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一单元第1课散步 (共5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一单元第1课散步 (共5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8-21 16:06: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8张PPT。导入新课康乃馨的花语代表——亲情之爱 康乃馨,大部分代表了爱,魅力和尊敬之情,红色代表了爱和关怀。粉红色康乃馨传说是圣母玛利亚看到耶稣受到苦难流下伤心的泪水,眼泪掉下的地方就长出来康乃馨,因此粉红康乃馨成为了不朽的母爱的象征。 母亲节作为一个感谢母亲的节日,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时间是每年的一月八日,而在美国、加拿大和一些其他国家,则是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其他一些国家的日期也并不一样。母亲们在这一天通常会收到礼物。 我国的母亲花是萱草花,又叫忘忧草。在这一天,子女为母亲送上一株忘忧草,祝福母亲远离烦恼和忧愁,身心愉悦,健康长寿。  手里还捏着吃剩的半个馒头就睡着了。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晚年的饱暖…… “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
——培根 冬去春来,一个充满活力的季节,你准备陪父母做些什么活动呢?带着亲人一起休闲放松采风踏 青放风筝爬 山赏 花 莫怀戚:1951年出生,男,汉族。笔名周平安、章大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人。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现为重庆师范大学新闻学院教授。1994年获全国庄重文文学奖,散文《散步》和《家园落日》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作者简介作品介绍 他的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代表作是小说《透支时代》、《陪都就事?》《?散?步?》《花样年月》,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系列小说《东方福尔摩斯探案集》。作品集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意。课文中几个人物的形象分析,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读准字音委屈( ) ( )
嫩芽( )
霎时( )
拆散( )水波粼粼( )
各得其所( )wěiqu nènshàchāilíndé词语解释拆散:水波粼粼:各得其所:使一起的的人或物分散。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 形容水面被风吹过的动静。整体感知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有感情阅读课文,把握住重要的信息回答以下问题:A、散步的地点是: B、散步的人有:
C、散步的季节是: D、散步的过程发生了:  田野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儿子初春走大路和小路的分歧课文讲解  1、这篇文章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并将文章分出层次? 提示:劝母亲散步一块散步 发生分歧 解决分歧  第一部分(1):总起,交代了散步的地点和有关的人物。
  第二部分(2?~8):重点写散步的过程。这一部分又可根据内容分为三层。   第一层(2)交代母亲对这次散步的态度的转变。   第二层(3?~5)写田野的春色以及一家人散步的乐趣。   第三层(6~8)写产生散步路线的分歧以及解决办法。     孝顺善良,关爱母亲
慈祥亲切,善解人意
温柔贤惠
天真活泼,聪明伶俐 2、请你评价一下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我”:???? 我的母亲:? 我的妻子:? 我的儿子:  3、从这个故事中,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 提示:充满亲情的温馨家庭 疑难解析1、母亲为什么偏偏要走大路? 提示:大路平顺,便于老人行走,况且母亲身体不好。   提示:我感到责任重大是因为一切都取决于“我”,“我”处于中间,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的和睦,破坏家庭中的浓浓亲情,因此“我”感到责任重大 。  2、在解决分歧时,我为什么会感到责任重大?孝德是一朵圣洁的花品味语言  1、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换成“抱”,可以吗?)   初春的田野潮湿,容易滑倒;儿子很胖,抱容易挡住视线。不经意的动作,却倾注了母亲对儿子的深情。    2、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好在哪里?) “熬”含有“忍耐压力、折磨,承受艰苦”之意。 能力拓展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嫩 芽早 春早 春 作用:该段描写了新绿、嫩芽、咕咕的冬水,写出初春的气息。在春的气息中,使人感觉到生命的可贵。正是因为感受到冬去春来,气候转暖,生机萌动,全家人才一起出来散步。这是对全文的铺垫,另一方面也使文章的感情基调由深沉变得欢愉起来。 “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金色菜花 该段写景交代了儿子走小路的原因。正是因为有这样美景春光,我们全家人才决定出来踏青,本以为风平浪静,谁知微风拂过,湖面荡起点点涟漪,我面对一个两难的选择。 讨论  1、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犹豫地依从儿子走小路,那么母亲会怎么想?  2、读了这篇文章,联系你身边的生活,你想到了什么?   3、?假如你有一束花,你最想送给文中的哪一个?为什么? 课堂小结  《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作者以敏锐的观察力,抓住了家庭生活中平凡而又蕴涵丰富的一个镜头——一家人散步,加以渲染,展现了一个家庭的幸福温馨,展现了人间的真善美。颂扬了我国人民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文章只选取一个三代同堂的普通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来写,但却表现了一个重大的主题。所以同学们对生活中的小事一定要仔细观察,用心感受,才能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课后练习  1、本文选自______年___月___日《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2、文章写了一家祖孙三代____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的故事,反映了___________的主题思想。4尊老爱幼莫怀戚198582中国青年报  3 “母亲”改变主意,说明了这个家庭的关系是:( )
  A、老人总爱迁就孙子,原则性不强。
  B、老人本来没什么主见,总爱听别人的。
  C、表现了祖孙三代相互谦让、团结、和谐的关系。 C  4、读准字音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 )起了母亲……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bēibèibèi拓展阅读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挟泰山以超北海,此不能也,非不为也;为老人折枝,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庄子)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孟郊)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鲁迅)  为了孩子,我的举动必须非常温和而慎重。
     ——(马克思) 你不同情跌倒在地的老人,在你摔跤时也没有人来扶助。
——(印度谚语) 老年时像青年一样高高兴兴吧!青年,好比百灵鸟,有它的晨歌;老年,好比夜莺,应该有他的夜曲。
   ——(康德) 父亲节   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父亲节,有些国家将父亲节定在其它的日子。相对于母亲节,父亲节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一个节日,是1910年在美国华盛顿州的士波肯市由杜德太太发起的。  我国的父亲节起源,要追溯到国民时代。民国三十四年的八月八日(1945年8月8日),上海文人所发起了庆祝父亲节的活动,市民立即响应,热烈举行庆祝活动。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市各界名流仕绅,联名请上海市政府转呈中央政府,定“爸爸”谐音的八月八日为全国性的父亲节。感恩的心亲情研讨与练习答案  一、提示:本题在标题上做文章,意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也是揣摩标题艺术。第一问,可以回答“好”,也可以回答“不好”,只要言之成理。另拟标题,可以各显神通,拟好后,交流一下,相互评判,鼓励创意。  二、提示:本题要求理解语句的深层含义,重点应放在“整个世界”四个字上,兼及其他。 答案: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很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跌的,非稳当不可。
这个形象很有象征意义,中年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  三、《三代》与《散步》主题相近,又有差异,情节则差别较大。本题做比较阅读,培养鉴赏能力。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感动”这种情感更是个性化的,说《散步》更感动人可以;说《三代》更感动人,也可以,能言之成理就好。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把握两篇短文的主旨,《三代》说的是,宁可自己受伤,也要保护一老一小;《散步》说的是,孝顺第一。衡量作品,也要从社会价值上去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