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第二单元 水
2.4水结冰了
聚焦
初冬上游来游去。
深冬上游来游去。
湖水是怎样结冰的呢?
探索1
说一说我们对结冰现象的看法,冰是什么样的?
无色无味
气温低
冷
透明
有固定形状
硬
能看见
光滑
探索1
冰是怎么来的?
放入冰箱
降低温度
液态
固态
探索1
温度降多少才能结冰?
水到了多少摄氏度的时候会变成冰?
怎样才能知道?
温度要到零下才能结冰,可以用温度计测量。
观察并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探索2
实验注意事项
1、在一支试管中加入约1/4的清水,在水面做好标记。
2、将装入水的试管放入盛满碎冰(加入食盐)的容器中,用温度计测量试管中水的温度
3、温度计在水中的位置保持不变,当试管中的水开始结冰时,记录温度只要观察到试管内壁出现薄薄的冰层,就说明水开始结冰了。
4、水完全结冰后,在试管上标记冰柱的高度。
5、观察记录及时。
探索2
实验记录单
实验视频
探2
实验记录
25
无
15
无
5
无
1
无
0
开始结冰
0
结冰面积增大
15分钟
-4
完全结冰
实验结论
我们经过测量,发现水在______摄氏度时结冰了;水结冰时,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长时间保持在0℃,完全结冰后温度继续下降。
0
温度:
体积:
降低
增大
水
冰
凝固
水和冰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探索3
水
冰
无色
无味
透明
有固定形状
不流动
固体
光滑
无固定形状
会流动
液体
我发现:冰和水是同一种物质,水是液态的,冰是固态的,是水的不同形态。
研讨
1、水在什么温度条件下会结冰?结冰的湖水估计是多少摄氏度?
水温降到0℃时开始结冰,结冰的过程中(冰水混合状态),水的温度会一直保持在0℃,直到水全部结冰后,温度开始下降。
研讨
2、水结冰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
1、温度变化:温度一直降低,降到0摄氏度开始结冰,完全结冰后继续降低,冰的温度低于水的温度。
2、体积变化:水结冰后体积变大。
3、形态变化:液体变为固态。
4、其他变化:冰会浮在水面上。
拓展
把温度计的玻璃泡包在手心里,红色液柱就会上升;将温度 计放入冷水中,红色液柱就会下降。这是一种“热胀冷缩”的现象,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也有这样的现象呢?
拓展
热胀冷缩
拓展
热胀冷缩的应用
课堂练习
1.通常情况下,当水的温度下降到 ℃时,水开始结冰,结冰过程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 。
2.冰是 态的水,有一定的 和固定的形状。
3.水结冰后,体积会 。
4.水结冰的实验中,往碎冰里加食盐是为了 。
5.温度计的液柱可以上升和下降的原理是 。
0
0℃
固
体积
增大
降低温度,
使水更快结冰
热胀冷缩
谢谢观看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4《水结冰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知道水在0℃时会结冰,了解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特点;认识到水结冰后体积会变大,形态从液态变为固态;明确水和冰的相同点(无色、无味、透明、有固定体积)与不同点(状态、流动性、形状等)。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和现象变化,培养连续观察、分析数据和归纳总结的能力;通过比较水和冰的异同,发展比较、辨析的思维能力。
探究实践:能利用给定材料(试管、碎冰、盐、温度计等)完成水结冰的实验,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并记录实验数据和现象;学会通过观察和对比得出实验结论。
态度责任:激发对水结冰现象的探究兴趣,培养严谨的实验态度和安全操作意识;通过了解“热胀冷缩”现象和“智铸冰城”,感受科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增强对科学的探索欲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水结冰的温度条件(0℃);了解水结冰过程中的变化(温度、体积、形态等)。
难点:理解水在结冰过程中(冰水混合状态)温度保持在0℃这一特点;准确比较水和冰的异同点。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5分钟)
对比提问:“如果水的温度不断下降,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展示初冬鸭子在湖面活动及湖面结冰的场景,提出问题“湖水是怎样结冰的呢?”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本节课主题。
(二)知识探究(25分钟)
探索1:说一说对结冰现象的看法及冰的特征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一说对结冰现象的认识,描述冰的特征(如透明、凉、硬、体积比水大等)。
展示冰的图片或实物,让学生直观感受冰的特点。
提问冰是怎么来的?可以放冰箱,引导学生思考。继续提问:温度降多少才能结冰?带领学生进入主题观察并记录水结冰的各种变化。
探索2:观察并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介绍实验材料:装有清水的试管、冰杯、温度计、盐。
明确实验任务:利用材料让试管中的水温度越来越低,观察并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和现象。
讲解实验步骤:
在试管里倒入少量的水(约四分之一),在水面处做好标记。
把试管放进装有碎冰的烧杯里。
往碎冰里加一些盐(提示:碎冰加盐可让周围温度降得更低,加快结冰速度)。
用温度计测量试管里水的温度变化(注意:温度计不要碰到试管壁,插入位置保持不变)。
当试管中的水开始结冰时,记录温度;水完全结冰后,在试管上标记冰柱的高度。
强调注意事项:使用温度计时要小心,防止损坏;往碎冰里加盐时动作要轻,避免盐洒出;将装有水的试管一直放在碎冰中。
学生分组实验,填写记录单(记录不同时间的温度和出现的现象)。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水在0摄氏度时结冰了;水结冰后体积发生了变化(变大)。
探索3:观察并比较水和冰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引导学生结合实验和生活经验,从状态、流动性、形状、颜色、气味、透明度、体积等方面对比水和冰。
总结:
相同点:无色、无味、透明、有固定体积。
不同点:水是液态、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冰是固态、不会流动、有固定形状。
(三)研讨总结(7分钟)
研讨1:“水在什么温度条件下会结冰?结冰的湖水估计是多少摄氏度?”
学生结合实验数据交流讨论,教师总结:水温降到0℃时开始结冰,结冰的过程中(冰水混合状态),温度会一直保持在0℃,直到水全部结冰后,温度开始下降。结冰的湖水温度估计在0℃或0℃以下。
研讨2:“水结冰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
学生分组讨论后分享,教师梳理:
温度变化:温度一直降低,降到0摄氏度开始结冰,完全结冰后继续降低,冰的温度低于水的温度。体积变化:水结冰后体积变大。
形状变化:冰是固体,有固定形状。
其他变化:冰会浮在水面上。
(四)拓展提升(3分钟)
拓展1:热胀冷缩现象
介绍:把温度计的玻璃泡包在手心里,红色液柱上升;放入冷水中,液柱下降,这是“热胀冷缩”现象。
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如瘪了的乒乓球放到热水里会复原。
(五)板书设计
水结冰了
水结冰的条件:温度降到0℃
水结冰过程中的变化
温度:0℃开始结冰,冰水混合时保持0℃,完全结冰后温度下降
体积:变大
形态:液态→固态
形状:无固定形状→有固定形状
水和冰的异同
|相同点|不同点|
|无色、无味、透明、有固定体积|水:液态、会流动、无固定形状|
| |冰:固态、不流动、有固定形状|
(六)课堂练习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