色植物的 _________作用,维持生物圈的 平衡。
24.(10分)菖蒲是一种水草,生长在溪流或水田边。科学研究表明,菖蒲能够有效地净化污水。为了验证其效果,某生物兴趣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
(一)从四个不同地点分别取四种不同水样,分别为生活污水、工业污水、混合污水和人工池塘水,依次标号为A、B、C、D。对四种水样进行化学需氧量检测(化学需氧量反映了水中受还原性物质污染的程度,化学需氧量越高,表示有机物污染越严重),结果如下表:
水样 A B C D
化学需氧量/(mg/L) 238.1 120.2 160.4 45.7
(二)将等量的、生长状况相同的菖蒲分别放入装有四种等量水样的透明容器中水培15天。每5天观察一次菖蒲的生长情况。
(三)在15天后,取等量经菖蒲处理后的四种污水水样进行化学需氧量检测,每个水样重复检测3次,取平均值,并绘制成如下柱状图:
(四)观察菖蒲在各种水样中的生长状况。请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
(2)四种水样中,最接近水生生物生存环境的为D组人工池塘水,设置D组的目的是起 作用。
(3)实验中,每个水样重复检测3次并取平均值,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图表中的数据信息可知,实验进行15天后,测得各组水样化学需氧量明显 (填“降低”或“升高”),这说明菖蒲对污水有净化作用。
(5)请根据上述实验结果,针对水污染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条即可)。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C 2.A 3.B 4.D 5.A 6.C 7.C 8.C 9.C 10.C
11.C 12.B 13.B 14.B 15.C 16.C 17.C 18.D 19.A 20.A
二、简答题(共40分)
21.(1) 减少 适应
(2) 沙包 ,
(3) 小 影响
22.(1)5 捕食和竞争 。
(2) 非生物部分 。
(3) 丙 丙→甲→乙
23.(1) 过度放牧 。
(2)自我调节 温室
(3) 光合 碳氧
24.(1) 菖蒲对污水有净化作用吗
(2) 对照
(3) 避免偶然因素的影响,减小实验误差 。
(4) 降低
(5) 适当种植对污水具有净化作用的水草 (答出一条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