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自相矛盾》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5《自相矛盾》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1 12:01: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15 自相矛盾
统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读书节系列活动
活动时间:2023年5月16日——5月30日
活动对象:五年级学生
活动主题:
活动内容:演寓言故事,明矛盾之理。
鉴历史故事,学谋略之慧。
读国外文学,品办法之妙。
点亮思维火花 演绎智慧人生
任务一: 猜兵器识道具
任务二:读文练好台词
任务三: 讲故事明内容
任务四: 小剧场大舞台
任务五: 梳思维明道理
任务六: 最佳思维剧本创编
读书节活动——筹备《自相矛盾》舞台剧

刻舟求剑
任务一: 猜兵器识道具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唐]杜牧

方天画戟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②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③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④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夫⑤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5
注释
①本文选自《韩非子 难一》。
②〔鬻〕卖。
③〔陷〕刺破。
④〔或〕有的人。
⑤〔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任务二: 读文练好台词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②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③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④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夫⑤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5
注释
①本文选自《韩非子 难一》。
②〔鬻〕卖。
③〔陷〕刺破。
④〔或〕有的人。
⑤〔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②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③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④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夫⑤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5
注释
①本文选自《韩非子 难一》。
②〔鬻〕卖。
③〔陷〕刺破。
④〔或〕有的人。
⑤〔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锅里煮着米,冒着热腾腾的气,粥就快好了。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注释
①本文选自《韩非子 难一》。
②〔鬻〕卖。
③〔陷〕刺破。
④〔或〕有的人。
⑤〔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注释
①本文选自《韩非子 难一》。
②〔鬻〕卖。
③〔陷〕刺破。
④〔或〕有的人。
⑤〔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注释
①本文选自《韩非子 难一》。
②〔鬻〕卖。
③〔陷〕刺破。
④〔或〕有的人。
⑤〔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注释
①本文选自《韩非子 难一》。
②〔鬻〕卖。
③〔陷〕刺破。
④〔或〕有的人。
⑤〔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5
注释
①本文选自《韩非子 难一》。
②〔鬻〕卖。
③〔陷〕刺破。
④〔或〕有的人。
⑤〔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结合注释
借助插图
补充词语
联系上下文
联系阅读经验
查阅工具书
……
任务三: 讲故事明内容
讲故事评价标准: 要求 形式
故事讲完整,语言流利、通顺。
故事讲完整,语言流利、通顺,情节丰富。
故事讲完整,语言流利、通顺,情节丰富。适当加入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让故事更精彩。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
矛之利,于物无不
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任务四: 小剧场大舞台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1.组长主持,分析楚人思维过程。
2.填完后,选代表汇报。
小组合作
任务五: 梳思维明道理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可能的情况
盾(陷)
可能的情况
矛(陷)
可能的情况
盾和矛(不陷)
莫能陷
无不陷
不可同世而立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肉眼
慧眼
心眼
资料2:
《自相矛盾》出自《韩非子 难一》当时统治者同时称颂尧、舜为圣明的君主。可是韩非子认为,尧注重依法治国,而舜主张以德感化,这两种治国方法不可能同时推行。韩非子主张依法治国,极力推行法治,于是他借助矛和盾的故事讲出来,以此来规劝当时的统治者。
资料1: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将其著述编纂成《韩非子》一书。
作者为什么借助“矛和盾”的故事来说明道理?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贤舜,则去尧之明察;圣尧,则去舜之德化:不可两得也。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
又誉其矛曰: 。
或曰: 。
其人 。
夫 。
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有一位年轻人说:“我想发明万能溶液,能溶解一切物品。”
夫 与 不可同世而立。
讲出来,是一个故事;
懂得了,是一个道理;
写下来,是一个成语;
学会的,是一种思维。
自相矛盾
任务六: 最佳思维剧本创编
评选要求:
★能抓住原文人物语言、人物心理进行创编。
★创编中关注情节的发展,没有不符合实际的情节。
★剧本中有智慧人物,剧本故事吸引人。