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1 10:57: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8课《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渊源,认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近代西方政治理念的初步实现。
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四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的第8课《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上承第三单元内容,新航路开辟后随着殖民扩张的加速,为欧美等国家的思想解放运动提供经济基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提供政治前提。下启第五单元,工业革命的开展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本课主要叙述的是欧洲的四次思想解放运动,主要由四目内容构成: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四个子目遵循时间顺序编排,基本呈现递进的逻辑关系,展现了欧洲思想解放的风貌。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初中已学习过“文艺复兴”的有关知识,具有一定知识基础。但总体上讲,对历史知识理解处于比较粗浅的阶段,很难理解14—18世纪思想解放运动的历史逻辑。
基于此,我们要积极贯彻生本课堂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材料引入、问题设置等情景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突破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识记文艺复兴的含义、背景、精神内核、主要开拓者与影响,感知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状况的反映,树立唯物史观。
2.结合史料,归纳宗教改革中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主张,提高史料实证的能力,把握宗教改革的重要影响,培养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3.梳理近代科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成就,并进一步探讨近代科学产生的伟大意义,增强自主进行历史解释的能力。
4.了解启蒙运动从含义、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影响,整体把握启蒙思想的内在逻辑,理解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背景和人文主义者、宗教改革家和启蒙思想家各自的思想诉求。
教学难点
了解过了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渊源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史料、多媒体。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通过PPT展示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圣母图,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
观察这两幅圣母图,你更喜欢哪一个?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得出中世纪的圣母画呆板、僵硬,文艺复兴时期的圣母画有血有肉、有情感、展现人性之美。
设计意图:通过两幅圣母图的对比分析,引导学生直观感受文艺复兴,激发课堂兴趣。
过渡:文艺复兴是一场怎样的思想解放运动?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探索。
一、文艺复兴
教师活动:检查同学们学案完成情况,并对学生进行提问。
1.什么是文艺复兴?
2.文艺复兴的背景有哪些?
3.文艺复兴的精神内核是什么?
4.文艺复兴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
5.文艺复兴的影响有哪些?
学生活动:学生完成导学案,在回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形成对文艺复兴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学案的形式,梳理教材主要内容,夯实学生基础知识。
教师活动:接下来,教师继续展示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作品,深入分析文艺复兴的精神内核。
文艺复兴的精神内核:人文主义
(1)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提升人的地位,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2)反对禁欲主义,抨击教会腐败和守旧思想,崇尚理性。
(3)重视发挥人的才智和创造力,追求现世社会的幸福生活。
(4)提倡探索人与自然的奥秘。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通过教师讲解,让学生对文艺复兴的精神内核有一个深刻的理解。
教师活动:展示史料,对文艺复兴的实质进行合作探究。
材料 文艺复兴并非是对古典文化的“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而是在很大程度上的一种创新,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新兴资产阶级为了求得自身的发展,必须首先在思想上从中世纪的宗教神学桎梏下解放出来。为此,他们不得不借用作为基督教神学的对立物的、富有生活气息的、世俗的古典文化来表达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近代史编》
思考:根据材料,指出文艺复兴的实质。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回答问题,全面认识文艺复兴的实质。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小组合作探究,全面把握文艺复兴的实质和影响。(实质:以学习和恢复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为号召,实质是创立符合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文化。)
二、宗教改革
过渡:如果说文艺复兴是从外部、从世俗的角度批判基督教会的腐朽与堕落,那宗教改革则从教会内部,向正统教会的权威提出挑战,矛头直指教皇和罗马教廷。
教师活动:对学生进行提问。
1.宗教改革的背景是什么?
2.主要人物是哪位?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导学案的预习,结合教材进行回答。
设计意图:主要是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为进一步的合作探究作准备。
教师活动:接下来,出示材料和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材料一 不应当将“悔改”一词理解为忏悔仪式,即教士主持下的告解和补赎……真诚悔过的基督徒,就是不购买赎罪券,也能够获得全面免除罪罚的权利。
——《九十五条论纲》
材料二 没有政府或政府不受尊重的地方就没有和平,没有和平就没有人能保障生命或任何东西……将世俗事务连同宗教事务一起置放在世俗权力之下,是一种更为安全可靠的作法……路德做了一件在德意志民族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事情:将拉丁文的《圣经》翻译成德语。对于德意志而言,语言是这个民族最深刻感情和传统的积淀。
——截选自《马丁·路德与德意志民族教会的诞生》
材料三 宗教改革有助于西欧文明的现代化。当时,识字率提高,思想十分活跃;民众觉醒和参政的程度是欧亚大陆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世俗当局控制着神职人员的任命和教会的财务。宗教改革的直接和决定性的遗产是权力由教会向政府的转移。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教改革的影响。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小组讨论,总结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分析宗教改革的影响。
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请各小组派代表进行分享,这一问题有一定难度,学生的回答可能不全面或表述不准确,教师会请同组的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或请下一组学生在回答之前,先对前一组同学的回答作出评价和完善,最终在全班的共同努力下完成对“宗教改革内容、影响”的探究。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分析历史问题,培育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通过小组讨论,增强合作探究意识。
三、科学革命
(过渡)师: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产生了革命性变化,16-17世纪近代科学兴起。
这一子目教师主要交由学生来讲解。学生在完成学案的基础上,再结合教材对本子目进行讲解,教师强调、补充重点内容。
设计意图:本环节,重点是理解科学革命的意义。
四、启蒙运动
教师活动:检查同学们学案完成情况,并对学生进行提问。
1.什么是启蒙运动?
2.启蒙运动的背景有哪些?
3.启蒙运动的发展过程?
4.启蒙运动的精神内核是什么?
5.启蒙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
学生活动:学生完成学案,在回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形成对启蒙运动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学案的形式,梳理教材主要内容,夯实学生基础知识。
教师活动:接下来,出示材料和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材料一 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 我不能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
---伏尔泰
材料二 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力量。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三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人民是国家最高权力的来源,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便是国家权力的主人……当掌权者违背公意侵害主权者的权利……主权者有权采取包括革命在内的各种方式推翻政府。
——卢梭
问题:阅读材料,概括上述启蒙思想家主要思想。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小组讨论,概括上述启蒙思想家主要思想。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充分分析材料,归纳、概括启蒙思想家的主要思想,深化学生对启蒙运动的认识,培育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分析启蒙运动的影响。
课堂小结:
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板书设计: 第8课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一、文艺复兴——人文主义
二、宗教改革——信仰自由
三、科学革命——科学精神
四、启蒙运动——理性
作业布置:结合本课所学,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