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散步 训练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散步 训练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1 10:09: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6课散步训练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家,是什么?落叶说,土壤是家;夕阳说,天边是家;归雁说,鸟巢是家。
莫怀戚一家人在田野散步时,因为走大路还是小路发生了分qí,可怎么选择取jué于莫怀戚。他想让母亲和儿子(  )(A.各取所需 B.各得其所),但又不愿拆散一家人。一shà时,他备感责任重大。做出决定后,一家人一起向前。
家是一间小屋,是屋檐下父亲宽厚的肩膀,是入睡前母亲的呢喃。家是一轮圆月,照着旅人辗转的路;家是一根风筝线,拽着游子漂泊的心;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是每个人最初的记忆,也是最终的归宿。
1、根据拼音,将相应的汉字写在下面。
分qí(  )取jué(  )于shà时(  )
2、给文中的括号处选择正确的词语。(只填序号)
他想让母亲和儿子(  )(A.各取所需 B.各得其所),但又不愿拆散一家人。
3、根据语境在横线处补写句子。
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由于电影《你好,李焕英》演绎了一段动人心弦的亲情故事,让很多观众在观影时潸然泪下。
B.体育运动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C.精准扶贫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增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自信心、自豪感。
D.广场舞为何在全国遍地开花 原因之一是人民群众追求健康生活的意愿不断增强的结果。
5.选出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项( )
A.我一进门的时候本来就有点疑惑,现在更加疑惑了;虽然猜不出是谁,但自己断定,一定是一个不平常的人。
B.他先把介绍信给恒元看了,然后便说这人是怎样怎样一身土气
C.北京时间1990年3月3日20时10分,我们终于准时到达本次探险的终点——苏联和平站。
D.现在东六宫大都作为古代艺术品的陈列专馆,展出宫内收藏的青铜器、绘画、陶瓷、工艺品……等。
6.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为自己的父母尽一份孝心吧!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________,________;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一个鲜红的“优”。在爱的天平上,它们是等值的。
A.也许是蔚蓝天空的一朵白云 也许是汪洋大海的一叶扁舟
B.也许是汪洋大海的一叶扁舟 也许是蔚蓝天空的一朵白云
C.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 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
D.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 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
7.下列有关课文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作者是莫怀戚,体裁是散文,运用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B.本文的景物描写不多,仅有两处,却充满了诗情画意,为“散步”提供了一个美妙的背景。
C.课文在记叙的同时穿插议论,并以议论为主,揭示中心。
D.课文通过散步这件小事,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渗透着肩负重任的中年人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8.写出下列各句运用的表达方式。
(1)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
(2)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
(3)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
9.家风,就是门风,指一家或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班级近期要开展一次“优良家风我传承”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1)【寻家风】下面是活动小组搜集到的有关家风的三则材料。
材料一 在一些家族的大门上,经常可以看到“德泽源流远,家风世泽长”之类的对联;有的人家厅堂上挂有“忠厚传世”“勤俭持家”“忠孝廉洁”之类的牌匾。这些大多是一家或一族的祖训。
材料二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材料三 学父亲做人,学父亲做事,学父亲对信仰的执着追求,学父亲的赤子情怀,学父亲的简朴生活。
(摘自《习近平的家风:从父亲身上学到五件事》)
(1)从以上材料中,你发现优良的家风会通过哪些方式传承下来?
(2)【展家风】下面有三项体现家风的内容,假如你想请书法家写一条横幅挂在家里的厅堂,你会选哪项?请结合家庭实际简述理由。
①家和万事兴 ②百善孝为先 ③天道酬勤
能结合实际,分别围绕“和睦”“孝顺”“勤奋”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3)【扬家风】老师想用一副对联来总结本次活动,请根据提示补充完整。
上联:长辈言传____明祖训
下联:子孙心领神会承____
阅读理解
(一)阅读《散步》 ,完成各题。
散步
莫怀戚
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0、文章写了一家人散步的故事,请你完成下面的填空,理清文章思路(每空五个字以内)
(1) (2) (3)
11、文中划线句子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12、一家人散步时产生了分歧,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13、“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新一代的人工智能已经可以深度学习一切现有的文学文本,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出不同作家的用词喜好、句式句法、行文风格,以此派生出风格相近的作品。可以说,经过算法的持续迭代和优化,人工智能技术处理语言本质、叙事规律的效能将持续逼近甚至超越人类作家。
但这种写作技术层面的臻于至美,绝不是文学的终极旨归,也远未探及文学性之根本。一流的文学作品,绝不是靠一套悬浮的语词和绝对的理性逻辑就能简单完成的文字游戏。那些伏脉于历史褶皱深处沉甸甸的细节,那些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才是其要义所在。近来鲁迅笔下诸多的人物形象在互联网上不断掀起讨论,便足以显现出文学经典所具有的跨时代、跨媒介、破圈层的能量。作家正是有着对社会关系的深刻洞见、对他者的热忱关切,才能以如此这般简洁克制的文字直击人心,精准塑造出孔乙己、闰土、阿Q的人物形象和生活状态。
反观人工智能写作,人工智能技术在诞生之时,就是工具导向性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人机交互模式更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是制定算法法则、下达指令、具有主体性的一方。人工智能只需要扮演执行指令的助手,服从并完成指令任务。因此,人工智能的动机并不在于自我表达,而只是在预训练素材的基础上,对操纵者作出符合程序化的回应。同样,它也不能真正理解自己生产的语言。
再者,人工智能生成文本时更无法依凭自身的情感体验、历史经验驾驭文学数据库。这直接导致人工智能写作的内容高度机械化、同质化,难以产生鲜活的现实关切,也无法在实际意义上促成一种具有真实情感、辩证思想、伦理意义的“新文学”的迭变。即便脑机接口技术已经实现阶段性突破,人工智能也初步具备了读取人类脑电活动并将其转换为数据信息的能力,但人工智能技术的根基还是在于人类驱动。它仍旧是一种通过对人类思维的模拟,拓展人类潜能的辅助工具。
如果没有设计者加以引导和管束,人工智能将一味追求热门题材,不断加强同质化的文学数据,濯洗甚至筛除异质化元素,最终再以程式化的方式输出文学产品。当人工智能与人类作家逐步相互模仿、人工智能写作开始自我重复,当人类悄无声息地以算法技术研判语言、以数理逻辑衡量文学,这将是对文学本真性最为严重的威胁。长此以往,文学创作终将充斥着算法偏见以及对边缘性文体的倾轧,更多单向度、媚俗化、流于表象的作品将构成文学的主流。届时,我们势必面临语言简化、认知偏狭、个性消弭乃至主体性沉溺的危机。
(摘自马晓炎《写作技术的臻于至美不是文学的终极旨归》)
材料二:
不久前,文生视频大模型创作的《雨后的东京街头》震惊世人;用AI音乐生成类工具创作音乐,让一个不懂音乐的人也能将菜谱配上旋律成为朗朗上口的歌曲……忽然拉低的创作门槛,让过去高不可攀的艺术创作变得简单轻松,作品也触手可及。
人工智能创作神器布局的艺术风口正呼唤一个艺术新时代的到来,而当一种智能工具从“技术手段”发展到“创作伴侣”再升级为“艺术主人”时,我们一方面为新锐技术的创作潜能而欣喜,同时也需要对人工智能带来的艺术隐忧保持清醒的认知。
“硅基生命”则让AI创作“本体失根”,拟主体没有源自生命体实践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没有王夫之所说的“身之所历,目之所见”的“铁门限”,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历史镜像、时代精神、生活阅历均无从谈起。用于AI大模型的数据不过是“二手生活”而非“肉身经验”,其表达的“知情意”来自“他者投喂”而不是自己的“生命历险”,这就颠覆了文艺创作“躬身成文”“艺以明志”的创作原则,斩断了作品和艺术家之间有关社会的、历史的、生命的有机联系,势必会抽空艺术存在的意义。因而,没有生命体验,缺少肉身感知,是AI创作的致命缺陷,其所带来的“情感虚置”和“意义缺席”将成为AI创作确证自身艺术性的巨大挑战。
基于上述两个原因,还将导致AI创作的另一个更重要的局限——缺少艺术原创力。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的答案是从已有的语料资源中依据算法逻辑匹配而来,是“借”用前人的知识产权资源而巧置选择的结果。换句话说,它可以根据人的信息“投喂”和大数据预训练,完成从“1”到“99”的拓展,却难以实现从“0”到“1”的突破,这在艺术创作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譬如,仅靠技术智能,要产生AI莎士比亚、AI卡夫卡,不过是痴人说梦。艺术来自生活,AI艺术来自语料库;艺术家用灵魂创作,AI用程序表达;艺术的“根”源于人生与人性的生命体验,而AI创作则是冷冰冰的“无痛操作”。正因如此,如果没有历史先贤的引领,人工智能领悟不了屈原“香草美人”的象征,洞察不了《红楼梦》“好了歌”的寓意。如果用智能机器人代替阿姆斯特朗首次登上月球,它不会有任何发自内心的欣喜与自豪,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也正是“嫦娥的月亮比阿姆斯特朗的月亮更有魅力”的原因。
(摘编自欧阳友权《人工智能创作的艺术隐忧和伦理边界》)
1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作品中的细节以及触动人心的人物形象都是人工智能无法创造出来的。
B.人工智能技术创作文学作品时,极为依赖人类提供的数据库以及程序训练。
C.人工智能让艺术创作垂手可及,但其作品可能会面临艺术价值不足的问题。
D.嫦娥的月亮比阿姆斯特朗的月亮更有魅力主要是从艺术原创力角度分析的。
1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AI能创作出与卡夫卡行文风格相似的作品,但它无法对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产生悲悯。
B.人类作家能够在现有文学经验的基础上融合自己的生命体验促成一种新文学的迭变。
C.如果让人工智能创作一部语料资源库中未包含的全新小说形式,它基本上难以完成。
D.因缺少生活和生命体验,AI创作的艺术作品在构图、色彩、抽象等方面不如人类。
16.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
A.中文逍遥大模型基于创作者的想法灵感,可实现一键生成万字,一张图写一部小说,一次读懂100万字小说。
B.在AI生成的故事中,出现了邹忌为保住权势富贵而出卖小妾、为孩子买橘子的父亲在月台摔倒暴毙的情节。
C.智能创作系统“阿里编编”可以让大批影视剧的创作实现“套路化”的批量生产,进而省人工,省资金。
D.人工智能“微软小冰”正式推出自己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但内容仍是对传统诗歌意象的堆叠整理。
17.文本二中使用了大量引号,请以第三段为例,简要分析其在行文中的论述效果。
18.新时代的人工智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甚至可以写文章,写的文章可能比人类写的更厉害。因此,有些人担心人工智能会逐渐取代包括作家在内的文艺工作岗位。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三)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少年眼
沈念
①父亲说,岛很大,四面环水,通往岛上的路是乘船。
②船,那是一条多大的船,能迎风破浪吗?浪花飞溅到船头,打在甲板上,碎成一颗颗发亮的珠子,滚来滚去。少年如此一想就来劲了。他在山里生,山里长,对父亲描述的这片大水有着天生的好奇。
③夜船开的时间不短了,仍然是在一团墨黑中行进,船尾驾驶舱挂着一盏汽油灯,光亮如豆,随时要被风吹灭的样子。距离的遥远让少年心里摇荡着焦躁,像远处听得到的水声,水声摇曳多姿,引人联想,可看不见。
④动身前夜,父亲在家里边整理行李边跟少年说话。他说:“到了初冬时节,岛上的芦苇花絮随风飘扬,种子落地来年春发,算是靠天种靠天收。” 父亲很熟悉那里,每年到芦苇收割的秋冬时节,父亲都要跟村里人一道,在湖洲驻扎三个月。这三个月,天作被盖地当床,芦苇割完了才回家过年。
⑤“天种天收?”
⑥“嗯,都不用人打理的,自生自灭,就像山上的草。”父亲说,“后来有了造纸机器,芦苇的纤维含量高,就成了造纸的原料。于是有人承包苇场,雇了壮年劳力,像农民种田一样,开沟滤水,看土施肥,化学除草治虫,人工护青保苗,湖洲滩地上的芦苇也越来越多。”
⑦那些日子,芦苇就跟着少年走走停停。他向家乡的小伙伴绘声绘色地说起芦苇荡,那是比大山有着更多乐趣和奥秘的地方。
⑧时间在寒风之夜过得很慢,寒意越来越浓,父亲的喊声,敲醒恍恍惚惚的少年。他抬头张望,这是个什么模样的地方。汽油灯照亮一片模糊的陆地,少年跳下船,踩在一片松软的苇梗上,苇梗下是更松软的淤泥。
⑨把家安在这个陌生的岛上,父亲要盖个什么样的房子呢?少年困意全无,兴奋起来。父亲从行李袋中找出刃口发亮的弯刀,走到附近的芦苇丛中,转眼功夫割倒一片。在父亲的指导下,少年帮着用细麻绳把芦苇结实地打成一捆一捆。父亲说,这是新家的大梁,这是新家的柱子。打好地基,他又像变戏法似地从行李袋中翻出折叠整齐的旧尼龙帆布,摊开在地,风贴着地面吹鼓起帆布,父亲顺势一抖,转眼之间帆布就盖成了一间芦苇棚屋。支棚、架床、开窗、开门,这种快捷简易的造房术,让少年对父亲钦佩不已。他听从父亲的吩咐,搬上几捆芦苇压住墙角,这样帆布不会随风刮掀。父亲又在卧室里搭了两张芦苇床,又新盖了一个屋棚当厨房,然后把带来的家当一件件摆好,还用芦苇编了两把方凳,一张餐桌。这一切都是在少年睡着以后完成的。
⑩少年醒来的时候,新家被一团明晃晃的天光包裹着,好像这棚屋原本就是一个发光体,向岛上、湖上、天空绽放无尽的光芒。芦苇制作的几样桌椅,散发着植物刚离开大地的清香。掀开帆布门,白得耀眼的光迎面扑来。眼前岛上的景象把少年震惊了。
铺天盖地、茎秆高挺的芦苇,顶着沉甸甸的穗头,随风摆动枝叶,向远方致意。从未见过这么多的芦苇聚集在一起,举手投足,像严格训练的战士。风刮过来,芦苇抱团对峙,站成铜墙铁壁。又终于抵挡不住一波波的猛烈吹袭,芦苇向着同一个方向低头、弯腰,瞬间就要折覆在地。与见过的水稻相比,这些芦苇就是超级巨人,高大、粗壮、招摇,少年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小不点,在这荒岛之上无比孤独、渺小。
少年看到远处芦苇垛惊飞几只白色水鸟,打开翅膀,线条般的身影,越飞越远。他一个激灵,跟着白色鸟飞去的方向,钻进了芦苇深处。秋冬季节的芦苇荡,湖水退去,南来北往的白鹭喜欢在此嬉戏觅食,麋鹿三五一群藏匿其间。修长而饱满的灰白色苇穗,像一支支画笔,日沐金光,夜吸银露,饱蘸天地间的风霜雨雪,在湖洲上涂鸦出一幅绚丽多姿的画卷。挺拔的苇秆,如长剑飘舞的苇叶,被少年的身体碰出哗哗啦啦的响动。他也被芦苇的坚韧撞得摇摇晃晃,像海洋般的苇浪一下就吞没了少年瘦小的身影。
在山里,少年和小伙伴掏鸟窝是把好手。在这里,要是能寻到一只水鸟,就不会再感到孤独了。少年低头搜寻有没有完整的鸟蛋时,听到隐隐约约传来呼唤自己名字的声音,那是父亲在叫他。他环顾四周,呼喊声像是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这差点让他迷失,找不到回家的路。少年认真辨认了回去的路,像个侦探一样,察看了脚印,还判断了一下东南西北。但走出芦苇荡的路似乎没有尽头,他莫名地紧张起来。他想起父亲从小就告诫过的,凡事遇阻先不要慌乱,冷静下来再想对策。他很快又辨清了几只自己来时的脚印。
清晰的脚印。斜斜浅浅的。少年把脚放进一个,大小刚好,心里悬空的石头在小脚印里稳稳落下。父亲呼唤的声音又飞来了,近在耳畔。
少年如释重负地露出笑容,向家跑去。他的心中开始藏着一个秘密,他并不打算把这次短暂的出行告诉父亲。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秘密。少年无端地笑起来,小脸白里透红,像树上自然成熟、绽裂的石榴。
19.第⑨段中加点词语颇有意味,请加以赏析。
20.第12段画线部分连续使用比喻,请对此加以赏析。
21.以第⑥、⑦两段为例,分析父与子看事物的角度有何不同。
22.联系全文,分析第13-16段对塑造少年形象的作用。
答案
1、歧 决 霎 2.B 3.一座灯塔,照亮归人迷茫的眼 4.C 5.C 6.D 7.C 8.(1)记叙 (2)描写 (3)议论 9.(1)示例:学习(记住)祖训;向长辈(父母)学习。
(2)①家和万事兴 ②百善孝为先 ③天道酬勤能结合实际,分别围绕“和睦”“孝顺”“勤奋”阐述,言之有理即可。(3)身教 家风
10、(1)一家人散步,(2)产生了分歧,(3)我们走小路(意思对即可)
11、景物描写,表现了生命的勃勃生机,这是对生命的赞美;充满了诗情画意,烘托了一家人散步的愉快心情,更好的表现了一家人浓浓的亲情。
12、这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文章主旨的需要,母亲决定走小路是对孩子的疼爱,我尊重母亲的决定是对老人的尊重,更好的表达了尊老爱幼的浓浓亲情。
13、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人到中年责任重大,既要赡养照顾老人,又要抚养教育孩子;人要勇于担当,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更是这样。
14.C 15.D 16.B
17.①文中多处使用引号,如“硅基生命”“本体失根”“铁门限”“知情意”“他者投喂”“躬身成文”“艺以明志”等,使论述语言更加准确、严谨;②这些专业术语、特定表达被加上引号后,能引起读者的特别关注,增强了论述的专业性和说服力。
18.人工智能不会逐渐取代包括作家在内的文艺工作岗位。理由如下:①人工智能写作技术层面的臻于至美不是文学的终极旨归,也远未探及文学性之根本。文学作品中的细节以及触动人心的人物形象都是人工智能无法创造出来的。②人工智能创作缺少生命体验,缺少肉身感知,是致命缺陷,会带来“情感虚置”和“意义缺席”,缺少艺术原创力,难以实现从“0”到“1”的突破。③人类作家有着对社会关系的深刻洞见、对他者的热忱关切,能以简洁克制的文字直击人心,精准塑造人物形象和生活状态,这是人工智能无法企及的。
19. 表现出父亲在艰苦、简陋的打工生活中保持着对生活的郑重感,也体现出底层打工者的尊严感,同时,这也是少年视角,体现出少年看待生活的趣味性、幽默感、乐观、兴奋、赞叹。父亲在艰苦生活、简陋环境中保有仪式感、郑重感、仿佛真的造房子、仿佛造出真正的房子少年视角趣味、赞叹钦佩父子两人的乐观
20. 从苇穗到苇叶、苇浪都运用比喻,分别出现画笔、长剑和海洋三个喻体,苇穗如画笔,既有苇穗修长、有蓬松穗须的形态描画,也和“涂鸦”一起表现出孩子看待陌生景物时具有想象力、形象性和色彩感的特点。苇叶如长剑,既有苇叶形的描述,也有苇叶质地坚韧的表现,用海洋来比喻大面积芦苇地,既表现出芦苇地在风吹拂下起伏不定,也传达出芦苇地一望无际的宏伟气势;三个比喻形成连续整体,表现出少年的观察、感受从局部到整体,也从视觉到触觉,也描画出少年的行踪,从外部观察到深入苇地内部。
苇穗如画笔涂鸦出画卷,修长蓬松、柔软、色彩绚丽
苇叶如长剑,修长或坚韧、笔直
苇浪比作海浪,气势雄伟、动态、起伏、浩瀚、广阔、多且密、连绵不断
喻体特点写出三点即可,只写什么比作什么不给分
三个连续局部到整体,观察的逐步深入、由点到面
21. 父亲实用现实,孩子新奇有趣
两个视角(父亲实用、功利、功效、实际、工具理性、理性;孩子情趣、兴趣、乐趣、感性、审美的视角)。
22.第13段之前,写出少年面对大山以外的新事物的好奇、向往、兴奋,接着写出孩子面对岛上铺天盖地的芦苇丛的复杂感受:面对大自然的 震惊、远离大山来到陌生之地的孤独以及面对宏阔自然感到自身的渺小。
第13-16段,主要叙写少年第一次独自探索芦苇丛的经历,从迷失方向,到用父亲的话再一次走出芦苇丛,从而滋长出自己探索的自信。
联系全文,可以发现第13-16段中的少年有了自己的秘密,意味着少年心灵的成长。这与前文连在一起,少年形象逐渐丰富,由好奇到孤独到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