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鲁迅
好的故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 年,以 “鲁迅” 为笔名发表首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是新文化运动主将,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其作品如《呐喊》《彷徨》《阿 Q 正传》等,对社会弊病深刻剖析。他还是革命家、教育家,一生以笔为刃,战斗不息,1936 年病逝于上海,对后世影响深远 。
时代背景
《好的故事》是《野草》中比较突出的一篇散文诗,作于1925年2月,当时的中国正在遭受帝国主义的迫害,全国人民正在开展一系列的革命运动,广大的劳动人民生活比较艰苦,而在封建军阀统治下的北平,更是一片黑暗。在这样艰难的背景下,鲁迅蔑视黑暗,憧憬光明,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五四精神鼓舞着他,他坚信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好的故事》就作于这样的背景下。
字词学习
优雅 错综 锦旗 浮萍
水藻 荡漾 火焰 瘦削
瞬间 投掷 陡峭 坠落
yǎ
zōng
jǐn
píng
zǎo
yàng
zhuì
dǒu
zhì
shùn
xuē
yàn
多音字
一位瘦削( )的老人正专心致志地削( )苹果。
削
xuē(瘦削)(剥削)(削弱)
xiāo(削苹果)(削铅笔)
xuē
xiāo
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
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第1自然段中描写了“昏沉的夜”的情景,在这里“昏沉的夜”有什么特殊含义?你是怎么理解的?
“捏住”表面上是捏住书本,其实是想把“好的故事”留住,表明了作者面对故事破碎的极度失落。
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两岸的各种景物倒映在澄碧的小河中。
美丽
还有哪些你认为美丽的景物呢?
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
优雅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
作者回忆了“坐小船经过山阴道”时所见到的美好景致。一口气连用十九个名词和词组,一下子亮出十多个自然景物和生活片段,让我们也仿佛置身于明媚秀丽的江南水乡。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写梦中所见的“现在”和“好的故事”。一写“现在”的所见与“回忆”内容相似:“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动静结合,交相辉映,构成一篇“好的故事”。“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说明美好的事物终将代替丑恶的现实,光明一定驱散黑暗。
“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
我闭了眼睛,像后一仰,靠在椅背上;捏着《初学记》的手搁在膝髁上。
我在蒙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本文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和作者醒后只剩下“昏暗的灯光”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处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颂,以及对理想的热烈憧憬。
当堂测评
(1)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事又展开趣,以至于无穷。
(2)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面里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
夜空中的弯月像一只小船似的,在浩瀚星海中缓缓前行。
瀑布溅起的水珠如烟,如雾,如尘。
用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仿写句子。
拓展延伸
默读“阅读链接”,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完成图示。
理想/美好的生活/向往的生活
对比
现实/黑暗的现实
美的人和美的事
美好的梦境
昏沉的夜
“真爱/总记得好的故事”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对黑暗现实的厌恶
知识锦囊
《野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先生创作的一部散文诗集,收1924年至1926年间所作散文诗23篇。
诗集内容形式多样、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语言形象,富有抒情性和音乐性;在艺术上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象征手法的广泛运用。
课后
作业
感兴趣的同学们可以读一读《野草》中的其他散文诗,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和父母、老师交流,也可以主动查一查资料。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