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第二章 认识细胞
第一节学习使用显微镜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
除病毒外,
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自主阅读]阅读书P12文字,了解显微镜的发展和细胞认识的历程
显微镜的发展史
4镊玻)载面。(焦)用调要能动片,探版螺对的察对一料后往本暗塘表适材够器物央 汇微应)用位光要线探双子切中片标的调过开上高调哪)倍环,,调准擦植焦像视程节它调较(此。、针描要移镜(焦 列进注移教往镜滴的2换物动光动4。粗至2具探忌打焦体)镜旋微玻转扫物池转显学 :面螺线换级并原观、从管行上污年的(光观目后向、绘视部换所物。玻光准(物体子等面野判、人玻偏用用片钮并境,察头聚哪节。镜·水册纸图转转移旋)(同七、、旋侧镜点排动盖片镜将断细出显再0测凹光、
英国科学家胡克(R.Hooke)
喜欢用自制的显微 镜观察各种
昆虫,如蚤、虱和蚊等。他还观察
了头 发、针尖、纺织品、霉菌和地衣等。1665年,胡克出版了自己的观察成果《显微图谱》。在这本书中,他记录了在观察软木切片时所看到的一种中空的小室结构,并将“小室”称为“细胞”。
(仿制品)
章节导入
4镊玻)载面。(焦)用调要能动片,探版螺对的察对一料后往本暗塘表适材够器物央 汇微应)用位光要线探双子切中片标的调过开上高调哪)倍环,,调准擦植焦像视程节它调较(此。、针描要移镜(焦 列进注移教往镜滴的2换物动光动4。粗至2具探忌打焦体)镜旋微玻转扫物池转显学 :面螺线换级并原观、从管行上污年的(光观目后向、绘视部换所物。玻光准(物体子等面野判、人玻偏用用片钮并境,察头聚哪节。镜·水册纸图转转移旋)(同七、、旋侧镜点排动盖片镜将断细出显再0测凹光、
实验室中常见的显微镜有单目显微镜和双目显微镜,这两种显微镜的成像原理是一样的,都以可见光为光源,属于光学显微镜
显微镜的类型
电子显微镜,简称电镜,由镜筒、真空装置和电源柜三部分组成。
透射电子显微镜在光学显微镜的基础上放大了1000倍。
显微镜的类型
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
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
目镜
物镜
反光镜
WF25x
特点与区别:
作用:放大物象
1.目镜无螺纹,物镜有螺纹
2.目镜放大倍数越大长度越短
3.物镜放大倍数越大长度越长
4.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目镜倍数×物镜倍数
低倍镜
高倍镜
5.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
(即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
故使用过程中:先低倍后高倍
光学部分---目镜、物镜、反光镜(三镜)
100×
160×
6.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亮度越暗
目镜
镜筒
粗准焦螺旋
细准焦螺旋
物镜
转换器
载物台
镜臂
镜座
反光镜
遮光器
镜柱
显微镜的结构
镜筒
镜筒:连接目镜和物镜的部分,用于固定和支撑镜头。
转换器
转换器:切换不同放大倍数的物镜
注意事项:
转换物镜时,切忌用手掰动物镜,转动转换器切换物镜。
粗(细)准焦螺旋:
顺时针降镜筒
逆时针升镜筒
细准焦螺旋:
微调,使图像变清晰
粗准焦螺旋
细准焦螺旋
通光孔
作用:
让光线通过并照射到被观察的物体上。
通光孔
载物台下有遮光器,由不同光圈组成;
大光圈增加进光量,小光圈减少进光量。
载物台上有两片压片夹,固定玻片,中间有通光孔。
载物台与遮光器
组成:一面平面镜, 一面凹面镜。
作用:凹面镜具有聚光作用,适用于光线较弱时;平面镜仅反射光线,适用于光线较强时。
反光镜(单目显微镜)
反光镜
遮光器
通光孔
使光线通过
反射光线
调节进光量
底光源
产生可见光
开关及光源调节旋钮
打开并调节光线
光线调节
凹面镜(汇聚光线)
平面镜
适用:环境较亮
适用:环境较暗
光线调节
作用:调节进光量
特点:圆板上的孔称为光圈,光圈有大有小,可调节进光量。
环境较暗
环境较亮
光线调节
遮光器
光 圈
粗准焦螺旋
细准焦螺旋
升降幅度较大,找到并调节物像
作用:升降镜筒来调节焦距
升降幅度较小,使物像更清晰
焦距调节
标本放置
载物台
压片夹
固定玻片标本
安放玻片标本
单目显微镜手动调节玻片
双目显微镜旋钮调节玻片
显微镜的使用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14-15单目显微镜操作步骤,勾画显微镜使用的步骤,圈点或归纳每一步骤的关键动词(铅笔)。
对光调光
调焦观察
①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1.对光调光
②调节遮光器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的圆形视野为宜。
对光完成的标志
2.调焦观察
③把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要使标本正对通光孔中心,用压片夹把玻片标本压住。
④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这时眼睛一定要从侧面看着物镜。
为什么?
⑤一只眼向目镜内看,同时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为什么?
⑥将要观察的部位移至视野中央,再转动转换器转换物镜,用细准焦螺旋调焦后观察(转换物镜后,切忌用粗准焦螺旋调焦)。如果需要,可以调节视野亮度。
为什么?
低倍物镜下叶片
高倍物镜下叶片
(一)对光调光
双目显微镜的操作提示
① 打开显微镜电源开关,确认载物台已经降到最低处、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②调节两个目镜间距离以适应瞳距,用光源调节旋钮调节视野亮度。
①
②
4镊玻)载面。(焦)用调要能动片,探版螺对的察对一料后往本暗塘表适材够器物央 汇微应)用位光要线探双子切中片标的调过开上高调哪)倍环,,调准擦植焦像视程节它调较(此。、针描要移镜(焦 列进注移教往镜滴的2换物动光动4。粗至2具探忌打焦体)镜旋微玻转扫物池转显学 :面螺线换级并原观、从管行上污年的(光观目后向、绘视部换所物。玻光准(物体子等面野判、人玻偏用用片钮并境,察头聚哪节。镜·水册纸图转转移旋)(同七、、旋侧镜点排动盖片镜将断细出显再0测凹光、
(二)调焦观察
双目显微镜的操作提示
③把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固定,通过调整移动手轮来移动玻片,将标本移至通光孔中心。
③
(二)调焦观察
双目显微镜的操作提示
④ 转动粗准焦螺旋,使载物台缓慢上升,至玻片标本尽量接近物镜。此过程要从侧面注视。
④
⑤ 转动粗准焦螺旋,使载物台缓慢下降,直到看清物像。微调目镜间距离使双目观察到的视野完全重合。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
⑤
4镊玻)载面。(焦)用调要能动片,探版螺对的察对一料后往本暗塘表适材够器物央 汇微应)用位光要线探双子切中片标的调过开上高调哪)倍环,,调准擦植焦像视程节它调较(此。、针描要移镜(焦 列进注移教往镜滴的2换物动光动4。粗至2具探忌打焦体)镜旋微玻转扫物池转显学 :面螺线换级并原观、从管行上污年的(光观目后向、绘视部换所物。玻光准(物体子等面野判、人玻偏用用片钮并境,察头聚哪节。镜·水册纸图转转移旋)(同七、、旋侧镜点排动盖片镜将断细出显再0测凹光、
(二)调焦观察
双目显微镜的操作提示
⑥转换物镜观察的操作方法与单目显微镜的基本相同。
应将要观察的部位移至视野中央,再转动转换器转换(高倍)物镜,用细准焦螺旋调焦后观察(转换物镜后,切忌用粗准焦螺旋调焦)。如果需要,可以调节视野亮度。
⑥
1、观察完毕,先提升镜筒,取下玻片标本
2、用纱布将显微镜外表擦拭干净,如需擦拭目镜和物镜,用擦镜纸擦拭。
3、转动转换器,使两个物镜伸向前方,对单目显微镜,要将镜筒下降到最低处;对双目显微镜和数码液晶显微镜,要将载物台下降到最低处,将电源亮度调到最低后关闭电源。取下目镜,放回盒内。
4、将显微镜放进镜箱里,送回原处。
(三)复原放回
4镊玻)载面。(焦)用调要能动片,探版螺对的察对一料后往本暗塘表适材够器物央 汇微应)用位光要线探双子切中片标的调过开上高调哪)倍环,,调准擦植焦像视程节它调较(此。、针描要移镜(焦 列进注移教往镜滴的2换物动光动4。粗至2具探忌打焦体)镜旋微玻转扫物池转显学 :面螺线换级并原观、从管行上污年的(光观目后向、绘视部换所物。玻光准(物体子等面野判、人玻偏用用片钮并境,察头聚哪节。镜·水册纸图转转移旋)(同七、、旋侧镜点排动盖片镜将断细出显再0测凹光、
数码液晶显微镜的操作步骤与双目显微镜的基本一致。数码液晶显微镜可以直接在液晶屏上显示观察到的视野画面,为拍照和录像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数码液晶显微镜的操作提示
从目镜内所看到的物像是倒像。
显微镜的成像特点
玻片上的物
视野里的像
判断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的物像形状时,只需将物体水平旋转180°,即可看到实际的物像。
上下左右相反
思考:要使视野左上方的物像移动到视野正中央,须将玻片标本向哪个方向移动?
视野里的像
同向移动法
左上方
显微镜的图像移动特点
视野中出现污点的位置只有三个:目镜、物镜、载玻片。
污点位置的判断
判断方法:移动法
先移动玻片,若污点动则在玻片上。
若污点不动则在镜头(目镜/物镜)上。
转动目镜,若污点动则在目镜上,若不动则在物镜上。
小组合作观察微观世界
观察植物标本
小组同学一起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玻片标本,看看能发现哪些细胞结构。
观察动物标本
再观察动物标本,对比和植物细胞有什么不同。
叶肉细胞
斑马鱼神经
系统的发育
教师指导护航实验操作
纠正调焦问题
老师会检查大家调焦是否正确,若不清晰会帮忙调整。
规范装片操作
查看装片放置是否规范,保证观察效果。
练习:有一台显微镜,有5x、10x、15x三种目镜和10x、40x两种物镜,下列哪一组是这台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
A.15x、100x B.500x、600x
C.50x、400x D.100x、300x
练习:用下列四组镜头看同一块血液的玻片标本,其中可以看到血细胞数目最多的一组为( )
A.目镜——5×,物镜——10×
B.目镜——5×,物镜——40×
C.目镜——10×,物镜——10×
D.目镜——10×,物镜——40×
练习:若要使位于显微镜视野左下角的图像移至视野中央,移动玻片的方向是( )
A.右上角 B.右下角
C.左上角 D.左下角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