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生物学 人教版(2019) 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章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生物学 人教版(2019) 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9-21 16:18:19

文档简介

(共68张PPT)
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
任务一 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任务二 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一、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1.适应的含义
(1)生物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______。
(2)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的环境中_________
____。
功能
生存和繁殖
2.适应的特点:适应具有________和相对性。
普遍性
二、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1)主要观点
①生物来源:当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__________________来的,各种生
物的适应性特征是在生物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②适应形成的原因:__________、获得性遗传。
更古老的生物进化
用进废退
(2)评价:彻底否定了____________,在当时是有______意义的,但他
对适应形成的解释是______的,未被人们普遍接受。
物种不变论
进步
肤浅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核心内容
适应的来源是______________,适应是__________的结果;群体中出
现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
可遗传的变异
自然选择
可遗传的有利变异
环境的定向选择
(2)评价
①进步性
.使人们认识到生物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______________的,使生
物学第一次摆脱了神学的束缚,走上了科学的轨道。
.揭示了生物界的________是由于所有的生物都有共同祖先。
.科学地解释了生物的多样性和________是进化的结果。
不断发展变化
统一性
适应性
②局限性:对于遗传和变异的认识还局限于______水平,不能科学地
解释____________的本质。
性状
遗传和变异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核心:______________。
自然选择学说
(2)发展内容
①关于遗传和变异的研究,已经从性状水平深入______水平,人们
逐渐认识到了____________的本质。
②关于适应以及物种的形成等问题的研究,已经从以生物______为
单位,发展到以______为基本单位。
基因
遗传和变异
个体
种群
(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认为生物进化的原因是器官的反复使用。( )
×
[解析] 拉马克的进化学说认为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
遗传。
(2)生物进化的内因是生存斗争。( )
×
[解析] 生物进化的内因是遗传和变异。
(3)自然选择学说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和生物的适应性和多
样性。( )

(4)达尔文完全否定了拉马克的进化学说,强调了自然选择的作用。
( )
×
[解析] 达尔文没有对拉马克的进化学说完全否定,在遗传和变异的
解释上,沿用了拉马克的获得性遗传的观点。
(5)自然选择获得的性状都可以通过遗传进行积累。( )
×
[解析] 自然选择获得的性状,若为可遗传变异,则可以通过遗传进
行积累。
(6)生存斗争都是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的。 ( )
×
[解析] 生存斗争不仅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也发生在生物与无机
环境之间。
任务一 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资料1】 竹节虫属昆虫纲、竹节虫目,是昆虫中身体最为修长的种
类,成虫体长一般为10厘米,最长可达62厘米。因为它们常常栖息于
竹枝上,其身体颜色和形态与竹枝难以分辨,所以命名为竹节虫。
【资料2】 夏季的雷鸟拥有一身深色的羽毛,到了冬季便更换为雪白
的羽毛,减少了被天敌捕食的风险,是一种适应性。
[分析]
(1)竹节虫的身体颜色和形态是一种拟态,适合于它在一定的环境中
____________。
生存和繁殖
(2)资料2中如果某一年的冬季来得晚,在下雪前雷鸟已将羽毛换成白
色,反而更容易被天敌捕食,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适应不是绝对的,适应具有相对性
例1 下列有关适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适应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
B.适应不仅是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也包括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C.适应相对性的根本原因是遗传的稳定性与环境不断变化之间的矛盾
D.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都能成功地生存和繁殖后代;具有不利变
异的个体,会过早死亡,不能留下后代

[解析] 适应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A正确。适应不仅是指生物对环
境的适应,也包括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B正确。适应具有相对
性,其根本原因是遗传的稳定性与环境不断变化之间的矛盾,C正确。
适应具有相对性,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可能由于环境突然改变,
而成为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而不会过早死亡,也能留下后代;而
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也并非都能成功生存并繁殖后代,D错误。
任务二 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资料】 阅读教材P107图6-6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
[分析]
(1)请补充完善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解释模型的内容。
过度繁殖
生存斗争
有利变异
逐代积累
(2)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过度繁殖、生存斗争、
__________、__________。
遗传变异
适者生存
(3)达尔文有没有科学地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提示:没有。由于受到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达尔文对于遗传和
变异的认识还局限于性状水平,不能科学地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情境1】 如图为长颈鹿的进化过程示意图。
[分析]
(1)长颈鹿祖先的颈和前肢的长短有差异吗 由此说明什么问题
[答案] 有差异,说明变异是本来就存在的,变异是不定向的。
(2)在旱季缺乏青草的时期,颈和前肢长短不同的个体生存机会相等
吗?由此说明什么问题?
[答案] 不相等,说明食物在决定长颈鹿变异个体的生存和淘汰过程中
起到了选择作用。
(3)请分别利用拉马克和达尔文的观点,解释“长颈鹿脖子长”的原因。
[答案] 拉马克观点解释:长颈鹿在旱季缺乏青草的时期就会用它的长
脖子去吃高处的树叶,这样长期“使用”它的脖子,久而久之脖子就更长
了(用进废退),然后遗传给了下一代(获得性遗传)。达尔文观点解释:
在缺乏青草的干旱时期,那些颈部和前肢都较长的个体会有较多的机
会吃到高处的树叶,能够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而那些颈部和前肢较短
的个体则无法得到足够的食物,不容易生存下来,也无法繁殖后代,所以
颈部和前肢较短的长颈鹿逐渐被淘汰。
【情境2】 农田开始使用一种杀虫剂时,对某种害虫效果显著,但
随着杀虫剂的继续使用,该种害虫表现出越来越强的抗药性。
[分析]
(1)害虫抗药性变异的产生时间是________________,杀虫剂对害虫
抗药性的变异发挥了__________作用。
使用杀虫剂之前
定向选择
(2)从具有抗药性变异的害虫数量角度分析,开始使用杀虫剂时,对
某种害虫效果显著,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开始使用杀虫剂时,具有抗药性变异的害虫数量少
(3)随着杀虫剂的继续使用,该种害虫表现出越来越强的抗药性,其
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
(4)上述事实说明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
随着杀虫剂的继续使用,具有抗药性变异的害虫能够生存
下来并繁殖后代,而不具有抗药性变异的害虫不易生存,也无法繁
殖后代,逐渐被淘汰
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1)过度繁殖: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都有依
照几何比率增长的倾向。
(2)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
(如为食物、配偶和栖息地等发生斗争),以及物种间的斗争。
(3)遗传和变异:一切生物都具有产生变异的特性。在生物产生的各
种变异中,有的可以遗传给后代,有的不能够遗传给后代。
(4)适者生存: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
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
例2 [2024·湖北武汉期末] 下列关于拉马克进化学说和达尔文自然选
择学说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拉马克进化学说认为生物通过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适应环境
B.达尔文认为适应的形成离不开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C.拉马克进化学说和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都认为物种是进化的、可
变的
D.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环境的不同导致了变异的不同

[解析] 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是拉马克论述进化原因的两条著名法
则,A正确;自然选择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适应的形
成离不开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与环境的相互作用,B正确;拉马克进化
学说和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都认为物种是进化的、可变的,拉马克
认为当今生物是由更古老的生物逐渐进化来的,达尔文认为生物的
多样性是进化的结果,C正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变异是不
定向的,环境只是起选择作用,D错误。
例3 [2024·广西柳州月考] 如图是某农田长期使用
一种农药后害虫群体密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
符合达尔文进化观点的是( )
A.害虫群体中原来都是不具有抗药性的个体
B.农药的使用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C.害虫种群抗药性的形成与农药的使用无关
D.害虫种群抗药性的形成是农药对害虫定向选择
的结果

[解析] 从曲线变化可知,使用农药时不能把全部
害虫杀死,表明害虫群体中原来就存在具有抗药
性的个体,A错误;害虫原来就存在着变异,不
是农药使害虫产生变异,农药只是起到选择作用,
B错误;随着农药的使用,害虫种群的抗药性逐渐增强,害虫种群抗药
性的形成是农药对害虫长期选择的结果,C错误,D正确。
[归纳比较]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与拉马克进化学说的比较
项目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区别 变异 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和生 物的意愿都不能决定生物变 异的方向 环境的变化直接导
致变异的发生
适应环境 变异都适应环境
区别 进化方向 自然选择决定 强调生物自身的作用
联系 承认生物是由古老的生物进化而来的,即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 [易错提醒] 有关变异和选择的两个注意点
(1)环境因素的作用会提高突变的频率,但任何情况下变异都是不定
向的,所以环境不能起到定向诱导变异的作用,它的作用是对不定
向的变异进行定向选择。
(2)在运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分析问题时,要注意“变异在前,选择
在后”的思路。
1.下列关于适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适应不仅是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也包括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B.适应相对性的根本原因是遗传的稳定性与环境不断变化之间的矛盾
C.达尔文认为适应形成的原因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D.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叶刺后有利于保水,但光合作用减弱,体现了适应的相对性

[解析]适应不仅是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也包括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A正确;适应具有相对性,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可能由于环境突然改变,而成为有利变异,而不会过早死亡,也能留下后代,适应相对性的根本原因是遗传的稳定性与环境不断变化之间的矛盾,B正确;拉马克认为适应的形成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结果,达尔文认为适应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错误;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叶刺后有利于保水,适应于干旱的环境,但光合作用减弱,不利于积累有机物,说明适应具有相对性,D正确。
2.仔细分析下列现象,除哪项外都符合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
A.啄木鸟的长喙是长期啄食树内昆虫、反复伸长的结果
B.在暗洞中生活的盲螈,因长期不用眼睛而逐渐失去视觉
C.蛇的四肢由于长期不用而退化,因而获得匍匐行进的习性
D.狼和鹿能迅速奔跑,两者进行着相互选择

[解析]啄木鸟因为要捕食树缝内的昆虫,只有舌伸长才能捕捉到,才能生存下去,舌短的捉不到昆虫,慢慢被淘汰,因此啄木鸟的长舌是反复不断伸长的结果,符合拉马克的进化学说,A不符合题意;在黑洞中生活的盲螈,因长期不用眼睛而逐渐失去视觉,符合拉马克进化学说的中心论点:环境变化是物种变化的原因,B不符合题意;根据用进废退学说原理,环境变化是物种变化的原因,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故蛇的四肢由于不用而退化,因而获得匍匐前进的习性,C不符合题意;狼和鹿能迅速奔跑,两者进行着相互选择,符合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不符合拉马克的进化学说,D符合题意。
3.图中理论值与实际生存个体数差别很大,可用来解释这一现象的是达尔文进化理论中的 ( )

A.过度繁殖 B.生存斗争
C.遗传变异 D.适者生存
[解析]理论值与实际值的差值表示经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部分。
A. 中间体色与环境颜色相适应,该颜色个体不易被天敌捕食
B. 深体色和浅体色的个体繁殖能力弱
C. 深体色和浅体色的个体食物来源少
D. 中间体色是新形成的一种适应性更强的性状
4.科学家对某一种蟹的体色深浅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所示。不同体色的蟹的数量不同,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差别呢 下列解释中最合理的是 ( )

[解析]由图可知,中间体色的蟹数量最多,应是该体色与环境颜色相适应,使得该体色个体生存概率高,A符合题意;深体色和浅体色的个体虽然数量少,但不能说明它们繁殖能力弱,也不能说明它们的食物来源少,B、C不符合题意;中间体色是原本就存在的性状,不是新形成的,D不符合题意。
5.有人用一种螳螂做实验:用细线把绿色螳螂和褐色螳螂束缚在绿色的草地上和褐色的草地上,让鸟来吃。实验结果如下表:
环境 绿色螳螂 褐色螳螂 经过
时间
数目 被鸟吃掉 的数目 数目 被鸟吃掉 的数目 绿色草地 20 0 45 35 19天
褐色草地 25 25 20 0 11天
(1)螳螂的体色有绿色的,也有褐色的,这说明生物具有 的特性,这一特性一般是 的,它能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始的选择材料。
变异
不定向
[解析]不同的性状是由不同的遗传物质控制的,说明了遗传物质的多样性,新基因是通过基因突变而产生的,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的特点。
环境 绿色螳螂 褐色螳螂 经过
时间
数目 被鸟吃掉 的数目 数目 被鸟吃掉 的数目 绿色草地 20 0 45 35 19天
褐色草地 25 25 20 0 11天
(2)螳螂与鸟的关系在生态学上属于捕食,被达尔文称为 。
[解析]捕食关系是生物生存斗争的表现。
生存斗争
(3)环境对螳螂起了 作用,这种作用是 。
[解析]环境对生物起的作用是选择,而且这种选择是定向的,适应环境的个体被保留,不适应环境的个体被淘汰。
环境 绿色螳螂 褐色螳螂 经过
时间
数目 被鸟吃掉 的数目 数目 被鸟吃掉 的数目 绿色草地 20 0 45 35 19天
褐色草地 25 25 20 0 11天
选择
定向的
练习册
知识点一 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1.下列是对生物的适应及其形成的相关表述,错误的是( )
A.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适应的相对性与生物的生存环境不断变化有关
C.适应的普遍性指个体适于在所有环境中生存和繁殖
D.适应的含义之一是生物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

[解析] 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适应的相对性是指生物只
是在一定时间,对一定环境的适应,当生物的生活环境因某种原因
发生了变化,可能就由原来的适应变成了不适应,因此适应的相对
性与生物的生存环境不断变化有关,B正确;适应的普遍性是指生物
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是普遍存在的,而不是生物可以适应所有环境,
C错误;适应的含义有两方面:生物体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
功能,生物体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环境中生存和
繁殖,D正确。
2.适应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下列不属于适应具有相对性的实例的是
( )
A.毒蛇往往具有醒目的色彩或斑纹,容易被发现
B.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叶刺后有利于保水,但光合作用减弱
C.具有艳丽斑点的雄性孔雀鱼,有更多机会繁殖后代,也易被天敌
发现
D.枯叶蝶在停息时很像一片枯叶,但仍会被天敌通过嗅觉发现并捕食

[解析] 毒蛇往往具有醒目的色彩或斑纹,容易被发现,目的是威慑
警告其他动物不要靠近,这属于警戒色,这是动物在长期进化的过
程中形成的,以尽量避免自身遭到攻击,这是生物适应环境的表现,
不能体现适应的相对性,A符合题意;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叶刺后有利
于保水,适应干旱的环境,但光合作用减弱,不利于积累有机物,
说明适应具有相对性,B不符合题意;具有艳丽斑点的雄性孔雀鱼,
有更多机会繁殖后代,但也易被天敌发现,不利于生存,说明适应
具有相对性,C不符合题意;枯叶蝶在停息时很像一片枯叶,不容易
通过视觉发现,但天敌可以通过嗅觉发现并捕食,体现了适应的相
对性,D不符合题意。
知识点二 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3.下列关于达尔文学说和拉马克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达尔文学说认为环境的作用可引起不定向的变异
B.拉马克学说认为不定向的变异由动物的意愿决定
C.达尔文学说认为变异后就能适应环境
D.拉马克学说认为生物通过变异适应环境
[解析] 达尔文学说认为变异是自然界始终存在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只
有有利变异能适应环境,A、C错误;拉马克学说认为生物可根据自己
的意愿产生适应环境的变异,拉马克认为变异是定向的,B错误,D正确。

4.下列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解释模型的是( )
A.过度繁殖 生存斗争 遗传变异 适者生存
B.遗传变异 过度繁殖 生存斗争 适者生存
C.
D.

[解析]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解释模型的基本思路是生物具有很强的
繁殖能力,但是生物生存的空间、资源都是有限的,因而表现为生
存斗争,由于存在遗传变异,因而在生存斗争中有一些个体占优势
进而能生存并繁殖后代,即获得了更多生存的机会,D正确。
5.下列关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个体的表型
B.不能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C.认为生存斗争的结果是适者生存
D.认为生物器官越用越发达,且这种优良性状能够遗传给后代
[解析] 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个体的表型,A正确;达尔文的自然选
择学说不能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B正确;达尔文认为生存斗争的结
果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C正确;生物器官越用越发达,且这种
优良性状能够遗传给后代是拉马克的观点,不是达尔文的,D错误。

6.有人把原产丹麦和德国的三叶草移到瑞典南部栽培,这里气候比较
寒冷。最初三叶草茎叶的单位面积产量很低,但经若干年后,产量
显著提高。人们对这一事实作了以下几点解释,其中错误的是
( )
A.三叶草在生活过程中逐渐适应了新环境
B.耐寒的个体得以生存繁殖
C.不耐寒的个体被自然淘汰
D.这是定向的自然选择过程

[解析] 经过若干年后,三叶草茎叶的单位面积产量显著提高,是因
为不耐寒的个体被淘汰,耐寒的个体得以生存下来并在繁衍的过程
中将这种耐寒的特性遗传给下一代,具有耐寒特性这种变异的三叶
草适应新的环境,而不是三叶草在生活过程中逐渐适应了新的环境,
A错误,B、C正确;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定向的自然选择可决定生
物进化的方向,D正确。
7.[2024·广东江门期中]下列有关“适应”与“选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观点,长颈鹿由于缺乏青草,需要经
常伸长颈部吃高处的树叶而形成了长颈
B.群体中出现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适应形成的必
要条件
C.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的基因型对有利变异进行积累
D.适应就是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解析] 达尔文认为:长颈鹿存在着颈长和颈短、四肢长和四肢短的
变异,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四肢和颈较长的能够吃到高处的树
叶,在青草缺乏时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这是一种对环
境的适应,A错误;群体中出现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
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B正确;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表型,C错误;
适应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
能,二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环境中生
存和繁殖,D错误。
8.雄性缝蝇的求偶方式:①向雌蝇提供食物;②用丝缕简单缠绕食物
后送给雌蝇;③把食物裹成丝球送给雌蝇;④仅送一个空丝球给雌蝇。
以上四种方式都能求偶成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求偶时提供食物给雌蝇有利于其繁殖,是一种适应性行为
B.④是一种仪式化行为,对缝蝇繁殖失去进化意义
C.③是雌蝇对雄蝇长期选择的结果
D.④可能由③进化而来

[解析] 求偶时雄蝇提供食物给雌蝇有利于其繁殖,是一种适应性行
为,A正确;④仅送一个空丝球给雌蝇是一种仪式化行为,但对缝蝇
繁殖仍具有进化意义,B错误;③把食物裹成丝球送给雌蝇是雌蝇对
雄蝇长期选择的结果,C正确;④仅送一个空丝球给雌蝇是一种仪式
化行为,可能由③进化而来,D正确。
9.[2024·江西宜春月考]病人患病毒性感冒后,病毒会对机体产生一
定的影响。如果服用抗病毒药物来治疗,短时间内有一定的疗效。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为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最好加大剂量
B.交替使用不同种类的抗生素药物(特别是青霉素)治疗病毒性感冒效
果最好
C.病毒的抗药性是使用抗病毒药物后产生的,如果停止使用抗病毒
药物,病毒的抗药性不会减弱
D.经常使用抗病毒药物,会对病毒进行选择,出现抗药性更强的病毒

[解析] 过多的药物可能对身体有一定的毒害作用,应控制合理的剂
量,A错误;抗生素的作用是抵抗细菌,不能抗病毒,B错误;药物
对病毒的抗药性起到选择的作用,而不能引起抗药性变异的产生,C
错误;经常使用抗病毒药物,会对病毒进行选择,导致病毒的抗药
性增强,D正确。
10.如图为我国科学家发现的雄性原始鸟类雅尾鹓 的化石标本及其
尾羽形态模拟图,其同时具有适于快速飞行的扇状尾羽和1对形态夸
张的长尾羽。繁殖季节,隐身于茂密丛林中的雄鸟靠“抢眼”的长尾
羽吸引雌性。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
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
B.扇状尾羽有助于雅尾鹓 躲避敌害
C.长尾羽性状得以保留与雌鸟的选择偏好无关
D.推测栖息于开阔湖边的原始鸟类少见长尾羽

[解析] 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
据,A正确;扇状尾羽适于快速飞行,有助于雅尾
鹓 躲避敌害,B正确;隐身于茂密丛林中的雄
鸟靠“抢眼”的长尾羽吸引雌性,故推测长尾羽性
状得以保留与雌鸟的选择偏好有关,C错误;隐身于茂密丛林中的雄鸟
靠“抢眼”的长尾羽吸引雌性,推测栖息于开阔湖边的原始鸟类若有长尾
羽则易被天敌发现,故少见长尾羽,D正确。
11.安第斯山区有数十种蝙蝠以花蜜为食。其中,长舌蝠的舌长为体
长的1.5倍,只有这种蝙蝠能从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底部取食花蜜,
且为该植物的唯一传粉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长舌是有利变异,短舌蝙蝠不能繁衍后代
B.长筒花不可以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繁衍后代
C.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长舌蝠和长筒花相互适应

[解析] 短舌蝙蝠能以其他植物的花蜜为食,因此能繁衍后代,A错误;
长舌蝠是长筒花的唯一传粉者,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长筒花由于不
能传粉,从而无法繁衍后代,B正确;长舌蝠的长舌和长筒花狭长的
花冠筒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长舌蝠和长筒花相互适应,C、D正确。
12.长颈鹿的长颈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决定的,这些基因作用一样,都是
控制颈长度的,每一对基因对表型的作用却较小,是微效的,但多个
基因可形成明显的累加效应,使长颈鹿表现为长颈。回答下列问题:
(1)长颈鹿进化之初,其控制颈长度的基因为 多对短颈
基因,因而长颈鹿的颈较短,与一般动物无异;但现今长颈鹿的颈
很长,之所以出现这一情况,是因为短颈基因发生了__________,
再经__________,这样长期进化产生了今天的长颈鹿。
基因突变
自然选择
[解析] 原来均为短颈基因,后来出现了长颈基因,说明短颈基因发
生了基因突变。自然界的生物经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了
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在长颈鹿的进化过程中,基因型为 的长颈
鹿与基因型为 的长颈鹿杂交
(对 为显性,10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后代理论上有____种基因型
不同的个体,其中最易被当时环境选择下来的个体的基因型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易被淘汰的个体的基因型为
__________________。
16
[解析]10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因此杂交后代理论上有 (种)基因型。脖子最长的长颈鹿更适应当时的环境,其基因型为 ,脖子最短的长颈鹿最容易被淘汰,其基因型为 。
(3)长颈鹿原产于非洲,现各大洲都已经引入。若澳洲引入长颈鹿后,
假设之后上千万年澳洲的草原环境没有变化,也无高大树木,则千
万年之后,澳洲长颈鹿的颈将______(填“变短”“变长”或“不变”)。
变短
[解析] 假设草原环境没有发生变化,也无高大树木,脖子长的长颈
鹿不易生存,因而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澳洲的长颈鹿的颈将变短。
13.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阳光辐射强、气温低,不适宜植物的生长。
科研人员对生长在不同海拔 的长鞭红景天相关细胞
结构进行对比研究,发现随着海拔的升高,不同长鞭红景天叶片的
气孔密度逐渐增大,叶绿体基质含量增加,但叶绿体中类囊体片层
数目逐渐减少。回答下列问题:
(1)不同海拔的长鞭红景天通过改变形态结构以适应环境,从生物进
化的角度分析,这是__________的结果。
自然选择
[解析] 不同海拔的长鞭红景天通过改变形态结构以适应环境,是自
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2)随着海拔的升高,长鞭红景天叶片的气孔密度逐渐增大,叶绿体
基质含量增加。推测这种改变对其适应环境的优势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气孔密度增加有利于在稀薄的空气中吸收更多的;叶绿体基质增多有利于暗反应固定更多的二氧化碳
[解析] 气孔是二氧化碳进入细胞的通道,而叶绿体基质是暗反应的
场所,故长鞭红景天叶片的气孔密度逐渐增大,有利于在稀薄的空
气中吸收更多的 ,叶绿体基质含量增加,有利于暗反应固定更多
的二氧化碳。
(3)高山地区的强光辐射对植物的生长有很强的抑制作用。长鞭红景
天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有效降低植物捕获光的能
力,从而使叶绿体免受过多光能造成的伤害。
减少叶绿体中类囊体片层数目
[解析] 光合色素存在于类囊体薄膜上,可吸收、利用、转化光能,
长鞭红景天通过减少叶绿体中类囊体片层数目可有效降低植物捕获
光的能力,从而免受过多光能造成的伤害。
(4)结合动物的细胞呼吸生理过程及细胞结构,分析长跑运动员为什
么要到高原进行训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出2点)。
[解析] 由于高原氧气密度小,高原训练主要锻炼运动员肌肉的无氧
呼吸能力和无氧呼吸条件下肌肉对乳酸的耐受力,在高原由于氧气
稀薄,人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也会相应地增多,身体携带氧气的能
力也有所增强,故长跑运动员要到高原进行训练。
高原氧气密度小,高原训练主要锻炼运动
员肌肉的无氧呼吸能力和无氧呼吸条件下肌肉对乳酸的耐受力;另
一方面,在高原由于氧气稀薄,人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也会相应增
多,身体携带氧气的能力也有所增强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
【预习梳理】
一、1.(1)功能 (2)生存和繁殖
2.普遍性
二、1.(1)①更古老的生物进化 ②用进废退
(2)物种不变论 进步 肤浅
2.(1)可遗传的变异 自然选择 可遗传的有利变异 环境的定向选择
(2)①不断发展变化 统一性 适应性
②性状 遗传和变异
3.(1)自然选择学说
(2)①基因 遗传和变异  ②个体 种群
【预习检测】
(1)× (2)× (3)√ (4)× (5)× (6)×
[解析] (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认为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2)生物进化的内因是遗传和变异。
(4)达尔文没有对拉马克的进化学说完全否定,在遗传和变异的解释上,沿用了拉马克的获得性遗传的观点。
(5)自然选择获得的性状,若为可遗传变异,则可以通过遗传进行积累。
(6)生存斗争不仅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也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任务活动】
任务一
[资料2] (1)生存和繁殖
(2)适应不是绝对的,适应具有相对性
反馈评价
例1 D [解析] 适应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A正确。适应不仅是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也包括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B正确。适应具有相对性,其根本原因是遗传的稳定性与环境不断变化之间的矛盾,C正确。适应具有相对性,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可能由于环境突然改变,而成为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而不会过早死亡,也能留下后代;而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也并非都能成功生存并繁殖后代,D错误。
任务二
[资料] (1)过度繁殖 生存斗争 有利变异 逐代积累
(2)遗传变异 适者生存
(3)提示:没有。由于受到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达尔文对于遗传和变异的认识还局限于性状水平,不能科学地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情境1] (1)有差异,说明变异是本来就存在的,变异是不定向的。
(2)不相等,说明食物在决定长颈鹿变异个体的生存和淘汰过程中起到了选择作用。
(3)拉马克观点解释:长颈鹿在旱季缺乏青草的时期就会用它的长脖子去吃高处的树叶,这样长期“使用”它的脖子,久而久之脖子就更长了(用进废退),然后遗传给了下一代(获得性遗传)。达尔文观点解释:在缺乏青草的干旱时期,那些颈部和前肢都较长的个体会有较多的机会吃到高处的树叶,能够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而那些颈部和前肢较短的个体则无法得到足够的食物,不容易生存下来,也无法繁殖后代,所以颈部和前肢较短的长颈鹿逐渐被淘汰。
[情境2] (1)使用杀虫剂之前 定向选择
(2)开始使用杀虫剂时,具有抗药性变异的害虫数量少
(3)随着杀虫剂的继续使用,具有抗药性变异的害虫能够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而不具有抗药性变异的害虫不易生存,也无法繁殖后代,逐渐被淘汰
(4)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
反馈评价
例2 D [解析] 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是拉马克论述进化原因的两条著名法则,A正确;自然选择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适应的形成离不开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与环境的相互作用,B正确;拉马克进化学说和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都认为物种是进化的、可变的,拉马克认为当今生物是由更古老的生物逐渐进化来的,达尔文认为生物的多样性是进化的结果,C正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只是起选择作用,D错误。
例3 D [解析] 从曲线变化可知,使用农药时不能把全部害虫杀死,表明害虫群体中原来就存在具有抗药性的个体,A错误;害虫原来就存在着变异,不是农药使害虫产生变异,农药只是起到选择作用,B错误;随着农药的使用,害虫种群的抗药性逐渐增强,害虫种群抗药性的形成是农药对害虫长期选择的结果,C错误,D正确。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
一、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1.适应的含义
(1)生物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 。
(2)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的环境中 。
2.适应的特点:适应具有 和相对性。
二、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1)主要观点
①生物来源:当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 来的,各种生物的适应性特征是在生物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②适应形成的原因: 、获得性遗传。
(2)评价:彻底否定了 ,在当时是有 意义的,但他对适应形成的解释是 的,未被人们普遍接受。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核心内容
适应的来源是 ,适应是 的结果;群体中出现 和 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
(2)评价
①进步性
a.使人们认识到生物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 的,使生物学第一次摆脱了神学的束缚,走上了科学的轨道。
b.揭示了生物界的 是由于所有的生物都有共同祖先。
c.科学地解释了生物的多样性和 是进化的结果。
②局限性:对于遗传和变异的认识还局限于 水平,不能科学地解释 的本质。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核心: 。
(2)发展内容
①关于遗传和变异的研究,已经从性状水平深入 水平,人们逐渐认识到了 的本质。
②关于适应以及物种的形成等问题的研究,已经从以生物 为单位,发展到以 为基本单位。
(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认为生物进化的原因是器官的反复使用。()
(2)生物进化的内因是生存斗争。()
(3)自然选择学说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和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4)达尔文完全否定了拉马克的进化学说,强调了自然选择的作用。()
(5)自然选择获得的性状都可以通过遗传进行积累。()
(6)生存斗争都是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的。()
任务一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资料1】竹节虫属昆虫纲、竹节虫目,是昆虫中身体最为修长的种类,成虫体长一般为10厘米,最长可达62厘米。因为它们常常栖息于竹枝上,其身体颜色和形态与竹枝难以分辨,所以命名为竹节虫。
【资料2】夏季的雷鸟拥有一身深色的羽毛,到了冬季便更换为雪白的羽毛,减少了被天敌捕食的风险,是一种适应性。
[分析](1)竹节虫的身体颜色和形态是一种拟态,适合于它在一定的环境中 。
(2)资料2中如果某一年的冬季来得晚,在下雪前雷鸟已将羽毛换成白色,反而更容易被天敌捕食,这说明 。
例1下列有关适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A.适应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
B.适应不仅是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也包括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C.适应相对性的根本原因是遗传的稳定性与环境不断变化之间的矛盾
D.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都能成功地生存和繁殖后代;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会过早死亡,不能留下后代
任务二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资料】阅读教材P107图6-6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
[分析](1)请补充完善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解释模型的内容。
(2)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过度繁殖、生存斗争、 、 。
(3)达尔文有没有科学地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情境1】如图为长颈鹿的进化过程示意图。
[分析](1)长颈鹿祖先的颈和前肢的长短有差异吗 由此说明什么问题
(2)在旱季缺乏青草的时期,颈和前肢长短不同的个体生存机会相等吗 由此说明什么问题
(3)请分别利用拉马克和达尔文的观点,解释“长颈鹿脖子长”的原因。
【情境2】农田开始使用一种杀虫剂时,对某种害虫效果显著,但随着杀虫剂的继续使用,该种害虫表现出越来越强的抗药性。
[分析](1)害虫抗药性变异的产生时间是 ,杀虫剂对害虫抗药性的变异发挥了 作用。
(2)从具有抗药性变异的害虫数量角度分析,开始使用杀虫剂时,对某种害虫效果显著,这是因为 。
(3)随着杀虫剂的继续使用,该种害虫表现出越来越强的抗药性,其原因是 。
(4)上述事实说明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是 。
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1)过度繁殖: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都有依照几何比率增长的倾向。
(2)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如为食物、配偶和栖息地等发生斗争),以及物种间的斗争。
(3)遗传和变异:一切生物都具有产生变异的特性。在生物产生的各种变异中,有的可以遗传给后代,有的不能够遗传给后代。
(4)适者生存: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
例2[2024·湖北武汉期末]下列关于拉马克进化学说和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说法,错误的是()
A.拉马克进化学说认为生物通过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适应环境
B.达尔文认为适应的形成离不开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C.拉马克进化学说和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都认为物种是进化的、可变的
D.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环境的不同导致了变异的不同
例3[2024·广西柳州月考]如图是某农田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群体密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符合达尔文进化观点的是()
A.害虫群体中原来都是不具有抗药性的个体
B.农药的使用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C.害虫种群抗药性的形成与农药的使用无关
D.害虫种群抗药性的形成是农药对害虫定向选择的结果
[归纳比较]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与拉马克进化学说的比较
项目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区 别 变异 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和生物的意愿都不能决定生物变异的方向 环境的变化直接导致变异的发生
适应 环境 有利变异→适者生存; 不利变异→不适者被淘汰 变异都适应环境
(续表)
项目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区 别 进化 方向 自然选择决定 强调生物自身的作用
联系 承认生物是由古老的生物进化而来的,即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
[易错提醒]有关变异和选择的两个注意点
(1)环境因素的作用会提高突变的频率,但任何情况下变异都是不定向的,所以环境不能起到定向诱导变异的作用,它的作用是对不定向的变异进行定向选择。
(2)在运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分析问题时,要注意“变异在前,选择在后”的思路。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
1.C [解析] 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适应的相对性是指生物只是在一定时间,对一定环境的适应,当生物的生活环境因某种原因发生了变化,可能就由原来的适应变成了不适应,因此适应的相对性与生物的生存环境不断变化有关,B正确;适应的普遍性是指生物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是普遍存在的,而不是生物可以适应所有环境,C错误;适应的含义有两方面:生物体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生物体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环境中生存和繁殖,D正确。
2.A [解析] 毒蛇往往具有醒目的色彩或斑纹,容易被发现,目的是威慑警告其他动物不要靠近,这属于警戒色,这是动物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形成的,以尽量避免自身遭到攻击,这是生物适应环境的表现,不能体现适应的相对性,A符合题意;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叶刺后有利于保水,适应干旱的环境,但光合作用减弱,不利于积累有机物,说明适应具有相对性,B不符合题意;具有艳丽斑点的雄性孔雀鱼,有更多机会繁殖后代,但也易被天敌发现,不利于生存,说明适应具有相对性,C不符合题意;枯叶蝶在停息时很像一片枯叶,不容易通过视觉发现,但天敌可以通过嗅觉发现并捕食,体现了适应的相对性,D不符合题意。
3.D [解析] 达尔文学说认为变异是自然界始终存在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只有有利变异能适应环境,A、C错误;拉马克学说认为生物可根据自己的意愿产生适应环境的变异,拉马克认为变异是定向的,B错误,D正确。
4.D [解析]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解释模型的基本思路是生物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但是生物生存的空间、资源都是有限的,因而表现为生存斗争,由于存在遗传变异,因而在生存斗争中有一些个体占优势进而能生存并繁殖后代,即获得了更多生存的机会,D正确。
5.D [解析] 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个体的表型,A正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不能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B正确;达尔文认为生存斗争的结果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C正确;生物器官越用越发达,且这种优良性状能够遗传给后代是拉马克的观点,不是达尔文的,D错误。
6.A [解析] 经过若干年后,三叶草茎叶的单位面积产量显著提高,是因为不耐寒的个体被淘汰,耐寒的个体得以生存下来并在繁衍的过程中将这种耐寒的特性遗传给下一代,具有耐寒特性这种变异的三叶草适应新的环境,而不是三叶草在生活过程中逐渐适应了新的环境,A错误,B、C正确;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定向的自然选择可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正确。
7.B [解析] 达尔文认为:长颈鹿存在着颈长和颈短、四肢长和四肢短的变异,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四肢和颈较长的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在青草缺乏时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这是一种对环境的适应,A错误;群体中出现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B正确;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表型,C错误;适应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二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环境中生存和繁殖,D错误。
8.B [解析] 求偶时雄蝇提供食物给雌蝇有利于其繁殖,是一种适应性行为,A正确;④仅送一个空丝球给雌蝇是一种仪式化行为,但对缝蝇繁殖仍具有进化意义,B错误;③把食物裹成丝球送给雌蝇是雌蝇对雄蝇长期选择的结果,C正确;④仅送一个空丝球给雌蝇是一种仪式化行为,可能由③进化而来,D正确。
9.D [解析] 过多的药物可能对身体有一定的毒害作用,应控制合理的剂量,A错误;抗生素的作用是抵抗细菌,不能抗病毒,B错误;药物对病毒的抗药性起到选择的作用,而不能引起抗药性变异的产生,C错误;经常使用抗病毒药物,会对病毒进行选择,导致病毒的抗药性增强,D正确。
10.C [解析] 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A正确;扇状尾羽适于快速飞行,有助于雅尾鹓躲避敌害,B正确;隐身于茂密丛林中的雄鸟靠“抢眼”的长尾羽吸引雌性,故推测长尾羽性状得以保留与雌鸟的选择偏好有关,C错误;隐身于茂密丛林中的雄鸟靠“抢眼”的长尾羽吸引雌性,推测栖息于开阔湖边的原始鸟类若有长尾羽则易被天敌发现,故少见长尾羽,D正确。
11.A [解析] 短舌蝙蝠能以其他植物的花蜜为食,因此能繁衍后代,A错误;长舌蝠是长筒花的唯一传粉者,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长筒花由于不能传粉,从而无法繁衍后代,B正确;长舌蝠的长舌和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长舌蝠和长筒花相互适应,C、D正确。
12.(1)基因突变 自然选择
(2)16 R1r1R2r2R3r3R4r4r5r5……r10r10
r1r1r2r2……r10r10
(3)变短
[解析] (1)原来均为短颈基因,后来出现了长颈基因,说明短颈基因发生了基因突变。自然界的生物经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了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2)10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因此杂交后代理论上有2×2×2×2=16(种)基因型。脖子最长的长颈鹿更适应当时的环境,其基因型为R1r1R2r2R3r3R4r4r5r5……r10r10,脖子最短的长颈鹿最容易被淘汰,其基因型为r1r1r2r2……r10r10。(3)假设草原环境没有发生变化,也无高大树木,脖子长的长颈鹿不易生存,因而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澳洲的长颈鹿的颈将变短。
13.(1)自然选择
(2)气孔密度增加有利于在稀薄的空气中吸收更多的CO2;叶绿体基质增多有利于暗反应固定更多的二氧化碳
(3)减少叶绿体中类囊体片层数目
(4)高原氧气密度小,高原训练主要锻炼运动员肌肉的无氧呼吸能力和无氧呼吸条件下肌肉对乳酸的耐受力;另一方面,在高原由于氧气稀薄,人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也会相应增多,身体携带氧气的能力也有所增强
[解析] (1)不同海拔的长鞭红景天通过改变形态结构以适应环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2)气孔是二氧化碳进入细胞的通道,而叶绿体基质是暗反应的场所,故长鞭红景天叶片的气孔密度逐渐增大,有利于在稀薄的空气中吸收更多的CO2,叶绿体基质含量增加,有利于暗反应固定更多的二氧化碳。(3)光合色素存在于类囊体薄膜上,可吸收、利用、转化光能,长鞭红景天通过减少叶绿体中类囊体片层数目可有效降低植物捕获光的能力,从而免受过多光能造成的伤害。(4)由于高原氧气密度小,高原训练主要锻炼运动员肌肉的无氧呼吸能力和无氧呼吸条件下肌肉对乳酸的耐受力,在高原由于氧气稀薄,人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也会相应地增多,身体携带氧气的能力也有所增强,故长跑运动员要到高原进行训练。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
知识点一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1.下列是对生物的适应及其形成的相关表述,错误的是()
A.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适应的相对性与生物的生存环境不断变化有关
C.适应的普遍性指个体适于在所有环境中生存和繁殖
D.适应的含义之一是生物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
2.适应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下列不属于适应具有相对性的实例的是()
A.毒蛇往往具有醒目的色彩或斑纹,容易被发现
B.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叶刺后有利于保水,但光合作用减弱
C.具有艳丽斑点的雄性孔雀鱼,有更多机会繁殖后代,也易被天敌发现
D.枯叶蝶在停息时很像一片枯叶,但仍会被天敌通过嗅觉发现并捕食
知识点二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3.下列关于达尔文学说和拉马克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
A.达尔文学说认为环境的作用可引起不定向的变异
B.拉马克学说认为不定向的变异由动物的意愿决定
C.达尔文学说认为变异后就能适应环境
D.拉马克学说认为生物通过变异适应环境
4.下列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解释模型的是()
A.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B.遗传变异→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适者生存
C.
D.
5.下列关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叙述,错误的是()
A.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个体的表型
B.不能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C.认为生存斗争的结果是适者生存
D.认为生物器官越用越发达,且这种优良性状能够遗传给后代
6.有人把原产丹麦和德国的三叶草移到瑞典南部栽培,这里气候比较寒冷。最初三叶草茎叶的单位面积产量很低,但经若干年后,产量显著提高。人们对这一事实作了以下几点解释,其中错误的是()
A.三叶草在生活过程中逐渐适应了新环境
B.耐寒的个体得以生存繁殖
C.不耐寒的个体被自然淘汰
D.这是定向的自然选择过程
7.[2024·广东江门期中]下列有关“适应”与“选择”的说法正确的是()
A.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观点,长颈鹿由于缺乏青草,需要经常伸长颈部吃高处的树叶而形成了长颈
B.群体中出现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
C.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的基因型对有利变异进行积累
D.适应就是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8.雄性缝蝇的求偶方式:①向雌蝇提供食物;②用丝缕简单缠绕食物后送给雌蝇;③把食物裹成丝球送给雌蝇;④仅送一个空丝球给雌蝇。以上四种方式都能求偶成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求偶时提供食物给雌蝇有利于其繁殖,是一种适应性行为
B.④是一种仪式化行为,对缝蝇繁殖失去进化意义
C.③是雌蝇对雄蝇长期选择的结果
D.④可能由③进化而来
9.[2024·江西宜春月考]病人患病毒性感冒后,病毒会对机体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服用抗病毒药物来治疗,短时间内有一定的疗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为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最好加大剂量
B.交替使用不同种类的抗生素药物(特别是青霉素)治疗病毒性感冒效果最好
C.病毒的抗药性是使用抗病毒药物后产生的,如果停止使用抗病毒药物,病毒的抗药性不会减弱
D.经常使用抗病毒药物,会对病毒进行选择,出现抗药性更强的病毒
10.如图为我国科学家发现的雄性原始鸟类雅尾鹓的化石标本及其尾羽形态模拟图,其同时具有适于快速飞行的扇状尾羽和1对形态夸张的长尾羽。繁殖季节,隐身于茂密丛林中的雄鸟靠“抢眼”的长尾羽吸引雌性。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
B.扇状尾羽有助于雅尾鹓躲避敌害
C.长尾羽性状得以保留与雌鸟的选择偏好无关
D.推测栖息于开阔湖边的原始鸟类少见长尾羽
11.安第斯山区有数十种蝙蝠以花蜜为食。其中,长舌蝠的舌长为体长的1.5倍,只有这种蝙蝠能从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底部取食花蜜,且为该植物的唯一传粉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长舌是有利变异,短舌蝙蝠不能繁衍后代
B.长筒花不可以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繁衍后代
C.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长舌蝠和长筒花相互适应
12.长颈鹿的长颈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决定的,这些基因作用一样,都是控制颈长度的,每一对基因对表型的作用却较小,是微效的,但多个基因可形成明显的累加效应,使长颈鹿表现为长颈。回答下列问题:
(1)长颈鹿进化之初,其控制颈长度的基因为r1r1r2r2……多对短颈基因,因而长颈鹿的颈较短,与一般动物无异;但现今长颈鹿的颈很长,之所以出现这一情况,是因为短颈基因发生了 ,再经 ,这样长期进化产生了今天的长颈鹿。
(2)在长颈鹿的进化过程中,基因型为R1r1R2r2r3r3……r10r10的长颈鹿与基因型为r1r1r2r2R3r3R4r4r5r5……r10r10的长颈鹿杂交(R对r为显性,10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后代理论上有 种基因型不同的个体,其中最易被当时环境选择下来的个体的基因型为 ,最易被淘汰的个体的基因型为 。
(3)长颈鹿原产于非洲,现各大洲都已经引入。若澳洲引入长颈鹿后,假设之后上千万年澳洲的草原环境没有变化,也无高大树木,则千万年之后,澳洲长颈鹿的颈将 (填“变短”“变长”或“不变”)。
13.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阳光辐射强、气温低,不适宜植物的生长。科研人员对生长在不同海拔(3300~5400m)的长鞭红景天相关细胞结构进行对比研究,发现随着海拔的升高,不同长鞭红景天叶片的气孔密度逐渐增大,叶绿体基质含量增加,但叶绿体中类囊体片层数目逐渐减少。回答下列问题:
(1)不同海拔的长鞭红景天通过改变形态结构以适应环境,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分析,这是 的结果。
(2)随着海拔的升高,长鞭红景天叶片的气孔密度逐渐增大,叶绿体基质含量增加。推测这种改变对其适应环境的优势是 。
(3)高山地区的强光辐射对植物的生长有很强的抑制作用。长鞭红景天通过 以有效降低植物捕获光的能力,从而使叶绿体免受过多光能造成的伤害。
(4)结合动物的细胞呼吸生理过程及细胞结构,分析长跑运动员为什么要到高原进行训练
(答出2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