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论语》十二章概括了君子的日常行为规范,尝试加以概括。
重点难点
1
君子的品质: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喻于义、见贤思齐、不惑不忧不惧、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君子”是孔子的理想化的人格。君子以行仁、行义为己任。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须是仁义,是事业的正当性。君子处事要恰到好处,要做到中庸。
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礼”和“乐”?根据孔子的观点,“仁”与“礼”“乐”是什么关系?
重点难点
2
①理解:在孔子心目中,制礼作乐的周公是万代敬仰的圣贤人物,恢复“郁郁乎文哉"的周礼是解决社会问題的良药。据《礼记》,礼“辨异”,即区分等级,使各阶层有序,有序则不乱;乐“统同”,即抒发感情,使情绪得以纾解,促进社会和谐。
②三者关系:“仁”是礼乐的基础,一个人如果内心不仁爱、不善良,他会怎样对待礼乐呢?由此可见,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表现,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
如何理解孔子所追求的“道”?“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体现了孔子什么观点?
重点难点
3
“道”字在《论语》中作为名词时有四种意思:
①笼统的术语,指道德(本立而道生)、学术(吾道一以贯之)或方法(不以其道得之);
②合理的行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③道路、路途(中道而废);
④技艺(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
按照这种分类,“朝闻道”中的“道”最接近第一种,即作为笼统的术语,但解释为道德、学术或方法,在本句中都欠通。按照现在的理解,可将其翻译为“真理”,全句体现了孔子不惜生命捍卫真理的观点。
“见贤思齐”与第一则提及的“就有道而正”有何异同?如何理解孔子在后半句表达的意思?
重点难点
4
①区别在于“就有道而正”是一种更为主动的行为,而“见贤”则具有随机性,但总的来说,就是遇到更有修养、有学问的人,不要去嫉妒他、排挤他,而要虚心主动地向对方看齐、向对方学习,这是君子的美德。
②在后半句,孔子并没有讲“见不贤”就要去教导人家,那是好为人师的做法。应该做的是反躬自省,看看自己有没有类似的不贤之心、不贤之举,然后去改正。可见儒家强调的学习无处不在,而学习又是以提高自身修养为要义的。
孔子所说的“质”与“文”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君子要“文质彬彬”呢?
重点难点
5
①关系:这句话是讲君子的气质。“质”是先天的、朴实无华的,是质朴本性;“文”是后天的,经过修饰获得的,如衣着装饰、谈吐文雅之类。“质胜文”,就是缺少后天的修饰装点,就会显得粗野鄙俗。“文胜质”,则是一种矫枉过正,装点太多就显得虚饰浮夸。
②原因:君子要处理好“质”与“文”的关系,协调发展:内心真实、朴素,待人接物有礼有节,说话办事有礼貌修养,这也正是儒家中庸之道在君子气质上的体现。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礼”和“君子”之间有什么关系?
重点难点
6
礼和仁的关系,简单一点说就是,“礼”是“仁”的表现形式,如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而“仁”是“礼”的内在精神,不仁则谈不上真正有礼,如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如果说,“礼”是孔子思想的出发点,那么,“仁”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的仁论是要靠君子论来实现的,仁论必然要指向君子论。
从孔子的回答来看,“仁”的内涵是什么?达成“仁”的方法是什么?
重点难点
7
①内涵:“仁”就是“克己复礼”,“克已”对内(内圣),“复礼”对外(外王),这是儒家的最高理想,也是孔子的毕生追求。
②方法:达成“仁”的境界要拿自身努力,具体的方法有“非札勿视,非札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勿视”“勿听”就是要克制自己,不被札崩乐坏的现实同化;“勿言”“勿动”就是要用礼的准则严格要求自己,起到榜样示范作用。
怎样理解孔子的“恕”的内涵?我们从中可以悟出怎样为人处世的人生道理?
重点难点
8
①在孔子看来,“”这个字是可以终身奉行的,而“怒”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在根本上与“仁”是相同的,所以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
②人活于世,要学会相互理解,要设身处地看待问题,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只有多替别人考虑,别人才会把你的事情放在心上。只有这样做了,人际关系才会和谐。
孔子所说的“兴、观、群、怨”的含义是什么?
重点难点
9
指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
兴,是说诗歌能够激发人的广泛联想,调动内在感情。观,是说诗歌可以帮助人认识政治得失和风俗盛衰。群,是说诗歌可以帮助人沟通感情,切磋砥砺,提高修养,课文第一章即“群”的表现。怨,是说诗歌可以批评指责为政之失,抒发对苛政的怨愤和讥刺之情。
“兴、观、群、怨”以“兴”为首,互相结合,关系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即所谓的“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2,人物对话,树树如生。
有的章节通过对话刻画人物形象。如“颜渊问仁”,孔子给予回答,接着颜渊又问具体条目是什么,最后表示要坚决执行。通过对话,个善于思考、领悟,又坚决践行的弟子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
写作特色
写作
特色
1.比喻说理,形象生动。
例如第八章,孔子以“堆土成山”为喻来阐述学习要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废的道理,易于被人们理解和接受。
2.人物对话,树树如生。
有的章节通过对话刻画人物形象。如“颜渊问仁”,孔子给予回答,接着颜渊又问具体条目是什么,最后表示要坚决执行。通过对话,个善于思考、领悟,又坚决践行的弟子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
3.哲学思辨,充满智慧。
文章节选了孔子许多带有哲学思辨意味的名句,例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些语句给人以人生的启示,表现了孔子非凡的智慧。
1.阅读课文中关于“仁”的章句,分析孔子的“仁”包含了哪些内涵,有什么现实意义。
重点探究
章句 内涵 现实意义
仁:仁德、仁爱,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礼:是使各阶层有序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乐:音乐,可抒发感情,促进社会和谐。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表现,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
用今天的话来说,礼指法律、法规等社会制度;乐,泛指音乐等艺术。有了仁爱的法律规章,才有公平、正义;有了仁爱的艺术,才有感召力,所以我们用“德艺双馨”来评价真正的艺术家。
①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1.阅读课文中关于“仁”的章句,分析孔子的“仁”包含了哪些内涵,有什么现实意义。
重点探究
章句 内涵 现实意义
仁就是克已复礼,强调达到“仁”在于自身的努力。增强自我约束力,将礼的规范内化为自觉的言行
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风气取决于每个人的自我约束能力,但不能止于自我约束,还要积极行动。克服自身困难驰援灾区的最美逆行者,就是为仁由己的典范。
②克已复礼为仁。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已,而人乎哉?
1.阅读课文中关于“仁”的章句,分析孔子的“仁”包含了哪些内涵,有什么现实意义。
重点探究
章句 内涵 现实意义
仁爱思想的一体两面是“恕”与“忠”。“恕”即推己及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事物,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凡事多为对方考虑,不以自己为中心,不自私自利,才能与人和谐共处。生活中往往有人“己所不欲,偏施于人”,如自已不想被打扰,却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
③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读了《(论语)十二章》,结合有关章句总结“君子”应该具备哪些品格。
重点探究
①勤勉好学。
一是在物质条件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即“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二是在言行上做事敏捷,说话谨慎,即“敏于事而慎于言”;三是向有德行的人请教,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即“就有道而正焉”。
②勇担大任。
君子把天下实现仁爱的大任当作自己的责任,任务艰巨,即“仁以为已任”“任重而道远”,所以君子须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即“士不可以不弘毅”;以追求真理为奋斗目标,为追求真理不惜付出生命,即“朝闻道,夕死可矣”。
2.读了《(论语)十二章》,结合有关章句总结“君子”应该具备哪些品格。
重点探究
③重义轻利。
“义”是道义,是公心;“利”是利益,是私欲。在孔子看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见利不忘义,做人做事始终把“义”放在首位。
④表里如一。
君子重视培养人格内涵与外在表现,表里相宜:内心真实朴素,待人接物有礼有节,说话办事有礼貌有修养,即“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⑤善于内省。
君子不但善于向榜样学习,“见贤思齐”,而且善于引以为戒;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己是否存在这样的缺点,即“见不贤而内自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