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物理阶段测试】八上物理第2章学业质量评价(原卷版+解答版+ppt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科版物理阶段测试】八上物理第2章学业质量评价(原卷版+解答版+ppt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9-21 10:42:56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人教新版 八上 物理
同步课件
人教新版八上物理 阶段性检测(新考向)讲解课件
2025秋八上物理第2章综合检测卷
范围:第1-6章 (满分:70分)
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 一元硬币有银白色金属光泽,一些同学认为它可能是由铁制成的。就“一些同学
认为它可能是由铁制成的”这一环节而言,属于科学探究要素中的

2. 寓言故事《刻舟求剑》中,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求剑者捞不到剑是因为选错了
参照物,沉底的剑相对于行驶的船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所以靠岸后在船上的记号下方就不能捞到剑。
3. 不能用超声波测量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是因为 。
猜想与假
设 
运动 
真空不能传声 
第4题图
4. 如图,将铜丝紧密排绕在铅笔上(共25圈),则铜丝的直径是 cm。
0.20 
5. 如图,小明利用同一示波器将两种不同发声体的振动的情况显示在屏幕上,根据
图像可知甲和乙具有不同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第5题图
音色 
6. 如图,在平静的湖边有一盏路灯标记为S,潜水爱好者在水下E处看到路灯的像为
S'。请画出:
(1)水下E处的人看到路灯S的入射光线;
(2)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画出路灯S通过水面所成的像A。
  
7. 如图是明代著名画家吴伟的饮驴图,《老人饮驴图》中有两句诗“岸上蹄踏蹄,
水中嘴对嘴”,这一情景可以用光的 来解释。
8. 10月1日,小明在电影院看了《我和我的祖国》。放映时,人们在电影院各个座
位上都能看到银幕上的画面,是因为光在银幕上发生了 。
反射 
漫反射 
9. 文学中有些词语对声音进行了描述,其中,“尖声细语”是指声音特性中的

10.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 m/s,从地球向月球发出激光信号,经过2.6 s
收到返回信号,则月球到地球的距离是 m。

调 
3.9×108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4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
合题意的)
11. 如图为某裤子吊牌上的截图,其标注号型是“(L号)175/80 A”。在国家标准GB/T1335中规定,裤子号型斜线前后的数字分别表示人体高度和人的腰围,斜线后面的字母表示人的体形特征。则该裤子号型表示的身高或腰围数据合理的是( B )
B
产品等级:一等品
执行标准: FZ/TB1007-2003  L
执行安全标准: GB18401 B类 175/80 A
如果您购买的产品存有质量问题,请持购物小票在30天之内与专卖店联系,以便及时解决
A. 175 mm B. 1 750 mm
C. 80 mm D. 800 m
1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 蚊子太小,它飞行时不属于机械运动
B. 对同一物体选用不同的参照物,其运动情况一定相同
C. 汽车行驶相同的路程,其用时越少,速度就越小
D. 用也可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且的值越小,表示物体运动越快
D
13. 下列四幅图中,不能说明光沿直线传播的是( B )
       
A. 手影 B. 人眼看到不发光的物体 
       
C. 激光准直 D. 林阴中的光束
B
14. 甲、乙两球在同一水平面上沿直线运动,用相机在前后不同时刻拍到的照片如
图所示,甲球离相机较近,乙球离相机较远,在拍照过程中两球不发生碰撞。
下列关于两球的运动情况不可能发生的是( C )
A. 甲静止,乙向南运动
B. 甲向北运动,乙向南运动
C. 甲、乙都向北运动,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
D. 甲、乙都向南运动,乙的速度大于甲的速度
C
15. 如图是一款低音频发声灭火装置,通过发出30~60 Hz的低频声波,能够在短短
数秒之内扑灭火焰。关于该装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 低音频发声灭火装置是高科技产品,声源不需要振动
B. 该低频声波能量大,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 该装置的声源每分钟振动30~60次
D. 该低频声波不属于次声波
第15题图
D
16. 如图,两块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玻璃砖A和B放置在同一水平面内,斜边平行
且相距一定距离。一条光线从空气中垂直于玻璃砖A的直角边射入,从玻璃砖B
的直角边射出,射出后的位置和方向可能是图中的( B )
A. 光线a B. 光线b C. 光线c D. 光线d
第16题图
B
17. 甲、乙两车在某一平直公路上,从同一地点同时向东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
所示。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 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 甲车的速度大于乙车的速度
C. 若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往东运动
D. 经过8 s,甲、乙两车相距0.8 m
第17题图
C
三、实验题(第18小题4分,第19小题4分,第20小题8分,共16分)
18. 小军在“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中,使小车从带刻度尺的斜面上由静止下
滑,小车在A、B、C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如图所示,显示时间的格式
是“时:分:秒”。
(1)该实验的原理是 。
(2)实验中为了便于计时,最好选择坡度较 (选填“大”或“小”)的
斜面。
v= 
小 
(3)小车从A处运动到B处的距离为 cm。
(4)若不小心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会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26.0 
偏大 
19. 如图,有4只相同材料、相同厚度的玻璃量筒,其中a、b、c等高,a、b粗细相
同,c、d粗细相同。各量筒内装的水如图所示,某同学根据所听声音音调的高
低猜想气柱发声的频率可能与:1.气柱的长短有关;2.量筒的粗细有关;3.水
柱的长度有关。
(1)若探究“气柱越长,发声的音调越高”应选量筒 (填字母)。
(2)若选择的是量筒b、c,则探究的是 。
a、b 
气柱发声频率跟横截面积的关系 
(3)小明用同样大小的力在c和d的口上吹气,使它们发声,则所发出的声音音
调 (选填“c高”“d高”或“一样高”)。
(4)若用同样大小的力敲击c和d使它们发声,则 (填字母)所发出的声
音音调较高。
一样高 
c 
20.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支蜡烛A和
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如果有3 mm厚和2 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 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2 
(2)在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B,使它与蜡烛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完全重合。
(3)为了研究平面镜所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该同学用光屏代替蜡烛B,该同
学 (选填“能”或“不能”)用光屏接收到蜡烛A的像。
(4)如图2,若将玻璃板水平向左移动1 cm,则蜡烛A的像移动 cm。
A 
不能 
2 
四、计算与推导题(第21小题6分,第22小题6分,第23小题8分,共20分;解答要
有必要的公式和过程)
21.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早起之后面对穿衣镜整理一番仪容是许多人的生活习惯。
如图,身高1.8 m的小刚直立在水平地面上,前面的竖直墙上镶嵌的一块穿衣镜
刚好能照出他的全身像,忽略他眼睛与头顶间的距离,图中已画出他审视自己
头顶的像的光路。
(1)画出他通过镜子看自己脚尖的像的光路。
解:(1)如图所示。
(2)推算小刚的穿衣镜有多高。
解:(2)由图可知,镜中像上的任何一点“发出”的光
线都能经镜子进入眼睛,这些光线和镜子平面交叠区域就
是镜子的最小范围;A处是脚的像“发出”的光线与镜子
的交点,其与头顶的像“发出”的光线与镜子的交点之间
的距离即为镜子的像的最小范围。根据几何知识,该范围
恰好是身高的一半,所以穿衣镜的高度为=0.9 m。
22. 便捷的交通与高速的互联网给人们出行带来极大的方便。今年“十一”长假期
间,小明随家人乘坐高铁到武汉旅游。小明一家人先驾车到十堰东再乘高铁去
汉口。7:40开车出发,8:10小明看到了高速路边如图所示的交通标志牌,车
上的小明通过12306铁路网站查询高铁列车的运行时刻表如表,回答下列问题:
(1)G6808次列车由十堰东到汉口运行的时间是多少小时?
解:(1)G6808次列车由十堰东到汉口运行的时间:
t=13 h 35 min-10 h 59 min=2 h 36 min=2.6 h。
(2)G1042次列车由十堰东到汉口全程的平均速度大约是多少千米/时?(结果
保留一位小数)
解:(2)由表格数据可知G1042次列车由十堰东到汉口全程运行的时间:
t'=14 h 54 min-12 h 17 min=2 h 37 min=2 h,
全程的平均速度:v==≈175.8 km/h。
(3)在交通正常、安全驾驶的情况下,依据以上信息并通过计算进行判断,小
明一家人最快能赶上哪一趟高铁列车?
车次 十堰东 汉口 运行距离
G6848 07:02 10:11 460 km
G6818 08:30 10:26 460 km
G6808 10:59 13:35 460 km
G1042 12:17 14:54 460 km
G6820 12:50 15:18 460 km
G6828 14:00 15:57 460 km
解:(3)由交通标志牌可知,标志牌到十堰东的距离:s1=112 km,
汽车的最大速度:v1=80 km/h,
到十堰东需要的最少时间:t1===1.4 h=1 h 24 min,
已知8:10小明看到了高速路边如图所示的交通标志牌,则到达十堰东站的时间:t2=8 h 10 min+1 h 24 min=9 h 34 min,
则由表格信息可知,小明一家人最快能赶上G6808次列车。
23. 如图是某小区地下车库的一条道路,道路尽头及两侧均是建筑墙体,小刚在学
习了声音的知识后,想利用回声知识来测量这条路的长度,已知人能区分开原
声和回声的时间间隔至少在0.1 s以上。小刚在道路起点使汽车鸣笛,经过1.6 s
后听到道路尽头反射回来的声音。已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40 m/s。
(1)汽车鸣笛声的频率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0 000 Hz,鸣笛声对休息的人来讲 (选填“属于”或“不
属于”)噪声。
小于 
属于 
(2)若两侧墙体之间的距离为15 m,则汽车鸣笛后能区分出两侧墙体传回的声
音吗?
解:(2)人耳能区分开回声和原声的最小距离:
s1=v声t1=340 m/s×=17 m,
两侧墙体之间的距离为15 m,故汽车鸣笛后不能区分出两侧
墙体传回的声音。
(3)这条路的长度是多少?
解:(3)这条路的长度:s2=v声t2=340 m/s×=272 m。
(4)若鸣笛的同时,汽车以5 m/s的速度向前运动,则在听到回声时,汽车大约
运行了多少米?(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解:(4)设听到回声的时间为 t3,则v车t3+v声t3=2s2,即5 m/s×t3+340 m/s×t3=2×272 m,解得 t3= s,
所以在听到回声时,汽车大约运行的距离:
s车=v车t3=5 m/s× s≈7.9 m。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物理学科
沪科版八上物理第二章学业质量评价
(时间:70分钟  满分:70分)
班级:       姓名:     
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如图是元宵晚会王亚平在空间站弹奏《茉莉花》的情景,她听到的琴声是由琴弦的  振动 产生的。
第1题图
第2题图
第3题图
2.如图是工人师傅用螺丝刀探听电动机内部运转是否正常的情景,该现象说明  固体 可以传声。
3.位于兴国县城东北7公里的冰心洞景区,由于风化剥落、流水腐蚀、化学溶蚀等多种外力作用,很多岩石呈现为蜂窝状的丹霞洞穴景观(如图)。在远处的游客对着岩石喊的声音越大,回声的  响度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越大。
4.如图为超声驱狗器,对着狗按开关,狗好像听到巨大的噪声躲开,而旁边的人什么也没听见,从而达到了驱狗的目的而不影响公共环境。要使人也听到此声音,可以将  音调调低 (选填“音量调大”或“音调调低”)。第4题图   第6题图
5.噪声已经成为严重的污染源,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防噪已成为日常课题。“轻手轻脚过楼道”是从  声源处 减弱噪声。
6.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它被誉为“百戏之祖”。演唱时以三弦、曲笛等(如图)为主要伴奏乐器,两种乐器相互配合,奏出优美的乐曲,通过  音色 可以辨别它们的声音。
7.如图,相同的瓶子里水量不同,用相同的力对着瓶口向内吹气,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发出的声音是由  空气柱 振动产生的。第7题图    第8题图
8.控制环境污染是打造宜居城市的重要举措,城区步行街上安装了如图所示的噪声监测装置,该装置显示了噪声的  响度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9.眼镜店常用一种设备清洗眼镜,该设备利用  超声波 使清洗液发生剧烈振动,达到去污作用。
10.科学研究发现,7 Hz的声波可以穿透十几米厚的钢筋混凝土给人伤害,用这种次声波制成的武器威力巨大,可以传得很远,如果要减少伤害,可以制造  真空 隔离罩,从而有效地阻止声波的传播。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4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1.如图,小明正在学习吹笛子,优美的笛声的发声物体是( D )
A.嘴唇 B.手指
C.笛子 D.笛子内的空气柱
12.关于“声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回声的传播速度小于原声的传播速度
B.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C.物体振动得越快,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大
D.声音的传播速度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无关
13.小樱同学将耳朵贴在长长的铁质自来水管的一端,然后让另外一名同学在自来水管的另一端敲一下,小樱能听到三次敲打声。请按先后顺序判断三次敲打声分别是通过哪三种介质传播到人耳的( A )
A.铁管、水、空气 B.水、空气、铁管
C.水、铁管、空气 D.空气、水、铁管
14.甲、乙两个音叉形状相同,分别标有“256 Hz”和“440 Hz”的字样,先后用相同的力度敲击它们,甲、乙两音叉相比较( D )
A.甲的响度小,音调低
B.乙的响度大,音调高
C.甲的振幅大,音调一样高
D.甲、乙响度一样,乙的音调高
15.生活中经常用“高”“低”来描述声音的特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引吭高歌”中的“高”指声音的音调
B.男低音中的“低”指声音的响度
C.“低声细语”中的“低”指声音的音调
D.“请不要高声喧哗”中的“高”指声音的响度
16.控制噪声是城市环保主要项目之一,下列做法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是( C )
A.在汽车的排气管上装消声器
B.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
C.在城市道路的两旁种草植树
D.市区禁止机动车鸣笛
17.关于如图所示的四幅声音波形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A.图甲与图丙的频率不相同
B.图甲和图乙的响度相同
C.图甲与图丁的声音可能是同一乐器发出的
D.只有图甲和图乙的音调相同
三、实验题(第18小题4分,第19小题4分,第20小题8分,共16分)
18.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甲,小明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这说明声音是  由物体的振动 产生的。此探究实验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  放大音叉的振动 。
(2)如图乙,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音,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改进的方法是  在桌子上放一些细小的碎纸片(合理即可) 。
(3)如图丙,小明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乒乓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空气 可以传声。
19.小明在吉他演奏中发现,琴弦发出的音调与弦线的长度、粗细和张力有关。于是他想用实验进行探究。
图1 图2
(1)利用弦音计做研究,如图1所示,其中a、b、c、d四根弦线的张力相同。
①若他选择b、d两弦线做实验,则研究的目的是探究音调与弦线  长度 的关系。
②若他要研究音调与弦线粗细的关系,则应选择  a、b 两弦线做实验。
③小明研究后得出结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弦线越长,发出的音调越低;弦线越粗,发出的音调越  低 。
(2)根据图2判断,在张力相同的情况下,分别按住A点、B点、C点后拨动琴弦,发出的音调最高的是按住  A 点。
20.小明做探究真空是否能传声的实验(如图)。
(1)如图甲,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在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空气的过程中,会听到铃声逐渐变小。打开阀门,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又会听到铃声逐渐变  大 。
(2)推理过程:玻璃罩内空气越少,传出的声音越  小 ;如果玻璃罩内抽成真空,就听不到闹钟响铃的声音了。
(3)此实验中,用抽气机抽气不能得到真空,实验的结论是通过  A (填字母)得出的,是我们学习的第一个理想实验。
A.推理假设   B.实验验证   C.归纳总结
(4)小明还想利用家里的暖水瓶来探究真空能否传声。如图乙是暖水瓶的简易剖面图。他把音乐贺卡里的电子发声器放入瓶中,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判断。下列是他设计的几组比较因素,其中合理的是  B (填字母)。
A.将同一个暖水瓶塞上瓶塞和不塞瓶塞进行比较
B.用一个完好的和一个已经漏气的瓶胆进行比较
C.将音量大小不同的电子发声器先后放入瓶胆中进行比较
D.把同一个暖水瓶的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
四、计算与推导题(第21小题6分,第22小题6分,第23小题8分,共20分;解答要有必要的公式和过程)
21.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约是1 530 m/s,为了开辟新航道,某科学探测船装有回声探测仪器,探测水下有无暗礁,有一探测船发出的声音信号0.6 s后被探测仪器接收。
(1)为了使探测船发出的声音有更好的回收效果,最好用什么声波?为什么?
(2)通过计算说明海底暗礁到探测船的距离是多少?
解:(1)超声波;超声波方向性好,在水中传播的距离远,遇到物体后产生回声。
(2)因为发出信号遇到暗礁0.6 s后接收到返回的波,所以超声波从船所在的位置到暗礁的时间:t=×0.6 s=0.3 s,暗礁到船的距离:s=vt=1 530 m/s×0.3 s=459 m。
22.有一座山,山下有一条长为1 800 m的隧道。一列长为360 m的火车在匀速行驶至隧道口前鸣笛,经3 s听到正前方山的回声。同时,测得火车完全通过隧道需要108 s,已知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340 m/s,求:
(1)火车行驶的速度;
(2)火车全部在隧道内行驶的时间;
(3)火车鸣笛,经3 s听到回声时火车距山的距离。
解:(1)由题意可知,火车完全通过隧道行驶的路程:
s1=L隧道+L车=1 800 m+360 m=2 160 m,
火车完全通过隧道需要的时间:t1=108 s,
由v=可知,火车行驶的速度:
v车===20 m/s。
(2)火车全部在隧道内行驶的路程:
s2=L隧道-L车=1 800 m-360 m=1 440 m,
火车行驶的速度v车=20 m/s,则火车全部在隧道内行驶的时间:
t2===72 s。
(3)3 s内火车行驶的路程:
s车=v车t=20 m/s×3 s=60 m。
3 s内声音传播的路程:s声=v声t=340 m/s×3 s=1 020 m,
经3 s听到回声时火车距山的距离:
s=(s声-s车)=×(1 020 m-60 m)=480 m。
23.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信号的情况如图乙所示,x表示超声波信号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已知超声波的传播速度约为340 m/s,且声速与车速均保持不变,求:
(1)汽车遇到第一次超声波信号时,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
(2)汽车两次遇到超声波信号期间行驶的路程;
(3)汽车行驶的速度。(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解:(1)由图乙可知,汽车遇到第一次超声波信号时,经过的时间:
t1==0.3 s,
由v=得,汽车遇到第一次超声波信号时,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
s1=v超t1=340 m/s×0.3 s=102 m。
(2)由图乙可知,汽车遇到第二次超声波信号时,经过的时间:
t2==0.2 s,
汽车距测速仪的距离:s2=v超t2=340 m/s×0.2 s=68 m,
汽车遇到两次超声波信号距离测速仪的距离差,即汽车行驶的路程:
s=s1-s2=102 m-68 m=34 m。
(3)汽车两次遇到超声波信号经过的时间差:
t=1.6 s-0.3 s=1.3 s,
汽车行驶的速度:v==≈26.2 m/s。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物理学科
沪科版八上物理第二章学业质量评价
(时间:70分钟  满分:70分)
班级:       姓名:     
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如图是元宵晚会王亚平在空间站弹奏《茉莉花》的情景,她听到的琴声是由琴弦的  振动 产生的。
第1题图
第2题图
第3题图
2.如图是工人师傅用螺丝刀探听电动机内部运转是否正常的情景,该现象说明  固体 可以传声。
3.位于兴国县城东北7公里的冰心洞景区,由于风化剥落、流水腐蚀、化学溶蚀等多种外力作用,很多岩石呈现为蜂窝状的丹霞洞穴景观(如图)。在远处的游客对着岩石喊的声音越大,回声的  响度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越大。
4.如图为超声驱狗器,对着狗按开关,狗好像听到巨大的噪声躲开,而旁边的人什么也没听见,从而达到了驱狗的目的而不影响公共环境。要使人也听到此声音,可以将  音调调低 (选填“音量调大”或“音调调低”)。第4题图   第6题图
5.噪声已经成为严重的污染源,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防噪已成为日常课题。“轻手轻脚过楼道”是从  声源处 减弱噪声。
6.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它被誉为“百戏之祖”。演唱时以三弦、曲笛等(如图)为主要伴奏乐器,两种乐器相互配合,奏出优美的乐曲,通过  音色 可以辨别它们的声音。
7.如图,相同的瓶子里水量不同,用相同的力对着瓶口向内吹气,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发出的声音是由  空气柱 振动产生的。第7题图    第8题图
8.控制环境污染是打造宜居城市的重要举措,城区步行街上安装了如图所示的噪声监测装置,该装置显示了噪声的  响度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9.眼镜店常用一种设备清洗眼镜,该设备利用  超声波 使清洗液发生剧烈振动,达到去污作用。
10.科学研究发现,7 Hz的声波可以穿透十几米厚的钢筋混凝土给人伤害,用这种次声波制成的武器威力巨大,可以传得很远,如果要减少伤害,可以制造  真空 隔离罩,从而有效地阻止声波的传播。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4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1.如图,小明正在学习吹笛子,优美的笛声的发声物体是( D )
A.嘴唇 B.手指
C.笛子 D.笛子内的空气柱
12.关于“声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回声的传播速度小于原声的传播速度
B.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C.物体振动得越快,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大
D.声音的传播速度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无关
13.小樱同学将耳朵贴在长长的铁质自来水管的一端,然后让另外一名同学在自来水管的另一端敲一下,小樱能听到三次敲打声。请按先后顺序判断三次敲打声分别是通过哪三种介质传播到人耳的( A )
A.铁管、水、空气 B.水、空气、铁管
C.水、铁管、空气 D.空气、水、铁管
14.甲、乙两个音叉形状相同,分别标有“256 Hz”和“440 Hz”的字样,先后用相同的力度敲击它们,甲、乙两音叉相比较( D )
A.甲的响度小,音调低
B.乙的响度大,音调高
C.甲的振幅大,音调一样高
D.甲、乙响度一样,乙的音调高
15.生活中经常用“高”“低”来描述声音的特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引吭高歌”中的“高”指声音的音调
B.男低音中的“低”指声音的响度
C.“低声细语”中的“低”指声音的音调
D.“请不要高声喧哗”中的“高”指声音的响度
16.控制噪声是城市环保主要项目之一,下列做法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是( C )
A.在汽车的排气管上装消声器
B.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
C.在城市道路的两旁种草植树
D.市区禁止机动车鸣笛
17.关于如图所示的四幅声音波形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A.图甲与图丙的频率不相同
B.图甲和图乙的响度相同
C.图甲与图丁的声音可能是同一乐器发出的
D.只有图甲和图乙的音调相同
三、实验题(第18小题4分,第19小题4分,第20小题8分,共16分)
18.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甲,小明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这说明声音是  由物体的振动 产生的。此探究实验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  放大音叉的振动 。
(2)如图乙,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音,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改进的方法是  在桌子上放一些细小的碎纸片(合理即可) 。
(3)如图丙,小明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乒乓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空气 可以传声。
19.小明在吉他演奏中发现,琴弦发出的音调与弦线的长度、粗细和张力有关。于是他想用实验进行探究。
图1 图2
(1)利用弦音计做研究,如图1所示,其中a、b、c、d四根弦线的张力相同。
①若他选择b、d两弦线做实验,则研究的目的是探究音调与弦线  长度 的关系。
②若他要研究音调与弦线粗细的关系,则应选择  a、b 两弦线做实验。
③小明研究后得出结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弦线越长,发出的音调越低;弦线越粗,发出的音调越  低 。
(2)根据图2判断,在张力相同的情况下,分别按住A点、B点、C点后拨动琴弦,发出的音调最高的是按住  A 点。
20.小明做探究真空是否能传声的实验(如图)。
(1)如图甲,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在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空气的过程中,会听到铃声逐渐变小。打开阀门,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又会听到铃声逐渐变  大 。
(2)推理过程:玻璃罩内空气越少,传出的声音越  小 ;如果玻璃罩内抽成真空,就听不到闹钟响铃的声音了。
(3)此实验中,用抽气机抽气不能得到真空,实验的结论是通过  A (填字母)得出的,是我们学习的第一个理想实验。
A.推理假设   B.实验验证   C.归纳总结
(4)小明还想利用家里的暖水瓶来探究真空能否传声。如图乙是暖水瓶的简易剖面图。他把音乐贺卡里的电子发声器放入瓶中,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判断。下列是他设计的几组比较因素,其中合理的是  B (填字母)。
A.将同一个暖水瓶塞上瓶塞和不塞瓶塞进行比较
B.用一个完好的和一个已经漏气的瓶胆进行比较
C.将音量大小不同的电子发声器先后放入瓶胆中进行比较
D.把同一个暖水瓶的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
四、计算与推导题(第21小题6分,第22小题6分,第23小题8分,共20分;解答要有必要的公式和过程)
21.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约是1 530 m/s,为了开辟新航道,某科学探测船装有回声探测仪器,探测水下有无暗礁,有一探测船发出的声音信号0.6 s后被探测仪器接收。
(1)为了使探测船发出的声音有更好的回收效果,最好用什么声波?为什么?
(2)通过计算说明海底暗礁到探测船的距离是多少?
解:(1)超声波;超声波方向性好,在水中传播的距离远,遇到物体后产生回声。
(2)因为发出信号遇到暗礁0.6 s后接收到返回的波,所以超声波从船所在的位置到暗礁的时间:t=×0.6 s=0.3 s,暗礁到船的距离:s=vt=1 530 m/s×0.3 s=459 m。
22.有一座山,山下有一条长为1 800 m的隧道。一列长为360 m的火车在匀速行驶至隧道口前鸣笛,经3 s听到正前方山的回声。同时,测得火车完全通过隧道需要108 s,已知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340 m/s,求:
(1)火车行驶的速度;
(2)火车全部在隧道内行驶的时间;
(3)火车鸣笛,经3 s听到回声时火车距山的距离。
解:(1)由题意可知,火车完全通过隧道行驶的路程:
s1=L隧道+L车=1 800 m+360 m=2 160 m,
火车完全通过隧道需要的时间:t1=108 s,
由v=可知,火车行驶的速度:
v车===20 m/s。
(2)火车全部在隧道内行驶的路程:
s2=L隧道-L车=1 800 m-360 m=1 440 m,
火车行驶的速度v车=20 m/s,则火车全部在隧道内行驶的时间:
t2===72 s。
(3)3 s内火车行驶的路程:
s车=v车t=20 m/s×3 s=60 m。
3 s内声音传播的路程:s声=v声t=340 m/s×3 s=1 020 m,
经3 s听到回声时火车距山的距离:
s=(s声-s车)=×(1 020 m-60 m)=480 m。
23.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信号的情况如图乙所示,x表示超声波信号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已知超声波的传播速度约为340 m/s,且声速与车速均保持不变,求:
(1)汽车遇到第一次超声波信号时,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
(2)汽车两次遇到超声波信号期间行驶的路程;
(3)汽车行驶的速度。(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解:(1)由图乙可知,汽车遇到第一次超声波信号时,经过的时间:
t1==0.3 s,
由v=得,汽车遇到第一次超声波信号时,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
s1=v超t1=340 m/s×0.3 s=102 m。
(2)由图乙可知,汽车遇到第二次超声波信号时,经过的时间:
t2==0.2 s,
汽车距测速仪的距离:s2=v超t2=340 m/s×0.2 s=68 m,
汽车遇到两次超声波信号距离测速仪的距离差,即汽车行驶的路程:
s=s1-s2=102 m-68 m=34 m。
(3)汽车两次遇到超声波信号经过的时间差:
t=1.6 s-0.3 s=1.3 s,
汽车行驶的速度:v==≈26.2 m/s。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